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功德品〉一千二百意功德

第102集
由 正翰老师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很高兴又再次共叙法缘。欢迎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主题是:〈法师功德品〉之一千二百意功德。

接下来要来谈到清净意根,那么我们来看看 世尊的开示,经文是这样:【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 19〉)

世尊这样开示:“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在如来灭度以后受持《妙法莲华经》,或者阅读、或者朗诵、或者解说、或者书写,可以得到一千二百意根功德。”在如来灭度以后受持“此经”,那就是受持如来藏,受持了“妙法莲华经”如来藏以后去“读、诵、解说、书写”,可得一千二百意根功德。此中所说“读”,就是不断地深入理解的意思,当你不断地深入去观察如来藏时就叫作读“此经”。“读”有形的经典,那是从语言文字上面去读的,可是这样读来的都只是表相。

你如果证得“此经”,不断地去观察以后,你对“此经妙法莲华”的了解就更多,这才叫作正读啊!因为你从经本上读出来的都是间接的。世尊出世说法是因为读尽祂自己的“此经”无垢识,才来为大众演说的。那我们证得“此经”以后能够读文字上的经典,了解它背后的意义,是因为我们阅读经本的时候,能同时阅读自己身中本有的“妙法莲华经”,所以我们能如实知道文字上的“此经”中的意思。这叫眼力够,读透经背了。但是要怎么读呢?你要读自己身中的如来藏经典,读自己专有的那一部“妙法莲华经”,而不是读经本的那一部《妙法莲华经》。经本的那一部《妙法莲华经》,只是提示你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然后你可以一面读它,一面读自己的“法华经”,对照出来印证确实没有错,智慧就跟着提升,这样才叫作真正的读经。

那么读了以后有时你总要去整理吧?整理的时候常常是要用到语言去思惟,这就叫作“诵”。可是你诵“此经”并不是用语言文字在那边“诵”,而是你自己依着现观去作思惟。

如果为人解说,纯粹是利他之行,是把自己所读的、自己已诵过的拿来为大家解说,让大家有一个前进之路可以遵循,不是为他自己!“书写”当然就有两种方式啰:一种就是把它整理成文字,世谛流布;另一种“书写”的方式,就是去主持禅三、主持禅七,帮助有福德、有定力、有正见的有缘人实证,那才是真正的“书写”。

“书写”之所以能成就大功德,是因为能利益大众。平实导师在禅三里面就会一直写、一直写,用嘴巴写、用身体写,不论是怎么样都是在不断地写着;走来走去用脚写,指桑骂槐用嘴写,就这样把祂写出来;禅三才能有人真正得利!他们就真正懂“此经”了,这才是真正的“书写”!所以不从五蕴上面的利益或是得失去着眼,而是从“此经”的读、诵、演说、书写来着眼,这样才能使意根得到部分清净乃至未来全部清净,才能“得千二百意功德”。

这一段经文是讲意根。每一个人都有六根,这六根一般而言,久修佛法的人都知道前五根是色法,后面一根是心。可是在最上乘的了义法中,就不只是从表面来说了。佛菩提了义法跟出三界的声闻解脱道,有个很大的不同;在解脱道之中,总是说一切法生灭无常、苦、空、无我;可是教导他回小向大成为菩萨以后,就要告诉他说,一切法恒住不坏,一切法本不生灭。这种差异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解脱道是站在现象界的角度来看一切诸法,而与实相界的立场来看一切法,所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如果全部都从表相来依文解义,那么佛法最多就只是世间哲学而已,没有实质可言,也没有究竟境界之可实证;所以在了义法中,与依文解义的境界、智慧都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现观一切法是生灭无常呢?还是不生不灭呢?这就要依着 佛世尊的圣教修学,先熏修蕴处界法的知见,并透过观行确认其虚妄,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生有灭的无常法;再经由教外别传的机锋,而实证金刚心如来藏。证得“法华经”如来藏以后,就同时证得祂的真实如如法性,就称为证真如,至此开始听懂 世尊第二转法轮般若诸经说的实相境界了,然后把有生有灭的一切法,摄归于如来藏中就知道了:原来这本来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不外于如来藏。所以这时从如来藏来看如来藏身中所生的一切法,发觉一切法本不生灭,所以了知一切法表相上看来有起有灭,但是都在常住的如来藏中起起灭灭,这一切法永远存在,如同明镜的影像在生灭之中而常住不灭。

这种般若智慧很不易了解,甚深难知。所以我们举个例来说明:如果我们一定要将一只蚂蚁的五阴永远坏灭,但结果是不可能的,只能坏灭它一世的五阴;就算你有无限制的天眼通与宿命通,你一世又一世的跟着它,不断去把它的世世五阴坏灭,可是它未来世还有几万大劫、甚至几十万阿僧祇劫都会继续当蚂蚁!因此它依旧会有未来世无量无边的世世五阴不断出现。那你说,从它的如来藏“法华经”来看,蚂蚁的五阴到底有没有生灭?你自然知道说,它这一个生灭现象是不生灭的。

如同镜面上的影像不断在生灭变化,从实相般若来看,一切无常之法都在常里面生灭无常!就好像说,一切有为法都住在无为法里面,那无常之法是在“常”之中不断地生住异灭;这一个生住异灭现象永远都在“法华经”“常”里面,从来不外于常,那你说生住异灭这一切法到底有没有生灭?就好像一面明镜,你能够说它的影像是生灭的吗?不能啦!因为你是从镜体来看镜像的。

当你从镜子本体来看镜子里面的影像时,当然会确定镜中的影像没有断灭过,只是不断的变异转换景象。可是你如果不看镜体,例如凡夫与二乘法中不回心的阿罗汉愚人们,他们就只看到镜中影像,也就是五阴不断在变化,就会看到影像生生灭灭而说:“影像就一直变化呀!那旧的影像去了就换新的影像来。”前世的五阴是旧的已经离去的影像,这一世的五阴则是现在的新影像,一世又一世都是旧的去、新的来,是生灭的!可是你如果从镜子本体而不看镜子里面的影像,这镜中的影像根本就不能离开镜体;只要镜子在,影像就在,永远附属于镜子本体,那你怎么能够说镜中的影像有生灭?所以就说镜中影像本不生灭。

你若从如来藏镜体的角度来看现象界诸法的生灭过程,前世走掉的张三,这一世出生的李四,都是如来藏心体中所有之法,而心体如来藏本不生灭;因此所生的一世又一世的五阴就只是如来藏上面的影像而已,自然应该随着如来藏心而永远存在,成为世世都有五阴影像,只是不断在变异;从如来藏镜体来说,世世的五阴也就成为不生灭的影像,所以说一切法本不生灭;既然本来无生,当然就是永远不灭。

而这个实相是本来就如此的,不是修行以后才变成一切法本不生灭的。所以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一切生死都是在常而不变的如来藏之中不断地显现出来。所以 世尊在般若期的经中讲:“一切法本来不生、不起、不灭,无相,离心、意、意识,无字无声。”是真正了义的究竟说,永远都是正确而无法推翻的。

《无量义经》中 佛开示说:“一法之中就有无量义。”然而为什么一法之中可以有无量义呢?因为这是以一法函盖一切诸法,就是用实相法界来函盖现象法界中的无量无边万法,所以这一法具有无量义。“妙法莲华经”就是“此经”第八识!所以才说这是“妙法”。这个“妙法”如同莲华一样很具足、很圆满,一切花瓣全部都具足了;而前面所讲的三转法轮诸经中的诸法,就好像是“莲华”附带的许多绿叶、根、茎、花苞,然后在这完整的一棵“莲华”上面显示无量无边的妙法。

回到意根上来说。意根所以厉害,是因为祂普遍缘于一切万法,所以祂具足一千两百功德。然而这样的意根功德还是要从受持“妙法莲华经”开始;也就是要证悟明心,转依于如来藏,才会逐渐了解。在佛菩提道中,如果不从这里开始,那个意根就不能叫作“清净意根”,绝对会是染污的或者无明的意根。

染污的意根的体性就是“处处作主”。为什么要作主呢?因为有取舍!为了要取舍所以要作主。如果祂不作取舍,就不必作主。那会作取舍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三界法有贪著及有厌恶,所以才要取要舍;为了要取、要舍,所以要作主!于是要先思量——这个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么在这一个思量之前,就必须要先作分别。所以意根为了作这个思量,就先要作分别;想要分别得要依靠什么呢?意识。可是意识本身无法接触五尘,祂如何能够去分别呢?所以祂还得要把五识拉了来,一起运作;所以讲到意根的时候,要函盖前六识在一起运作,意根的功德才能显发。

这跟前面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有各自独立的功德在运作不同;在这里,意根的功德要函盖前六识的,把六识摄归到意根来用。这样的意根,在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才能够具足意根的一千两百功德。也就是说,已经转依于“此经妙法莲华”了;如果没有转依于“此经”,就不可能有这个功德,所以假使你证得阿罗汉了,却还没有在大乘法中开悟明心,就不懂真如,依旧没有这一个功德。

今日的视频,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弥陀佛!


点击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