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功德與七真如(一)

第069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講座」,本單元是依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的內容,來解說《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有關法師功德及七真如。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的最後一部分,也就是這一品當中,最後 如來重宣前面所說法義的一個偈頌,我們要從【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這段經文,延續前面的說明。

接著這一句是:「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這是順著「況復持此經」等內容而來說的。「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這是為了眾生,要恆順眾生、利樂眾生;除此,還有另一面向就是在攝受佛土,因為攝受眾生就是攝受未來成佛時的佛土。所以有些輕戒對菩薩而言,罪過不是最重的,但是只要惡心罵人一句話,那個罪過往往比許多輕戒的罪過還要嚴重!

菩薩犯瞋是非常嚴重的過失,是十重戒之一——故瞋。若以世間法利益他人,即便布施非清淨的五欲法,未來世還會因為往世布施因緣,聽從曾對他布施菩薩的話學佛;若是瞋恨惡心罵人,被他辱罵的人,未來幾十劫都會因為這樣的惡緣不會跟著他學佛,所以菩薩犯瞋是非常嚴重的,不可隨便犯瞋。

既然要攝受眾生、攝受佛土,就要記住「有問難不瞋」,這是第一個條件,然後才能夠談到第二個條件:隨順為解說。對方因此提升了正見,在法上便有了信解,便不會退轉於正法,未來世就會跟著自己繼續努力往前進;要始終認為他人是在請法,不覺得是在質疑,就會滿心歡喜為他說法,令其解惑,受者心中也歡喜;反之,若先認定他人是在質疑自己,那答覆他人所問時便會不情不願。若在後時發覺他人真對自己質疑時,還可以再施設方便,將他一步一步拉回來正道,本來即將喪失的一分佛土,因自己所施設的方便終於沒有喪失。

菩薩道的最後成就,從一開始到最後成功,不都是在利他之中而成就的嗎?何曾是為了利己而成就的?若能想通,便不須再覺得他人來提問是在質疑自己,「有問難不瞋」便是從這個正確的心態開始的,才能夠隨順於對方的需要及根性,而為他演述他所需要的法義;若為他說法、解開疑惑,他就會繼續跟隨自己在正法中次第前進。所以佛法修行不會是只有利他而已,菩薩道是只有在利他之中才能夠利己,否則佛菩提道不可能成就。所以要先建立正確的心態,不要處處懷疑別人是在質疑,要當作對方是誠懇地請法,雖然難免有的人態度很不好,但也有態度很好的人,不妨全部當作都是誠懇請法;當你這樣接受以後,一體看待,詳細為他們解惑釋疑,提升他們的佛法知見水平。當為他詳細地解說了正確的三乘菩提內涵及次第之後,當下他再怎麼樣不服氣,回去肯定會重讀其他善知識的著作,就赫然發覺:「其他的善知識竟然錯得一塌糊塗,而為何自己過去從來都沒能發現、都看不出來?今天卻又是什麼因緣,才讓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智慧,能有分辨說法內容對錯的能力?」對方終有一天定會想通這一點,將來成佛的過程,在未來世無數劫之中,他將是你得力助手,使你的成佛之道攝受佛土更容易、更快速。

從另一個層面來思考:敢來質疑的人,是不是他的思辨能力是很好的?否則是不會前來挑戰;況且他敢前來質疑,表示他願意給你一次機會,相較於有些人心中質疑卻不願意提出來說,不肯給你一次攝受的機會,想想「誰才是應當讓你青眼相視、攝受的對象」?所以應當把他人質疑的觀念丟掉,不管誰來問法、態度好或不好,都當作是誠懇的人;當如此想時便可以「隨順為解說」,然後一面講說,一面觀察對方根性,看他可以聽懂到什麼地步,這是另一個攝受對方的方便善巧。

對方有可能欠缺耐心,不讓你長篇大論,短短時間就厭煩了,因此要有觀察對方而有因應的善巧,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簡單扼要的結論:「菩提之道只有三乘法義,其他增加出來的,不論是什麼廣論、狹論,統統都不是佛法中的論。」讓他心中心生好奇,同時一面觀察是否對方能否聽懂;若察覺說到某個層次就一臉茫然,這個部分就不繼續深入,再從別處的法同樣也講到那個層次,三乘菩提都只須講到同樣的層次。

當把三乘菩提簡單講述後,也許對方是質疑你,但後來感受到你有心幫他,便想再聽你說;假使對方有很好的未到地定,接著也可以告訴他可以幫他證初果,於是把證果所需的次法一起為他講解。若是本來就很努力修定,也有在培集福德資糧,已經有證初果的條件了,當你講完五蘊全部的虛妄本質以後,他也有如實勝解,就真能證初果,未來世他就一定會聽你的,如此才能說是「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

像這樣攝受了正法、攝受了眾生,也就攝受了佛土,未來世的成佛之道就會迅速成就;因此先要改正自己的心態,不要當作別人是來問難的,而要認為他只是態度不好,可也是來請法的,沒有所謂的問難的事。你一開始心態就能接受,為對方說法時就沒問題了;如此你心裡就會很輕鬆,可以滿心熱誠的為他,難道感動不了他嗎?他既然給你機會,你就有機會為他說法,所以如果你有這個誠意,對方終究領略得到。當你能夠這樣子修菩薩行,功德不可量!你能接受這樣的觀念,你本來就是有信受、信解、受持、讀誦,也能夠書寫,也能夠為人演說,還能夠教人書寫;而你又加上這六度努力來修行,然後用四攝法恭敬眾僧,遇到有佛教的塔廟、寺院,看到出家法師,藉機會種福田。

當廣植福田,不斷累積福德、功德,未來世便不怕短缺行道的資糧;萬不可想著對方是凡夫僧,只要有機會看見真正的出家人在路上托缽,何妨供養;且要以雙手奉上,可不能單手隨意一丟,否則就會只有布施,卻失去了隨喜的福德。在僧寶身上種福田,對方也歡喜你來種福田,恭敬供養托缽的出家人,讓他們可以有道糧保住出家身。

若在佛菩提見道開悟後,能夠這樣子布施、持戒、忍辱、愛樂禪定,常常思惟智慧(也就是靜慮的意思),般若就會不斷地增長;接著轉而利樂他人,就是「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這就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此處經文中說的第三種人。但是這兩句經文後面加上了個問號:「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什麼緣故?這得要探究這段經文一開始說的「況復」二字了。

是因為前面說的是只持「此經」的人,他的功德猶如在佛世起造偉大僧坊無量無數,並以種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單單受持「此經」的功德一點都不會輸建造僧坊、廣作供養的功德。第二種人是加上讀誦、書寫,教人書寫,還供養經卷。第三種人是再加上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以及利樂眾生,而且用四攝法攝受眾生證悟之後,帶領他們繼續像這樣子內門廣行菩薩萬行;何況是有人前來問難時,他心中都無火氣,以柔軟心而全心隨順於對方、為對方解說呢?就以「況復」二字而在最後加上這個問號,來顯示這三種人功德真是不可限量;這一世不管他能不能悟,未來世就有因緣了,那你又攝受了一分佛土。

為人解說的方便善巧,可以以四攝法的精神,從財施到法施,比方固定時間每週都供養同一地方托缽的出家人,恭恭敬敬地雙手奉上,並恭敬地說一聲「阿彌陀佛」,讓他加深印象;他每次來到這裡托缽就會有預期的心理,知道你一定會來供養他,時間一久定認得你,會認為你是一個很虔誠、心性好的佛弟子,印象極好;若在一年後你再送他書,他總不好拒絕,也得要接受啊!但此後你也不談書的事情,每週仍是持續供養,如此再過一年,再送上深一點的另一本書;獲得你的贈書,對方回去自然會去讀,因此能漸漸地瞭解真正的佛法,豈不就被你所度,可以開始離開邪見,這就是你可以實行方便解說的智慧。

能如此攝受大眾的人,沒有人會懷疑(他的)功德一定很大,因為已經勝解「此經」,還能夠受持、讀誦、書寫,教人書寫,乃至供養經卷,還能夠內門廣修六度萬行等等,福德當然無量大!因為一定是有智慧才能夠「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假使有菩薩真的能夠如此修行、利樂眾生,他的功德廣大一定是不可測量的。

《法華經》經文接著說:【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佛說的最前面第一種人的功德已如此大了,但他只是受持「此經」,並且作廣大供養而已。可是第二種人加上那麼多的功德,當然比第一種人的功德更大;而第三種人,不但利己還能夠利他,那為什麼能夠這樣作?因為他通達了「此經」,所以有種種的方便善巧來攝受眾生,因此自己有受用之功,也能夠由此來引生他受用之德。既然有自受用之功,也有他受用之德,就表示他的福德一定很大,像這樣的人不論示現在家相或出家相,都一定是「法師」。

為什麼是「法師」?因為他是說法者,只要所說的法是真正的,不是講常見、斷見本質等外道法的人,當然是法師啊!我們正覺弘法節目片頭有一段阿含部的經文:【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雜阿含經》卷1)如果為人解說「五陰是無常、苦、空、無我,是應該要厭患的,是應該要滅盡的,可以證無餘涅槃」,能夠為人這樣說法的人,才是佛所說的「法師」。

根據 佛陀這個開示,若教人家說「要把握自己、當自己」,教人家要以離念靈知心為真如,這是要把握五陰,也教導徒眾要把握五陰,那就是堅固執著而不肯放捨我見的凡夫!假使有人公開宣稱「意識卻是不滅的」,這是公然違背 佛陀的聖教量;如果說「開悟就是證得離念靈知,了了分明而不分別」,那是教導大眾要執取五陰自我,違背聖教。「離語言妄念了了分明而不分別」,不但落入識陰中,未曾斷除一絲絲我見,也違背了他自己的所說;因為當他說是不分別的時候,卻又了了分明,已經同時落入五陰之中而有分別了,其實是誤認五陰中的識陰常住不壞,成為常見外道。而且這種矛盾的說法,真正不分別的時候怎麼可能了了分明?怎麼可能了了?「了了」就是分別完成了,才叫作了了分明。這些人當然都不是法師。所以要看他所說的是什麼法,如果他說的法符合佛說,那就是法師了;假使他身現外道之相,像佛世的大薩遮尼犍子,也還是佛門裡的法師。

講到這裡,這還只是聲聞菩提中說的「法師」的定義,如果有人能夠把「此經」——這部如來藏「妙法蓮華經」,具足這三個條件,圓滿具足這三種所修,當你看見這樣的「法師」成就了如此功德,就應該用天華向他來散花供養,也應當用天衣來為他遮風避雨。不但如此,還要表示恭敬,要「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

能夠通達「此經」的菩薩法師,在人間難可值遇,所以應當行最恭敬的禮拜「頭面接足禮」,把對方當作諸佛世尊一樣,你就能夠如實受學第一義諦。有恭敬心的時候,會很專心地去攝受、去聽取,善知識說了什麼,他就攝受了什麼法;若心中有疑,不管善知識講解什麼,他心中都會起疑,對善法、對善妙法完全沒有信受之心,善法就不可能留在他心中。

佛陀特別告訴我們:「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那麼能夠懂「此經」,並且具足這三種條件,這個人就是真法師,不管他示現什麼模樣,應該開始追隨。這意思就是說,凡是佛弟子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好處,佛陀都不辭辛苦為我們吩咐。當有人自稱懂《法華經》,願意為你演說《法華經》,得要先確定有沒有這三種條件;如果連第一種人的條件都沒有,而說他是能夠演述《法華經》的法師,便不可信了。

《法華經》接著說:【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接著,心裡面還應當生起這樣的念頭,才能夠說你是真正生起了具足的恭敬心。在明確觀察證實之後,應當想:像這樣的一位法師,不久之後他就會走向菩提樹,他就會得到無漏無為,可以成佛而廣利一切人天。因為能夠通達的人至少已經修過第一大阿僧祇劫了,也許他已經度過二大阿僧祇劫了,相對於凡夫眾生而言,這真的是要叫作「不久」。也因為還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才說是「不久」。

因此對於具足這三種功德的人,要生起這樣的想法,認為這位「法師」——說法之師:「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有了這樣的認知,恭敬心就會很堅固,對於 佛陀所交代的就會如實奉行:這樣的法師所居住安止的地方,以及他所經行的地方,或者他坐下來休息、說法的地方,或者他躺臥休眠之處,乃至於某處曾講解過一首佛經中的偈頌,都應當要起造七寶塔來紀念、供養。這個七寶塔要用各種莊嚴來使寶塔很勝妙、很美好,接著用花、香、飲食等等來作供養。

為什麼 佛陀交代要這樣作?因為這是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像這樣的法師,在世間很不容易值遇的;有因緣值遇,應當「生心如佛想」,作種種的供養;雖都只是事相,然而為了重法,為了尊重無上大法,所以對這一位法師應當作這樣恭敬的行為出來。至於佛塔應當是怎麼建的?把「此經」供在你這個五陰七寶塔之中就對了!當你值遇了這樣的法師,他所在之地,(你)就心裡想:「在這裡建一座寶塔。」那個寶塔是什麼?就是這位法師的五蘊身啊!那就是這個七寶塔,你要恭敬地禮拜這個七寶塔。

世尊開示的這個密意都要聽懂,就是說他所在的地方,只要看見了這位法師了,心中就建立一個寶塔,這樣就對了!要在你心中把它建立起來。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的解說到此為止。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