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62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單元。在上一集提到真正學佛而不是學羅漢的人,知見與心量應該要很廣闊;要設法多聞、多識,讓自己的知見越來越廣闊。當我們的知見、心量都廣闊了,那距離入地就不會很久了。因為具備這兩個部分,修集福德就會很快,而且所修集的福德不會漏失!
福德廣大以後,智慧的增長跟著就會很快!因為心量夠大,知見也夠寬廣了,智慧增長就會很快,這個正見一定要建立起來。如果有這樣的正見,《法華經》經文所說「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的道理就會絕對地信受,不會產生懷疑。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知見與心量,就可以如實信解。有了如實的信解,就會生起深心,而不是很膚淺的信受;這時當然從比量上就能夠知道:這個娑婆世界中的釋迦如來淨土,一定是跟極樂世界、琉璃世界一樣,都是非常莊嚴的。
釋迦如來淨土的法勝妙、實證快速,而且這裡的菩薩是大心菩薩,所以要往生釋迦如來的淨土並不容易,只有我們所住的這種凡聖同居土才容易來受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有信、願以及念佛,就可以往生去了。甚至於不能念佛的人,只要有信、有願,譬如才剛剛信、剛剛發願往生而不能念佛的人,那時只能夠唱出佛號來,也可以往生過去。如果要往生東方琉璃世界 藥師佛那裡去,最基本的條件是念佛一心不亂;而正覺同修會的無相念佛功夫,是最為容易達到一心不亂而往生的。
可是 釋迦如來這個淨土是大菩薩聲聞眾才能夠往生的,這表示至少要有證果。若只是念佛一心不亂的功夫還是往生不了的,這樣的條件更高、更嚴了。想要往生釋迦如來的方便有餘土以及實報莊嚴土,而不是求生釋迦如來凡聖同居土的人,得要在別的世界已經開悟或者已經斷三縛結的人,至少要斷三縛結的人,才能求願往生釋迦如來的淨土。既然至少是證果的人、至少是開悟的菩薩,像這樣的賢聖眾要住的地方,不可能單單是以黃金為地,因此就以琉璃為地。
當我們能夠這樣子瞭解了以後,就知道經中這一段經文,講的是真實語,因為我們眼前這個凡聖同居土,就是攝受凡夫的地方,具足五濁都還能夠被攝受,只是有的人不想被攝受而已。所以 世尊的慈悲是一體無差別的,不能因此就生起懷疑:「釋迦如來好像不攝受凡夫眾生。」人間正法快滅的時候,就有菩薩出來弘法,繼續利樂大家,這不就是攝受嗎?這都是 世尊預先安排好的。
所以這樣的凡聖同居土,在娑婆是一樣存在的,就好像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一樣的道理。這樣子瞭解了以後,對於這個娑婆世界同樣有釋迦如來的淨土,「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就可以「深心信解」,而且一點也不懷疑,對於《法華經》的如實說,一定可以信受而無疑惑。
先前說明一切諸佛都有四種淨土,沒有一佛不是具足四種淨土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土諸佛所化度莫非如是,都各有四種淨土。能夠瞭解了這一點,就不會只從表相上所見而說:「釋迦如來已經灰飛煙滅了,所以後人因為對釋迦如來的永恆懷念,才創造出大乘佛法。」這是因為他只看到凡聖同居土當中的凡夫而看不見聖人,從來都看不見 釋迦如來具足四種淨土;不但看不見,而且又無法思惟、無法理解,所以他認為 釋迦如來在人間的成佛是一個偶然,是一個或然率的現象,而不是因為很多劫以來修行,乘願在人間利樂眾生而來示現的,所以釋印順才會提出如此荒唐的說法。
大乘經典若是佛弟子對 釋迦如來永恆的懷念才會創造出來,目的是紀念 釋迦如來;那麼諸位可以想一想,這種主張的人對《法華經》能不能信受?從這裡就可以很清楚地瞭解,這種人的心態是什麼。這樣的主張,就表示有兩個現象:第一是他不懂得大乘菩提,第二就表示說他對於佛菩提道的內涵是完全不信受的。而他不懂大乘菩提,是因為不知道常住法,所以錯認為般若所說的一切法空,認為空無就是般若。他不懂佛菩提道的內涵,是因為不曉得佛菩提的所證,是證得常住法才能夠有實相般若;因此釋印順認為成佛之道就是解脫道,成為阿羅漢就等於成佛了。
釋印順和這些佛教學術研究者認為「大乘經典是佛弟子對佛陀的永恆懷念,而創造」的說法,這說法本身就有很嚴重的語病存在,而他自己也不瞭解,他的信眾更不瞭解。因為 釋迦如來如果依他所說已經灰飛煙滅了,都不存在,變成一切法空了,那麼後世的佛弟子修成所謂的佛果以後,也就只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依舊是一切法空,依他的理論和邏輯正應當如此。那既然到最後都是一切法空,歸於斷滅,所創造的大乘經就應該還是二乘經,不可能有金剛常住的法教,像這樣子對 佛陀的懷念怎麼可能是永恆的?所以這種說法本身就無法立足,立論是站不住腳的。
言歸正傳,諸佛如來莫不都有四種淨土,都不會只有凡聖同居土;所以在這個娑婆世界,人類肉眼之所能見,也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其他三種淨土,不能因為自己讀不懂大乘經典,就把它斷定是偽經,或者說是怪力亂神,或者隨意指稱是後人創造的;看不見並不代表真的不存在。
因為肉眼所見的就只是靈鷲山這個凡聖同居土,可是 釋迦如來的靈鷲山,另外還有方便有餘土,也還有實報莊嚴土,不是人類這種粗糙的五陰所住的淨土,是菩薩們以及初果人不想生天的時候,可以往生去住在那裡,繼續聽聞佛法。十方諸佛都希望聲聞人繼續聽法,最後終究有一天他們會轉變成為菩薩。
所以彌陀淨土也有中品往生的居所,所證的果位全部都是聲聞果,而 彌陀世尊一樣會為他們說法,當然是演說大乘法;這表示彌陀淨土裡面同樣也有方便有餘土,然而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極樂淨土當然也是如此。也正因此,十方諸佛同樣也會讚歎 釋迦如來在娑婆世界為眾生說法等等,當然也會說明娑婆世界的 釋迦如來也有四種淨土,否則怎麼能夠說是佛佛道同呢?所以說,這樣子瞭解的人,就是「能如是觀者」。
《法華經》中,世尊又開示說:「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世尊開示說:「如來滅度了以後,如果有人聽聞這一部《法華經》,不會加以誹謗或是貶抑辱罵,能夠生起隨喜之心,應該知道這樣的人已經是具有深信解相的人。」我們是不是具有「深信解相」的人,可以自己衡量一下:從開始聽法華經講義到現在,如果心裡沒有生起過煩惱,心中沒有生起過懷疑,就是「深信解相」。如果煩惱多、懷疑多,就表示「深信解相」只有一點點;是因為心中沒有想要離開,但還不是很深厚的信解。如果疑心有時生起就滅了,這個「深信解相」就是屬於多分,不是少分。如果一直聽下來都沒有懷疑,就是圓滿了「深信解相」。
那麼我們想一想,有這樣子「深信解相」的人,佛陀是這樣的讚歎;如果更進一步可以讀誦、受持,世尊說:「這個人就是頂戴如來。」等於時時刻刻把 世尊安置在頭頂上,當作是帽子一樣用頭頂戴著,永遠不遺失。
頂戴時,一定是視為最尊貴的才會用頭頂戴著,譬如金輪王所最寶貴的是他的摩尼寶,他始終都放在頭頂寶髻裡面,假使有人要偷他的摩尼寶,一定要動到他的頭髮,一定會被他發覺到。
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的寶冠上是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在無量數劫以後即將紹繼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佛位;但是對於成佛以後倒駕慈航的 正法明如來而言,無所謂時間的長短,只要能利樂眾生就行了!但祂為什麼要這樣示現?就是為了崇隆 阿彌陀佛,讓大家懂得尊敬,就這樣子顯示出來,所以祂的寶冠上就有 阿彌陀佛的聖像存在。
頂戴如來是三界中最恭敬的事。如果對《法華經》不但信受而且有「深信解相」,還能這樣子觀行說:「釋迦如來同樣有四種淨土,釋迦如來雖然已經示現滅度,但仍然在靈鷲山為諸菩薩、為諸阿羅漢說法。」如 世尊所說,像這樣子有「深信解相」以後,又加上讀誦《法華經》,受持《法華經》,這樣的人就是「頂戴如來」。這表示他對 如來具足信心,願意依教奉行。一般而言,信受《法華經》還比較容易,而「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是加上很深的信受,再進而產生很深的勝解,那就不容易了。
這是因為要勝解前,必須先能有實證上的證量,這樣才能說是真的勝解;如果不是勝解,只有理解和信受也不錯,可是一定要深刻地去聽聞思惟、加以理解成為自己的所知,勉強也可以談得上一分「深信解相」,但並不是能夠在表義上面讀誦、受持。也有人想:讀誦、受持這麼簡單,我每天都在「背」《法華經》,也就是「背誦」《心經》,但那不叫作讀誦、受持,真的讀誦,在禪宗裡面叫作「轉經」。
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婆子派人送去大筆銀票供養,請老趙州轉經;老趙州下了禪床轉一圈又回去坐好,便跟那使人說:「請你回去轉告婆子:轉藏已畢。」這樣子才是真正的「讀誦」此經。所以不要依文解義,讀誦此經不容易。但是,能讀誦的人就一定能夠永遠受持嗎?也不盡然。能夠讀誦的人,有時候也會退轉的,這一退轉就不再受持了,他反而會橫加否定說:「這個第八阿賴耶識不是如來藏,不是真如。」他就要另外去找一個所謂的如來藏、真如,那他就變成心外求法。因為除了這個第八識以外,再也沒有別的如來藏、真如可以找得到,不論他自稱證得佛地真如、初地真如,其實都不可能是真如、如來藏,只會返墮意識而已,那他就變成心外求法,自然就不能真的受持了。當他不能受持的時候,就表示他也無法保持「讀誦」了,所以不論是先「讀誦」,或是後來的「受持」,都不容易;但是能夠「深心信解」,而這個深解的表相也能夠顯示於外,讓人可以觀察出來,這樣的人想要進而能夠為人讀誦,要能夠為人解說,才是真的不容易啊!像這樣的人就是真實能夠受持的人,如果這樣,就是「頂戴如來」。
「頂戴如來」有什麼好處?一般人都不會想到這有什麼好處,譬如說,「頂戴如來」就是很恭敬的,然後頂在頭頂上,永遠恭敬、隨順、禮拜。可是到底頂戴如來跟不頂戴如來會有什麼差異?一定會有。譬如您開了家大公司,員工可能十萬人、二十萬人,這些員工對您有完全的信受,因此您吩咐了他之後,他就依教而作;但是一定也有人不太信受,陽奉陰違,總是另外自己有一套想法,想了就自己去作;您的吩咐,他就打折扣,那您會把經營事業的辦法教給他嗎?您一定不會如此,因為教了也沒有用,他不能夠全部獲得。所以,當他對您不能頂戴奉行的時候,您教給他的各種要領就不會具足圓滿;因為您知道他無法全部接受,那您所教授的,他無法全部得到,您就只能夠隨順他:他所願意接受、願意相信的,您就只教那一部分給他,其他的部分不教了,因為他對您不能頂戴奉行。可是在佛法當中,如果您可以頂戴奉行,諸佛如來就盡量教給您,因為知道您會完全信受:能夠完全信受,也能夠完全奉行。所以頂戴如來跟不頂戴如來之間,差別是很大的。
所以有的人得到 世尊的加持,有的人很難得到,原因在哪裡呢?很多人說:「那就是緣啊!」問題是緣為什麼會有千差萬別?千差萬別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對 如來的「信」夠不夠,「解」夠不夠。「信」跟「解」有關,「解」越深入的時候「信」就越強烈、越圓滿,這兩個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頂戴如來」才是對的。畢竟 如來已經完成佛菩提道的內涵以及修證,而我們還在因地,距離還很遙遠,當然還是應該要「頂戴如來」,要信受 如來而且依教奉行。
這一集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