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2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很高興又再次共敘法緣。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主題是:〈法師功德品〉之一千二百意功德。
接下來要來談到清淨意根,那麼我們來看看 世尊的開示,經文是這樣:【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妙法蓮華經》卷6〈法師功德品 19〉)
世尊這樣開示:「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在如來滅度以後受持《妙法蓮華經》,或者閱讀、或者朗誦、或者解說、或者書寫,可以得到一千二百意根功德。」在如來滅度以後受持「此經」,那就是受持如來藏,受持了「妙法蓮華經」如來藏以後去「讀、誦、解說、書寫」,可得一千二百意根功德。此中所說「讀」,就是不斷地深入理解的意思,當你不斷地深入去觀察如來藏時就叫作讀「此經」。「讀」有形的經典,那是從語言文字上面去讀的,可是這樣讀來的都只是表相。
你如果證得「此經」,不斷地去觀察以後,你對「此經妙法蓮華」的瞭解就更多,這才叫作正讀啊!因為你從經本上讀出來的都是間接的。世尊出世說法是因為讀盡祂自己的「此經」無垢識,才來為大眾演說的。那我們證得「此經」以後能夠讀文字上的經典,瞭解它背後的意義,是因為我們閱讀經本的時候,能同時閱讀自己身中本有的「妙法蓮華經」,所以我們能如實知道文字上的「此經」中的意思。這叫眼力夠,讀透經背了。但是要怎麼讀呢?你要讀自己身中的如來藏經典,讀自己專有的那一部「妙法蓮華經」,而不是讀經本的那一部《妙法蓮華經》。經本的那一部《妙法蓮華經》,只是提示你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層次,然後你可以一面讀它,一面讀自己的「法華經」,對照出來印證確實沒有錯,智慧就跟著提昇,這樣才叫作真正的讀經。
那麼讀了以後有時你總要去整理吧?整理的時候常常是要用到語言去思惟,這就叫作「誦」。可是你誦「此經」並不是用語言文字在那邊「誦」,而是你自己依著現觀去作思惟。
如果為人解說,純粹是利他之行,是把自己所讀的、自己已誦過的拿來為大家解說,讓大家有一個前進之路可以遵循,不是為他自己!「書寫」當然就有兩種方式囉:一種就是把它整理成文字,世諦流布;另一種「書寫」的方式,就是去主持禪三、主持禪七,幫助有福德、有定力、有正見的有緣人實證,那才是真正的「書寫」。
「書寫」之所以能成就大功德,是因為能利益大眾。平實導師在禪三裡面就會一直寫、一直寫,用嘴巴寫、用身體寫,不論是怎麼樣都是在不斷地寫著;走來走去用腳寫,指桑罵槐用嘴寫,就這樣把祂寫出來;禪三才能有人真正得利!他們就真正懂「此經」了,這才是真正的「書寫」!所以不從五蘊上面的利益或是得失去著眼,而是從「此經」的讀、誦、演說、書寫來著眼,這樣才能使意根得到部分清淨乃至未來全部清淨,才能「得千二百意功德」。
這一段經文是講意根。每一個人都有六根,這六根一般而言,久修佛法的人都知道前五根是色法,後面一根是心。可是在最上乘的了義法中,就不只是從表面來說了。佛菩提了義法跟出三界的聲聞解脫道,有個很大的不同;在解脫道之中,總是說一切法生滅無常、苦、空、無我;可是教導他迴小向大成為菩薩以後,就要告訴他說,一切法恆住不壞,一切法本不生滅。這種差異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解脫道是站在現象界的角度來看一切諸法,而與實相界的立場來看一切法,所得的結果是完全不同。如果全部都從表相來依文解義,那麼佛法最多就只是世間哲學而已,沒有實質可言,也沒有究竟境界之可實證;所以在了義法中,與依文解義的境界、智慧都是截然不同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現觀一切法是生滅無常呢?還是不生不滅呢?這就要依著 佛世尊的聖教修學,先熏修蘊處界法的知見,並透過觀行確認其虛妄,是因緣所生之法,有生有滅的無常法;再經由教外別傳的機鋒,而實證金剛心如來藏。證得「法華經」如來藏以後,就同時證得祂的真實如如法性,就稱為證真如,至此開始聽懂 世尊第二轉法輪般若諸經說的實相境界了,然後把有生有滅的一切法,攝歸於如來藏中就知道了:原來這本來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法,不外於如來藏。所以這時從如來藏來看如來藏身中所生的一切法,發覺一切法本不生滅,所以了知一切法表相上看來有起有滅,但是都在常住的如來藏中起起滅滅,這一切法永遠存在,如同明鏡的影像在生滅之中而常住不滅。
這種般若智慧很不易瞭解,甚深難知。所以我們舉個例來說明:如果我們一定要將一隻螞蟻的五陰永遠壞滅,但結果是不可能的,只能壞滅牠一世的五陰;就算你有無限制的天眼通與宿命通,你一世又一世的跟著牠,不斷去把牠的世世五陰壞滅,可是牠未來世還有幾萬大劫、甚至幾十萬阿僧祇劫都會繼續當螞蟻!因此牠依舊會有未來世無量無邊的世世五陰不斷出現。那你說,從牠的如來藏「法華經」來看,螞蟻的五陰到底有沒有生滅?你自然知道說,牠這一個生滅現象是不生滅的。
如同鏡面上的影像不斷在生滅變化,從實相般若來看,一切無常之法都在常裡面生滅無常!就好像說,一切有為法都住在無為法裡面,那無常之法是在「常」之中不斷地生住異滅;這一個生住異滅現象永遠都在「法華經」「常」裡面,從來不外於常,那你說生住異滅這一切法到底有沒有生滅?就好像一面明鏡,你能夠說它的影像是生滅的嗎?不能啦!因為你是從鏡體來看鏡像的。
當你從鏡子本體來看鏡子裡面的影像時,當然會確定鏡中的影像沒有斷滅過,只是不斷的變異轉換景象。可是你如果不看鏡體,例如凡夫與二乘法中不迴心的阿羅漢愚人們,他們就只看到鏡中影像,也就是五陰不斷在變化,就會看到影像生生滅滅而說:「影像就一直變化呀!那舊的影像去了就換新的影像來。」前世的五陰是舊的已經離去的影像,這一世的五陰則是現在的新影像,一世又一世都是舊的去、新的來,是生滅的!可是你如果從鏡子本體而不看鏡子裡面的影像,這鏡中的影像根本就不能離開鏡體;只要鏡子在,影像就在,永遠附屬於鏡子本體,那你怎麼能夠說鏡中的影像有生滅?所以就說鏡中影像本不生滅。
你若從如來藏鏡體的角度來看現象界諸法的生滅過程,前世走掉的張三,這一世出生的李四,都是如來藏心體中所有之法,而心體如來藏本不生滅;因此所生的一世又一世的五陰就只是如來藏上面的影像而已,自然應該隨著如來藏心而永遠存在,成為世世都有五陰影像,只是不斷在變異;從如來藏鏡體來說,世世的五陰也就成為不生滅的影像,所以說一切法本不生滅;既然本來無生,當然就是永遠不滅。
而這個實相是本來就如此的,不是修行以後才變成一切法本不生滅的。所以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一切生死都是在常而不變的如來藏之中不斷地顯現出來。所以 世尊在般若期的經中講:「一切法本來不生、不起、不滅,無相,離心、意、意識,無字無聲。」是真正了義的究竟說,永遠都是正確而無法推翻的。
《無量義經》中 佛開示說:「一法之中就有無量義。」然而為什麼一法之中可以有無量義呢?因為這是以一法函蓋一切諸法,就是用實相法界來函蓋現象法界中的無量無邊萬法,所以這一法具有無量義。「妙法蓮華經」就是「此經」第八識!所以才說這是「妙法」。這個「妙法」如同蓮華一樣很具足、很圓滿,一切花瓣全部都具足了;而前面所講的三轉法輪諸經中的諸法,就好像是「蓮華」附帶的許多綠葉、根、莖、花苞,然後在這完整的一棵「蓮華」上面顯示無量無邊的妙法。
回到意根上來說。意根所以厲害,是因為祂普遍緣於一切萬法,所以祂具足一千兩百功德。然而這樣的意根功德還是要從受持「妙法蓮華經」開始;也就是要證悟明心,轉依於如來藏,才會逐漸瞭解。在佛菩提道中,如果不從這裡開始,那個意根就不能叫作「清淨意根」,絕對會是染汙的或者無明的意根。
染汙的意根的體性就是「處處作主」。為什麼要作主呢?因為有取捨!為了要取捨所以要作主。如果祂不作取捨,就不必作主。那會作取捨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對三界法有貪著及有厭惡,所以才要取要捨;為了要取、要捨,所以要作主!於是要先思量——這個我要,這個我不要。那麼在這一個思量之前,就必須要先作分別。所以意根為了作這個思量,就先要作分別;想要分別得要依靠什麼呢?意識。可是意識本身無法接觸五塵,祂如何能夠去分別呢?所以祂還得要把五識拉了來,一起運作;所以講到意根的時候,要函蓋前六識在一起運作,意根的功德才能顯發。
這跟前面所說的眼、耳、鼻、舌、身,有各自獨立的功德在運作不同;在這裡,意根的功德要函蓋前六識的,把六識攝歸到意根來用。這樣的意根,在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才能夠具足意根的一千兩百功德。也就是說,已經轉依於「此經妙法蓮華」了;如果沒有轉依於「此經」,就不可能有這個功德,所以假使你證得阿羅漢了,卻還沒有在大乘法中開悟明心,就不懂真如,依舊沒有這一個功德。
今日的視頻,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