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舌根的功德(上)

第094集
由 正德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今天这个单元我们要来探讨的是“法师功德品”清净舌根的功德。

《法华经》的〈法师功德品〉中,佛陀说能受持《法华经》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解读或者陈述、或者解说、或者书写,表达《法华经》的真实义,这样的人就是菩萨法师。而这位菩萨法师能够获得八百眼根功德、一千二百耳根功德、八百鼻根功德、一千二百舌根功德、八百身根功德、一千二百意根功德,以这样的功德庄严六根,使得六根都能够清净。

那么,我们这个单元要探讨的是,演述《法华经》的菩萨法师的舌根功德。佛陀说这样的菩萨法师,舌根于诸味中皆能得上味。但是得上味相是佛陀三十二大人相中的一相,意味着佛陀于因地当菩萨时已经在与舌根有关的口业上,修集了诸多善法功德,才能成就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中究竟圆满的舌根上味相。

十善业与舌根有关的口业有四种,也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就是如实语,在佛法的修证上所必须遵循的八正道,其中正见、正语就是针对四种恶语口业的对治法道。如果你不能依止正见、正语而行,就不能消除邪见、邪语,将会导致未真实伏除欲界五欲烦恼与五盖,而仅在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乃至仅仅是欲界定;为了得到他人的尊敬与供养而声称已得禅定,不能舍弃离念灵知或者一念不生的意识境界,没有断我见,没有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乃至转依不退,为了贪求名声与供养,声称说已经证悟,虽然没有违犯杀盗淫等三种重罪,但都属于十恶业所摄大妄语。

大妄语所造的口业,必定不能如实地以舌根言说佛法,因为初禅的境界是解脱于欲界的,未得禅定而声称已经得禅定,没有现前的色界现量境界为依凭,他所说与所造作的身行必定不离欲界;而实相的境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中道性,没有亲证非见闻觉知心、非处处作主的心、非色受想行识又不离色受想行识的非心心如来藏,没有现前的实相现量可现观的缘故,他所说的开悟或者真如、或者空性,都不会离开见闻觉知心的心性或者虚妄想象,他必定曲解佛意、误解大乘法,所说的尽是相似佛法,不仅误导他人堕入邪见中,也将使得佛法趣向不可实证而渐渐灭尽。

因此,大妄语导致不能如实语,所说皆会堕于不能实证的戏论,也属于绮语的不善口业;如是不善口业导致舌根就不能清净,就不能修集如实语、诚谛语、如说能行语、善文善义妙庄严语等这些让舌根清净的口业。舌根不清净,为人说法都是不清净的,因为凡有所说都有过失的缘故。而舌根清净得上味的重要因素,就是不妄语、不绮语的法布施,经中佛说:“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杂阿含经》卷36)真实义理的胜妙演说,即是超越一切众味的甘露法味。佛法中的真谛,指的必定是真实不虚的道理。真实指的就是不虚假;虚的意思就是只有表相没有实质,而假的意思就是假借某法而施设的。

三界中只有表相没有实质的法就是五蕴法。色蕴是由四大聚集而有,犹如海水中的聚沫生灭不已,没有实质可得。那受蕴是由六根触六尘所产生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聚集所成,犹如海水上面的浮泡生灭无常。想蕴是由六根触六尘所产生摄取内相分了知聚集所成,犹如阳焰没有实质。行蕴则是由六根触六尘所产生的身口意行,由色蕴、受蕴、想蕴、识蕴在时空变化中运行所聚集,犹如芭蕉树空而无实。识蕴则是由六根触六尘所产生的对内相分六尘的了别,犹如魔术师他借由工具所幻化,没有实质可得。因此五蕴皆只有表相而没有实质,所以是虚妄法。如同《大宝积经》中佛所说:【色如水沫,即是生灭不得久住。受如水泡,即是生灭不得久住。想如野马,即是生灭不得久住。行如芭蕉,即是生灭不得久住。识如幻化,即是生灭不得久住。是名知五阴。】虚妄法都是生灭无常不能久住的法,能够这样的了知五蕴,才能入于八正道中首要的正见中,依止正见、正思惟进而正精进;精进的修持正语、正业、正命,然后到达正念与正定。

为何说五蕴是假施设法呢?因为虚妄法不能自在,都是借因借缘而有。例如四大不能自己聚合,犹如海中的泡沫不能自己聚合,必须以海水为载体,在海水中产生漩涡时才有聚沫在海面上出现,依据海水中所含藏四大的物质形成各种形状,而施设水中的聚沫为物质;同样道理,具有大种性自性能够摄持四大的如来藏心,借由父精母血与业种变化出有情的五根身,此五根身即是由如来藏心借由四大变化所成,依据形状与功能来施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没有实质而生灭无常不得久住,故说五根等色蕴是假施设法。

那受蕴也是一样,犹如水滴冲击海面所产生变化无常的浮泡,如来藏心海借五根触五尘所产生的变化,施设为苦受、或者乐受、或者不苦不乐受;诸受皆是生灭无常不得久住,然而皆不离如来藏心海。想蕴也是,七识心犹如野马追逐着由如来藏心借五根触五尘所产生的内相分阳焰相,假施设为取相了知境界,实则生灭无常不得久住,皆不离如来藏心。行蕴更没有实质可言啊!皆是色蕴、受蕴、想蕴、识蕴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从表相施设有身行、口行、意行,生灭无常不得久住,皆不离如来藏心。识蕴中的六识,眼识依眼根触色尘而现起,依眼了别色尘,所以假施设称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这样;意识依止意根触法尘而现起,依意了别五尘上的法尘,所以假施设称为意识。六识皆是由如来藏心海借根尘相触所现起的,生灭无常不得久住。因此,五蕴是虚妄不实的,是由如来藏心借因借缘所变化而有;换句话说,如来藏心就是五蕴的实相。

那我们先来看以下《般若经》的经文:【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示世间色等五蕴无变坏相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能示世间诸法实相。所以者何?色等五蕴无自性故,说名为空、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生、无灭,即真法界、非空等法可有变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7)佛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显示世间色受想行识五蕴没有变坏相的缘故,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多能显示世间诸法实相。原因是为什么而这样说呢?因为色受想行识五蕴仅是假名施设,表示幻化诸法所显的义理,没有自性的缘故,一切名皆非实有,所以说为空、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生、无灭;也就是说,并不是真实法界可以有变坏的时候,以及仅是空而无实无自性的法可以有变坏的时候,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能显示世间诸法实相。《般若经》所说的诸法实相,指的就是五蕴诸法的本来面目,因为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的虚妄相是世俗的表相,而五蕴诸法如果仅是如同世俗表相所看到的生灭无常不能久住,那么诸法皆会落入断坏中,因果律则就不能成立了,一切生死轮回与解脱、乃至成佛都成为无因无果,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佛法,也不是真实的道理。

因此,佛陀出现于世间时,由佛陀亲口所说的诸法实相,也就是有情的五蕴诸法得以一世一世的生死、死生相续不断,都是因为一切有情皆有不可能变坏的真实法界;这个真实法界不生不灭,具有真实不坏的空性法性,本来具有五蕴十八界诸法的功能差别的缘故,因此得以借因借缘变现幻化有情种种的果报与所受用的器世间。这些被真法界所变现幻化的有情诸法,它都没有自体与真实自性,假名施设色受想行识,而显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义理,没有真实的色受想行识,故说空、无相、无造、无作、无生、无灭,这样由真法界所摄持所幻化的法不可能会有变坏的时候。如果五蕴十八界的功能是可以变坏的,那么三界一切有情将各自只有一世,也就没有生死轮回可得了,也没有解脱可证,更没有佛道可修;现见三界一切有情都是生死轮回无法止息,佛陀出现于人间时,有诸多证得解脱果的阿罗汉或者缘觉,而无量劫以来,在十方世界有诸多已经成佛的如来世尊啊,这些可以证明真法界所具有的五蕴十八界功能是不可变坏的。

所以佛陀说真法界不可变坏,空相诸法也不可变坏,指的都是诸法实相的真实性,而不是五蕴诸法表相的生灭无常。具有真实性、含摄诸法差别功能而自体不生不灭的真法界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具有空性法性;空性指的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自性的法性,例如色的自性就是眼根、耳根等五根,受的自性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眼识的自性就是见,耳识的自性就是闻,乃至意识的自性就是知。换句话说,如来藏无形无色,离见闻觉知,空而有性,那如同以下《般若经》所说的:【诸法实性不可知觉、不可施设,云何得有知觉说示一切法者?若言实有知觉说示一切法者,无有是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54)诸法实性即是真法界、真如实际,不可知觉六尘,不可施设为有或无,如何可以说有知觉者以及说一切法者呢?如果说实有知觉者以及说示一切法者,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能知觉六尘诸法的是识蕴中的六识心,因为知觉一切法的缘故,而领受了知虚妄分别为我与我所,所以有能知觉者与所知觉的法;同时六识心也无法仅仅从知觉六尘就可以觉察到哪个是诸法实相、真如实际,如果以六识心这个能知觉的心从所知觉的六尘诸法来说诸法实相,那是没有一丝一毫真实道理可得的。所以真如实相是不在六尘见闻觉知的,也不觉知自体能生诸法含摄诸法。而诸法实性如来藏是心,但不是六识心,也不是意根末那识,更不是意识心的变相,或者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细意识乃至极细意识,如同《般若经》中所说:【舍利子言:“何等名为心非心性?”善现答言:“于一切法无变异、无分别,是名心非心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舍利子问:“什么样的本性清净心称为心而没有见闻觉知心的自性呢?”善现须菩提就回答说:“于一切法没有变异、没有分别的,这就称为非有见闻觉知心性的心。”在《般若经》中,将这个非心心定义得非常清楚:如来藏是心,但不是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见闻觉知心是眼等六识心,处处作主的心是末那识(唯识经典称为第七识),所以如来藏心就依据世俗的名数称为第八识。在因地,由于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体性而称祂为阿赖耶识;有变异成熟业种酬偿果报的体性,所以又称为异熟识;到了佛地,第八识所含藏烦恼障与所知障灭尽无余,究竟清净无染,所以称为无垢识。

前六识见闻觉知心于一切法有变异相,会因为贪爱而取、因厌恶而弃舍故;与六尘诸法相应而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分别有情种类与相貌;六识的识性即是分别,故说为有知觉性的觉知心。那第八识呢?于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等一切法不弃不舍故无变异,不分别何者为受想行识,何者为眼耳鼻舌身意,何者为色声香味触法,不分别什么样的五蕴是人是天,或者畜生、饿鬼、地狱有情,一向随顺因缘运行诸法而无分别,因此称这个第八识为非心心,也就是没有觉知心自性的心。

而如来藏第八识心体是真实不坏的法,不是细意识假名而说,也不是以空性所假施设的名称;空性却是如来藏心的属性,也就是要有这个诸法实相的如来藏心体,你才得以有空性的法性;六识心与第七识都是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如果否定了这个真如实际实相心体,将五蕴表相的生灭无常缘起性空而论定为空性,或者将第六意识心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时当作真如,以这个误解的空性或者真如去思惟、以及论述大乘法的见道修学行门与果证,全部都会落在相似佛法中,也必定会未证言证而犯下大妄语业,导致佛陀正法无法实证而趣向灭尽之路。

大妄语所造作的口业过失非常重,除了误导他人熏习邪见以外,由于相似像法是与意识心以及我见相应的法,很容易就会被善根不具足、有烦恼迷执的众生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信受相似像法者对于佛陀就不会尊敬了,不看重佛所制的禁戒,但是却依止而住、以表相的三宝而推广相似像法,将会使得正法沉没趣向灭尽,这样的不善口业将使得舌根非常不清净;因为在佛法的实修实证上必然全都不能触及,未证言证、以及未得禅定而说得禅定的大妄语业无法断除,就好像把人粪,你要把它雕刻成栴檀的形状,而你想要得到栴檀的香气是不可能的。因此,否定如来藏心体真实有,执迷于缘起性空相似像法的六识论者,不可能得到佛戒的香气,也无法修得清净的舌根,当然不会有上味的功德,这个道理是非常明显的。

那我们今天这个单元就先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点击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