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62集
由 正祺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单元。在上一集提到真正学佛而不是学罗汉的人,知见与心量应该要很广阔;要设法多闻、多识,让自己的知见越来越广阔。当我们的知见、心量都广阔了,那距离入地就不会很久了。因为具备这两个部分,修集福德就会很快,而且所修集的福德不会漏失!
福德广大以后,智慧的增长跟着就会很快!因为心量够大,知见也够宽广了,智慧增长就会很快,这个正见一定要建立起来。如果有这样的正见,《法华经》经文所说“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的道理就会绝对地信受,不会产生怀疑。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知见与心量,就可以如实信解。有了如实的信解,就会生起深心,而不是很肤浅的信受;这时当然从比量上就能够知道:这个娑婆世界中的释迦如来净土,一定是跟极乐世界、琉璃世界一样,都是非常庄严的。
释迦如来净土的法胜妙、实证快速,而且这里的菩萨是大心菩萨,所以要往生释迦如来的净土并不容易,只有我们所住的这种凡圣同居土才容易来受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要有信、愿以及念佛,就可以往生去了。甚至于不能念佛的人,只要有信、有愿,譬如才刚刚信、刚刚发愿往生而不能念佛的人,那时只能够唱出佛号来,也可以往生过去。如果要往生东方琉璃世界 药师佛那里去,最基本的条件是念佛一心不乱;而正觉同修会的无相念佛功夫,是最为容易达到一心不乱而往生的。
可是 释迦如来这个净土是大菩萨声闻众才能够往生的,这表示至少要有证果。若只是念佛一心不乱的功夫还是往生不了的,这样的条件更高、更严了。想要往生释迦如来的方便有余土以及实报庄严土,而不是求生释迦如来凡圣同居土的人,得要在别的世界已经开悟或者已经断三缚结的人,至少要断三缚结的人,才能求愿往生释迦如来的净土。既然至少是证果的人、至少是开悟的菩萨,像这样的贤圣众要住的地方,不可能单单是以黄金为地,因此就以琉璃为地。
当我们能够这样子了解了以后,就知道经中这一段经文,讲的是真实语,因为我们眼前这个凡圣同居土,就是摄受凡夫的地方,具足五浊都还能够被摄受,只是有的人不想被摄受而已。所以 世尊的慈悲是一体无差别的,不能因此就生起怀疑:“释迦如来好像不摄受凡夫众生。”人间正法快灭的时候,就有菩萨出来弘法,继续利乐大家,这不就是摄受吗?这都是 世尊预先安排好的。
所以这样的凡圣同居土,在娑婆是一样存在的,就好像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土一样的道理。这样子了解了以后,对于这个娑婆世界同样有释迦如来的净土,“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就可以“深心信解”,而且一点也不怀疑,对于《法华经》的如实说,一定可以信受而无疑惑。
先前说明一切诸佛都有四种净土,没有一佛不是具足四种净土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土诸佛所化度莫非如是,都各有四种净土。能够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只从表相上所见而说:“释迦如来已经灰飞烟灭了,所以后人因为对释迦如来的永恒怀念,才创造出大乘佛法。”这是因为他只看到凡圣同居土当中的凡夫而看不见圣人,从来都看不见 释迦如来具足四种净土;不但看不见,而且又无法思惟、无法理解,所以他认为 释迦如来在人间的成佛是一个偶然,是一个或然率的现象,而不是因为很多劫以来修行,乘愿在人间利乐众生而来示现的,所以释印顺才会提出如此荒唐的说法。
大乘经典若是佛弟子对 释迦如来永恒的怀念才会创造出来,目的是纪念 释迦如来;那么诸位可以想一想,这种主张的人对《法华经》能不能信受?从这里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这种人的心态是什么。这样的主张,就表示有两个现象:第一是他不懂得大乘菩提,第二就表示说他对于佛菩提道的内涵是完全不信受的。而他不懂大乘菩提,是因为不知道常住法,所以错认为般若所说的一切法空,认为空无就是般若。他不懂佛菩提道的内涵,是因为不晓得佛菩提的所证,是证得常住法才能够有实相般若;因此释印顺认为成佛之道就是解脱道,成为阿罗汉就等于成佛了。
释印顺和这些佛教学术研究者认为“大乘经典是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而创造”的说法,这说法本身就有很严重的语病存在,而他自己也不了解,他的信众更不了解。因为 释迦如来如果依他所说已经灰飞烟灭了,都不存在,变成一切法空了,那么后世的佛弟子修成所谓的佛果以后,也就只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依旧是一切法空,依他的理论和逻辑正应当如此。那既然到最后都是一切法空,归于断灭,所创造的大乘经就应该还是二乘经,不可能有金刚常住的法教,像这样子对 佛陀的怀念怎么可能是永恒的?所以这种说法本身就无法立足,立论是站不住脚的。
言归正传,诸佛如来莫不都有四种净土,都不会只有凡圣同居土;所以在这个娑婆世界,人类肉眼之所能见,也就是这个凡圣同居土。其他三种净土,不能因为自己读不懂大乘经典,就把它断定是伪经,或者说是怪力乱神,或者随意指称是后人创造的;看不见并不代表真的不存在。
因为肉眼所见的就只是灵鹫山这个凡圣同居土,可是 释迦如来的灵鹫山,另外还有方便有余土,也还有实报庄严土,不是人类这种粗糙的五阴所住的净土,是菩萨们以及初果人不想生天的时候,可以往生去住在那里,继续听闻佛法。十方诸佛都希望声闻人继续听法,最后终究有一天他们会转变成为菩萨。
所以弥陀净土也有中品往生的居所,所证的果位全部都是声闻果,而 弥陀世尊一样会为他们说法,当然是演说大乘法;这表示弥陀净土里面同样也有方便有余土,然而十方诸佛、佛佛道同,极乐净土当然也是如此。也正因此,十方诸佛同样也会赞叹 释迦如来在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等等,当然也会说明娑婆世界的 释迦如来也有四种净土,否则怎么能够说是佛佛道同呢?所以说,这样子了解的人,就是“能如是观者”。
《法华经》中,世尊又开示说:“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世尊开示说:“如来灭度了以后,如果有人听闻这一部《法华经》,不会加以诽谤或是贬抑辱骂,能够生起随喜之心,应该知道这样的人已经是具有深信解相的人。”我们是不是具有“深信解相”的人,可以自己衡量一下:从开始听法华经讲义到现在,如果心里没有生起过烦恼,心中没有生起过怀疑,就是“深信解相”。如果烦恼多、怀疑多,就表示“深信解相”只有一点点;是因为心中没有想要离开,但还不是很深厚的信解。如果疑心有时生起就灭了,这个“深信解相”就是属于多分,不是少分。如果一直听下来都没有怀疑,就是圆满了“深信解相”。
那么我们想一想,有这样子“深信解相”的人,佛陀是这样的赞叹;如果更进一步可以读诵、受持,世尊说:“这个人就是顶戴如来。”等于时时刻刻把 世尊安置在头顶上,当作是帽子一样用头顶戴着,永远不遗失。
顶戴时,一定是视为最尊贵的才会用头顶戴着,譬如金轮王所最宝贵的是他的摩尼宝,他始终都放在头顶宝髻里面,假使有人要偷他的摩尼宝,一定要动到他的头发,一定会被他发觉到。
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的宝冠上是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在无量数劫以后即将绍继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佛位;但是对于成佛以后倒驾慈航的 正法明如来而言,无所谓时间的长短,只要能利乐众生就行了!但祂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就是为了崇隆 阿弥陀佛,让大家懂得尊敬,就这样子显示出来,所以祂的宝冠上就有 阿弥陀佛的圣像存在。
顶戴如来是三界中最恭敬的事。如果对《法华经》不但信受而且有“深信解相”,还能这样子观行说:“释迦如来同样有四种净土,释迦如来虽然已经示现灭度,但仍然在灵鹫山为诸菩萨、为诸阿罗汉说法。”如 世尊所说,像这样子有“深信解相”以后,又加上读诵《法华经》,受持《法华经》,这样的人就是“顶戴如来”。这表示他对 如来具足信心,愿意依教奉行。一般而言,信受《法华经》还比较容易,而“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是加上很深的信受,再进而产生很深的胜解,那就不容易了。
这是因为要胜解前,必须先能有实证上的证量,这样才能说是真的胜解;如果不是胜解,只有理解和信受也不错,可是一定要深刻地去听闻思惟、加以理解成为自己的所知,勉强也可以谈得上一分“深信解相”,但并不是能够在表义上面读诵、受持。也有人想:读诵、受持这么简单,我每天都在“背”《法华经》,也就是“背诵”《心经》,但那不叫作读诵、受持,真的读诵,在禅宗里面叫作“转经”。
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婆子派人送去大笔银票供养,请老赵州转经;老赵州下了禅床转一圈又回去坐好,便跟那使人说:“请你回去转告婆子:转藏已毕。”这样子才是真正的“读诵”此经。所以不要依文解义,读诵此经不容易。但是,能读诵的人就一定能够永远受持吗?也不尽然。能够读诵的人,有时候也会退转的,这一退转就不再受持了,他反而会横加否定说:“这个第八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不是真如。”他就要另外去找一个所谓的如来藏、真如,那他就变成心外求法。因为除了这个第八识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如来藏、真如可以找得到,不论他自称证得佛地真如、初地真如,其实都不可能是真如、如来藏,只会返堕意识而已,那他就变成心外求法,自然就不能真的受持了。当他不能受持的时候,就表示他也无法保持“读诵”了,所以不论是先“读诵”,或是后来的“受持”,都不容易;但是能够“深心信解”,而这个深解的表相也能够显示于外,让人可以观察出来,这样的人想要进而能够为人读诵,要能够为人解说,才是真的不容易啊!像这样的人就是真实能够受持的人,如果这样,就是“顶戴如来”。
“顶戴如来”有什么好处?一般人都不会想到这有什么好处,譬如说,“顶戴如来”就是很恭敬的,然后顶在头顶上,永远恭敬、随顺、礼拜。可是到底顶戴如来跟不顶戴如来会有什么差异?一定会有。譬如您开了家大公司,员工可能十万人、二十万人,这些员工对您有完全的信受,因此您吩咐了他之后,他就依教而作;但是一定也有人不太信受,阳奉阴违,总是另外自己有一套想法,想了就自己去作;您的吩咐,他就打折扣,那您会把经营事业的办法教给他吗?您一定不会如此,因为教了也没有用,他不能够全部获得。所以,当他对您不能顶戴奉行的时候,您教给他的各种要领就不会具足圆满;因为您知道他无法全部接受,那您所教授的,他无法全部得到,您就只能够随顺他:他所愿意接受、愿意相信的,您就只教那一部分给他,其他的部分不教了,因为他对您不能顶戴奉行。可是在佛法当中,如果您可以顶戴奉行,诸佛如来就尽量教给您,因为知道您会完全信受:能够完全信受,也能够完全奉行。所以顶戴如来跟不顶戴如来之间,差别是很大的。
所以有的人得到 世尊的加持,有的人很难得到,原因在哪里呢?很多人说:“那就是缘啊!”问题是缘为什么会有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对 如来的“信”够不够,“解”够不够。“信”跟“解”有关,“解”越深入的时候“信”就越强烈、越圆满,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顶戴如来”才是对的。毕竟 如来已经完成佛菩提道的内涵以及修证,而我们还在因地,距离还很遥远,当然还是应该要“顶戴如来”,要信受 如来而且依教奉行。
这一集就为各位菩萨说明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