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講義》之不思議福(五)

第078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接續上一集之中所說,可以逐漸走向依「此經」而受持之道,進而窮盡宇宙中萬事萬物之真理,止息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其緣起就要從「信受自身之中也有此經」的事實而開始。然而,這一件事情到底容不容易成辦呢?

要說明這一個問題,就要從「信」這一個字開始說。《華嚴經》之中有一段學佛之人所耳熟能詳的偈頌:【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4〈賢首品 12〉)然而應當要知道的是,到底「信」什麼呢?世間之法也有很多信啊,可是相信了那一些事物之後,若說最好的結果,有可能是因此投資成功,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等而下之的是,對其不置可否,參考就好;最不好的狀況,就有可能是從此晴天霹靂,徬徨無依;但不管怎麼說,那畢竟只是有關於此一世五陰之身的事而已。所以,佛法中所說的「信」,並不是在世間法的範疇之中。那麼,若是形而上學之中,也就是說哲學層面的「信」呢?前一集之中也提過哲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說各話」,所以當對於彼此的看法,都弄不清楚的時候,就說:「哎呀!他的哲理很玄啊。」從好處來說,「玄」有著高深莫測的意味,但是說白了其實就是剛剛說的,只是「讓人弄不清楚」罷了,因為有可能立論的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說什麼。可想而知的,「信」了這一些事情,只恐怕對於人生的種種事情都無所助益的,而徒自感覺到好像很灑脫罷了。因此,佛法中所說的「信」,也不在這裡面。

既然所說的是佛法,廣義而說佛法有人天等五乘,而從實證上而言,佛法就只有三乘菩提。而要能夠分證三乘菩提的前提,首先得要於三乘菩提所依的「佛法僧」生起清淨信,這才是佛法中所說的最基本的「信」。而三乘菩提又方便析分為大乘、二乘菩提兩類。二乘菩提是偏於解脫道的修證,從斷我見起,最多再經歷七返人天便可以成辦;而大乘菩提,有時候也稱為佛菩提,則是以親證自心如來為入門,這總共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其中也攝受、度化無量無邊眾生分證菩提,才能夠究竟圓滿於佛道。若要親證自心如來,也就是明心、證得如來藏,至少要同時於解脫道分證而斷我見,才能夠於所證的如來藏是心得決定而不退轉。所以,要真正的進入佛法的內門來修學,而開始「受持此經」,就得要有初分的解脫道的實證作為基礎;而要能夠分證――初分地分證解脫道——就得要先於「佛法僧」生起清淨信;信什麼呢?信自身也有「本際」,本際就是自心如來;定性的二乘人信有本際,若只是為了求證解脫道的緣故,則不須要一定要親證本際;而依此自心如來的佛,為了利樂有情的方便,而施設了「佛法僧三寶」,這樣子才能夠將佛法的弘傳,具足地建立其方便善巧。

所以,依於這樣的「信」,才能夠進一步修學佛法,逐漸滿足了善根,而順利地走在佛菩提道之上。然而,這樣子的「信」之成就,一定要伴隨相對的所需的人天善法,譬如說,在《分別布施經》之中記載,摩訶波闍波提已於 世尊座下出家而為比丘尼,一天,拿了新製的㲲衣要來供佛之時,佛作了這樣的開示:【阿難當知!所有補特伽羅能起淨信心,歸依佛法僧者甚為難事;又復能持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飲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補特伽羅轉復難作。何況於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淨信於佛無疑,及法僧伽亦無疑惑,乃至苦集滅道四聖諦理,永斷疑見。】

世尊金口開示的「所有補特伽羅能起淨信心,歸依佛法僧者甚為難事」要成就這樣的清淨信,到底難在何處?眾生無始以來貪著五欲之樂而追逐五陰之法,因而深心之中認定五陰是真實的,所以見某甲前來,某乙離去,就說這是某甲、那是某乙,但是都在五陰身上認取,乃至是諸佛於人間示現八相成道,也於五蘊身上認為真實之佛。然而,佛於《金剛經》所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其實「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得要能夠遠離粗重的五陰、五欲的貪求,再加上說多生多劫之中能夠有因緣值遇應身如來,慢慢地遠離五陰的執取,才能夠真正的信受自己身上也有本際,這是對於定性聲聞而言,若也同時熏修正確的解脫道法,就已經可以分證解脫果;而這樣子信受而歸依於三寶的定性聲聞,他一定也能夠奉行於佛所施設的戒律,與解脫道相應的最初分的戒律,就是遠離殺、盜、婬、妄、酒等事,所以經文中才說:「又復能持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飲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補特伽羅轉復難作。」而合在一起,就是成就「四不壞信」。而這只是要令有緣眾生,能夠成就解脫道所須要有的「信」。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也可以明白,若是有情能夠信受、奉行真正的二乘菩提,換而言之,有佛菩薩還在世間繼續弘傳二乘菩提,那麼不殺等戒法,乃至是十善法,一定也會繼續在人間利樂有情。再者,若是佛要攝受眾生進入佛菩提道安住的話,除了也令眾生於佛法僧戒等生不壞信,還要再作其他的種種示現,就好像前一集舉示《八十華嚴經》卷16之中的記載,諸佛加持法慧菩薩而為眾生說:【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十住品 15〉)

世尊於多劫之中所作的種種示現,是要攝受眾生進入佛菩提道,但真正於佛菩提道入門之前,得要先發菩提心,也就是說,某甲得要發說「我於未來世也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要能夠這樣子發菩提心,除了不再依五蘊之身而認取為真實的佛之外,還得要確定自己的身上也有佛法僧三寶;要能夠相信經過長劫的修證,利樂、攝受無量無邊的有情之後,也可以如同諸佛一樣成就佛道,具足三十二相、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等。而成就這樣的信,終於是心得決定,而發起也要成佛之菩提心,菩薩這個時候才進入初住位。試想,要成就這樣的信,比較於單單只是想要成就解脫果而言,已經是難過很多倍了,更何況進一步要在外門行於六度、入內門廣修六度、十度萬行,而每一個階段要於佛法僧三寶成就不同層次的信,乃至是究竟的清淨信。而菩薩於其因地,因為此不同層次的信根成就,輾轉引生後四的精進、念、定、慧等善根的成就,當然也會引生相對的五力,所以才能夠於佛菩提道中次第升進。而這是眾生要能夠成就佛菩提道,所須要有的不同層次的「信」。

那麼,於這一主題即將圓滿之時,再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19,世尊為須菩提之所開示的一段話:【佛告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一時皆得人身,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盡形壽供養爾所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資生所須,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緣故得福德多不?」須菩提言:「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學般若波羅蜜如說行、正憶念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有勢力,能令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出一切眾生之上,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為無救護眾生作救護,欲與無歸依眾生作歸依,欲與無究竟道眾生作究竟道,欲與盲者作目,欲得佛功德,欲作諸佛自在遊戲,欲作諸佛師子吼,欲撞擊佛鐘鼓,欲吹佛貝,欲昇佛高座說法,欲斷一切眾生疑,當學深般若波羅蜜。」】

這仍然是 世尊善巧方便之所作的較量分別,然而其所說的內容,依然是一般人所無法思議的。首先,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到底是有多少?地球上的人類如今有八十億,更何況這是一個有著六道眾生的世界,看不到的天、餓鬼等且不說,旁生道就包括說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地下鑽的,還有在人類身上中寄生的、共生的這些有情到底是有多少?然而,地球只是百億四天下中的一部分,這樣子算起來,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的數量,當知已經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了,而 世尊又說,這樣子眾多的有情「一時皆得人身,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試想成佛的過程,所要修學、受持的法,包括通於人天法,加上成就解脫道的部分,就有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而從菩薩所要修學、受持的法而言,又有六波羅蜜、十八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轉一個念頭來說,且不說是否已經修證圓滿的事,單單就問一問:這其中諸法的內涵,是不是已經明白?乃至是如何修證這一些法的方便,是否已經思惟而瞭解了?更何況是進一步付諸實行,而一劫一劫地走向佛道,要走多久?佛說三大阿僧祇劫。「劫」是多久的時間?「阿僧祇」又是什麼概念?當知這一些又是種種的不可思議了。且莫說:「這會不會是一個神話?」若真的乃至於心中生起了類似的一念,恐怕就已經是獲罪無邊了?而造就世間罪的結果,是將此罪人入於監獄之中而囚禁,因此而剝奪其人身的自由;在佛法中罪的施設是說,這一個有情來世想要有因緣修學,乃至是分證解脫道、佛菩提道,卻已被當時自己的身口意行所遮障,當然就是要繼續輪迴生死了!輪迴生死好不好?大家心裡面肯定都已經有了相同的答案了。

話題再一轉,世尊直接問須菩提尊者說:「若有菩薩盡形壽供養爾所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資生所須,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這還沒有說到說「爾所佛」一一示現的壽量差別,因為那又是別的不可思議了。而須菩提回答了以後,世尊進一步說明另外一種福德較量的差別而說:「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學般若波羅蜜如說行、正憶念得福多。」這一段話得要一口氣念完,才不會錯會 世尊的意思。然後 世尊就說明其原因:「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有勢力,能令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好了,到此歸結這五集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其中的演述,正是因為「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乃至是為人轉述演說「此經」的福德,亦復無量無邊。

也許有人聽到這裡,忍不住就說了:「即便是有無量的不可思議,我還是要盡未來際受持此經,而且也要為人轉述演說,因為『為無救護眾生作救護,欲與無歸依眾生作歸依』等等,都是我們的本分,我們正是『甘願做菩薩』。」聽到這裡,我就應該停止我的演述,合掌而說:「善哉!善哉!真是菩薩!隨喜讚歎!」正又如同 世尊在《妙法蓮華經》卷第5之中所說的:【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妙法蓮華經》卷5〈分別功德品 17〉)

今天說到這裡。祝願大家:

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