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77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進入《妙法蓮華經》卷第6,今天要接續上一集之中的內容,既然得要「此經」之法繼續在世間弘傳,才能夠真正的廣利人天,那麼當然得要在這個世間中,有著更多的有情能奉持「此經」,才能成辦令「此經」之法得以在世間繼續弘傳下來之事業。
然而,此一世界名為娑婆,眾生面對種種的痛苦和煩惱,卻甘之如飴地忍受著,而不願意、或者是沒有想過有什麼辦法能夠結束,或者出離這些痛苦與煩惱;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聽到的是,世間之中當現起某一些災難之後,很多人就一起高呼、高唱「明天會更好」,也許他們的深心之中,想的是最嚴重的災難已經過去了,所以大家要有信心繼續生活下去。表面上,那是有著一分安慰人心的善意,然而,或者大家繼續在五欲上追求,就必定免不了再起貪瞋癡的念頭,這樣子持續造作下去的結果,可想而知的是,另外一波的災難不知道會在何時又會現前;這是可以預知的,而不存在任何危言聳聽的成分。而這一類一點都沒有生起如何才能夠真正出離種種災難的人,當然就不可能奉持「此經」了。
另外一類人,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知見、作為,是可以令眾生出離種種的痛苦和煩惱的,然而卻是「自認為可以,實際上是不可以」,但是為了繼續獲得廣大的名聞利養的緣故,總是堅持己見而為之;當然,其實就是把信受者再帶領往另外一種災難去了,這也是因為不能奉持「此經」的緣故。而《阿含經》之中,常常會有「王舍城中,六師外道常行邪見」這樣的內容,正就是在描述、說明此一類人;能「奉持此經」的 世尊,因為具足大慈大悲的緣故,所以就會踵隨六師外道之後,以種種方便善巧來降伏他們,也使得從隨於六師外道的廣大群眾,能夠得到殊勝的法益。
再換一個時空來講,玄奘菩薩當時為了要使「此經」之法得以在世間圓滿地弘傳下來的緣故,所以前往印度求取《瑜伽師地論》;在前往以及停留在印度的期間,為了導正諸外道,當然其中也包含了佛門之中的外道,譬如說數論、犢子、極微等外道。正因為 玄奘菩薩在出發前往印度之前,就已經憶持往世之所證,所以也能奉持「此經」,故而就以護法菩薩所著為主,同時一體辨正當時諸論師已經流通之著作而造了一部《成唯識論》,這也是為了以種種方便善巧來降伏佛門內、外的外道;那麼這一個部分的詳細內容,大家就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所著述的《成唯識論釋》的第一輯。而 玄奘菩薩的作略,正是與 世尊的踵隨六師外道之後,是如出一轍的。
回到如今這一個時空,末法時期已逾近千年中,當然就更會有這一類的外道出現,而且還是變本加厲。上一集之中就已經舉示《增壹阿含經》卷35之中之所記載,世尊與大迦葉尊者一起為我們所作的示現與授記。而現見「佛門之中」,就已經有這麼多的外道,更何況說佛門之外的種種宗教呢?然而所謂的外道之說,指的是不能夠依「此經」而受持,乃至是為他人說法,這是在 世尊往時,往世住世的時候的古印度,就已經存在的狀況,而 世尊也直說其為「外道」,所以「外道」一詞並不存在所謂的貶抑之意涵。因此我們正應當稍作思惟:為什麼很多人以大願心而入了佛門,卻無法走向依「此經」而受持之道呢?走在依「此經」而受持之道,名之為佛道,這才是真正的佛道,除此之外皆名外道。
我們可以綜合地來觀察、思惟一下,佛世時的外道、玄奘菩薩當年所值遇的外道、今世我們現前所見到佛門的內外的外道,或者其主張所修學的法是為最殊勝,或者也建立其教主是唯一性;若是進一步探討,其所以產生種種邪見的原因,且不說其修學的內涵,單單看他所建立的教主,或者是其所主張之所從生,那就可以有種種的差別。譬如說,佛世的時候的婆羅門,建立了大梵天、祖父;而 玄奘菩薩當時的外道,建立了冥性、極微等;而今時的外道則建立了天公、太極、老母娘、造物主等。其中或者有的也尋求出離世間之法,但是卻將萬法的本因錯會,當然由於這樣的緣故,其所學、所修必然會走向歧路;又或者只是緣於中古時代帝王統治之術,而建立其所謂的「唯一與權威」性;想當然爾,當你我他之間,彼此都主張自家是「唯一、權威」的情況之下,互相之間的爭端,乃至是戰爭,恐怕就只是在所難免了。若是進一步說明其所從學的內涵,或者是施設導正其問題之善巧方便,只恐怕其因果錯綜複雜,不是三五世之攝受而能緩解的。
講到這裡,順帶提一下,現代的世間法之中,或者是與宗教無關,但卻仍舊是離不開「只有真正的佛法,才能夠作為無量眾生究竟的依止」之事實者,譬如說醫學上一直在探討人類之所從來,所以也幻想創造種種的人造器官,希望可以除去重大的疾病,乃至是延長人類的壽命;然而,卻都是依於物質之法而探究,這就是誤計萬法本因的最具體的例子,終究是不會成功的。又譬如說,哲學界之中也想要探究生命的實相,然而也是離不開誤計萬法本因的窠臼,充其量只是落入識陰境界之中而成為思想、玄學,因為所說的內容,無法互相溝通而印證的緣故!再譬如說,如今最夯的一門,就算是「生意經」好了,不都是在主打AI嗎?然後也幻想說要發明一個可以替代人類的「人造人」,這依然也是誤計萬法的本因,其所以稱為AI,不就已經說明:那只是模擬人類的思維的組合體嗎?或者是,得要先請問一下,到底知不知道人類是從何而來的?
而更有甚者的是,夤緣於 世尊三十二相的福德,其所建立者看起來好像是佛法,然而探究其真正的目的,其實就只是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罷了。而這一類的佛門外道名之為「獅子身中蟲」,世尊兩千五百多年前早已經授記。
然而,若是想要瞭解求法的過程之中,之所以會產生這一些情況的原因,就要約略說明一下「四依、四不依」了。眾所周知的「四依、四不依」的內涵,說的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四者其實是一,而非四,然而因為眾生的煩惱多端的緣故,就從四個方面來化導眾生的執著。
首先說明「依法、不依人」。「法」指的是「此經」,因為現象界萬法都是由「此經」所直接、間接、輾轉而出生,所以「此經」即是萬法之所依;然而,因為有情於無始以來具足一念無明的緣故,所以就從「此經」出生了五陰世間,依於在人法界為眾生說法的施設,所以就稱此五陰之身為「人」。意思是說,要學人不要隨於所出生的「五陰之人」的法而流轉生死,而應該逆流而溯及五陰之所從生的「法」,也就是「此經」,所以才說「依法、不依人」。
其次說明「依義、不依語」。「義」指的是第一義諦,仍然是「此經」;「依於義」說的是趣向、受持「此經」。然而,第一義諦甚深極甚深,非語言文字之所到,但是為了化導有緣的學人,令其能夠有因緣而入門受持「此經」,就得依於當時的環境,也就是說眾生(共業眾生)所感的世間,以及其約定俗成的世俗意涵,而共同使用的語言文字;佛菩薩及真善知識,依於此等的語言文字,而方便善巧地施設種種名相,讓學人循此施設之門,而能夠進入無門之門。這就好像《佛藏經》卷上之中記載,世尊與舍利弗尊者的一段對話:【佛告舍利弗:「汝見何利,歎言『稀有,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靜處每作是念:『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稀有心。」】
語言文字之本身,緣自於世間之人之互相溝通,原本是世俗意涵之所攝,其本身並不是「義」,然而「此經」極難契入,為了要使學人能夠契入真正的「義」,所以就要依世俗的語言文字,作很多善巧方便的施設,學人才有因緣從「語」而契入「義」;而契入「義」以後,當然就知道「法」了。舍利弗尊者所以讚歎 世尊之「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正是在說明這個道理。
其三說明「依智、不依識」。「識」偏說於七轉識,尤其指的是識陰六識的和合運作,而一般人的識陰六識一向運作於現象界,是與世間的六塵萬法相應的,因為繼續取著世間的六塵萬法的緣故,就註定會有無止盡的分段生死而相續;然而,學人在真善知識的攝受與教導之下,親證了法界實相的「此經」,而出生了第一分的根本無分別智,之後乃至多生多劫仍然隨於真善知識的教導,而為其所攝受,進一步出生了多分的後得無分別智,而所說的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的「智」,雖然此智慧仍然是識陰或識蘊之所攝,但因為證得「此經」而心得決定的緣故,所以轉依「此經」的本來無分別,而施設為「無分別智」。是故,此時依於轉依「此經」所得的「智」,而逐漸遠離生死,而不再是還沒有證得「此經」之時,隨著「識」陰攀緣於世間的六塵萬法,而續諸生死。
最後來說明「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前述三種的「依、不依」的說明,雖然說是簡略,但應當是淺顯易懂。所以就可以依其智慧去判斷何者是了義經,何者不是了義經;然而因為眾生的根器無量的差別,因此 世尊說法就有第一義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以及對治悉檀等四種的善巧方便;不應該完全說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之中之所說,似乎與第一義悉檀有所不同,而應該瞭解說:後三種悉檀,其實是 世尊究竟親證第一義諦之後,為了攝受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而施設的方便善巧,目的當然還是為了要使學人能夠契入「此經」。所以,當然此一方便還是從「了義」之所從來。
所以,假如是親證第一義諦的真善知識,他雖然也為眾生宣說五陰之法,但是他的目的,是要學人在明白五陰的內涵及過失之後,進一步可以遠離五陰之束縛;他雖然上得法座,也用的是世間的語言文字,但其實是要藉世間的語言文字,讓學人契入本來就不離開世間的世出世間法;看起來他好像也運用識蘊六識與眾生來說法、溝通,但其實他從來沒有離開他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的智慧;因為從他轉依、受持「此經」以來,生生世世不離世間法,而能夠示現種種智慧,顯示種種方便以利樂有情。因此,「四依、四不依」其實是一而非四,因為都是依受持「此經」與否而說;然而為了對治眾生的煩惱的緣故,就依似乎是四種的事相上而來說。這樣子信解(瞭解、信受)了以後,就可以逐漸遠離了「四不依」,那當然也可以逐漸轉而依於「四依」的同時,就可以走向依「此經」而受持之道;走在受持「此經」之道,才是真正的邁向佛道。
這樣子看來,若不是「此經」之法,宇宙中萬事萬物之真理,也無法有窮盡的一刻;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也無法一一予以止息;要能夠願意開始學佛,乃至是終於有一世可以受持「此經」的學人,從今天所說明的內容之中,更可以瞭解,前面所說那一連串的事,一件件都不是容易成辦的事情。要不然,為什麼這一段經文講到這裡,還是在講「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呢?
好!時間的關係,今天暫時說到這裡。祝願大家:
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