如何修百福庄严相

第112集
由 正龄老师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我们要看的是“如何修百福庄严相”。

上次我们说诸佛都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随形好,而诸佛的一一相好都是由于修行百福成就的。百福就是百思,也就是透过善业实行前的五个思惟及事后的五个思惟来完成每个善业。因为每一件善事都有十个思惟,每件善业就是十福,可知百福庄严相之所以成就,是由于十方如来在因地所思、所说、所行,每一件事都经过前后各五种的思惟,因此身口意三行的十种业,都能够臻于至善至美。由于每一业各有前五思及后五思,所以每一业就各有十种思惟。这十种思惟因为有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共十种善业;每一种善业各有十种思惟及十种善净业行,合起来名为百思。这一百种思惟,使诸佛在因地的身口意行,一一都能作到至善至美,因此诸佛经由十种善业而修成的大人相,一一各有百福,就称为“百福庄严相”。

接下来看这十个思惟。实行善业前的五个思惟以及善业实行后的五个思惟,要如何实际操作?百种思惟可分为身三、口四、意三等十种善业,一一善业前后各作五种思惟,则每一种善业各有十种思惟。每一件身口意所成就的善业,先要有五种思惟,然后去造作;造作完成了一件善业后,还得要再借后五种思惟来作检讨,以后可以加以改善。例如口业中的“不妄语”这个善业,须有前五种思惟,后面再有五种思惟,总共十个思惟,这样就说是“不妄语”这个口善业的十思,那就有十个福德。

每一善业的十种思要如何思惟呢?以下我们来看 平实导师的开示:如口业有四种,第一种善业叫作“不妄语”,特别是在道业修证上面的不妄语。所以不论是禅定的境界相,或者智慧的境界相,或者发起智慧以后心得决定的三昧智慧相,为人解说时的这些都属于口的善业。只要所说如实,不是加油添醋,也不是妄想创造,就是口善业中的不妄语善业的十种思;由这十种思而使不妄语的善业达到尽善尽美,这就有十种福德。

例如在为人演述佛法时,假使有人提出质疑说:“你悟了没有?”一般人大概会客气地说:“没有啦,我没有开悟啦!那不算什么啦!”中国人秉着谦虚是美德的习惯,就这样直截的反应出来。但问题接着显现出来了,为什么说“不算什么”?当你说“不算什么”的时候,是不是表示已经开悟了?是开悟了,才敢说不算什么。可是当这一句“不算什么”说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有过失了,表示这是没有先经过五种思惟而说出来的。这五个思惟就是:离杀、劝道、赞美、随喜、回向。这是说十善业道: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其中身业的第一个“离杀生”这一个善业,造作前先作五思就是“离杀、劝道、赞美、随喜、回向”。

就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七所说:【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不杀如此,其余不盗乃至不邪见,也这样作五思。譬如有人因犯重罪将被行刑,若我们口里说:“那个人该杀!”那么这个口业中就有杀业了。又譬如某一个恶人被判死刑而被枪决了,然后公布出来,你心里想:“欸!枪决了。”然后又开口说:“死得好!”这就有口业上的杀业,这显示这时口中的这个业是不善的。从世间法上来看枪决死刑犯可能是善业,因为这等于是赞同为世间除害;但是在菩萨道中就不适合这样讲出来,因为这个口业之中有杀业了,因为这正是随喜杀。所以十善业的前五思首先要想到,在答复之前是不是有“离杀”的答复思惟。

第二,要思惟这是不是附带有劝道的功德,有没有劝导人家修学佛道的作用,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劝道的功德,那么讲出来说:“对啊!我开悟了,这没什么啊!”人家会觉得:“开悟了竟然这么傲慢,竟然敢说开悟没什么,这么傲慢。”那对方听了以后觉得说:“我还是不要开悟算了,悟了竟然这么傲慢。”这样一来就没有劝道的功德,反而阻碍他进入佛道之中。所以答复的时候不能随便答,要事先经过思惟:“这么答,有没有劝道的功德?如果答了以后有劝人家进入佛道的功德,这样答就是对的。”这样有两个思惟了,也成就两个福德。

第三,劝道之后还要有赞美:这一句话答复之后是不是赞美?所以可以答复说:“啊!真的是,算我有福报啦!得到了这个法。真的可以证真如,证真如之后般若诸经背后的真实义,就让我读出来了,眼力可以透过经文的纸背。”这就是对佛法及实证的一个赞叹。这个赞叹既是离杀又有劝道的功德,对方听了说:“喔!这么好!”对方就认同你赞美证悟这件事。所以千万不要用轻蔑的口吻说:“对啊!我已经得到了,那没什么!”不能这么讲,一定要有赞美,也一定要有劝道的功德。

第四,是要随喜。也就是前面答复得很好,却在后面加上一句:“我觉得我这么一悟,比那某某人好,特别比萧导师更好。”千万别这么作比较,因为一旦作了这个比较以后,那对其他证悟者就失掉了随喜的功德。也就是说,对其他的证悟者,也得要有随喜,因为同样是家里人,而且同样是 佛陀的弟子。

最后则一定要回向。当为对方答复问题到这里为止,接着后面要附带:“愿以证悟的功德,回向老兄您数年以后一样可以开悟。”这一来,他心里满满的温暖,然后可能会对你有信受,心里觉得:“这个人去正觉开悟了以后讲话得体,不狂、不傲,真不简单!”所以这一席话具足了这五个法:离杀、劝道、赞美、随喜以及回向。这就是说,平常就要先有这五种思惟。由于平常已经先有这样的作意,遇到别人问起来时,就可以简单扼要将离杀乃至回向等五种思惟运用到口业上,就有了五个福德。

这一件口业的善业作完,事后还要再作五种思,这五思是:加行净、根本净、后起净、离寻伺之害(或者说非寻伺所害),以及念摄受。

第一个“加行净”,也就是说,当成就了一件口的善业,回家以后再思索一下:“我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够好?”这就是作加行。将这个部分再加行、思考一下:“以后如果还有人这么问我,我应当怎么答会更好?会更清净、没有染污?”事后再作这个思索,思索完了就知道:“下回应该怎么答会更好。”这就是加行清净了,由于这个加行清净,又增加一个福德。

接着还要检讨一下“根本净”,因为每一件善业都先有根本,然后有方便,最后才有成已;而每一件恶业也是如此。“根本”就是在心中起念检讨:“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动机是什么?”这叫作根本。这时就检讨:“早上和某人说的那一席话,我的动机有没有不清净?那时有没有想要得到他的好感?”如果有,表示那时还不够清净。当时如果纯粹只是为了摄受他、帮助他在佛菩提道中可以快速进道,那才是完全利他之心,根本才是真正清净的。所以检讨以后,就使根本改变为清净的。又再思惟:“我当时稍微思索了一下而回答,如果根本是清净的,那么当时所作的方便与成已就都是清净的。”要这样去思索。如果当时动机不是纯粹为他,而是当时起一个作意,想要展现自己已经证悟,很了不得;虽然没有语言文字,那就是根本不净了。根本不净,就失去另一个福德。所以要再检查:“当时讲的那一席话的根本——也就是动机,清不清净?”如果检查了以后,发觉当时确实没有不好的动机,表示当时的根本是清净的。这叫作根本净,这样又增加一个福德。虽然早上已经作完了,事后可以这样再来增加一个福德。

第三个是“后起净”,也就是检讨说:“和他讲了那一席话以后,接着作了什么?事后所作的事情是不是清净的?是不是有带着染污心去作?如果纯粹只是为了帮助他,对他没有任何的希求,也不是为了谄媚他、巴结他,只是纯粹为他的道业着想,那就是后起净。”所以事后专程为他去正觉拿报名表,都没有考量到自己,完全是为他,以此为证,那么这样子就可以说:“我的后起所作是清净的。”这后起所作既然是清净的,都没有问题,你又经过这个思惟检查以后确定了,这样就有八个福德了。

第四个是“离寻伺害”,也就是“非寻伺所害”。这要思索的是:“当我为他说这些法的时候,是不是转依于如来藏而说?早上为他讲的时候,我是不是落在五蕴里面为他说?譬如正在为他讲法时起了一个念说:‘其实你还得要学好几年。’那就表示自己的作意已经落在五蕴里面,这时就是落在觉观之中,不离寻伺;有寻有伺就会被寻伺所害——就会被觉观所害,就是已经轮转于觉观之中了。”轮转于觉观之中的意思是说,会继续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所以当时自己的作意有没有离寻伺之害,这个也要检查。包括之后为他去拿报名表的事:“我明天为他去拿报名表,是不是为了觉观中的受乐?譬如想要获得他的满心欢喜、赞叹、感激?”如果不是,纯粹只是为了利益他,就表示没有祈求觉观之中的喜乐,不落在五阴之中,这就是离寻伺害。确定已离寻伺之害,已经确定了,又多了一个福德,就有九个福德了。

最后一个“念摄受”,是要摄受对方的意念。念就是忆念、想念,想念着要摄受对方;摄受对方并不是拉他作自己的眷属,而是要帮助他,让他得利,同入正法中;然后他的心中就会有那个种子存在,这一世乃至未来世见了你就满心欢喜,因为是你摄受他进入了义正法中;那么你的佛道越来越进步,他也会因为亲近你而跟着越来越进步,这就是念摄受。所以“摄受”的意思,不是要将人拉着永远跟在自己身边。摄受的意思是说:“我是不是利益了他?果真是利益了他,就是摄受了他。”而不是把他拉作自己的眷属,这不是念摄受,反而是损福德。人家会跟随你,并不是因为你用手段让他跟随你;凡是用手段让别人跟随你,就不叫作摄受,要叫作拉眷属;拉眷属就是世间心,就会让自己的道业退步,也损了福德。

菩萨道中摄受有情应当要心无所求,所以应该以摄受的意念来为众生作事,而不是想要拉关系让他离不开你,这样才真的叫作念摄受。念就是记住、记持着要摄受对方,摄受对方的意思其实就是帮助对方,若有因缘时就帮助对方,这就是念摄受,这就是第十个福德。

如果每一件事都这样去作,习惯了以后,福德增长就非常快速;当福德增长很快的时候,智慧之船也会快速往上升。智慧的实证都是要依靠福德来作支撑的,福德很低的时候,所能得到的智慧最多只是表相的智慧,实证的智慧就不可能有;即使有,层次也不高。

一个口业的百思中的离杀,这样作思惟完成十思,接着是其余离偷盗乃至不邪见九种善业,每作一件善业前都先作“离盗、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离贪、离瞋、离邪见”,以及各作“劝道、赞美、随喜、回向”等四种思惟,就有前面五十思;完成后再对每一善业作“加行净、根本净、后起净、离寻伺之害以及念摄受”等后五思,日久福德及道业自然能快速增上。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萨:

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