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68集
由 正雯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上一集我们谈到“受持‘此经’”。那么读诵呢?好多人拿起折页的《法华经》,弄了个精致的竹片,每天课诵;因为时间不够,也许一天课诵两品、三品,或者时间多的话就课诵五品、七品,然后把竹篾夹在那个地方,明天又从那里开始。
问题是他这样读诵太慢了,因为读诵经典时有个妙法,叫作总持;用总持的读诵方式是很快的,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个总持的读诵法是怎么读的?他来到佛前礼三拜完了,把《法华经》的经本一捧起来,高举过顶,然后又放回佛案上去,再礼三拜就走了,这样子就整部经都读诵完了,这才是真正懂得读诵《法华经》的人啦!可是同样的,这样读诵《法华经》也有两种人,一种是证悟者,一种是野狐大师,因为他会学表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关于书写呢?有的人好几年写不到一部,因为常常写错字,只要一个字错了就要换掉,那他如果是有分页的话,倒也还好,若是有一个字写错了就把那一页换掉,其余的都还可以保留;如果用整卷裁成的整轴宣纸来写,一面卷一面写,写完的那边就一面放开,那么这个滚动条只要错写一个字,那一幅滚动条就全部完了,所以好几年都写不了一部啊!可是人家证悟者每天都能写一部,而且写得飞快。他早上礼佛三拜之后,向 佛禀告:“世尊!弟子我今天还要再写一部《法华经》。”于是把佛案上的笔提了起来,往虚空打个勾,就禀告 世尊说:“世尊!《法华经》一部已经写毕。”他再礼三拜就走了。这样就写完一部了,而且是完整的一部。
那么你说,像这样受持、读诵、书写,有谁会?一样是两种人啊,一种是证悟者,另一种是野狐大师。那么真实证悟的人,不但自己这样书写了,还要教导人家如何书写。如果他是野狐,他也这样教人家书写,有一天不免会被徒弟拆穿;当那个西洋镜被拆穿的时候,可就一文不值了,因为他悟的并不是如来宝镜,只是西洋镜。所以说菩萨真的知其然,再以这样的内涵来教导人家也同样懂得如何真正书写。不但如此,再加上每天还供养经卷;而他的供养经卷就是把《法华经》供在佛桌上,每天上来像我刚刚说的这样子读诵、书写一下,简单几秒钟就读诵书写完了。
可是他无妨像世俗人一样,或者一小碟水果,或者一小碟香花就供上去了,这样也是供养经卷啊!可是他这个供养经卷,跟世俗凡夫供养经卷的本质却不一样啊!因为他的功德很大。世俗凡夫供养经卷的时候,也许四果、三花加上两个香油灯,也许他再弄上一盘醍醐或是熟酥上供。可是那些凡夫俗子每天这样子供养经卷,不如这个证悟者就这样子一小碟香花,或者一小碟水果的供养;因为他是从实际的层面来作供养的,所以他供养的时候无妨具足种种的供养,也无妨只有一种供养。因此说,同样是散花香、末花香来作供养,他的功德跟人家的功德不一样啊!他所得的福德也远大于别人丰盛供养的福德,因为他有那个智慧,也有那个福德,所以他来作供养的时候,真的供养了《法华经》这部真经,功德就无量无边广大,福德亦复如是广大,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功德田。
佛有开示过:“舍利弗啊!你供养我同样的食物,我也供养你同样的食物,而我所得的福德比你所得的福德多。”因为佛是最上福田,舍利弗虽然是个功德田、大福田,仍然不是最上福田;因此 佛陀以最上福田,是最胜的施主,而且迥无尊下之分别而布施给舍利弗时,能得最大福德,都因为佛地之心最为殊胜故。同样的道理,凡夫用心来供养经卷,供养得非常丰盛;而证悟的菩萨纵使供养不丰盛,可是他的供养是至心供养,因为他是从实际理地来作供养,不是从五蕴的境界以及食物、香花的境界来作供养的,所以他这个简简单单的供养是以理而作供养,远胜过那个准备丰盛食物、香花等等庄严具来供养的人,功德、福德都更大。
但是在凡夫地还是应该用花香、末香来散花供养的。散花供养,最早期我们佛像安座的时候,平实导师是曾经用过散花的方式供养的。当年 平实导师家里佛像安座时是自己供养安座的,也是这样供养的!那时有用到红色玫瑰花和黄色的菊花,平实导师把它们撕成一瓣一瓣的,然后再买一些含笑、玉兰花,有香味的;在安座完成以后,往佛像前面洒下来,这样叫作散花供养。所以佛龛里面在那时也真的很美。
当年 平实导师想:“能够请谁来帮我家佛像安座呢?”大法师吗?大法师一定请不来。而且依照经典的说明,时间定在午夜十一点,也就是子时开始安座,有哪个大法师会接受?而且说实话,当时的 平实导师不论是对谁都请不动。后来(导师)回心一想:“那些大法师又没开悟,请他们来安座干嘛?不如自己来。”所以 平实导师就跟他同修两个人,半夜里自行供佛、请佛安座,安座完了,那舍利花结得多漂亮,那油灯长了舍利花。所以情况若许可是应该要散花的,凡夫如是,证悟者又何妨如是。假使你有因缘经过花市、花店,刚好看见说:“欸!这花适合。”那就买回家向佛菩萨圣像散花供养,同时也可以一束鲜花供养,至于末香当然也行啊!有的香是不必点燃就有优雅的香味,那你也可以用末香供养;等到香味消失了,再把它扫除掉就好了!
另外是“须曼瞻卜花”,是在印度才有,须曼又叫作善摄意花,这个名称非常好;意思是说这一种花,善于摄受你的心意不会散乱,让你可以专注。这种花是白色的,有点偏于黄色,应该是比乳白要黄一点;这个善摄意花,是很高雅的一种花。瞻卜则是黄花。
“阿提目多伽”叫作熏香草,应该类似西洋料理的熏香草一类,例如迷迭香,或如放在衣柜中的熏衣草一类。这个“阿提目多伽”是属于点了以后会很香的,应该类似香茅草那一类;现在印度还有很多线香是用香茅草去做的,这叫作“阿提目多伽”。
另外要用“熏油”,就像现在密宗他们用酥油,可是那个酥油并不香,不如用奶油还来得好一点,奶油是将牛奶制成脱脂奶粉时的副产品,点起灯来供养佛时还很香,远胜过密宗他们用的酥油。他们在西藏的酥油是用什么做的?是杀了牛、宰了羊,肥肉拿来熬了以后,放冷了就变成酥油。如果你当佛、当菩萨,信徒把那种油点了供养你,你会怎么想?你会觉得说:“这腥味好浓,受不了。”也会觉得不慈悲,对不对?甚至于真正的佛菩萨早就不安其座,早就离开了,那时谁会来受供领受?只有鬼神啦!所以不要用他们那一种酥油供佛。
你若是想要用酥油点了来供佛,现在有人卖一罐一罐的奶油,用那个来点灯上供时还很香咧!不但供了灯,也等于供了香。至于真正的熏油是用芝麻的花做的,如果是在中国制作的,可以再加上一些桂花,这样做出来的酥油点起来味道就很清香,正可以用来供佛。凡是辛香类的就不可以用来供佛,所以供佛时不要用炒萝卜一类的菜肴,例如白萝卜、红萝卜,或者炒青葱、炒芹菜,那些都不能用来供佛。
还有一种东西叫作茴香,也不该炒来供佛。有很多人不敢吃茴香,那是翠绿色的植物,因为那个味道就是会熏鼻,一般人都不敢吃,那种东西就不能用来供佛,连供菩萨都不行。但是你可以用某一类的香料,譬如有时你把磨得很细的沈香粉加一点进去也行,或者乳香粉加一点进去也行,加到这芝麻花、桂花里面,用油去熬出来以后再用来点灯,这样供佛就很适合。
解释过供养“此经”的花、香以后,接着说,当一个人对“此经”有信受、有胜解,还能受持,然后还能够读诵,也能书写,还能教人书写,再加上自己供养“经卷”,这六种都具足了以后,功德就很大啰!因为他供养“经卷”的时候,用花香、末香来散供,还用善摄意花、熏香草,也用熏油点燃了而有香味来供养。像这样供养“此经”的人可以得到无量功德,他的功德犹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啊!
功德无边无际,福德也一样是无边无际啊!因为他是依实际理地——就是依《法华经》的真实义如来藏心而作供养,让众生生起很大的信心,心里面想:“这一位真正懂得《法华经》的人,真正受持《法华经》的人,对《法华经》的‘经卷’竟然是这样地恭敬。”就可以使众生对《法华经》生起极大的信心,因此他所得的功德非常之大,因为功德来自于自受用啊!他实证了“此经”而对演说“此经”的“经卷”作这样的法供养,并且在事相上他也真的作了这么多的供养;而他供养是从实际理地来作的法供养,所以他的福德跟功德一样大,真的无边!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像这样兴建伟大僧堂又大作供养的人,他的福德、功德已经这么伟大;如果再推进好几步,在受持“此经”以后又加上布施、持戒、忍辱,并且爱乐于禅定,还勤修忍辱行,以四摄法跟众生同住,所以不瞋、不恶口;而且凡是有供养佛菩萨的塔庙,他都愿意恭敬地示现;此外,对一切塔庙中安住的比丘以及所有的比丘尼们,他也不生起慢心,远离自高的心态;又常常思惟智慧,有人问难的时候,他也不生起瞋心,都能够随顺为人解说,他的功德当然更是远远超过前面那两个人的功德。
远离自高之心并不容易,自高的心在证悟者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啊!可是大家要尽量设法把它消除掉,否则永远到不了通达位,见道的功德便无法圆满。这是因为悟后应该要好好修持非安立谛三品心,没想到才刚在善知识帮助下悟入,就起了慢心,这是连第一品心都修不好,还能完成三品心而到达第十回向位?当然更无法进入通达位而成为初地菩萨。而禅师常常说的“一味平怀”,也就是证悟以后,不觉得自己是超于其他的凡夫僧众,仍然和以往一样的平常胸怀来看待其他的凡夫僧众;自始至终都是如此,才叫作一味平怀啊!
假使你在增上班上课上过一段时间了,去到外面时看见路上有比丘你就摇头,看见了比丘尼你也摇头,那就不是一味平怀了。所以悟后刚开始在初见时摇头,是因为觉得说:“哎呀!这些人好可怜啊!出家了还不知道出家所为何事,一天到晚浑浑噩噩过日子,都是为了食衣住行在奔忙,为了名闻利养在奔忙,好可怜、好可怜!”所以就摇头。可是你这一摇头,旁边的世俗人看见了就想:“这个人看见了出家人就摇头,是不是出家人很不值得尊敬?”这就产生不好的结果出来了,这对于自己未来摄受佛土也有妨碍啊,所以要赶快改。
可是这真的不容易改,因为他虽然不摇头了,可是下意识还是动了一下,因为他觉得说:“哎呀!这些人好可怜啊!”这就表示他的习气种子还在,这虽然是悲心,其实同时也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自高心;表面上当然是没有,因为是怜愍对方啦!可是这背后难道不就是有一点点的自高之心吗?那我们大家都要设法把那一点点的自高心也要给灭掉。所以如果远远的、不相遇就没关系,如果是刚好正面交会,无妨就合个掌:“师父!阿弥陀佛!”这样就好了,不必多说什么,因为崇隆表相僧宝,至少对佛教、对众生都有好处,我们何妨就随顺,这样才是有智慧。
当然啦!如果像是 维摩诘菩萨,他是专门要来教训那一些声闻僧的;所以你看大阿罗汉们(其实他们大多数本来就是菩萨,但因为那时候初转法轮时被度而成为声闻阿罗汉),才刚刚要回小向大的时候,佛陀也刚刚要开始演讲《般若》,维摩诘菩萨就立刻来帮忙,要教这一些人赶快都回小向大——要赶快回归佛菩提道,所以他专门来作这一件事。他专门来纠举这一些僧众:“你们都不懂佛法。”让大家对大乘佛法有所敬畏,而且要生起真正的崇仰之心。
但是在证量还未和 维摩诘菩萨一样,还在三贤位之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可以在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以及无生法忍和福德的修集上面;在这三个层面同样与时俱进,这样才是重要的事。所以不要去跟人家摇头,这才是对自己的道业比较有利的。
那么已经能够受持,而且自己书写、教人书写,种种的供养经卷,再加上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对众生不瞋、不恶口;然后对诸比丘们也要有谦下心,让众生对佛教僧宝起信。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也同时使自己的自高之心降伏了,乃至同时能够断除。接着不是可以自满,而是要常常思惟般若智慧;在没有通达之前就是要常常思惟,把一切法都带进来思惟,行住坐卧之中都在思惟,除了睡着眠熟之外,那么这样你要通达入地就会很快。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祝大家:
身心康泰、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日成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