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具百福莊嚴相

第111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要接續《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的內容。

進入今天內容前先簡單說一下,前面正超老師所演述有關於〈法師功德品〉的內容,主要是 佛為常精進菩薩開示說:如果有人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讀、或者誦、或者解說、或者書寫,這個人將來會得到六根的具足功德;也就是說眼根八百功德、耳根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八百功德、舌根一千二百功德、身根八百功德,以及意根一千二百功德。因為有這樣六根的功德,就可以莊嚴六根,進而修行而使六根全部清淨。當這個人的六根全都清淨了以後,將可以用父母所生的清淨肉眼,看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內以及三千大千世界外的所有山林河海。而他的所見,往下函蓋阿鼻地獄,往上乃至到有頂天;同時也看見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以及這些眾生因著什麼樣的業為因緣,而有什麼樣的果報和所出生的處所,全部都能看見,也全部都能了知。

這其實在顯示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不但可以顯發六根的功德,更可以具足六根功德,使我們可以對受持「此經妙法蓮華」的真實功德更加瞭解,因而能更加精進修習。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說意根的清淨很重要,意根如果清淨,前五根也會隨著也有多分少分清淨;但是意根的清淨,是偏在心相的清淨上面來修,而不是偏在五根的事相上面來修,所以如果前五根還無法清淨,至少意根要先能夠清淨。從前面的經文中我們可以知道,意根有一千二百功德,而前五根的清淨也是要和意根聯結的,這是因為不管哪一根的清淨,都是要依於意根的清淨而來。因此所說前五根的清淨,其實也只是依於入手的差別而說為五根中的某一根修行清淨,但背後其實還是由於意根相應於五根中的那個部分清淨了。因此所謂的眼根,或者耳、鼻、舌、身根的清淨,依舊是由於意根清淨才能清淨,因此意根是統攝諸法的,意根的清淨就很重要了。

又說意根清淨者,可以由於智慧光明銳利,且是沒有汙濁垢穢這樣的智慧,而了知上品法、中品法與下品法,乃至於聽聞其中的一首偈,就能夠通達無量妙義,而且還能夠次第為大眾如法演說一個月、四個月乃至於一年;不論這個世界之內或之外,一切的眾生,或者天人、天主、龍以及人類,或者四王天的夜叉、須彌山腳下的夜叉,或者鬼神等等,凡是在六趣眾生之中,不論這些眾生心中所想念有若干種,這位意根清淨菩薩由於受持「法華經」的果報,在一時之間全部都能夠了知。

接下來要看〈法師功德品〉有關意根清淨的結論,內容從 平實導師講述的《法華經講義》第十八輯284頁開始,經文:【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這是說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無數諸佛,各自都有百福勝妙的莊嚴法相,諸佛為眾生說法的時候,這位意根清淨的菩薩全部在聽聞之後都能受持。前面說意根清淨菩薩於三界有情心中之所念,因為受持「妙法蓮華」的緣故,「一時皆悉知」,這是在世間法上來說,現在則是要從出世間法的層面來說。由於十方有無數的佛世界,也就有無數佛正在度化、利樂有緣眾生。釋迦佛示現大般涅槃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近代有六識論的大師認為:【釋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心的無比懷念。】(《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卷2)這樣講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接著又說:【在「佛法」演化為「大乘佛法」的過程中,這是一項主要的動力,有最深遠的影響。】這位六識論法師接著這樣講,是在明示大乘法是經過演變演化而來的,而深層的意思則是暗示大乘法不是佛所說的。

如果真如這位六識論大師所說的,大乘佛法是因為後世佛弟子們,由於對 佛陀的懷念而演化出來的,就表示佛世時沒有大乘法存在,因為 佛陀未演說過大乘法。然而明明阿含部諸經中多處都說有三乘法;如果三乘法不包含大乘法,那麼三乘又是指哪三乘?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一云:【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恒說三乘之行。過去、將來三世諸佛,盡當說三乘之法。」】同經卷四十四又云:【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不僅 釋迦如來恆常演說三乘法,教眾生修三乘之行,過去及未來的三世諸佛,也都是演說三乘之法。而 釋迦如來更授記娑婆世界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亦當演說「三乘之教」。所以六識論者說「大乘非佛說」,不僅謗法,也是謗佛。

大乘法真的是後世創造出來的嗎?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原因是這些六識論的法師們,連解脫道中如何證阿羅漢果之法尚且不懂,何況是阿羅漢所不懂的大乘諸經中所說的妙法。這意思是說:已能出離三界生死的大阿羅漢都不能創造大乘經典,更何況後代以凡夫的菩薩行來修菩薩道的凡夫菩薩,竟然說他們能創造出大阿羅漢們所不懂的大乘經典,這樣的邏輯說得通嗎?顯然是說不通的。

再說,釋迦佛陀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前就已經成佛了,而 佛陀在成佛前的兩大無數劫前也發了「虛空無盡,我願亦無盡」的十個無盡大願,那麼 佛陀即使示現入涅槃了,一定不會違背入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另外,佛陀示現成佛的目的,是為眾生開、示、悟、入佛的所知所證,這就表示 佛陀入滅並不是真的入無餘涅槃,而示現涅槃之後一定會到另一個小世界,繼續示現八相成道,繼續利樂有情。釋迦如來如此示現,其他佛世界的諸佛如來當然也會如此示現;因此可以證實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中,必然有無量無數諸佛,所以說「十方無數佛」。

接著看「百福莊嚴相」。諸佛都有百福之莊嚴相,如《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二,釋迦世尊為寂意菩薩開示說:【善男子!乃往古昔過一恒河沙數阿僧祇劫,於此佛剎,爾時有大劫名持。是大劫中,在此佛剎是四天下;時轉輪王名曰離諍,主四天下。離諍王時,有國大師婆羅門,名曰海濟,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福莊嚴皆悉具足;身有圓光,如若瞿盧樹紫磨金色。當生之時,百千諸天來供養已,即為立字,名曰海藏。彼於餘時出家學道,剃除鬚髮而被法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寶藏。】這是 世尊說明過一恆河沙數阿僧祇劫前,有一位 寶藏如來為海濟婆羅門的兒子,出生時就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具足百福莊嚴;可以看出成佛必定具有「百福莊嚴相」。又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中,青蓮華菩薩承佛神力,告訴蓮華藏菩薩說:【一切諸佛具足十種不思議法已,成等正覺。何等為十?一切諸佛一一妙相百福悉具成等正覺……。】顯示諸佛成就十種不思議法,其中之一為具足妙相百福,這也說明具足百福莊嚴為諸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必定具足的十種不思議法之一。

而之所以稱為「百福莊嚴」,是因為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積累圓滿諸波羅蜜多所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一一相,由於都具足滿百的福德莊嚴其身,因而稱為「百福莊嚴」;而說諸佛於天上及人間的有情中,是最尊貴也是最殊勝的。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云:【具足滿百莊嚴一相,展轉乃至三十二相皆具百福。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莊嚴相及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故,於天上人中最尊、最勝。】另外在《瑜伽師地論》中,則開示了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各是哪幾種?又是如何修得的?其實都是修福而得。所以經論中所說的百福莊嚴相,意思是三十二種大人相中的每一相各有百福,可是其中還有很多的差別。譬如說,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擁有的福德,合聚為一個福德,這是很大的福德,但這個福德還不足以用來比喻究竟佛地隨形好中的一毛孔福德,即使再擴大到一百倍,也無法相等於究竟佛地隨形好中的一毛孔福德。這樣來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所有的福德,擴大一百倍也不及於究竟佛隨形好中一毛孔的福德。

菩薩們想想看,成佛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多大的福德?一個隨形好要多少福德才能修集成功?而一個大人相又要多少福德?甚至於好幾個大人相才能抵得過其中一個大人相的福德。所以如果修了一世的福德,縱使能賺得一個地球了,但這樣的福德足以成就一個大人相或者一個隨形好嗎?顯然是不夠的。所以能夠嫌自己修太多福德,或者認為修學菩薩道不須修福德,單修般若一度就可以逐步修進直到成佛了嗎?如果真的認為這樣就夠了,表示這個人成佛的福德,一定要很久才能具足,那麼成佛之道一定得要很久才能成就,因為福德不夠是無法成佛的。

實際上,眾生是很難了知諸佛的「百福莊嚴相」,但是 平實導師還是為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為什麼有百福莊嚴之相?明明每一種大人相就是一種相,為什麼說有百福之相?其實這意思是說,每一個大人相都是由百福所成就的,所以每一個大人相都同樣有百福。那麼百福是怎麼來的?百福其實就是要有一百種思,才會有一百福。也就是說,凡是要作十善業之前都要先作思惟,每作一件善業的時候,都要先思惟五個法相,作完之後再去思惟另五個法相,所以每一件善業造作完成時就各有十個法相。由於十善業的一一善業各有十個應當思惟的法相,所以十種善業造作下來也就有百福了。

可能有人會想:「修善就修善,為什麼要思惟?修善就修善,為什麼每一種善業都要作十種思惟?那麼囉唆幹什麼?」因為有的人喜歡簡單,覺得簡單省事就好了。可是 平實導師說:【不能那樣單純去作;因為那樣單純去作的人,我們就說他修來的福德華而不實。我們就說他叫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懂得作而不懂得讓它更好。同樣的修福,這樣作可以更好,為什麼不要?】(《法華經講義》第十八輯,正智出版社,頁288-289。)所以如果我們在實行每一件善業之前,先作五種思惟;經由這五種思惟,就可以將這件善業作得更好,達成的善果更高也更廣大,而且更清淨。那麼這樣修集善業,每種善業都以百福來莊嚴,自能快速成就成佛所需的福德。

所以說百福須有百思,就是要在善業實行之前,先作五種思惟並加以檢討,也就是還沒有造作善業前就先檢討:如果沒有經由這五種的思惟,作出來的善業是如何?能達到的效果是如何?未來世得到的福果是如何?這樣思惟完成也瞭解了,就知道應該怎樣去作。等到善業作完了,再作五種思惟,這真的是事後的檢討,思惟完了再作個迴向。這樣子事前有五個思惟,事後也有五個思惟,那麼這一件善事就有十個思惟了,每件善業就是十福。十善業——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每造作一件善業時,都同樣有身三、口四、意三的業,每一個善業都有十個思惟;這樣造作了十個善業就有一百個思惟。因為是經由這一百個思惟而在很長時間的修福中,完成了一個大人相,因此這一個大人相就具足百福;不論這個大人相成就了幾分,所成就的每一種大人相各個都有百福;所以每一相都有百福,就叫作「百福莊嚴相」。至於這十個思惟:在善業實行前的五個思惟,以及善業實行後的五個思惟,內容是什麼?我們下次再來看。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

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