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93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來探討〈法師功德品〉清淨鼻根的功德。
《法華經》的〈法師功德品〉中,佛陀說能受持《法華經》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解讀或者陳述、或者解說、或者書寫,表達《法華經》的真實義,這樣的人就是菩薩法師。而這位菩薩法師能夠獲得八百眼根功德、一千二百耳根功德、八百鼻根功德、一千二百舌根功德、八百身根功德、一千二百意根功德,以這樣的功德莊嚴六根,使得六根都能夠清淨。
那我們這個單元要探討的是,演述《法華經》的菩薩法師的鼻根功德。在《法華經》的經文中,佛陀說因為這位菩薩法師鼻根清淨的緣故,各種有味道的物品,乃至眾生或男或女的香臭,經由嗅聞都能夠知道是什麼,並且知道他們的所在;甚至於從初禪天以上到色究竟天,有誰入於禪定中、或離開禪定的,這些差別經由嗅聞到香味都能夠知道;或者有誰剛剛受生於色界天,或者在色界天中退沒了,這些差別經由嗅聞到的香味也都能夠知道。
在佛法中出家的比丘眾,在佛法的修持經常精進的禪坐經行,或者讀誦經典,無論比丘眾在哪裡專精的用功,受持《法華經》的菩薩法師只要嗅聞到香味,都知道他們的所在。或者有菩薩志願堅固,有時坐禪或者讀誦經典,或者為別人演說佛法時,這位受持《法華經》的菩薩法師嗅聞到香味,都能夠知道;十方世界不同方位的諸佛世尊受到一切有情所恭敬,憐憫大眾、在為大眾說法,這位受持《法華經》的菩薩法師嗅聞到香味,也能夠知道;那些安住在佛前,聽聞到諸佛所演說的經典都非常歡喜,因此如法而修行,這位受持《法華經》的菩薩法師嗅聞到香味,也都能夠知道。
為何受持乃至為人解說《法華經》的菩薩法師,能有這樣殊勝的鼻根功德呢?我們就要先探討 佛陀在《法華經》中所說的主旨是什麼?佛陀在經中說,唯有佛能夠究竟諸法實相,也就是諸法的因緣果報與性相體用;佛所得法甚深難解,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如來為眾生所演說的諸法,皆為一佛乘所含攝,因為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一切所作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同時在經中,佛陀為聲聞弟子大阿羅漢們授記成佛,這些大阿羅漢們在佛陀演說阿含解脫道時期證得解脫果,又歷經 佛陀演說實相般若與方廣唯識等佛菩提道無生法忍道種智,雖然經由 佛陀的指導悟入實相,但都僅安住於聲聞解脫的心量,不看待自己是菩薩、是佛子可以成佛,在這個前提下被 佛陀授記成佛,才知道一佛乘甚深難解的道理。
《法華經》說法會場,有無量無數阿僧祇諸大菩薩是來自於娑婆世界下方的虛空,都是 釋迦佛無數劫來所度化的,而在場的菩薩及一切大眾都以為 釋迦佛此世坐道場成佛說法才四十餘年啊,如何能夠大作佛事、教化無量大菩薩眾,而難以相信。事實上,釋迦佛陀成佛以來已經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成佛以來常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未曾暫時荒廢;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天竺乃是示現成佛,不是當時才成佛,而示現滅度呢,也不是真實的滅度。
在佛菩提道上,要有什麼樣證量的菩薩,才能信解 釋迦佛在《法華經》所說的誠諦法語,並且如實地演述《法華經》呢?首先,這位菩薩絕對要有聲聞解脫果阿羅漢的證量,才能理解大阿羅漢趣向寂滅涅槃的心境;接著,這位菩薩必須要實證諸法實相的理體如來藏,也就是具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心體,即是二乘所證涅槃的本際,也是諸佛所證究竟解脫煩惱障與所知障所顯示的無住處涅槃清淨法界。如此這位菩薩才能勝解佛陀所說「但以一佛乘的緣故為眾生說法」的密義,確實證知阿含方廣般若唯識所說的法都屬於一佛乘,明瞭這一佛乘的甚深義理為何是已經證得解脫果的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觸及的。因此這位菩薩必定已經通達菩薩道、趣向成就佛果的修道次第了,同時成就了初地以上的大乘般若解脫證量,才能演述《法華經》的真實義。
已經成就聲聞解脫果以及初地以上大乘般若解脫的聖者,必定也成就了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等五分法身;這五分法身都是道德之香,十方一切崇尚善法的士夫以及修行人,無不稱歎歌頌這位菩薩的功德。首先,成就了戒身的意思呢,指的就是奉行十善:身不殺、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嫉妒、不瞋、不愚癡;孝順父母、奉侍三寶,不侵害、不損惱一切眾生而仁愛慈祥、道德恩義不失禮節;所以這種戒德之香呢,又稱為道德之香。
因為這樣的戒香無論隨風、逆風,沒有不周遍普照的,十方諸上善人都廣為宣說其功德的緣故。猶如經中所說:【非根莖華香,能逆風而熏,唯有善士女,持戒清淨香,逆順滿諸方,無不普聞知。多迦羅栴檀,優鉢羅末利,如是比諸香,戒香最為上;栴檀等諸香,所熏少分限,唯有戒德香,流熏上昇天,斯等淨戒香,不放逸正受。】(《雜阿含經》卷38)佛陀說:「並非植物根莖花的香,可以逆風而熏,唯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淨的戒德香,可以逆風、順風而熏滿諸方,沒有不普遍聽聞知曉的。多迦羅或者旃檀木,或者優鉢羅末利等植物的根莖花香,這些植物的香,都無法與戒香相比,無法超越戒香;因為旃檀等種種香,所能夠熏到的範圍很有限,唯有戒德之香,可以流熏上到天界,這種清淨的戒德香,可以使天人不放逸的正受其功德而歌頌讚歎;因為諸天雖有眾德之香,猶然不如無欲之人持戒香的緣故。」
能演述《法華經》的菩薩法師,長劫以來都是與眾生同處於世間,雖然有所勤勞而不以為苦,心意常常念著弘護正法度脫眾生,心不疲倦厭煩也不後悔;因為菩薩法師所獲得的戒身香,是轉依所證如來藏無我、無所得真如法性而成就的,他以所證無生法忍的般若解脫,愍念世間而行慈心攝受眾生,面對著剛強難化、貪瞋煩惱邪見深重的眾生,身口意所行皆為了利益眾生,一切所作顯示出菩薩法師不貪、不瞋、不癡的清淨戒品。
這樣的清淨戒品是不共二乘與外道的,就像經中說的:【何謂為戒皆能永脫一切塵勞?何謂塵勞罪福所連?三界所著斯則塵勞,當以何度此諸塵勞?無念、無想、無思、無住,而無所行、無所興立,亦無所惟,於一切法而無所求,斯則名曰度諸塵勞。若族姓子!菩薩大士未遠塵勞,則為無有清淨戒品。】(《等集眾德三昧經》卷1)佛說:「什麼叫作戒能永遠脫離一切塵勞的道理呢?什麼叫作塵勞與罪福的關聯?凡是三界所繫著的就是塵勞,應當以什麼法度脫這些塵勞?有一個法對一切三界塵勞永遠無念、無想、無思、無所住,因此對於三界塵勞完全沒有心行,沒有興辦也無所作為,於一切法都無所求,這樣的法就叫作度脫所有的塵勞。如果族姓子,有菩薩大士沒有遠離塵勞,則為沒有清淨戒品可得。」佛陀所說三界所繫著都是塵勞,也就是在說只要在三界中就不離塵勞。而菩薩法師為了度脫眾生,常常時都與眾生同處於世間,雖然處於三界世間而不被塵勞所繫縛、所玷汙,這是因為菩薩法師已經實證無念、無想、無思、無住、無所行,於一切法無所求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並且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而修證得阿羅漢解脫果與無生法忍法無我,以此本來清淨的戒體,度脫了三界種種塵勞,因此可以成就五分法身中的清淨戒品——戒身香。
而佛陀說,如果不能以所證的實相解脫智慧度脫三界一切塵勞,就無法獲得清淨戒品,因此能夠如實演述《法華經》的菩薩法師,為何能具有清淨鼻根的功德,前提就是已經如佛所說,親證法界實相並轉依「永脫一切塵勞、本來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如是修證清淨戒品才能有戒身香的功德,也才能有如以下經中所說的:【云何是菩薩戒香充滿?譬如蓮華生時隨處妙香廣布,菩薩亦復如是,所向國邑及諸方處,戒香芬馥廣布一切,是為菩薩戒香充滿。……菩薩戒功德香,若鼻嗅時鼻根清淨……。】(《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9)「如何是菩薩戒香充滿呢?譬如蓮華生時隨處都有妙香廣布,菩薩的清淨戒品也是同樣道理,戒香所流熏到的各國城市以及所有方位處所,戒香的香氣濃厚無不廣布一切處所,這即是菩薩戒香充滿之相。……菩薩清淨戒的功德所流熏的香氣,如果鼻根嗅聞到時,能使鼻根獲得清淨。」
那這段經文的意思在告訴我們,菩薩的戒德香不僅能夠流熏到十方無所障礙,同時也能夠嗅聞同樣受持菩薩淨戒的菩薩所散發出來的戒香,因此能夠得到鼻根清淨的功德。由於鼻根清淨的緣故,如同《法華經》中 佛陀所說的,可以嗅聞了知分別種種眾生差別的香——善惡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菩薩悲憫眾生的香、為人說法教授眾生香等等;要修得鼻根清淨,也是有一個次第的:菩薩從信位開始修學對三寶的信根,進而跟隨善知識修學大乘法發起並且長養善根,受學菩薩戒而依止戒法,聽聞善知識講解大乘如來藏妙法,圓滿信位的資糧以後,進入住位修學大乘般若空法。
在善知識的攝受下,隨著善根漸漸成熟,歡喜信受諸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等十號功德;歡喜信受能生萬法、含攝三乘菩提的如來藏妙法是真正微妙甚深無上的一佛乘佛法;歡喜信受勝義菩薩僧依止佛所說的法,如實依教奉行,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等五分法身。(善知識)教導菩薩學人向著斷我見的法修學,必定斷我見,得到解脫道初果;教導學人修集開悟見道的福慧資糧,於學人因緣成熟時幫助其參禪剋期取證,之後轉依所證真如調柔心性薄貪瞋癡,修集眼見佛性的福慧資糧,乃至降伏五蓋發起初禪、證得三果,進而通達真如斷除煩惱障的現行,完成了相見道功德,成就了心解脫、慧解脫。因此,歡喜信受勝義菩薩僧所傳授佛陀制定的菩薩戒,勝解菩薩證得賢聖果位,一切所修所行必定遵循菩薩戒而清淨無穢、無有缺漏。
於佛法僧戒得四不壞信,心中有了法鏡,能隨時照了所修所證與所斷的必然因果,而這樣的菩薩就能夠修得鼻根清淨的功德,猶如經中所說:「若有得聞如來戒香,鼻得清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6〈寶王如來性起品 32〉)也就是說,能夠聽聞如來所傳的戒法功德,乃至能夠從受持如來戒法證得賢聖法的菩薩,嗅聞出菩薩戒是賢聖所愛戒,遠離妄語、兩舌等四種口業,遠離殺、盜、淫等三種身業,能顯說無顛倒的如來藏寂靜法的緣故,遠離邪命所起身業、口業。那這樣的前提,也必須菩薩如實的依止勝義菩薩僧受學菩薩戒,經歷違犯戒罪、如法羯磨懺悔,出離過失、後不復作,慚與愧的善心所漸漸增長,煩惱漸漸調伏,心即能因戒而得定,能於種種觀行中觀照通達,故得以因定而生慧。以上說明為何菩薩得聞如來戒香,因此而能修得鼻根清淨功德的道理;因為戒香是道德之香,是修道所獲得的解脫功德流熏出來的,那此香呢歸屬於鼻根的境界的緣故。
如果沒有這樣的修學鼻根清淨的人,就不能嗅聞這種如來戒法之香。如同佛陀在天竺的時候,有一位外道女摩那祇,因為他的外道師父在佛陀出世以後就得不到供養,因此呢對佛陀心生怨恨,他把木盆繫綁在身上,用衣服遮蓋著,假裝是有身孕的樣子;摩那祇來到祇園精舍佛陀為大眾說法之處,他想要毀辱佛陀,就對著大眾說是佛陀使他懷有身孕,當時 世尊以柔軟的清淨聲說:「你這樣的妄語離地獄很近。」但是摩那祇仍然不悔改的說:「你怎麼作了還說沒作啊!」在場很多外道信佛的很少,都相信外道女所說的是事實;而在場信佛的人內心都是這樣思惟著:「當初佛陀住在王宮,捨棄了王位與宮女,哪可能還會有染汙的心與這個汙穢的女人作那種事情?」當時在場的釋提桓因不能忍受外道女毀謗佛陀,就化成白鼠把綁著木盆的繩子咬掉;大家看到了木盆掉下來,都知道摩那祇是故意毀謗佛陀的,而摩那祇罪業深重,也遭遇了生身入地獄的果報。
從以上這個典故可以知道,對三寶沒有信根的人,心中沒有法鏡可以觀照,從來都不知道佛法戒德香的解脫功德,對佛陀都可以肆無忌憚的毀謗;這樣的人煩惱深重、瞋恨心強烈,必定無法具有清淨的鼻根嗅聞佛戒的道德之香。就好像四年前退轉的琅琊閣與張志成等人,對大乘三寶的信不具足,所以心中沒有法鏡,把 平實導師為了護持正法、成立出版社印製正法書籍的所作,毀謗說是盜用十方財、公款私用。
什麼是法鏡呢?於佛法僧戒得四不壞信,就能得法鏡。例如能夠照了三果人捨報以後的生處,就是色界天而不還來人間,因為三果人必定已經證得初禪以上的禪定證量的緣故。更何況,平實導師是能夠受持並且演述《法華經》的菩薩法師,最少是初地以上的菩薩,那就是已經證得慧解脫、心解脫以及般若解脫了,已經具有清淨戒品了,如何還會產生盜十方財的行為呢?而且出版社的帳務沒有任何一筆支出是支付給 平實導師個人私用,也沒有去向不明的資金,或者核對不起來的帳務。平實導師不管帳不管錢,又如何公款私用?所以說,琅琊閣等人就是沒有四不壞信,沒有法鏡,沒有清淨的鼻根,所以無法嗅聞到如來戒香與平實導師的戒身香,這是非常明顯的。
那我們這個單元先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