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93集
由 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今天这个单元我们要来探讨“法师功德品”清净鼻根的功德。
《法华经》的〈法师功德品〉中,佛陀说能受持《法华经》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解读或者陈述、或者解说、或者书写,表达《法华经》的真实义,这样的人就是菩萨法师。而这位菩萨法师能够获得八百眼根功德、一千二百耳根功德、八百鼻根功德、一千二百舌根功德、八百身根功德、一千二百意根功德,以这样的功德庄严六根,使得六根都能够清净。
那我们这个单元要探讨的是,演述《法华经》的菩萨法师的鼻根功德。在《法华经》的经文中,佛陀说因为这位菩萨法师鼻根清净的缘故,各种有味道的物品,乃至众生或男或女的香臭,经由嗅闻都能够知道是什么,并且知道他们的所在;甚至于从初禅天以上到色究竟天,有谁入于禅定中、或离开禅定的,这些差别经由嗅闻到香味都能够知道;或者有谁刚刚受生于色界天,或者在色界天中退没了,这些差别经由嗅闻到的香味也都能够知道。
在佛法中出家的比丘众,在佛法的修持经常精进的禅坐经行,或者读诵经典,无论比丘众在哪里专精的用功,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法师只要嗅闻到香味,都知道他们的所在。或者有菩萨志愿坚固,有时坐禅或者读诵经典,或者为别人演说佛法时,这位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法师嗅闻到香味,都能够知道;十方世界不同方位的诸佛世尊受到一切有情所恭敬,怜悯大众、在为大众说法,这位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法师嗅闻到香味,也能够知道;那些安住在佛前,听闻到诸佛所演说的经典都非常欢喜,因此如法而修行,这位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法师嗅闻到香味,也都能够知道。
为何受持乃至为人解说《法华经》的菩萨法师,能有这样殊胜的鼻根功德呢?我们就要先探讨 佛陀在《法华经》中所说的主旨是什么?佛陀在经中说,唯有佛能够究竟诸法实相,也就是诸法的因缘果报与性相体用;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如来为众生所演说的诸法,皆为一佛乘所含摄,因为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一切所作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同时在经中,佛陀为声闻弟子大阿罗汉们授记成佛,这些大阿罗汉们在佛陀演说阿含解脱道时期证得解脱果,又历经 佛陀演说实相般若与方广唯识等佛菩提道无生法忍道种智,虽然经由 佛陀的指导悟入实相,但都仅安住于声闻解脱的心量,不看待自己是菩萨、是佛子可以成佛,在这个前提下被 佛陀授记成佛,才知道一佛乘甚深难解的道理。
《法华经》说法会场,有无量无数阿僧祇诸大菩萨是来自于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都是 释迦佛无数劫来所度化的,而在场的菩萨及一切大众都以为 释迦佛此世坐道场成佛说法才四十余年啊,如何能够大作佛事、教化无量大菩萨众,而难以相信。事实上,释迦佛陀成佛以来已经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成佛以来常在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未曾暂时荒废;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天竺乃是示现成佛,不是当时才成佛,而示现灭度呢,也不是真实的灭度。
在佛菩提道上,要有什么样证量的菩萨,才能信解 释迦佛在《法华经》所说的诚谛法语,并且如实地演述《法华经》呢?首先,这位菩萨绝对要有声闻解脱果阿罗汉的证量,才能理解大阿罗汉趣向寂灭涅槃的心境;接着,这位菩萨必须要实证诸法实相的理体如来藏,也就是具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心体,即是二乘所证涅槃的本际,也是诸佛所证究竟解脱烦恼障与所知障所显示的无住处涅槃清净法界。如此这位菩萨才能胜解佛陀所说“但以一佛乘的缘故为众生说法”的密义,确实证知阿含方广般若唯识所说的法都属于一佛乘,明了这一佛乘的甚深义理为何是已经证得解脱果的声闻辟支佛所不能触及的。因此这位菩萨必定已经通达菩萨道、趣向成就佛果的修道次第了,同时成就了初地以上的大乘般若解脱证量,才能演述《法华经》的真实义。
已经成就声闻解脱果以及初地以上大乘般若解脱的圣者,必定也成就了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分法身;这五分法身都是道德之香,十方一切崇尚善法的士夫以及修行人,无不称叹歌颂这位菩萨的功德。首先,成就了戒身的意思呢,指的就是奉行十善:身不杀、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嫉妒、不瞋、不愚痴;孝顺父母、奉侍三宝,不侵害、不损恼一切众生而仁爱慈祥、道德恩义不失礼节;所以这种戒德之香呢,又称为道德之香。
因为这样的戒香无论随风、逆风,没有不周遍普照的,十方诸上善人都广为宣说其功德的缘故。犹如经中所说:【非根茎华香,能逆风而熏,唯有善士女,持戒清净香,逆顺满诸方,无不普闻知。多迦罗栴檀,优钵罗末利,如是比诸香,戒香最为上;栴檀等诸香,所熏少分限,唯有戒德香,流熏上升天,斯等净戒香,不放逸正受。】(《杂阿含经》卷38)佛陀说:“并非植物根茎花的香,可以逆风而熏,唯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净的戒德香,可以逆风、顺风而熏满诸方,没有不普遍听闻知晓的。多迦罗或者旃檀木,或者优钵罗末利等植物的根茎花香,这些植物的香,都无法与戒香相比,无法超越戒香;因为旃檀等种种香,所能够熏到的范围很有限,唯有戒德之香,可以流熏上到天界,这种清净的戒德香,可以使天人不放逸的正受其功德而歌颂赞叹;因为诸天虽有众德之香,犹然不如无欲之人持戒香的缘故。”
能演述《法华经》的菩萨法师,长劫以来都是与众生同处于世间,虽然有所勤劳而不以为苦,心意常常念着弘护正法度脱众生,心不疲倦厌烦也不后悔;因为菩萨法师所获得的戒身香,是转依所证如来藏无我、无所得真如法性而成就的,他以所证无生法忍的般若解脱,愍念世间而行慈心摄受众生,面对着刚强难化、贪瞋烦恼邪见深重的众生,身口意所行皆为了利益众生,一切所作显示出菩萨法师不贪、不瞋、不痴的清净戒品。
这样的清净戒品是不共二乘与外道的,就像经中说的:【何谓为戒皆能永脱一切尘劳?何谓尘劳罪福所连?三界所著斯则尘劳,当以何度此诸尘劳?无念、无想、无思、无住,而无所行、无所兴立,亦无所惟,于一切法而无所求,斯则名曰度诸尘劳。若族姓子!菩萨大士未远尘劳,则为无有清净戒品。】(《等集众德三昧经》卷1)佛说:“什么叫作戒能永远脱离一切尘劳的道理呢?什么叫作尘劳与罪福的关联?凡是三界所系著的就是尘劳,应当以什么法度脱这些尘劳?有一个法对一切三界尘劳永远无念、无想、无思、无所住,因此对于三界尘劳完全没有心行,没有兴办也无所作为,于一切法都无所求,这样的法就叫作度脱所有的尘劳。如果族姓子,有菩萨大士没有远离尘劳,则为没有清净戒品可得。”佛陀所说三界所系著都是尘劳,也就是在说只要在三界中就不离尘劳。而菩萨法师为了度脱众生,常常时都与众生同处于世间,虽然处于三界世间而不被尘劳所系缚、所玷污,这是因为菩萨法师已经实证无念、无想、无思、无住、无所行,于一切法无所求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并且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而修证得阿罗汉解脱果与无生法忍法无我,以此本来清净的戒体,度脱了三界种种尘劳,因此可以成就五分法身中的清净戒品——戒身香。
而佛陀说,如果不能以所证的实相解脱智慧度脱三界一切尘劳,就无法获得清净戒品,因此能够如实演述《法华经》的菩萨法师,为何能具有清净鼻根的功德,前提就是已经如佛所说,亲证法界实相并转依“永脱一切尘劳、本来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如是修证清净戒品才能有戒身香的功德,也才能有如以下经中所说的:【云何是菩萨戒香充满?譬如莲华生时随处妙香广布,菩萨亦复如是,所向国邑及诸方处,戒香芬馥广布一切,是为菩萨戒香充满。……菩萨戒功德香,若鼻嗅时鼻根清净……。】(《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9)“如何是菩萨戒香充满呢?譬如莲华生时随处都有妙香广布,菩萨的清净戒品也是同样道理,戒香所流熏到的各国城市以及所有方位处所,戒香的香气浓厚无不广布一切处所,这即是菩萨戒香充满之相。……菩萨清净戒的功德所流熏的香气,如果鼻根嗅闻到时,能使鼻根获得清净。”
那这段经文的意思在告诉我们,菩萨的戒德香不仅能够流熏到十方无所障碍,同时也能够嗅闻同样受持菩萨净戒的菩萨所散发出来的戒香,因此能够得到鼻根清净的功德。由于鼻根清净的缘故,如同《法华经》中 佛陀所说的,可以嗅闻了知分别种种众生差别的香——善恶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菩萨悲悯众生的香、为人说法教授众生香等等;要修得鼻根清净,也是有一个次第的:菩萨从信位开始修学对三宝的信根,进而跟随善知识修学大乘法发起并且长养善根,受学菩萨戒而依止戒法,听闻善知识讲解大乘如来藏妙法,圆满信位的资粮以后,进入住位修学大乘般若空法。
在善知识的摄受下,随着善根渐渐成熟,欢喜信受诸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具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等十号功德;欢喜信受能生万法、含摄三乘菩提的如来藏妙法是真正微妙甚深无上的一佛乘佛法;欢喜信受胜义菩萨僧依止佛所说的法,如实依教奉行,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分法身。(善知识)教导菩萨学人向着断我见的法修学,必定断我见,得到解脱道初果;教导学人修集开悟见道的福慧资粮,于学人因缘成熟时帮助其参禅克期取证,之后转依所证真如调柔心性薄贪瞋痴,修集眼见佛性的福慧资粮,乃至降伏五盖发起初禅、证得三果,进而通达真如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完成了相见道功德,成就了心解脱、慧解脱。因此,欢喜信受胜义菩萨僧所传授佛陀制定的菩萨戒,胜解菩萨证得贤圣果位,一切所修所行必定遵循菩萨戒而清净无秽、无有缺漏。
于佛法僧戒得四不坏信,心中有了法镜,能随时照了所修所证与所断的必然因果,而这样的菩萨就能够修得鼻根清净的功德,犹如经中所说:“若有得闻如来戒香,鼻得清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6〈宝王如来性起品 32〉)也就是说,能够听闻如来所传的戒法功德,乃至能够从受持如来戒法证得贤圣法的菩萨,嗅闻出菩萨戒是贤圣所爱戒,远离妄语、两舌等四种口业,远离杀、盗、淫等三种身业,能显说无颠倒的如来藏寂静法的缘故,远离邪命所起身业、口业。那这样的前提,也必须菩萨如实的依止胜义菩萨僧受学菩萨戒,经历违犯戒罪、如法羯磨忏悔,出离过失、后不复作,惭与愧的善心所渐渐增长,烦恼渐渐调伏,心即能因戒而得定,能于种种观行中观照通达,故得以因定而生慧。以上说明为何菩萨得闻如来戒香,因此而能修得鼻根清净功德的道理;因为戒香是道德之香,是修道所获得的解脱功德流熏出来的,那此香呢归属于鼻根的境界的缘故。
如果没有这样的修学鼻根清净的人,就不能嗅闻这种如来戒法之香。如同佛陀在天竺的时候,有一位外道女摩那祇,因为他的外道师父在佛陀出世以后就得不到供养,因此呢对佛陀心生怨恨,他把木盆系绑在身上,用衣服遮盖着,假装是有身孕的样子;摩那祇来到祇园精舍佛陀为大众说法之处,他想要毁辱佛陀,就对着大众说是佛陀使他怀有身孕,当时 世尊以柔软的清净声说:“你这样的妄语离地狱很近。”但是摩那祇仍然不悔改的说:“你怎么作了还说没作啊!”在场很多外道信佛的很少,都相信外道女所说的是事实;而在场信佛的人内心都是这样思惟着:“当初佛陀住在王宫,舍弃了王位与宫女,哪可能还会有染污的心与这个污秽的女人作那种事情?”当时在场的释提桓因不能忍受外道女毁谤佛陀,就化成白鼠把绑着木盆的绳子咬掉;大家看到了木盆掉下来,都知道摩那祇是故意毁谤佛陀的,而摩那祇罪业深重,也遭遇了生身入地狱的果报。
从以上这个典故可以知道,对三宝没有信根的人,心中没有法镜可以观照,从来都不知道佛法戒德香的解脱功德,对佛陀都可以肆无忌惮的毁谤;这样的人烦恼深重、瞋恨心强烈,必定无法具有清净的鼻根嗅闻佛戒的道德之香。就好像四年前退转的琅琊阁与张志成等人,对大乘三宝的信不具足,所以心中没有法镜,把 平实导师为了护持正法、成立出版社印制正法书籍的所作,毁谤说是盗用十方财、公款私用。
什么是法镜呢?于佛法僧戒得四不坏信,就能得法镜。例如能够照了三果人舍报以后的生处,就是色界天而不还来人间,因为三果人必定已经证得初禅以上的禅定证量的缘故。更何况,平实导师是能够受持并且演述《法华经》的菩萨法师,最少是初地以上的菩萨,那就是已经证得慧解脱、心解脱以及般若解脱了,已经具有清净戒品了,如何还会产生盗十方财的行为呢?而且出版社的帐务没有任何一笔支出是支付给 平实导师个人私用,也没有去向不明的资金,或者核对不起来的帐务。平实导师不管帐不管钱,又如何公款私用?所以说,琅琊阁等人就是没有四不坏信,没有法镜,没有清净的鼻根,所以无法嗅闻到如来戒香与平实导师的戒身香,这是非常明显的。
那我们这个单元先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