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具百福庄严相

第111集
由 正龄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要接续《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的内容。

进入今天内容前先简单说一下,前面正超老师所演述有关于〈法师功德品〉的内容,主要是 佛为常精进菩萨开示说:如果有人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读、或者诵、或者解说、或者书写,这个人将来会得到六根的具足功德;也就是说眼根八百功德、耳根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八百功德、舌根一千二百功德、身根八百功德,以及意根一千二百功德。因为有这样六根的功德,就可以庄严六根,进而修行而使六根全部清净。当这个人的六根全都清净了以后,将可以用父母所生的清净肉眼,看见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内以及三千大千世界外的所有山林河海。而他的所见,往下函盖阿鼻地狱,往上乃至到有顶天;同时也看见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以及这些众生因着什么样的业为因缘,而有什么样的果报和所出生的处所,全部都能看见,也全部都能了知。

这其实在显示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不但可以显发六根的功德,更可以具足六根功德,使我们可以对受持“此经妙法莲华”的真实功德更加了解,因而能更加精进修习。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说意根的清净很重要,意根如果清净,前五根也会随着也有多分少分清净;但是意根的清净,是偏在心相的清净上面来修,而不是偏在五根的事相上面来修,所以如果前五根还无法清净,至少意根要先能够清净。从前面的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意根有一千二百功德,而前五根的清净也是要和意根联结的,这是因为不管哪一根的清净,都是要依于意根的清净而来。因此所说前五根的清净,其实也只是依于入手的差别而说为五根中的某一根修行清净,但背后其实还是由于意根相应于五根中的那个部分清净了。因此所谓的眼根,或者耳、鼻、舌、身根的清净,依旧是由于意根清净才能清净,因此意根是统摄诸法的,意根的清净就很重要了。

又说意根清净者,可以由于智慧光明锐利,且是没有污浊垢秽这样的智慧,而了知上品法、中品法与下品法,乃至于听闻其中的一首偈,就能够通达无量妙义,而且还能够次第为大众如法演说一个月、四个月乃至于一年;不论这个世界之内或之外,一切的众生,或者天人、天主、龙以及人类,或者四王天的夜叉、须弥山脚下的夜叉,或者鬼神等等,凡是在六趣众生之中,不论这些众生心中所想念有若干种,这位意根清净菩萨由于受持“法华经”的果报,在一时之间全部都能够了知。

接下来要看〈法师功德品〉有关意根清净的结论,内容从 平实导师讲述的《法华经讲义》第十八辑284页开始,经文:【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这是说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无数诸佛,各自都有百福胜妙的庄严法相,诸佛为众生说法的时候,这位意根清净的菩萨全部在听闻之后都能受持。前面说意根清净菩萨于三界有情心中之所念,因为受持“妙法莲华”的缘故,“一时皆悉知”,这是在世间法上来说,现在则是要从出世间法的层面来说。由于十方有无数的佛世界,也就有无数佛正在度化、利乐有缘众生。释迦佛示现大般涅槃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近代有六识论的大师认为:【释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内心的无比怀念。】(《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2)这样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接着又说:【在“佛法”演化为“大乘佛法”的过程中,这是一项主要的动力,有最深远的影响。】这位六识论法师接着这样讲,是在明示大乘法是经过演变演化而来的,而深层的意思则是暗示大乘法不是佛所说的。

如果真如这位六识论大师所说的,大乘佛法是因为后世佛弟子们,由于对 佛陀的怀念而演化出来的,就表示佛世时没有大乘法存在,因为 佛陀未演说过大乘法。然而明明阿含部诸经中多处都说有三乘法;如果三乘法不包含大乘法,那么三乘又是指哪三乘?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一云:【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同经卷四十四又云:【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不仅 释迦如来恒常演说三乘法,教众生修三乘之行,过去及未来的三世诸佛,也都是演说三乘之法。而 释迦如来更授记娑婆世界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亦当演说“三乘之教”。所以六识论者说“大乘非佛说”,不仅谤法,也是谤佛。

大乘法真的是后世创造出来的吗?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六识论的法师们,连解脱道中如何证阿罗汉果之法尚且不懂,何况是阿罗汉所不懂的大乘诸经中所说的妙法。这意思是说:已能出离三界生死的大阿罗汉都不能创造大乘经典,更何况后代以凡夫的菩萨行来修菩萨道的凡夫菩萨,竟然说他们能创造出大阿罗汉们所不懂的大乘经典,这样的逻辑说得通吗?显然是说不通的。

再说,释迦佛陀在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前就已经成佛了,而 佛陀在成佛前的两大无数劫前也发了“虚空无尽,我愿亦无尽”的十个无尽大愿,那么 佛陀即使示现入涅槃了,一定不会违背入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另外,佛陀示现成佛的目的,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的所知所证,这就表示 佛陀入灭并不是真的入无余涅槃,而示现涅槃之后一定会到另一个小世界,继续示现八相成道,继续利乐有情。释迦如来如此示现,其他佛世界的诸佛如来当然也会如此示现;因此可以证实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中,必然有无量无数诸佛,所以说“十方无数佛”。

接着看“百福庄严相”。诸佛都有百福之庄严相,如《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二,释迦世尊为寂意菩萨开示说:【善男子!乃往古昔过一恒河沙数阿僧祇劫,于此佛刹,尔时有大劫名持。是大劫中,在此佛刹是四天下;时转轮王名曰离诤,主四天下。离诤王时,有国大师婆罗门,名曰海济,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百福庄严皆悉具足;身有圆光,如若瞿卢树紫磨金色。当生之时,百千诸天来供养已,即为立字,名曰海藏。彼于余时出家学道,剃除须发而被法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宝藏。】这是 世尊说明过一恒河沙数阿僧祇劫前,有一位 宝藏如来为海济婆罗门的儿子,出生时就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具足百福庄严;可以看出成佛必定具有“百福庄严相”。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中,青莲华菩萨承佛神力,告诉莲华藏菩萨说:【一切诸佛具足十种不思议法已,成等正觉。何等为十?一切诸佛一一妙相百福悉具成等正觉……。】显示诸佛成就十种不思议法,其中之一为具足妙相百福,这也说明具足百福庄严为诸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必定具足的十种不思议法之一。

而之所以称为“百福庄严”,是因为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圆满诸波罗蜜多所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一一相,由于都具足满百的福德庄严其身,因而称为“百福庄严”;而说诸佛于天上及人间的有情中,是最尊贵也是最殊胜的。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七云:【具足满百庄严一相,展转乃至三十二相皆具百福。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庄严相及八十随好庄严其身故,于天上人中最尊、最胜。】另外在《瑜伽师地论》中,则开示了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各是哪几种?又是如何修得的?其实都是修福而得。所以经论中所说的百福庄严相,意思是三十二种大人相中的每一相各有百福,可是其中还有很多的差别。譬如说,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拥有的福德,合聚为一个福德,这是很大的福德,但这个福德还不足以用来比喻究竟佛地随形好中的一毛孔福德,即使再扩大到一百倍,也无法相等于究竟佛地随形好中的一毛孔福德。这样来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所有的福德,扩大一百倍也不及于究竟佛随形好中一毛孔的福德。

菩萨们想想看,成佛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多大的福德?一个随形好要多少福德才能修集成功?而一个大人相又要多少福德?甚至于好几个大人相才能抵得过其中一个大人相的福德。所以如果修了一世的福德,纵使能赚得一个地球了,但这样的福德足以成就一个大人相或者一个随形好吗?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能够嫌自己修太多福德,或者认为修学菩萨道不须修福德,单修般若一度就可以逐步修进直到成佛了吗?如果真的认为这样就够了,表示这个人成佛的福德,一定要很久才能具足,那么成佛之道一定得要很久才能成就,因为福德不够是无法成佛的。

实际上,众生是很难了知诸佛的“百福庄严相”,但是 平实导师还是为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为什么有百福庄严之相?明明每一种大人相就是一种相,为什么说有百福之相?其实这意思是说,每一个大人相都是由百福所成就的,所以每一个大人相都同样有百福。那么百福是怎么来的?百福其实就是要有一百种思,才会有一百福。也就是说,凡是要作十善业之前都要先作思惟,每作一件善业的时候,都要先思惟五个法相,作完之后再去思惟另五个法相,所以每一件善业造作完成时就各有十个法相。由于十善业的一一善业各有十个应当思惟的法相,所以十种善业造作下来也就有百福了。

可能有人会想:“修善就修善,为什么要思惟?修善就修善,为什么每一种善业都要作十种思惟?那么啰唆干什么?”因为有的人喜欢简单,觉得简单省事就好了。可是 平实导师说:【不能那样单纯去作;因为那样单纯去作的人,我们就说他修来的福德华而不实。我们就说他叫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懂得作而不懂得让它更好。同样的修福,这样作可以更好,为什么不要?】(《法华经讲义》第十八辑,正智出版社,页288-289。)所以如果我们在实行每一件善业之前,先作五种思惟;经由这五种思惟,就可以将这件善业作得更好,达成的善果更高也更广大,而且更清净。那么这样修集善业,每种善业都以百福来庄严,自能快速成就成佛所需的福德。

所以说百福须有百思,就是要在善业实行之前,先作五种思惟并加以检讨,也就是还没有造作善业前就先检讨:如果没有经由这五种的思惟,作出来的善业是如何?能达到的效果是如何?未来世得到的福果是如何?这样思惟完成也了解了,就知道应该怎样去作。等到善业作完了,再作五种思惟,这真的是事后的检讨,思惟完了再作个回向。这样子事前有五个思惟,事后也有五个思惟,那么这一件善事就有十个思惟了,每件善业就是十福。十善业——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每造作一件善业时,都同样有身三、口四、意三的业,每一个善业都有十个思惟;这样造作了十个善业就有一百个思惟。因为是经由这一百个思惟而在很长时间的修福中,完成了一个大人相,因此这一个大人相就具足百福;不论这个大人相成就了几分,所成就的每一种大人相各个都有百福;所以每一相都有百福,就叫作“百福庄严相”。至于这十个思惟:在善业实行前的五个思惟,以及善业实行后的五个思惟,内容是什么?我们下次再来看。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萨:

色身康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