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2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看的是「如何修百福莊嚴相」。
上次我們說諸佛都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隨形好,而諸佛的一一相好都是由於修行百福成就的。百福就是百思,也就是透過善業實行前的五個思惟及事後的五個思惟來完成每個善業。因為每一件善事都有十個思惟,每件善業就是十福,可知百福莊嚴相之所以成就,是由於十方如來在因地所思、所說、所行,每一件事都經過前後各五種的思惟,因此身口意三行的十種業,都能夠臻於至善至美。由於每一業各有前五思及後五思,所以每一業就各有十種思惟。這十種思惟因為有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共十種善業;每一種善業各有十種思惟及十種善淨業行,合起來名為百思。這一百種思惟,使諸佛在因地的身口意行,一一都能作到至善至美,因此諸佛經由十種善業而修成的大人相,一一各有百福,就稱為「百福莊嚴相」。
接下來看這十個思惟。實行善業前的五個思惟以及善業實行後的五個思惟,要如何實際操作?百種思惟可分為身三、口四、意三等十種善業,一一善業前後各作五種思惟,則每一種善業各有十種思惟。每一件身口意所成就的善業,先要有五種思惟,然後去造作;造作完成了一件善業後,還得要再藉後五種思惟來作檢討,以後可以加以改善。例如口業中的「不妄語」這個善業,須有前五種思惟,後面再有五種思惟,總共十個思惟,這樣就說是「不妄語」這個口善業的十思,那就有十個福德。
每一善業的十種思要如何思惟呢?以下我們來看 平實導師的開示:如口業有四種,第一種善業叫作「不妄語」,特別是在道業修證上面的不妄語。所以不論是禪定的境界相,或者智慧的境界相,或者發起智慧以後心得決定的三昧智慧相,為人解說時的這些都屬於口的善業。只要所說如實,不是加油添醋,也不是妄想創造,就是口善業中的不妄語善業的十種思;由這十種思而使不妄語的善業達到盡善盡美,這就有十種福德。
例如在為人演述佛法時,假使有人提出質疑說:「你悟了沒有?」一般人大概會客氣地說:「沒有啦,我沒有開悟啦!那不算什麼啦!」中國人秉著謙虛是美德的習慣,就這樣直截的反應出來。但問題接著顯現出來了,為什麼說「不算什麼」?當你說「不算什麼」的時候,是不是表示已經開悟了?是開悟了,才敢說不算什麼。可是當這一句「不算什麼」說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有過失了,表示這是沒有先經過五種思惟而說出來的。這五個思惟就是:離殺、勸道、讚美、隨喜、迴向。這是說十善業道: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其中身業的第一個「離殺生」這一個善業,造作前先作五思就是「離殺、勸道、讚美、隨喜、迴向」。
就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所說:【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不殺如此,其餘不盜乃至不邪見,也這樣作五思。譬如有人因犯重罪將被行刑,若我們口裡說:「那個人該殺!」那麼這個口業中就有殺業了。又譬如某一個惡人被判死刑而被槍決了,然後公布出來,你心裡想:「欸!槍決了。」然後又開口說:「死得好!」這就有口業上的殺業,這顯示這時口中的這個業是不善的。從世間法上來看槍決死刑犯可能是善業,因為這等於是讚同為世間除害;但是在菩薩道中就不適合這樣講出來,因為這個口業之中有殺業了,因為這正是隨喜殺。
所以十善業的前五思首先要想到,在答覆之前是不是有「離殺」的答覆思惟。
第二、要思惟這是不是附帶有勸道的功德,有沒有勸導人家修學佛道的作用,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沒有勸道的功德,那麼講出來說:「對啊!我開悟了,這沒什麼啊!」人家會覺得:「開悟了竟然這麼傲慢,竟然敢說開悟沒什麼,這麼傲慢。」那對方聽了以後覺得說:「我還是不要開悟算了,悟了竟然這麼傲慢。」這樣一來就沒有勸道的功德,反而阻礙他進入佛道之中。所以答覆的時候不能隨便答,要事先經過思惟:「這麼答,有沒有勸道的功德?如果答了以後有勸人家進入佛道的功德,這樣答就是對的。」這樣有兩個思惟了,也成就兩個福德。
第三、勸道之後還要有讚美:這一句話答覆之後是不是讚美?所以可以答覆說:「啊!真的是,算我有福報啦!得到了這個法。真的可以證真如,證真如之後般若諸經背後的真實義,就讓我讀出來了,眼力可以透過經文的紙背。」這就是對佛法及實證的一個讚歎。這個讚歎既是離殺又有勸道的功德,對方聽了說:「喔!這麼好!」對方就認同你讚美證悟這件事。所以千萬不要用輕蔑的口吻說:「對啊!我已經得到了,那沒什麼!」不能這麼講,一定要有讚美,也一定要有勸道的功德。
第四、是要隨喜。也就是前面答覆得很好,卻在後面加上一句:「我覺得我這麼一悟,比那某某人好,特別比蕭導師更好。」千萬別這麼作比較,因為一旦作了這個比較以後,那對其他證悟者就失掉了隨喜的功德。也就是說,對其他的證悟者,也得要有隨喜,因為同樣是家裡人,而且同樣是 佛陀的弟子。
最後則一定要迴向。當為對方答覆問題到這裡為止,接著後面要附帶:「願以證悟的功德,迴向老兄您數年以後一樣可以開悟。」這一來,他心裡滿滿的溫暖,然後可能會對你有信受,心裡覺得:「這個人去正覺開悟了以後講話得體,不狂、不傲,真不簡單!」所以這一席話具足了這五個法:離殺、勸道、讚美、隨喜以及迴向。這就是說,平常就要先有這五種思惟。由於平常已經先有這樣的作意,遇到別人問起來時,就可以簡單扼要將離殺乃至迴向等五種思惟運用到口業上,就有了五個福德。
這一件口業的善業作完,事後還要再作五種思,這五思是:加行淨、根本淨、後起淨、離尋伺之害(或者說非尋伺所害),以及念攝受。
第一個「加行淨」,也就是說,當成就了一件口的善業,回家以後再思索一下:「我有什麼地方講得不夠好?」這就是作加行。將這個部分再加行、思考一下:「以後如果還有人這麼問我,我應當怎麼答會更好?會更清淨、沒有染汙?」事後再作這個思索,思索完了就知道:「下回應該怎麼答會更好。」這就是加行清淨了,由於這個加行清淨,又增加一個福德。
接著還要檢討一下「根本淨」,因為每一件善業都先有根本,然後有方便,最後才有成已;而每一件惡業也是如此。「根本」就是在心中起念檢討:「說這些話的目的是什麼?動機是什麼?」這叫作根本。這時就檢討:「早上和某人說的那一席話,我的動機有沒有不清淨?那時有沒有想要得到他的好感?」如果有,表示那時還不夠清淨。當時如果純粹只是為了攝受他、幫助他在佛菩提道中可以快速進道,那才是完全利他之心,根本才是真正清淨的。所以檢討以後,就使根本改變為清淨的。又再思惟:「我當時稍微思索了一下而回答,如果根本是清淨的,那麼當時所作的方便與成已就都是清淨的。」要這樣去思索。如果當時動機不是純粹為他,而是當時起一個作意,想要展現自己已經證悟,很了不得;雖然沒有語言文字,那就是根本不淨了。根本不淨,就失去另一個福德。所以要再檢查:「當時講的那一席話的根本——也就是動機,清不清淨?」如果檢查了以後,發覺當時確實沒有不好的動機,表示當時的根本是清淨的。這叫作根本淨,這樣又增加一個福德。雖然早上已經作完了,事後可以這樣再來增加一個福德。
第三個是「後起淨」,也就是檢討說:「和他講了那一席話以後,接著作了什麼?事後所作的事情是不是清淨的?是不是有帶著染汙心去作?如果純粹只是為了幫助他,對他沒有任何的希求,也不是為了諂媚他、巴結他,只是純粹為他的道業著想,那就是後起淨。」所以事後專程為他去正覺拿報名表,都沒有考量到自己,完全是為他,以此為證,那麼這樣子就可以說:「我的後起所作是清淨的。」這後起所作既然是清淨的,都沒有問題,你又經過這個思惟檢查以後確定了,這樣就有八個福德了。
第四個是「離尋伺害」,也就是「非尋伺所害」。這要思索的是:「當我為他說這些法的時候,是不是轉依於如來藏而說?早上為他講的時候,我是不是落在五蘊裡面為他說?譬如正在為他講法時起了一個念說:『其實你還得要學好幾年。』那就表示自己的作意已經落在五蘊裡面,這時就是落在覺觀之中,不離尋伺;有尋有伺就會被尋伺所害——就會被覺觀所害,就是已經輪轉於覺觀之中了。」輪轉於覺觀之中的意思是說,會繼續在三界六道之中輪迴。所以當時自己的作意有沒有離尋伺之害,這個也要檢查。包括之後為他去拿報名表的事:「我明天為他去拿報名表,是不是為了覺觀中的受樂?譬如想要獲得他的滿心歡喜、讚歎、感激?」如果不是,純粹只是為了利益他,就表示沒有祈求覺觀之中的喜樂,不落在五陰之中,這就是離尋伺害。確定已離尋伺之害,已經確定了,又多了一個福德,就有九個福德了。
最後一個「念攝受」,是要攝受對方的意念。念就是憶念、想念,想念著要攝受對方;攝受對方並不是拉他作自己的眷屬,而是要幫助他,讓他得利,同入正法中;然後他的心中就會有那個種子存在,這一世乃至未來世見了你就滿心歡喜,因為是你攝受他進入了義正法中;那麼你的佛道越來越進步,他也會因為親近你而跟著越來越進步,這就是念攝受。所以「攝受」的意思,不是要將人拉著永遠跟在自己身邊。攝受的意思是說:「我是不是利益了他?果真是利益了他,就是攝受了他。」而不是把他拉作自己的眷屬,這不是念攝受,反而是損福德。人家會跟隨你,並不是因為你用手段讓他跟隨你;凡是用手段讓別人跟隨你,就不叫作攝受,要叫作拉眷屬;拉眷屬就是世間心,就會讓自己的道業退步,也損了福德。
菩薩道中攝受有情應當要心無所求,所以應該以攝受的意念來為眾生作事,而不是想要拉關係讓他離不開你,這樣才真的叫作念攝受。念就是記住、記持著要攝受對方,攝受對方的意思其實就是幫助對方,若有因緣時就幫助對方,這就是念攝受,這就是第十個福德。
如果每一件事都這樣去作,習慣了以後,福德增長就非常快速;當福德增長很快的時候,智慧之船也會快速往上升。智慧的實證都是要依靠福德來作支撐的,福德很低的時候,所能得到的智慧最多只是表相的智慧,實證的智慧就不可能有;即使有,層次也不高。
一個口業的百思中的離殺,這樣作思惟完成十思,接著是其餘離偷盜乃至不邪見九種善業,每作一件善業前都先作「離盜、離邪行,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離貪、離瞋、離邪見」,以及各作「勸道、讚美、隨喜、迴向」等四種思惟,就有前面五十思;完成後再對每一善業作「加行淨、根本淨、後起淨、離尋伺之害以及念攝受」等後五思,日久福德及道業自然能快速增上。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
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