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的四种净土

第061集
由 正祺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单元”。我们接着来说明《妙法莲华经》的经文:【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妙法莲华经》卷5〈分别功德品 17〉)

经中 佛陀告诉 慈氏菩萨说:“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我说明如来的寿命极为长远,他从深心之中生起了信受与理解,那么他就是亲自看见佛恒常住持在灵鹫山中,不断地与大菩萨、诸声闻众们围绕在一起,为他们说法。他也会看见这个堪忍世界,地面是琉璃所成就的,是平坦的样子而且是方正的,都是以紫磨色的黄金用来区隔八条大道,七宝所成的大树成行成列,各种宝台楼阁与宝观全部都是以各种宝物来建成,这个世界中的菩萨众全部都住在这里面。如果有人能够这样子观察,应当知道这就是深心生起信受和理解的法相。此外,我释迦如来入灭以后,若是有人听闻这一部经而不会诽谤辱骂,并且生起随喜之心的人,应当知道这种人已经是深心信受理解的法相,何况是能够进而深入读诵、受持的人,这样的人就是顶戴如来的人。”

世尊开示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我释迦如来说‘如来的寿命长远’,他从深心中生起了信心和胜解,那他就是看见了释迦如来都一直住在灵鹫山,共诸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这就是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 释迦如来演述《法华经》时,说明如来的寿命非常长远,而不是只从语言文字的表相去理解,而是听闻以后有很深刻的现观而产生的理解,所以他是从深心中生起信仰和信解的,这样子的人会了解到为什么 世尊会说祂一直都在灵鹫山,被大菩萨和声闻众一起围绕着而为大家说法。

因为如来的寿命长远,不是听了就能信的。像是佛教界的导师释印顺二十五岁出家,受完具足戒,到一百零三岁才过世,他一生都不相信 释迦如来寿命久远,所以他在《华雨集》第五辑书中,他才会说:【“大乘佛法”的兴起,决不是单纯问题,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是佛教发展中的共同倾向。“主要动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所以大乘法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怎样的念佛,见佛,是大乘经的特有内容。】他认为 释迦如来已经不在了,所以后世的佛弟子对 如来产生了永恒的怀念,所以编造了大乘经来歌功颂德,想要永远记得 释迦如来,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大乘佛教。释印顺认为大乘法充满了信仰与理想,显然他并不认为大乘法是可以实证的。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释印顺在他的著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说:【从事原始佛教圣典(我国一向称之为小乘经律)史的研究,在传统的佛教界,是不免震惊的。因为这些经律,传说为佛灭第一年夏,在王舍城召开的“第一结集”中,已经结集完成。虽然事实并不如此,佛教的原始传说也并不如此,但二千多年来的传说,传说久了,也就无异议的看作史实。而现在要论证为次第成立的,有些还迟到公元前后,自不免感到震动了!现存各部派所传的经律,部类与组织,彼此间并不相同,内容也大有出入。而各部派都以自宗所传的经律,为“第一结集”所结集的;这当然有问题,至少各部派有过改编的事实。】释印顺认为四大部阿含不是同时结集的,而且是经过部派佛教改编的。然而在四阿含之中讲到三乘部众,如《增壹阿含经》卷41:【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四阿含之中也多处提到佛、菩萨、声闻,也讲到大乘佛法的名相而没有释义,其实是大乘经被声闻人结集为二乘经。这些原本的大乘经是从哪里来的?依释印顺的判教,佛法的演变是从“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次第展开,然后才有“大乘佛法”的出现。为什么在他认为是声闻部派佛教所改编的四阿含之中,会出现大乘佛法的法义以及三乘部众的事实?这显然是 佛陀一开始就演说三乘菩提的!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把许多的事实证据给列举出来证明,目的在证明“大乘真是佛说”。

可是一般学人,大多会像释印顺一样误解,认为“释迦如来二千多年前已经过去了”。因为世间凡夫只看到五蕴,没有看到自心如来,他们无法理解的!得要有善知识出来为大家说明:“每一个有情个个都有本来具足的自心如来,这个自心如来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由于自心如来常住不坏,所以一切有情一世又一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终究不会断灭。”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有少分信受;将来依着修学以后实证了,可以现观“果然我的自心如来永不可坏,无始无终。果然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同样不可坏,无始无终”,就有了多分的信受。

继续修学以后,获得更深入的实相般若,学人的信解就更加地增长,次第进修到达佛地,就具足圆满。所以这一句“深心信解”,还得要实证了才算数。而且实证之后还得要不退转,如果是证了以后,心中产生怀疑,这是新学菩萨,慧根慧力不具足,然后就很容易退转,那就不能够称为“深心信解”,这是叫作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人,如果性障轻,愿意接受善知识的摄受,就不会退转;否则就会像无量劫以前,净目天子法才跟王子舍利弗悟了以后退失,退失以后十劫之中无恶不造,导致下堕三涂。

所以说,要能够真正“深心信解”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实证!实证以后要不退转,退转了就不叫作“深心信解”。这样子“深心信解”的人,一定可以断定说:“释迦如来祂一定常住于灵鹫山。”灵鹫山是什么?从表相上来看,灵鹫山是当年 佛陀说法的地方,但是《法华经》当中所说的“常住于灵鹫山”的灵鹫山就是如来藏!

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世尊再从实际的现象上来说,世尊也有祂自己的娑婆净土,不是只有这个凡圣同居土而已,同样也有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但是因为凡夫们肉眼看不见,心中不足以生起信解;不但不能够理解,连信都不可能信。如果已经有所实证,可以从深心之中产生了具足的信心,是因为有如实理解这个灵鹫山如来藏,祂是永远不会毁坏的。既然不会毁坏,世尊当然是常住的啊!世尊既然常住,难道不会有祂所成就的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来让大菩萨们、诸声闻众围绕着祂而继续修学闻法?一定会有。所以 世尊同时也为大众在说法。

在灵鹫山 佛陀的净土中,是不是应当也有三果人追随 释迦如来?这也是正常的事。他们也可以追随 世尊闻法,由 世尊摄受。那么他们那一世在净土中的寿命很长,当然就继续听闻佛法,释迦如来也绝对不会因为他们是声闻人就拒绝他们闻法的!只要他们肯继续闻法,生在净土里面的寿命很长,越听越久,种子不断地转换,最后就会变成菩萨,如此 世尊何必要拒绝?所以说诸佛有四种净土缺一不可。

诸佛各有四种净土。常寂光净土是诸佛如来自住境界,我们没有机会参与,也没办法参与。可是诸佛如来还有三种净土,其中的凡圣同居土就是我们这个污浊的人间,但是还有方便有余土以及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让入地后的菩萨往生到那边去,方便有余土是在这个娑婆净土里面,让三果声闻圣者可以往生到那里去,接受 释迦如来的摄受。就像极乐世界,一样有四种净土。

在《观无量寿佛经》,经里面说有三品人往生:下品人往生的果位,最高果位是初地;初地已经是圣人。其余的人呢?都在三贤位里面;甚至有些人看来似乎要永远当凡夫,因为不晓得要多久才会开悟,所以下品往生的人所住的境界就是凡圣同居土。若是中品生的上生、中生、下生等三品人,都是证得声闻果,那就是方便有余土。至于上品往生的三种人,见佛后都是证得大乘法;例如上品下生,未来最少是初地。那是不是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那是 阿弥陀佛自住的境界,没有别人可以参与。因此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具足四种净土。

弥陀如来的净土有四种,佛佛道同,释迦如来一样有四种净土!这就好像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不知道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是一样的道理。实报庄严土里面的大菩萨们又何尝知道 弥陀世尊的常寂光净土呢?但是不能因为肉眼看不见就说那不存在。

所以说,弥陀世尊有四种净土,药师如来也有四种净土;一切诸佛都有四种净土,释迦如来一样有四种净土。我们现在这个五浊恶世也可以证明是凡圣同居土,因为有入地的菩萨,有贤位的菩萨,也有凡夫位的菩萨,这也就是凡圣同居土。所以 释迦如来的娑婆世界同样有四种净土的存在。既然有四种净土的存在,释迦如来在方便有余土为声闻人说法,大菩萨们一样可以来较低层次的净土闻法啊!所以在灵鹫山的这个净土当中,佛陀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真懂佛法的人不会说这是伪经,不懂佛法、少闻寡慧的人就会说:“这一部看起来就是伪经。”或者认为《法华经》这些大乘经典荒诞不经、怪力乱神。能够这样子如实理解的人,就说已经看见了 释迦如来永远都在灵鹫山为大菩萨、诸声闻众说法。

接着 世尊说:“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释迦如来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那样庄严,为什么不许是事实的存在?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是那么的庄严,为什么就不许 释迦如来也有四种净土、也有这样的庄严呢?所以应当要由这样的“深心信解”来理解到这娑婆世界的净土之中,同样是以琉璃为地“坦然平正”,并且有紫磨金来划分八条大道,路旁同样有“宝树行列”,并且还有许多的亭台、楼阁,全部都是用宝物来造成,所以菩萨众们就在其中闻佛说法或者自己修行。

在净土经中 世尊也讲过:“诸佛如来也一样赞叹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为大众说法。”这句话跟弥陀净土的经典看来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可是为什么要讲?就是互相印证的意思。如来没有废话,这句话就是说:释迦如来在这里赞叹 药师佛的境界,赞叹 无量寿佛的境界,也赞叹诸佛的世界;同样的道理,诸佛也同样赞叹 药师佛的境界、无量寿佛的境界、释迦如来的境界,同样都会这样子作。只要当时、当地的众生是与某一尊佛的法门,或者是与某一尊佛是有缘的,祂就会演说出来,并且会特别加以解说。

释迦如来既然说诸佛如来也赞叹 释迦如来在娑婆世界利乐有情、说法度众,这背后的意思也就是表示“释迦如来同样有四种净土”。否则如何能够摄受诸地菩萨、三贤菩萨、凡夫菩萨以及声闻众?这都是要互相印证的。既然 释迦如来同样有这样四种净土,我们从比量上面就会知道:释迦如来不但常在灵鹫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同样可以说:这娑婆世界一定也有方便有余土以及实报庄严土。

这些贤圣往生在释迦如来的净土当中,这个净土难道就会比其他佛世界的净土差吗?如果是比其他诸佛世界的净土差,为什么诸佛要赞叹释迦如来的净土?所以真正学佛而不是学罗汉的人,知见应该要很广阔,心量也应该要很广阔;如果现在的知见不够广阔,要设法多闻、多识,让自己的知见越来越广阔。如果现在心量还不够广阔,就应该要努力修行,让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广阔;当我们的知见、心量都广阔的时候,那我们离入地的时候就不会很远了。

今天这一集就为各位菩萨说明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