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法华思惟演说无量义

第114集
由 正龄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我们要看的内容是“持法华故,思惟演说无量义”,这是在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十八辑308页。

世尊重颂又说:【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终始不忘错,以持“法华”故。】这是说,意根清净菩萨还能够思惟无量无边的真实义,为大众所说的胜妙法也是无量无边;讲到最后结束时的法义,追溯到最开始时的所说,也都不会有所忘失或者错误,因为这位菩萨是受持“法华经”的缘故。诸佛于一一法都可以“思惟无量义”。前面 平实导师说明了“法住法位,法尔如是”的道理,这在因地只要通达了,就可以有一分作到这个地步;而诸佛是十分圆满,可以具足作到这个境界。因此说,进入通达位以后,从一一法都可以“思惟无量义”;既然可以思惟无量义,当然“说法亦无量”。在佛法中修学是否通达很重要,可是真见道比通达更重要,因为通达可以将见地全部显发出来,而这个通达的功德之所从来,却是因为真见道才能开始的;如果没有真见道作基础,就没有通达可说了。

也就是真见道证得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所证的第八识如来藏——妙法莲华经——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如如性;当菩萨证实“妙法莲华经”如来藏确实存在,由于现观如来藏是真实与如如的,所以确实是真与如,就说证得真如了。也就是说,真见道证真如是最重要的,因为悟后相见道位及通达位功德的修证,都是要借真见道证真如以后才能开始修证的。真见道所证的根本无分别智的智慧虽然还很差,可是经由这个真见道的智慧继续悟后进修,就可以进入相见道位里面,然后将见地中所应该有的种种法相都通达了,就是相见道位完成,那时就通达而可以入地了。

在通达位时,“法住法位”与“法尔如是”就概略知道了。当有人问到某一个法,就可以说出来这个法在哪里,而与其他法的关联是怎么样;或有人再从另一方面又问另一个法,就知道这个法在另一个位置,这时就有智慧可以自己思惟。但是不论从任一个法去作思惟,都不离真如,都以真如而作联结,这时真的可以“思惟无量义”。然而能够这样说出很多的法,并不是故意造作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就这么说明出来了。能够这样以一法思惟演说出无量法,这时就说已经通达了,也是真解脱了,将来诸位都要亲自经历这个过程。现在先将 平实导师说的这个道理种在心田里面,没有排斥这个说法;如来藏中已有这个种子了,未来世正当度众生,被弟子提出请问时,就可以从各个层面说出与这个提问有关的法,不单单只会为弟子解答所提的一个问题,甚至会方方面面说出相关的法义出来。

所以真见道后,经由相见道的修学,最后通达相见道一切法相后,进入初地通达位后,由于可以“思惟无量义”,就可以“说法亦无量”。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终始不忘错”,也就是自始至终都不忘、都不错。之所以能显示出这个功德,原因在于“以持‘法华’故”;“法华经”就是第八识真如心,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

由于真见道经由相见道位的修习,见地通达了,就能于说法时“终始不忘错”;前后所说比对起来都不会错误,都没有矛盾,都不会自相冲突,这是因为所说都是依于实证的现观的缘故。就如二十多年来,纵使有人放话或设法想要来挑战正觉的法,也都无法找出矛盾的地方,因为正觉所说法都依如来藏而来。所以持“法华”的功德,不但令意根清净菩萨能思惟无量义、说无量法,也因此所说法都能前后不忘失,没有矛盾。

大家都知道,平实导师写了很多书,种类又多,如果不是依于所现观的法作讲解,则讲阿含时一定会与后时的般若冲突;而讲般若与唯识时,二者一定也会冲突;而讲密宗的时候,说出来的法义又会与般若冲突,也会和唯识种智冲突。总之就是处处冲突,显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窘境。没有实证真如的人,书籍写得越多越会显出矛盾之处。因此,如果是依同一个根本法真如“妙法莲华经”来讲密宗,或者中观般若,或者讲唯识种智,甚至讲人天善法、世界悉檀,乃至讲禅宗等等,由于都是依同一法而说,所讲出来的法义都是依于现观所说,不是想象或思惟所说出来的,当然不会忘记也不会自相矛盾。这就如同 文殊菩萨在海龙王宫为龙宫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一说就是几百、几千年,甚至以劫来算的;由于所说都依于此“法华经”,故“终始不忘错”;因为都是对如来藏的现观所说,怎么可能忘记、错误呢!

所以开悟明心很重要,但开悟不是什么都放下、心中都没有烦恼叫作开悟;也不是打坐时心中无念落入无记时就是开悟的境界;更不是坐到心花朵朵开叫作明心与见性。开悟是悟得第八识真如心,而见性是见到第八识所显示出来的佛性。所以 释迦如来乃至诸佛的明心、见性成就佛果,都是同样的真如心体,同样的佛性,没有其他的心与性可证。平实导师从开始弘法以来,所讲真见道也都是明心与见性两关,证悟的内容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正因为这样的实证才可以“终始不忘错”,因为有一个实证的主体永远存在,才可以永远不会改变所悟内容。

这里 世尊为我们追究这个“终始不忘错”的根源,在于“以持‘法华’故”。因为亲证及现观这个清净的“妙法莲华”如来藏心,而如来藏永远在眼前可见,说法时一面观察祂,一面为大家演说出来,当然不可能错误。除非是自己没有观察到的部分,硬要去渲染,那就变成想象而说。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是亲证“妙法莲华”如来藏心,亲证的条件若先完备了,接着就等待时节因缘证实祂确实存在,依之修行;当见地通达时,自能现观而演述法义无忘失。

接着说:【悉知诸法相,随义识次第;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这是说,这位意根清净的菩萨在出世间法的一个小结论;这位意根清净的菩萨因为受持《妙法莲华经》,渐次修行而使意根清净的缘故,已经全部知道种种的法相。他只要从经论中读过了这个法相是什么内涵,随即知道其中的意涵,而不是依文解义、望文思义所知道的,是全部知道诸法的法相。

又随着其中所说的真实义,也能够了解这一些法相的前后次第关联是什么,这是很不容易的。诸法之间都有前后次第,在修学熏习佛法时,一定要依照次第来,不可以跳跃修习;若是没有依照次第修习,就不可能证得第几住、第几地的某一个法。换句话说,诸法的实证一定都有过程,如果没有那个过程而说懂那个法,就是吹牛;继续吹下去,有一天会自己吹爆的,再不然就是会有菩萨出来将它戳破。这是因为诸法“法住法位”,而这个“法住法位”是实相法界、现象法界中的事实,不是谁可以去转变它们的;所以三乘菩提诸法的次第与位阶,永远都没有办法加以改变。

如果有人说:“解脱道是如何演变出来的,般若中观是如何演变出来的,成佛之道与唯识学又是如何演变出来的。”这表示他是一个凡夫愚人。因此如果有人主张说:“大乘法是因为部派佛教的演变而成立的。”表示这个人连部派佛教的声闻凡夫都还不如。因为佛法,以及佛法局部所摄的声闻法,也都仍然是“法住法位,法尔如是”。诸法的次第性以及位阶都是不可改变的,那又怎么可能被演变出来呢?所以唯有“悉知诸法相”以后,才可能“随义识次第”。如果对于诸法法相没有全部了解,读了以后都是望文生义,表示那不是如实现观亲证的,必然不是真正的理解,就不可能“随义识次第”,是连“随义”也办不到。

换句话说,佛法的修证必须要有一个实证的主体,而这个实证的主体是现前可以观察的,然后依于这个主体来演述一切诸法;在三乘菩提都依这个主体演述清楚以后,最后归结到《法华经》来成为唯一佛乘,这才是真正的收圆;才是真的将三乘菩提以及一切人天善法,全部收摄圆满在《妙法莲华经》说的这个实相心里面,才是真的收圆。而这一段重颂所说的内涵正是收圆,是将一切法收摄圆满在“此经”中;能够这样,不论讲多少年的法,也没有人可以评论您的法义自相矛盾。

接下来说:“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是说这时候能够通达世间法的名字语文,就能够拿来运用在所知的诸法法相,以及“随义”所知的诸法次第上面来为人演说,这时的演说并不是随于想象而演说,而是如所现观所知而演说的;因为这是自己的亲证境界,是自心现量,是现观智慧衍生出来的慈悲和证量;所以这时一定是“如所知演说”,不是凭想象而说。因为这时既然知道诸法的位阶、诸法的次第了,那么“随义”而知以后,为人家演说时,一定是有所了知的,绝对不会是想象而说,当然是“如所知演说”的。

到此为止,佛陀这一首重颂,从总说世间法,又说完出世间法,接着要归结到意根上面来。因为经文中,这一段长行和这一段重颂所说的,是意根清净菩萨的功德;所以重颂最后还是要归结到意根来说,因此接着说:【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持“法花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这是说这位意根清净的人,凡有所说都是先佛所曾经说过的法;由于演述这部胜妙《法华经》的缘故,处于大众之中也都无所畏惧。受持这部“法花经”的人,意根清净到这样的地步,虽然还没有得到究竟的无漏,但已经先有这样的相貌显示出来。这位已经修到意根清净的菩萨,凡有所说都是过去诸佛所曾经讲过的法。既然这位菩萨悟了以后继续修学这么久了,凡有所说法,又都是过去诸佛已经说过的法,由“佛佛道同”来看,不论是过去佛、未来佛,或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所证、所说的法都一样,也都说过了;因此修学菩萨道而求证佛法时,所能够求得的就是与诸佛一样的圆满,当然不可能超越于诸佛。若有人可以超越诸佛,就表示诸佛的所证还不圆满,不圆满就不是真的成佛。同样的,如果有人提出佛法上的创见,或者创造出诸佛所未曾说过、且不符三乘菩提意涵的内容,而说证量超越诸佛、所说是诸佛所不知的法,如此就可以知道,这种说法是违背十方三世诸佛所说,已经偏离佛法而走上岔路,显然是外道法了!

所以佛法没有创见,也没有任何一佛会高于其他佛而有不同层次的佛的现象。另外,以十法道的四圣六凡位阶来看,佛的位阶最高,菩萨最高能达到的层次就是佛位,最后所证得的解脱、智慧等,亦当与诸佛平等无异。所以如果有人说他所说的法连 释迦牟尼佛也未曾说过,当知那一定不是 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传之法,就不是佛教,只能说是外道教了。所以“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的道理在说明:凡是意根清净的菩萨所说的法,都是先佛曾说之法,不可能有先佛未曾说过之法。所以所说法的内容与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内涵的义理相违背,就不是佛法。同样的,菩萨所说的法,如果不是继承 释迦牟尼佛诸经所说法的义理,也就不是佛法。

“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由于意根清净的菩萨,凡有所说的一切出世间法,都是先佛已曾宣说之法。正是由于这位菩萨宣演“妙法莲华”第八识的缘故,为大众演说《妙法莲华经》之中的一切妙法时,即使处于大众之中,也都无所畏惧;随时随地可以立一个宗旨,不管谁来挑战,也都无所畏惧。这是因为所说都是依于亲证、现观真如心的现量境界,与诸佛所说一般无二,又能于诸法相通达,自然就可无所畏惧。

时间的关系,“持‘法花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这四句,我们下次再来看,感谢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萨:

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