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69集
由 正墩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讲座”,本单元是依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的内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有关法师功德及七真如。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这一品当中,最后 如来重宣前面所说法义的一个偈颂,我们要从【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这段经文,延续前面的说明。
接着这一句是:“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这是顺着“况复持此经”等内容而来说的。“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这是为了众生,要恒顺众生、利乐众生;除此,还有另一面向就是在摄受佛土,因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未来成佛时的佛土。所以有些轻戒对菩萨而言,罪过不是最重的,但是只要恶心骂人一句话,那个罪过往往比许多轻戒的罪过还要严重!
菩萨犯瞋是非常严重的过失,是十重戒之一——故瞋。若以世间法利益他人,即便布施非清净的五欲法,未来世还会因为往世布施因缘,听从曾对他布施菩萨的话学佛;若是瞋恨恶心骂人,被他辱骂的人,未来几十劫都会因为这样的恶缘不会跟着他学佛,所以菩萨犯瞋是非常严重的,不可随便犯瞋。
既然要摄受众生、摄受佛土,就要记住“有问难不瞋”,这是第一个条件,然后才能够谈到第二个条件:随顺为解说。对方因此提升了正见,在法上便有了信解,便不会退转于正法,未来世就会跟着自己继续努力往前进;要始终认为他人是在请法,不觉得是在质疑,就会满心欢喜为他说法,令其解惑,受者心中也欢喜;反之,若先认定他人是在质疑自己,那答复他人所问时便会不情不愿。若在后时发觉他人真对自己质疑时,还可以再施设方便,将他一步一步拉回来正道,本来即将丧失的一分佛土,因自己所施设的方便终于没有丧失。
菩萨道的最后成就,从一开始到最后成功,不都是在利他之中而成就的吗?何曾是为了利己而成就的?若能想通,便不须再觉得他人来提问是在质疑自己,“有问难不瞋”便是从这个正确的心态开始的,才能够随顺于对方的需要及根性,而为他演述他所需要的法义;若为他说法、解开疑惑,他就会继续跟随自己在正法中次第前进。所以佛法修行不会是只有利他而已,菩萨道是只有在利他之中才能够利己,否则佛菩提道不可能成就。所以要先建立正确的心态,不要处处怀疑别人是在质疑,要当作对方是诚恳地请法,虽然难免有的人态度很不好,但也有态度很好的人,不妨全部当作都是诚恳请法;当你这样接受以后,一体看待,详细为他们解惑释疑,提升他们的佛法知见水平。当为他详细地解说了正确的三乘菩提内涵及次第之后,当下他再怎么样不服气,回去肯定会重读其他善知识的著作,就赫然发觉:“其他的善知识竟然错得一塌糊涂,而为何自己过去从来都没能发现、都看不出来?今天却又是什么因缘,才让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智慧,能有分辨说法内容对错的能力?”对方终有一天定会想通这一点,将来成佛的过程,在未来世无数劫之中,他将是你得力助手,使你的成佛之道摄受佛土更容易、更快速。
从另一个层面来思考:敢来质疑的人,是不是他的思辨能力是很好的?否则是不会前来挑战;况且他敢前来质疑,表示他愿意给你一次机会,相较于有些人心中质疑却不愿意提出来说,不肯给你一次摄受的机会,想想“谁才是应当让你青眼相视、摄受的对象”?所以应当把他人质疑的观念丢掉,不管谁来问法、态度好或不好,都当作是诚恳的人;当如此想时便可以“随顺为解说”,然后一面讲说,一面观察对方根性,看他可以听懂到什么地步,这是另一个摄受对方的方便善巧。
对方有可能欠缺耐心,不让你长篇大论,短短时间就厌烦了,因此要有观察对方而有因应的善巧,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简单扼要的结论:“菩提之道只有三乘法义,其他增加出来的,不论是什么广论、狭论,统统都不是佛法中的论。”让他心中心生好奇,同时一面观察是否对方能否听懂;若察觉说到某个层次就一脸茫然,这个部分就不继续深入,再从别处的法同样也讲到那个层次,三乘菩提都只须讲到同样的层次。
当把三乘菩提简单讲述后,也许对方是质疑你,但后来感受到你有心帮他,便想再听你说;假使对方有很好的未到地定,接着也可以告诉他可以帮他证初果,于是把证果所需的次法一起为他讲解。若是本来就很努力修定,也有在培集福德资粮,已经有证初果的条件了,当你讲完五蕴全部的虚妄本质以后,他也有如实胜解,就真能证初果,未来世他就一定会听你的,如此才能说是“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
像这样摄受了正法、摄受了众生,也就摄受了佛土,未来世的成佛之道就会迅速成就;因此先要改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当作别人是来问难的,而要认为他只是态度不好,可也是来请法的,没有所谓的问难的事。你一开始心态就能接受,为对方说法时就没问题了;如此你心里就会很轻松,可以满心热诚的为他,难道感动不了他吗?他既然给你机会,你就有机会为他说法,所以如果你有这个诚意,对方终究领略得到。当你能够这样子修菩萨行,功德不可量!你能接受这样的观念,你本来就是有信受、信解、受持、读诵,也能够书写,也能够为人演说,还能够教人书写;而你又加上这六度努力来修行,然后用四摄法恭敬众僧,遇到有佛教的塔庙、寺院,看到出家法师,借机会种福田。
当广植福田,不断累积福德、功德,未来世便不怕短缺行道的资粮;万不可想着对方是凡夫僧,只要有机会看见真正的出家人在路上托钵,何妨供养;且要以双手奉上,可不能单手随意一丢,否则就会只有布施,却失去了随喜的福德。在僧宝身上种福田,对方也欢喜你来种福田,恭敬供养托钵的出家人,让他们可以有道粮保住出家身。
若在佛菩提见道开悟后,能够这样子布施、持戒、忍辱、爱乐禅定,常常思惟智慧(也就是静虑的意思),般若就会不断地增长;接着转而利乐他人,就是“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这就是《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此处经文中说的第三种人。但是这两句经文后面加上了个问号:“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什么缘故?这得要探究这段经文一开始说的“况复”二字了。
是因为前面说的是只持“此经”的人,他的功德犹如在佛世起造伟大僧坊无量无数,并以种种供养来供养三宝,单单受持“此经”的功德一点都不会输建造僧坊、广作供养的功德。第二种人是加上读诵、书写,教人书写,还供养经卷。第三种人是再加上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以及利乐众生,而且用四摄法摄受众生证悟之后,带领他们继续像这样子内门广行菩萨万行;何况是有人前来问难时,他心中都无火气,以柔软心而全心随顺于对方、为对方解说呢?就以“况复”二字而在最后加上这个问号,来显示这三种人功德真是不可限量;这一世不管他能不能悟,未来世就有因缘了,那你又摄受了一分佛土。
为人解说的方便善巧,可以以四摄法的精神,从财施到法施,比方固定时间每周都供养同一地方托钵的出家人,恭恭敬敬地双手奉上,并恭敬地说一声“阿弥陀佛”,让他加深印象;他每次来到这里托钵就会有预期的心理,知道你一定会来供养他,时间一久定认得你,会认为你是一个很虔诚、心性好的佛弟子,印象极好;若在一年后你再送他书,他总不好拒绝,也得要接受啊!但此后你也不谈书的事情,每周仍是持续供养,如此再过一年,再送上深一点的另一本书;获得你的赠书,对方回去自然会去读,因此能渐渐地了解真正的佛法,岂不就被你所度,可以开始离开邪见,这就是你可以实行方便解说的智慧。
能如此摄受大众的人,没有人会怀疑(他的)功德一定很大,因为已经胜解“此经”,还能够受持、读诵、书写,教人书写,乃至供养经卷,还能够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等等,福德当然无量大!因为一定是有智慧才能够“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假使有菩萨真的能够如此修行、利乐众生,他的功德广大一定是不可测量的。
《法华经》经文接着说:【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佛说的最前面第一种人的功德已如此大了,但他只是受持“此经”,并且作广大供养而已。可是第二种人加上那么多的功德,当然比第一种人的功德更大;而第三种人,不但利己还能够利他,那为什么能够这样作?因为他通达了“此经”,所以有种种的方便善巧来摄受众生,因此自己有受用之功,也能够由此来引生他受用之德。既然有自受用之功,也有他受用之德,就表示他的福德一定很大,像这样的人不论示现在家相或出家相,都一定是“法师”。
为什么是“法师”?因为他是说法者,只要所说的法是真正的,不是讲常见、断见本质等外道法的人,当然是法师啊!我们正觉弘法节目片头有一段阿含部的经文:【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1)如果为人解说“五阴是无常、苦、空、无我,是应该要厌患的,是应该要灭尽的,可以证无余涅槃”,能够为人这样说法的人,才是佛所说的“法师”。
根据 佛陀这个开示,若教人家说“要把握自己、当自己”,教人家要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如,这是要把握五阴,也教导徒众要把握五阴,那就是坚固执著而不肯放舍我见的凡夫!假使有人公开宣称“意识却是不灭的”,这是公然违背 佛陀的圣教量;如果说“开悟就是证得离念灵知,了了分明而不分别”,那是教导大众要执取五阴自我,违背圣教。“离语言妄念了了分明而不分别”,不但落入识阴中,未曾断除一丝丝我见,也违背了他自己的所说;因为当他说是不分别的时候,却又了了分明,已经同时落入五阴之中而有分别了,其实是误认五阴中的识阴常住不坏,成为常见外道。而且这种矛盾的说法,真正不分别的时候怎么可能了了分明?怎么可能了了?“了了”就是分别完成了,才叫作了了分明。这些人当然都不是法师。所以要看他所说的是什么法,如果他说的法符合佛说,那就是法师了;假使他身现外道之相,像佛世的大萨遮尼犍子,也还是佛门里的法师。
讲到这里,这还只是声闻菩提中说的“法师”的定义,如果有人能够把“此经”——这部如来藏“妙法莲华经”,具足这三个条件,圆满具足这三种所修,当你看见这样的“法师”成就了如此功德,就应该用天华向他来散花供养,也应当用天衣来为他遮风避雨。不但如此,还要表示恭敬,要“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能够通达“此经”的菩萨法师,在人间难可值遇,所以应当行最恭敬的礼拜“头面接足礼”,把对方当作诸佛世尊一样,你就能够如实受学第一义谛。有恭敬心的时候,会很专心地去摄受、去听取,善知识说了什么,他就摄受了什么法;若心中有疑,不管善知识讲解什么,他心中都会起疑,对善法、对善妙法完全没有信受之心,善法就不可能留在他心中。
佛陀特别告诉我们:“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那么能够懂“此经”,并且具足这三种条件,这个人就是真法师,不管他示现什么模样,应该开始追随。这意思就是说,凡是佛弟子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佛陀都不辞辛苦为我们吩咐。当有人自称懂《法华经》,愿意为你演说《法华经》,得要先确定有没有这三种条件;如果连第一种人的条件都没有,而说他是能够演述《法华经》的法师,便不可信了。
《法华经》接着说:【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接着,心里面还应当生起这样的念头,才能够说你是真正生起了具足的恭敬心。在明确观察证实之后,应当想:像这样的一位法师,不久之后他就会走向菩提树,他就会得到无漏无为,可以成佛而广利一切人天。因为能够通达的人至少已经修过第一大阿僧祇劫了,也许他已经度过二大阿僧祇劫了,相对于凡夫众生而言,这真的是要叫作“不久”。也因为还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才说是“不久”。
因此对于具足这三种功德的人,要生起这样的想法,认为这位“法师”——说法之师:“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有了这样的认知,恭敬心就会很坚固,对于 佛陀所交代的就会如实奉行:这样的法师所居住安止的地方,以及他所经行的地方,或者他坐下来休息、说法的地方,或者他躺卧休眠之处,乃至于某处曾讲解过一首佛经中的偈颂,都应当要起造七宝塔来纪念、供养。这个七宝塔要用各种庄严来使宝塔很胜妙、很美好,接着用花、香、饮食等等来作供养。
为什么 佛陀交代要这样作?因为这是种福田的大好机会。像这样的法师,在世间很不容易值遇的;有因缘值遇,应当“生心如佛想”,作种种的供养;虽都只是事相,然而为了重法,为了尊重无上大法,所以对这一位法师应当作这样恭敬的行为出来。至于佛塔应当是怎么建的?把“此经”供在你这个五阴七宝塔之中就对了!当你值遇了这样的法师,他所在之地,(你)就心里想:“在这里建一座宝塔。”那个宝塔是什么?就是这位法师的五蕴身啊!那就是这个七宝塔,你要恭敬地礼拜这个七宝塔。
世尊开示的这个密意都要听懂,就是说他所在的地方,只要看见了这位法师了,心中就建立一个宝塔,这样就对了!要在你心中把它建立起来。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集的解说到此为止。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