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77集
由 正钧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进入《妙法莲华经》卷第6,今天要接续上一集之中的内容,既然得要“此经”之法继续在世间弘传,才能够真正的广利人天,那么当然得要在这个世间中,有着更多的有情能奉持“此经”,才能成办令“此经”之法得以在世间继续弘传下来之事业。
然而,此一世界名为娑婆,众生面对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却甘之如饴地忍受着,而不愿意、或者是没有想过有什么办法能够结束,或者出离这些痛苦与烦恼;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听到的是,世间之中当现起某一些灾难之后,很多人就一起高呼、高唱“明天会更好”,也许他们的深心之中,想的是最严重的灾难已经过去了,所以大家要有信心继续生活下去。表面上,那是有着一分安慰人心的善意,然而,或者大家继续在五欲上追求,就必定免不了再起贪瞋痴的念头,这样子持续造作下去的结果,可想而知的是,另外一波的灾难不知道会在何时又会现前;这是可以预知的,而不存在任何危言耸听的成分。而这一类一点都没有生起如何才能够真正出离种种灾难的人,当然就不可能奉持“此经”了。
另外一类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知见、作为,是可以令众生出离种种的痛苦和烦恼的,然而却是“自认为可以,实际上是不可以”,但是为了继续获得广大的名闻利养的缘故,总是坚持己见而为之;当然,其实就是把信受者再带领往另外一种灾难去了,这也是因为不能奉持“此经”的缘故。而《阿含经》之中,常常会有“王舍城中,六师外道常行邪见”这样的内容,正就是在描述、说明此一类人;能“奉持此经”的 世尊,因为具足大慈大悲的缘故,所以就会踵随六师外道之后,以种种方便善巧来降伏他们,也使得从随于六师外道的广大群众,能够得到殊胜的法益。
再换一个时空来讲,玄奘菩萨当时为了要使“此经”之法得以在世间圆满地弘传下来的缘故,所以前往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在前往以及停留在印度的期间,为了导正诸外道,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佛门之中的外道,譬如说数论、犊子、极微等外道。正因为 玄奘菩萨在出发前往印度之前,就已经忆持往世之所证,所以也能奉持“此经”,故而就以护法菩萨所著为主,同时一体辨正当时诸论师已经流通之著作而造了一部《成唯识论》,这也是为了以种种方便善巧来降伏佛门内、外的外道;那么这一个部分的详细内容,大家就可以请阅 平实导师所著述的《成唯识论释》的第一辑。而 玄奘菩萨的作略,正是与 世尊的踵随六师外道之后,是如出一辙的。
回到如今这一个时空,末法时期已逾近千年中,当然就更会有这一类的外道出现,而且还是变本加厉。上一集之中就已经举示《增壹阿含经》卷35之中之所记载,世尊与大迦叶尊者一起为我们所作的示现与授记。而现见“佛门之中”,就已经有这么多的外道,更何况说佛门之外的种种宗教呢?然而所谓的外道之说,指的是不能够依“此经”而受持,乃至是为他人说法,这是在 世尊往时,往世住世的时候的古印度,就已经存在的状况,而 世尊也直说其为“外道”,所以“外道”一词并不存在所谓的贬抑之意涵。因此我们正应当稍作思惟:为什么很多人以大愿心而入了佛门,却无法走向依“此经”而受持之道呢?走在依“此经”而受持之道,名之为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除此之外皆名外道。
我们可以综合地来观察、思惟一下,佛世时的外道、玄奘菩萨当年所值遇的外道、今世我们现前所见到佛门的内外的外道,或者其主张所修学的法是为最殊胜,或者也建立其教主是唯一性;若是进一步探讨,其所以产生种种邪见的原因,且不说其修学的内涵,单单看他所建立的教主,或者是其所主张之所从生,那就可以有种种的差别。譬如说,佛世的时候的婆罗门,建立了大梵天、祖父;而 玄奘菩萨当时的外道,建立了冥性、极微等;而今时的外道则建立了天公、太极、老母娘、造物主等。其中或者有的也寻求出离世间之法,但是却将万法的本因错会,当然由于这样的缘故,其所学、所修必然会走向歧路;又或者只是缘于中古时代帝王统治之术,而建立其所谓的“唯一与权威”性;想当然尔,当你我他之间,彼此都主张自家是“唯一、权威”的情况之下,互相之间的争端,乃至是战争,恐怕就只是在所难免了。若是进一步说明其所从学的内涵,或者是施设导正其问题之善巧方便,只恐怕其因果错综复杂,不是三五世之摄受而能缓解的。
讲到这里,顺带提一下,现代的世间法之中,或者是与宗教无关,但却仍旧是离不开“只有真正的佛法,才能够作为无量众生究竟的依止”之事实者,譬如说医学上一直在探讨人类之所从来,所以也幻想创造种种的人造器官,希望可以除去重大的疾病,乃至是延长人类的寿命;然而,却都是依于物质之法而探究,这就是误计万法本因的最具体的例子,终究是不会成功的。又譬如说,哲学界之中也想要探究生命的实相,然而也是离不开误计万法本因的窠臼,充其量只是落入识阴境界之中而成为思想、玄学,因为所说的内容,无法互相沟通而印证的缘故!再譬如说,如今最夯的一门,就算是“生意经”好了,不都是在主打AI吗?然后也幻想说要发明一个可以替代人类的“人造人”,这依然也是误计万法的本因,其所以称为AI,不就已经说明:那只是模拟〔仿真〕人类的思维的组合体吗?或者是,得要先请问一下,到底知不知道人类是从何而来的?
而更有甚者的是,夤缘于 世尊三十二相的福德,其所建立者看起来好像是佛法,然而探究其真正的目的,其实就只是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罢了。而这一类的佛门外道名之为“狮子身中虫”,世尊两千五百多年前早已经授记。
然而,若是想要了解求法的过程之中,之所以会产生这一些情况的原因,就要约略说明一下“四依、四不依”了。众所周知的“四依、四不依”的内涵,说的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四者其实是一,而非四,然而因为众生的烦恼多端的缘故,就从四个方面来化导众生的执著。
首先说明“依法、不依人”。“法”指的是“此经”,因为现象界万法都是由“此经”所直接、间接、辗转而出生,所以“此经”即是万法之所依;然而,因为有情于无始以来具足一念无明的缘故,所以就从“此经”出生了五阴世间,依于在人法界为众生说法的施设,所以就称此五阴之身为“人”。意思是说,要学人不要随于所出生的“五阴之人”的法而流转生死,而应该逆流而溯及五阴之所从生的“法”,也就是“此经”,所以才说“依法、不依人”。
其次说明“依义、不依语”。“义”指的是第一义谛,仍然是“此经”;“依于义”说的是趣向、受持“此经”。然而,第一义谛甚深极甚深,非语言文字之所到,但是为了化导有缘的学人,令其能够有因缘而入门受持“此经”,就得依于当时的环境,也就是说众生(共业众生)所感的世间,以及其约定俗成的世俗意涵,而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佛菩萨及真善知识,依于此等的语言文字,而方便善巧地施设种种名相,让学人循此施设之门,而能够进入无门之门。这就好像《佛藏经》卷上之中记载,世尊与舍利弗尊者的一段对话:【佛告舍利弗:“汝见何利,叹言‘稀有,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静处每作是念:‘世尊乃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思惟是事,生稀有心。”】
语言文字之本身,缘自于世间之人之互相沟通,原本是世俗意涵之所摄,其本身并不是“义”,然而“此经”极难契入,为了要使学人能够契入真正的“义”,所以就要依世俗的语言文字,作很多善巧方便的施设,学人才有因缘从“语”而契入“义”;而契入“义”以后,当然就知道“法”了。舍利弗尊者所以赞叹 世尊之“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正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其三说明“依智、不依识”。“识”偏说于七转识,尤其指的是识阴六识的和合运作,而一般人的识阴六识一向运作于现象界,是与世间的六尘万法相应的,因为继续取著世间的六尘万法的缘故,就注定会有无止尽的分段生死而相续;然而,学人在真善知识的摄受与教导之下,亲证了法界实相的“此经”,而出生了第一分的根本无分别智,之后乃至多生多劫仍然随于真善知识的教导,而为其所摄受,进一步出生了多分的后得无分别智,而所说的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的“智”,虽然此智慧仍然是识阴或识蕴之所摄,但因为证得“此经”而心得决定的缘故,所以转依“此经”的本来无分别,而施设为“无分别智”。是故,此时依于转依“此经”所得的“智”,而逐渐远离生死,而不再是还没有证得“此经”之时,随着“识”阴攀缘于世间的六尘万法,而续诸生死。
最后来说明“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前述三种的“依、不依”的说明,虽然说是简略,但应当是浅显易懂。所以就可以依其智慧去判断何者是了义经,何者不是了义经;然而因为众生的根器无量的差别,因此 世尊说法就有第一义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以及对治悉檀等四种的善巧方便;不应该完全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之中之所说,似乎与第一义悉檀有所不同,而应该了解说:后三种悉檀,其实是 世尊究竟亲证第一义谛之后,为了摄受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而施设的方便善巧,目的当然还是为了要使学人能够契入“此经”。所以,当然此一方便还是从“了义”之所从来。
所以,假如是亲证第一义谛的真善知识,他虽然也为众生宣说五阴之法,但是他的目的,是要学人在明白五阴的内涵及过失之后,进一步可以远离五阴之束缚;他虽然上得法座,也用的是世间的语言文字,但其实是要借世间的语言文字,让学人契入本来就不离开世间的世出世间法;看起来他好像也运用识蕴六识与众生来说法、沟通,但其实他从来没有离开他所亲证的第一义谛的智慧;因为从他转依、受持“此经”以来,生生世世不离世间法,而能够示现种种智慧,显示种种方便以利乐有情。因此,“四依、四不依”其实是一而非四,因为都是依受持“此经”与否而说;然而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的缘故,就依似乎是四种的事相上而来说。这样子信解(了解、信受)了以后,就可以逐渐远离了“四不依”,那当然也可以逐渐转而依于“四依”的同时,就可以走向依“此经”而受持之道;走在受持“此经”之道,才是真正的迈向佛道。
这样子看来,若不是“此经”之法,宇宙中万事万物之真理,也无法有穷尽的一刻;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也无法一一予以止息;要能够愿意开始学佛,乃至是终于有一世可以受持“此经”的学人,从今天所说明的内容之中,更可以了解,前面所说那一连串的事,一件件都不是容易成办的事情。要不然,为什么这一段经文讲到这里,还是在讲“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呢?
好!时间的关系,今天暂时说到这里。祝愿大家:
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