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4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看的內容是「持法華故,思惟演說無量義」,這是在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第十八輯308頁。
世尊重頌又說:【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這是說,意根清淨菩薩還能夠思惟無量無邊的真實義,為大眾所說的勝妙法也是無量無邊;講到最後結束時的法義,追溯到最開始時的所說,也都不會有所忘失或者錯誤,因為這位菩薩是受持「法華經」的緣故。諸佛於一一法都可以「思惟無量義」。前面 平實導師說明了「法住法位,法爾如是」的道理,這在因地只要通達了,就可以有一分作到這個地步;而諸佛是十分圓滿,可以具足作到這個境界。因此說,進入通達位以後,從一一法都可以「思惟無量義」;既然可以思惟無量義,當然「說法亦無量」。在佛法中修學是否通達很重要,可是真見道比通達更重要,因為通達可以將見地全部顯發出來,而這個通達的功德之所從來,卻是因為真見道才能開始的;果沒有真見道作基礎,就沒有通達可說了。
也就是真見道證得如來藏以後,現前觀察所證的第八識如來藏——妙法蓮華經——所具有的真實性與如如性;當菩薩證實「妙法蓮華經」如來藏確實存在,由於現觀如來藏是真實與如如的,所以確實是真與如,就說證得真如了。也就是說,真見道證真如是最重要的,因為悟後相見道位及通達位功德的修證,都是要藉真見道證真如以後才能開始修證的。真見道所證的根本無分別智的智慧雖然還很差,可是經由這個真見道的智慧繼續悟後進修,就可以進入相見道位裡面,然後將見地中所應該有的種種法相都通達了,就是相見道位完成,那時就通達而可以入地了。
在通達位時,「法住法位」與「法爾如是」就概略知道了。當有人問到某一個法,就可以說出來這個法在哪裡,而與其他法的關聯是怎麼樣;或有人再從另一方面又問另一個法,就知道這個法在另一個位置,這時就有智慧可以自己思惟。但是不論從任一個法去作思惟,都不離真如,都以真如而作聯結,這時真的可以「思惟無量義」。然而能夠這樣說出很多的法,並不是故意造作出來的,是自然而然就這麼說明出來了。能夠這樣以一法思惟演說出無量法,這時就說已經通達了,也是真解脫了,將來諸位都要親自經歷這個過程。現在先將 平實導師說的這個道理種在心田裡面,沒有排斥這個說法;如來藏中已有這個種子了,未來世正當度眾生,被弟子提出請問時,就可以從各個層面說出與這個提問有關的法,不單單只會為弟子解答所提的一個問題,甚至會方方面面說出相關的法義出來。
所以真見道後,經由相見道的修學,最後通達相見道一切法相後,進入初地通達位後,由於可以「思惟無量義」,就可以「說法亦無量」。為什麼可以這樣?因為「終始不忘錯」,也就是自始至終都不忘、都不錯。之所以能顯示出這個功德,原因在於「以持『法華』故」;「法華經」就是第八識真如心,又名如來藏、阿賴耶識。
由於真見道經由相見道位的修習,見地通達了,就能於說法時「終始不忘錯」;前後所說比對起來都不會錯誤,都沒有矛盾,都不會自相衝突,這是因為所說都是依於實證的現觀的緣故。就如二十多年來,縱使有人放話或設法想要來挑戰正覺的法,也都無法找出矛盾的地方,因為正覺所說法都依如來藏而來。所以持「法華」的功德,不但令意根清淨菩薩能思惟無量義、說無量法,也因此所說法都能前後不忘失,沒有矛盾。
大家都知道,平實導師寫了很多書,種類又多,如果不是依於所現觀的法作講解,則講阿含時一定會與後時的般若衝突;而講般若與唯識時,二者一定也會衝突;而講密宗的時候,說出來的法義又會與般若衝突,也會和唯識種智衝突。總之就是處處衝突,顯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窘境。沒有實證真如的人,書籍寫得越多越會顯出矛盾之處。因此,如果是依同一個根本法真如「妙法蓮華經」來講密宗,或者中觀般若,或者講唯識種智,甚至講人天善法、世界悉檀,乃至講禪宗等等,由於都是依同一法而說,所講出來的法義都是依於現觀所說,不是想像或思惟所說出來的,當然不會忘記也不會自相矛盾。這就如同 文殊菩薩在海龍王宮為龍宮眾生演說《妙法蓮華經》,一說就是幾百、幾千年,甚至以劫來算的;由於所說都依於此「法華經」,故「終始不忘錯」;因為都是對如來藏的現觀所說,怎麼可能忘記、錯誤呢!
所以開悟明心很重要,但開悟不是什麼都放下、心中都沒有煩惱叫作開悟;也不是打坐時心中無念落入無記時就是開悟的境界;更不是坐到心花朵朵開叫作明心與見性。開悟是悟得第八識真如心,而見性是見到第八識所顯示出來的佛性。所以 釋迦如來乃至諸佛的明心、見性成就佛果,都是同樣的真如心體,同樣的佛性,沒有其他的心與性可證。平實導師從開始弘法以來,所講真見道也都是明心與見性兩關,證悟的內容從來都沒有改變過。正因為這樣的實證才可以「終始不忘錯」,因為有一個實證的主體永遠存在,才可以永遠不會改變所悟內容。
這裡 世尊為我們追究這個「終始不忘錯」的根源,在於「以持『法華』故」。因為親證及現觀這個清淨的「妙法蓮華」如來藏心,而如來藏永遠在眼前可見,說法時一面觀察祂,一面為大家演說出來,當然不可能錯誤。除非是自己沒有觀察到的部分,硬要去渲染,那就變成想像而說。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親證「妙法蓮華」如來藏心,親證的條件若先完備了,接著就等待時節因緣證實祂確實存在,依之修行;當見地通達時,自能現觀而演述法義無忘失。
接著說:【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這是說,這位意根清淨的菩薩在出世間法的一個小結論;這位意根清淨的菩薩因為受持《妙法蓮華經》,漸次修行而使意根清淨的緣故,已經全部知道種種的法相。他只要從經論中讀過了這個法相是什麼內涵,隨即知道其中的意涵,而不是依文解義、望文思義所知道的,是全部知道諸法的法相。
又隨著其中所說的真實義,也能夠瞭解這一些法相的前後次第關聯是什麼,這是很不容易的。諸法之間都有前後次第,在修學熏習佛法時,一定要依照次第來,不可以跳躍修習;若是沒有依照次第修習,就不可能證得第幾住、第幾地的某一個法。換句話說,諸法的實證一定都有過程,如果沒有那個過程而說懂那個法,就是吹牛;繼續吹下去,有一天會自己吹爆的,再不然就是會有菩薩出來將它戳破。這是因為諸法「法住法位」,而這個「法住法位」是實相法界、現象法界中的事實,不是誰可以去轉變它們的;所以三乘菩提諸法的次第與位階,永遠都沒有辦法加以改變。
如果有人說:「解脫道是如何演變出來的,般若中觀是如何演變出來的,成佛之道與唯識學又是如何演變出來的。」這表示他是一個凡夫愚人。因此如果有人主張說:「大乘法是因為部派佛教的演變而成立的。」表示這個人連部派佛教的聲聞凡夫都還不如。因為佛法,以及佛法局部所攝的聲聞法,也都仍然是「法住法位,法爾如是」。諸法的次第性以及位階都是不可改變的,那又怎麼可能被演變出來呢?所以唯有「悉知諸法相」以後,才可能「隨義識次第」。如果對於諸法法相沒有全部瞭解,讀了以後都是望文生義,表示那不是如實現觀親證的,必然不是真正的理解,就不可能「隨義識次第」,是連「隨義」也辦不到。
換句話說,佛法的修證必須要有一個實證的主體,而這個實證的主體是現前可以觀察的,然後依於這個主體來演述一切諸法;在三乘菩提都依這個主體演述清楚以後,最後歸結到《法華經》來成為唯一佛乘,這才是真正的收圓;才是真的將三乘菩提以及一切人天善法,全部收攝圓滿在《妙法蓮華經》說的這個實相心裡面,才是真的收圓。而這一段重頌所說的內涵正是收圓,是將一切法收攝圓滿在「此經」中;能夠這樣,不論講多少年的法,也沒有人可以評論您的法義自相矛盾。
接下來說:「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是說這時候能夠通達世間法的名字語文,就能夠拿來運用在所知的諸法法相,以及「隨義」所知的諸法次第上面來為人演說,這時的演說並不是隨於想像而演說,而是如所現觀所知而演說的;因為這是自己的親證境界,是自心現量,是現觀智慧衍生出來的慈悲和證量;所以這時一定是「如所知演說」,不是憑想像而說。因為這時既然知道諸法的位階、諸法的次第了,那麼「隨義」而知以後,為人家演說時,一定是有所了知的,絕對不會是想像而說,當然是「如所知演說」的。
到此為止,佛陀這一首重頌,從總說世間法,又說完出世間法,接著要歸結到意根上面來。因為經文中,這一段長行和這一段重頌所說的,是意根清淨菩薩的功德;所以重頌最後還是要歸結到意根來說,因此接著說:【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持「法花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這是說這位意根清淨的人,凡有所說都是先佛所曾經說過的法;由於演述這部勝妙《法華經》的緣故,處於大眾之中也都無所畏懼。受持這部「法花經」的人,意根清淨到這樣的地步,雖然還沒有得到究竟的無漏,但已經先有這樣的相貌顯示出來。這位已經修到意根清淨的菩薩,凡有所說都是過去諸佛所曾經講過的法。既然這位菩薩悟了以後繼續修學這麼久了,凡有所說法,又都是過去諸佛已經說過的法,由「佛佛道同」來看,不論是過去佛、未來佛,或現在十方一切諸佛,所證、所說的法都一樣,也都說過了;因此修學菩薩道而求證佛法時,所能夠求得的就是與諸佛一樣的圓滿,當然不可能超越於諸佛。若有人可以超越諸佛,就表示諸佛的所證還不圓滿,不圓滿就不是真的成佛。同樣的,如果有人提出佛法上的創見,或者創造出諸佛所未曾說過、且不符三乘菩提意涵的內容,而說證量超越諸佛、所說是諸佛所不知的法,如此就可以知道,這種說法是違背十方三世諸佛所說,已經偏離佛法而走上岔路,顯然是外道法了!
所以佛法沒有創見,也沒有任何一佛會高於其他佛而有不同層次的佛的現象。另外,以十法道的四聖六凡位階來看,佛的位階最高,菩薩最高能達到的層次就是佛位,最後所證得的解脫、智慧等,亦當與諸佛平等無異。所以如果有人說他所說的法連 釋迦牟尼佛也未曾說過,當知那一定不是 釋迦牟尼佛所說、所傳之法,就不是佛教,只能說是外道教了。所以「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的道理在說明:凡是意根清淨的菩薩所說的法,都是先佛曾說之法,不可能有先佛未曾說過之法。所以所說法的內容與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內涵的義理相違背,就不是佛法。同樣的,菩薩所說的法,如果不是繼承 釋迦牟尼佛諸經所說法的義理,也就不是佛法。
「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由於意根清淨的菩薩,凡有所說的一切出世間法,都是先佛已曾宣說之法。正是由於這位菩薩宣演「妙法蓮華」第八識的緣故,為大眾演說《妙法蓮華經》之中的一切妙法時,即使處於大眾之中,也都無所畏懼;隨時隨地可以立一個宗旨,不管誰來挑戰,也都無所畏懼。這是因為所說都是依於親證、現觀真如心的現量境界,與諸佛所說一般無二,又能於諸法相通達,自然就可無所畏懼。
時間的關係,「持『法花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這四句,我們下次再來看,感謝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
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