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78集
由 正钧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接续上一集之中所说,可以逐渐走向依“此经”而受持之道,进而穷尽宇宙中万事万物之真理,止息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其缘起就要从“信受自身之中也有此经”的事实而开始。然而,这一件事情到底容不容易成办呢?
要说明这一个问题,就要从“信”这一个字开始说。《华严经》之中有一段学佛之人所耳熟能详的偈颂:【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4〈贤首品 12〉)然而应当要知道的是,到底“信”什么呢?世间之法也有很多信啊,可是相信了那一些事物之后,若说最好的结果,有可能是因此投资成功,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等而下之的是,对其不置可否,参考就好;最不好的状况,就有可能是从此晴天霹雳,彷徨无依;但不管怎么说,那毕竟只是有关于此一世五阴之身的事而已。所以,佛法中所说的“信”,并不是在世间法的范畴之中。那么,若是形而上学之中,也就是说哲学层面的“信”呢?前一集之中也提过哲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各说各话”,所以当对于彼此的看法,都弄不清楚的时候,就说:“哎呀!他的哲理很玄啊。”从好处来说,“玄”有着高深莫测的意味,但是说白了其实就是刚刚说的,只是“让人弄不清楚”罢了,因为有可能立论的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可想而知的,“信”了这一些事情,只恐怕对于人生的种种事情都无所助益的,而徒自感觉到好像很洒脱罢了。因此,佛法中所说的“信”,也不在这里面。
既然所说的是佛法,广义而说佛法有人天等五乘,而从实证上而言,佛法就只有三乘菩提。而要能够分证三乘菩提的前提,首先得要于三乘菩提所依的“佛法僧”生起清净信,这才是佛法中所说的最基本的“信”。而三乘菩提又方便析分为大乘、二乘菩提两类。二乘菩提是偏于解脱道的修证,从断我见起,最多再经历七返人天便可以成办;而大乘菩提,有时候也称为佛菩提,则是以亲证自心如来为入门,这总共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其中也摄受、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分证菩提,才能够究竟圆满于佛道。若要亲证自心如来,也就是明心、证得如来藏,至少要同时于解脱道分证而断我见,才能够于所证的如来藏是心得决定而不退转。所以,要真正的进入佛法的内门来修学,而开始“受持此经”,就得要有初分的解脱道的实证作为基础;而要能够分证——初分地分证解脱道——就得要先于“佛法僧”生起清净信;信什么呢?信自身也有“本际”,本际就是自心如来;定性的二乘人信有本际,若只是为了求证解脱道的缘故,则不须要一定要亲证本际;而依此自心如来的佛,为了利乐有情的方便,而施设了“佛法僧三宝”,这样子才能够将佛法的弘传,具足地建立其方便善巧。
所以,依于这样的“信”,才能够进一步修学佛法,逐渐满足了善根,而顺利地走在佛菩提道之上。然而,这样子的“信”之成就,一定要伴随相对的所需的人天善法,譬如说,在《分别布施经》之中记载,摩诃波阇波提已于 世尊座下出家而为比丘尼,一天,拿了新制的㲲衣要来供佛之时,佛作了这样的开示:【阿难当知!所有补特伽罗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者甚为难事;又复能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补特伽罗转复难作。何况于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净信于佛无疑,及法僧伽亦无疑惑,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永断疑见。】
世尊金口开示的“所有补特伽罗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者甚为难事”要成就这样的清净信,到底难在何处?众生无始以来贪著五欲之乐而追逐五阴之法,因而深心之中认定五阴是真实的,所以见某甲前来,某乙离去,就说这是某甲、那是某乙,但是都在五阴身上认取,乃至是诸佛于人间示现八相成道,也于五蕴身上认为真实之佛。然而,佛于《金刚经》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其实“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此得要能够远离粗重的五阴、五欲的贪求,再加上说多生多劫之中能够有因缘值遇应身如来,慢慢地远离五阴的执取,才能够真正的信受自己身上也有本际,这是对于定性声闻而言,若也同时熏修正确的解脱道法,就已经可以分证解脱果;而这样子信受而归依于三宝的定性声闻,他一定也能够奉行于佛所施设的戒律,与解脱道相应的最初分的戒律,就是远离杀、盗、淫、妄、酒等事,所以经文中才说:“又复能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补特伽罗转复难作。”而合在一起,就是成就“四不坏信”。而这只是要令有缘众生,能够成就解脱道所须要有的“信”。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可以明白,若是有情能够信受、奉行真正的二乘菩提,换而言之,有佛菩萨还在世间继续弘传二乘菩提,那么不杀等戒法,乃至是十善法,一定也会继续在人间利乐有情。再者,若是佛要摄受众生进入佛菩提道安住的话,除了也令众生于佛法僧戒等生不坏信,还要再作其他的种种示现,就好像前一集举示《八十华严经》卷16之中的记载,诸佛加持法慧菩萨而为众生说:【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十住品 15〉)
世尊于多劫之中所作的种种示现,是要摄受众生进入佛菩提道,但真正于佛菩提道入门之前,得要先发菩提心,也就是说,某甲得要发说“我于未来世也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要能够这样子发菩提心,除了不再依五蕴之身而认取为真实的佛之外,还得要确定自己的身上也有佛法僧三宝;要能够相信经过长劫的修证,利乐、摄受无量无边的有情之后,也可以如同诸佛一样成就佛道,具足三十二相、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而成就这样的信,终于是心得决定,而发起也要成佛之菩提心,菩萨这个时候才进入初住位。试想,要成就这样的信,比较于单单只是想要成就解脱果而言,已经是难过很多倍了,更何况进一步要在外门行于六度、入内门广修六度、十度万行,而每一个阶段要于佛法僧三宝成就不同层次的信,乃至是究竟的清净信。而菩萨于其因地,因为此不同层次的信根成就,辗转引生后四的精进、念、定、慧等善根的成就,当然也会引生相对的五力,所以才能够于佛菩提道中次第升进。而这是众生要能够成就佛菩提道,所须要有的不同层次的“信”。
那么,于这一主题即将圆满之时,再举《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19,世尊为须菩提之所开示的一段话:【佛告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一时皆得人身,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尽形寿供养尔所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资生所须,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德多不?”须菩提言:“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如说行、正忆念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有势力,能令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出一切众生之上,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为无救护众生作救护,欲与无归依众生作归依,欲与无究竟道众生作究竟道,欲与盲者作目,欲得佛功德,欲作诸佛自在游戏,欲作诸佛师子吼,欲撞击佛钟鼓,欲吹佛贝,欲升佛高座说法,欲断一切众生疑,当学深般若波罗蜜。”】
这仍然是 世尊善巧方便之所作的较量分别,然而其所说的内容,依然是一般人所无法思议的。首先,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到底是有多少?地球上的人类如今有八十亿,更何况这是一个有着六道众生的世界,看不到的天、饿鬼等且不说,旁生道就包括说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地下钻的,还有在人类身上中寄生的、共生的这些有情到底是有多少?然而,地球只是百亿四天下中的一部分,这样子算起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数量,当知已经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了,而 世尊又说,这样子众多的有情“一时皆得人身,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试想成佛的过程,所要修学、受持的法,包括通于人天法,加上成就解脱道的部分,就有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而从菩萨所要修学、受持的法而言,又有六波罗蜜、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转一个念头来说,且不说是否已经修证圆满的事,单单就问一问:这其中诸法的内涵,是不是已经明白?乃至是如何修证这一些法的方便,是否已经思惟而瞭解了?更何况是进一步付诸实行,而一劫一劫地走向佛道,要走多久?佛说三大阿僧祇劫。“劫”是多久的时间?“阿僧祇”又是什么概念?当知这一些又是种种的不可思议了。且莫说:“这会不会是一个神话?”若真的乃至于心中生起了类似的一念,恐怕就已经是获罪无边了?而造就世间罪的结果,是将此罪人入于监狱之中而囚禁,因此而剥夺其人身的自由;在佛法中罪的施设是说,这一个有情来世想要有因缘修学,乃至是分证解脱道、佛菩提道,却已被当时自己的身口意行所遮障,当然就是要继续轮回生死了!轮回生死好不好?大家心里面肯定都已经有了相同的答案了。
话题再一转,世尊直接问须菩提尊者说:“若有菩萨尽形寿供养尔所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资生所须,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这还没有说到说“尔所佛”一一示现的寿量差别,因为那又是别的不可思议了。而须菩提回答了以后,世尊进一步说明另外一种福德较量的差别而说:“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如说行、正忆念得福多。”这一段话得要一口气念完,才不会错会 世尊的意思。然后 世尊就说明其原因:“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有势力,能令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了,到此归结这五集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其中的演述,正是因为“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乃至是为人转述演说“此经”的福德,亦复无量无边。
也许有人听到这里,忍不住就说了:“即便是有无量的不可思议,我还是要尽未来际受持此经,而且也要为人转述演说,因为‘为无救护众生作救护,欲与无归依众生作归依’等等,都是我们的本分,我们正是‘甘愿做菩萨’。”听到这里,我就应该停止我的演述,合掌而说:“善哉!善哉!真是菩萨!随喜赞叹!”正又如同 世尊在《妙法莲华经》卷第5之中所说的:【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妙法莲华经》卷5〈分别功德品 17〉)
今天说到这里。祝愿大家:
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