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60集
由 正祺老师開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单元。在上一集说到,听闻〈如来寿量品〉而“解其言趣”,功德无有限量,而“广闻是经,若教人闻”,功德也是无有限量!“若自持,若教人持”,功德也是无有限量!“若自书,若教人书”,同样是无有限量!这为什么功德都是无有限量?什么是功德?自受用叫作功,他受用叫作德;功德就是自受用与他受用。自己有功,为什么叫作功?功就是作用。为什么有功?因为智慧生起了,就有受用。这个智慧可以去运作,使别人得到好处;别人因为我们有智慧而作的演说,或者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得到了受用,所以说有德。德又称为恩泽、恩惠,也就是他人能够感受到恩泽、恩惠。《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是说一位君子应该以自己的才能智慧,效法大地,给予众生深厚的恩泽负载万物,担当大任。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自己有智慧受用,而不愿意帮忙别人,那就叫作有功而无德。
这个功德,是肉眼看不见。这个功德无形无色而不可见,但是若能证得“此经”如来藏,然后能够如实理解“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这个智慧受用,是没有办法用一个数量把它显示的,不能量化说“我有一百万个智慧、有一千万个智慧”;人家只能够称赞说:“你真的有智慧!”可是到底有多少的智慧?我们自己也讲不清楚啊!别人也无法测量我们到底有多少智慧?所以功与德真是不可限量,所以叫“无有限量”。
如果功德是有色之法、物质之法,那就可以限量了,就不是真实的功德。所以“没有”功德才能称为真功德,悟得永远都没有功德的心,才是具有恒常不坏功德的人。对于这个功德,如当年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的对话: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什么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问说: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这只是人天微小的果报,是有漏的因,果报如影随形,虽然有却非真实。
梁武帝又问说:那么如何才是真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证得那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本体,所得到清净的智慧,这个智慧是胜妙周圆,这种功德不是以世间法的方法可以追求的。
梁武帝心里很不服气,又问说:如何是最为神圣第一的道理?
达摩祖师回答说:完全没有所谓三界中神圣或不神圣的问题。
在这个回答当中,达摩祖师有心为梁武帝,因此以实相法界的境界回答梁武帝说:实相法界当中无一法存在,当然也没有所谓的神圣或不神圣的问题。
梁武帝听不懂达摩祖师为他的开示,很生气地问说:面对朕的是谁?
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
达摩祖师一样从实相法界当中回答梁武帝,实相法界当中无三界一切法,更不在六尘当中作分别,因此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也就是不知!
奈何梁武帝始终无法领悟,达摩祖师也知道与梁武帝不契机。
证悟那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本体,这个本体无有神圣或是不神圣,也无有三界一切法的功德,这个本体就是如来藏,这个如来藏理体之中无智亦无得,当然没有任何的功德;可是依于证悟如来藏所生起的智慧,是最为神圣第一的道理,有这个智慧才是功德。造寺、写经、度僧,都只是有为相的世间法,果报一定是有,而且如影随形,但是不真实,无法伴随我们成就佛道。所以说悟得永远都没有功德的心,才是具有恒常不坏功德的人。
接着我们回到《法华经》的经文当中说,这样四种的所作:解其言趣,听闻、教人闻,自持、教人持,自书、教人书,全部都是功德“无有限量”。但这个“无有限量”的功德,是要从证得此经如来藏开始,以此经如来藏作为基石才能够获得。
就这样子书写以后,或者叫别人书写以后,就把它摆着,可就不足以崇隆此经的胜妙,因此要有第五种的功德:或者用花、用香、用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来供养《法华经》的经卷,这个功德一样是无量无边、无有限量。也许有人想:“我作这样的供养,都是世俗法,怎么可能会有功德无量无边呢?”也许又有人想:“那我又还没有开悟,又不懂得此经,我用花、香、璎珞等等来作供养,供养了这部经卷又有什么功德?”一定也会有人这样子想。
其实,就这样子供养的功德,一样是无量无边、无有限量。为什么?譬如说,有人来到正觉同修会,听闻了许多的佛法;听完了以后已经熏习到自己心中,在心里面受持了“此经”,但还没有因缘可以实证“此经”,这个时候他应该供养此经。这个时候就该请一部《法华经》,每天一种、两种、三种、五种、六种供品不等,随着自己的方便来供养。如果供养花,就每天到院子里面去剪一朵花来供养;如果以香供养,就每天用一炷香,不论是一根卧香或点一片沈香都行,就这样子供养。乃至以“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等来供养经卷,都行。只要持续不断,有一天一定会悟得“此经”;因此说,凡夫供养此经有什么不好?
可是这里必须有一个注脚[脚注]:供养此经之前,必须在正法道场听闻了义究竟法,否则供养了三大阿僧祇劫也没有用。若是在否定有真实如来藏的道场,或是假名大师所说“以离念灵知作为证悟标的[目标]”的道场,这和《法华经》说的“此经”如来藏违背,那么即使供养了三大阿僧祇劫还将是个凡夫。
也许有人觉得他没有什么资财可以来供养,那就请问他:“每天要不要吃饭?”每天都要吃饭,那就提前把饮食做好,在佛像前、《法华经》前先供一下也行!当他这么虔诚每天上供,鬼神们都看见了,就会认为:“这个人这么虔诚,每天用饮食供养此经。”那鬼神们就会想:“看来此经的功德很大,我得要好好护持。”于是合家平安,事情渐渐地顺了,又可以进一步买花、香等等来供养,甚至未来可能连璎珞、幢幡都可以买来供养,都有能力了。
那么这样子供养,就会有许多护法神来拥护;就这样子每天供养,每天在供养后顺便顶礼三拜,也就是把此经“顶戴受持”!将来一定会有一天会证悟,不证悟也难哪!如果供养了一世都不能悟,供养两世也会悟!两世不悟,二十世也会悟啦!总有那么一天。但还是要回到刚才所说的那个前提:所听闻的是如实了义的正法。如果听闻到表相正法、相似像法,这个时候每天供养时都只是有福德而无功德。就像是梁武帝造寺、写经、度僧一样,所得到的都是人天微小的果报,是有漏的因,果报如影随形,虽然有却非真实。福德一定是会有,可是功德却不存在,因为没有自受用,也不能够使别人生起受用,所以无功亦无德;但是还是有福德,是未来世可以获得的世间福报。
所以只要符合所听闻的是如实了义的正法,每天供养此经典,功德一样是无量无边,因为迟早都会开悟,这个前提不能够忽略。就好像念佛法门,净土宗里面说有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持名念佛,要“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持念佛名”,这就是念佛法门中的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在《大宝积经》卷116中 世尊说:【云何名一行三昧?……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这是说,法界只有一相。诸佛法界,乃至十方的十法界,全部都一样,只有一相。我们的心安住在这十法界的这一相,系缘于这一相,这叫作一行三昧。法界只有一相,就是真如。但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进入一行三昧、亲证真如一相的话,应当要先阅读或听闻而了解般若波罗蜜,然后要如说修学。
《大宝积经》中 世尊接着说:【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大宝积经》卷116〈文殊说般若会 46〉)世尊说若是想要进入一行三昧,应当要在空闲处,不受打扰的地方,把一切的妄想杂乱的心舍掉,此时不观想佛的相貌,而是把心放在称念佛的名号上。若是称念 弥陀世尊,就面向西方,若称念 药师如来,则面向东方,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能躺着或翘起二郎腿坐着;若站着要站好合掌,坐着则坐好合掌;对于所念的佛要心念心忆,念念相续不断绝,而能于这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为何能于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因为念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差别。这不思议的佛法里面,完全相等没有分别,只是一个“如”——完全一样,是最正觉,而在这当中具备无量功德和辩才。为什么?因为证悟之后,说有说无都对;无量功德是因为得到了解脱的自受用,和因为亲证解脱而得的解脱知见所生的广度众生的他受用功德。
然而,许多念佛人,他们持名念佛,努力修行一行三昧,经过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依旧无法“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因为一行三昧里面,世尊有允诺,只要有人能行一行三昧,就在念佛的每一念当中,都可以看见三世一切如来!如果他们如实持念佛名而都不能看见,那么 世尊说的可就成为妄语了。可是明明 世尊不是妄语人,那问题一定出在念佛人自己身上。但他们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出在他们修一行三昧时只修一半,不是如实修行,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一行三昧。
修证念佛的一行三昧法门,也是要全部接受。这个一行三昧持名念佛法门有个前提,就是“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可是大家都把这个前提砍掉,当把“当先闻般若波罗蜜”砍掉,只要“随佛方所,端身正向,持念佛名”,那怎么可能悟入?所以说,许多人持名念佛努力修学一行三昧而不能悟入,原因就在这里。
同样的道理,“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世尊说:“是人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迟早都能生起一切种智。
为什么能生起一切种智?因为他迟早会证悟的——他迟早会证得此经如来藏。当他证得此经如来藏以后,继续进修成佛了,就有一切种智。一切种子的智慧,是指对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了知。对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了知,如果还没有具足,就成为诸地菩萨的道种智。所以有了这部分具足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圆满以前,就叫作道种智,就是从初地到十地、等觉、妙觉的如来藏种子智慧,圆满了就改名一切种智。可是一切种智的根源,是从证得如来藏开始;证得真如阿赖耶识的时候,可以去观察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祂有些什么功能差别,当一位菩萨对祂的功能差别具足了知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了。
这个一切种智的根源是如来藏,对这个如来藏此经的实证一定要先广闻;广闻之后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正知见,然后自己书写、教人书写都行,接着以花、香乃至酥灯来供养《法华经》的经卷;每天供养持之不辍,以正知见来礼拜供养《法华经》,未来一定会证悟,这是迟早的事情。
今天这一集为各位菩萨说明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