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60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單元。在上一集說到,聽聞〈如來壽量品〉而「解其言趣」,功德無有限量,而「廣聞是經,若教人聞」,功德也是無有限量!「若自持,若教人持」,功德也是無有限量!「若自書,若教人書」,同樣是無有限量!這為什麼功德都是無有限量?什麼是功德?自受用叫作功,他受用叫作德;功德就是自受用與他受用。自己有功,為什麼叫作功?功就是作用。為什麼有功?因為智慧生起了,就有受用。這個智慧可以去運作,使別人得到好處;別人因為我們有智慧而作的演說,或者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得到了受用,所以說有德。德又稱為恩澤、恩惠,也就是他人能夠感受到恩澤、恩惠。《易經》中說「厚德載物」,是說一位君子應該以自己的才能智慧,效法大地,給予眾生深厚的恩澤負載萬物,擔當大任。如果一個人只顧著自己有智慧受用,而不願意幫忙別人,那就叫作有功而無德。
這個功德,是肉眼看不見。這個功德無形無色而不可見,但是若能證得「此經」如來藏,然後能夠如實理解「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這個智慧受用,是沒有辦法用一個數量把它顯示的,不能量化說「我有一百萬個智慧、有一千萬個智慧」;人家只能夠稱讚說:「你真的有智慧!」可是到底有多少的智慧?我們自己也講不清楚啊!別人也無法測量我們到底有多少智慧?所以功與德真是不可限量,所以叫「無有限量」。
如果功德是有色之法、物質之法,那就可以限量了,就不是真實的功德。所以「沒有」功德才能稱為真功德,悟得永遠都沒有功德的心,才是具有恆常不壞功德的人。對於這個功德,如當年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對話: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說: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什麼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問說: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這只是人天微小的果報,是有漏的因,果報如影隨形,雖然有卻非真實。
梁武帝又問說:那麼如何才是真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證得那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體,所得到清淨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周圓,這種功德不是以世間法的方法可以追求的。
梁武帝心裡很不服氣,又問說:如何是最為神聖第一的道理?
達摩祖師回答說:完全沒有所謂三界中神聖或不神聖的問題。
在這個回答當中,達摩祖師有心為梁武帝,因此以實相法界的境界回答梁武帝說:實相法界當中無一法存在,當然也沒有所謂的神聖或不神聖的問題。
梁武帝聽不懂達摩祖師為他的開示,很生氣地問說:面對朕的是誰?
達摩祖師回答說:不識!
達摩祖師一樣從實相法界當中回答梁武帝,實相法界當中無三界一切法,更不在六塵當中作分別,因此達摩祖師回答說:不識!也就是不知!
奈何梁武帝始終無法領悟,達摩祖師也知道與梁武帝不契機。
證悟那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體,這個本體無有神聖或是不神聖,也無有三界一切法的功德,這個本體就是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理體之中無智亦無得,當然沒有任何的功德;可是依於證悟如來藏所生起的智慧,是最為神聖第一的道理,有這個智慧才是功德。造寺、寫經、度僧,都只是有為相的世間法,果報一定是有,而且如影隨形,但是不真實,無法伴隨我們成就佛道。所以說悟得永遠都沒有功德的心,才是具有恆常不壞功德的人。
接著我們回到《法華經》的經文當中說,這樣四種的所作:解其言趣,聽聞、教人聞,自持、教人持,自書、教人書,全部都是功德「無有限量」。但這個「無有限量」的功德,是要從證得此經如來藏開始,以此經如來藏作為基石才能夠獲得。
就這樣子書寫以後,或者叫別人書寫以後,就把它擺著,可就不足以崇隆此經的勝妙,因此要有第五種的功德:或者用花、用香、用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來供養《法華經》的經卷,這個功德一樣是無量無邊、無有限量。也許有人想:「我作這樣的供養,都是世俗法,怎麼可能會有功德無量無邊呢?」也許又有人想:「那我又還沒有開悟,又不懂得此經,我用花、香、瓔珞等等來作供養,供養了這部經卷又有什麼功德?」一定也會有人這樣子想。
其實,就這樣子供養的功德,一樣是無量無邊、無有限量。為什麼?譬如說,有人來到正覺同修會,聽聞了許多的佛法;聽完了以後已經熏習到自己心中,在心裡面受持了「此經」,但還沒有因緣可以實證「此經」,這個時候他應該供養此經。這個時候就該請一部《法華經》,每天一種、兩種、三種、五種、六種供品不等,隨著自己的方便來供養。如果供養花,就每天到院子裡面去剪一朵花來供養;如果以香供養,就每天用一炷香,不論是一根臥香或點一片沈香都行,就這樣子供養。乃至以「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等來供養經卷,都行。只要持續不斷,有一天一定會悟得「此經」;因此說,凡夫供養此經有什麼不好?
可是這裡必須有一個註腳:供養此經之前,必須在正法道場聽聞了義究竟法,否則供養了三大阿僧祇劫也沒有用。若是在否定有真實如來藏的道場,或是假名大師所說「以離念靈知作為證悟標的」的道場,這和《法華經》說的「此經」如來藏違背,那麼即使供養了三大阿僧祇劫還將是個凡夫。
也許有人覺得他沒有什麼資財可以來供養,那就請問他:「每天要不要吃飯?」每天都要吃飯,那就提前把飲食做好,在佛像前、《法華經》前先供一下也行!當他這麼虔誠每天上供,鬼神們都看見了,就會認為:「這個人這麼虔誠,每天用飲食供養此經。」那鬼神們就會想:「看來此經的功德很大,我得要好好護持。」於是闔家平安,事情漸漸地順了,又可以進一步買花、香等等來供養,甚至未來可能連瓔珞、幢幡都可以買來供養,都有能力了。
那麼這樣子供養,就會有許多護法神來擁護;就這樣子每天供養,每天在供養後順便頂禮三拜,也就是把此經「頂戴受持」!將來一定會有一天會證悟,不證悟也難哪!如果供養了一世都不能悟,供養兩世也會悟!兩世不悟,二十世也會悟啦!總有那麼一天。但還是要回到剛才所說的那個前提:所聽聞的是如實了義的正法。如果聽聞到表相正法、相似像法,這個時候每天供養時都只是有福德而無功德。就像是梁武帝造寺、寫經、度僧一樣,所得到的都是人天微小的果報,是有漏的因,果報如影隨形,雖然有卻非真實。福德一定是會有,可是功德卻不存在,因為沒有自受用,也不能夠使別人生起受用,所以無功亦無德;但是還是有福德,是未來世可以獲得的世間福報。
所以只要符合所聽聞的是如實了義的正法,每天供養此經典,功德一樣是無量無邊,因為遲早都會開悟,這個前提不能夠忽略。就好像念佛法門,淨土宗裡面說有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持名唸佛,要「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持唸佛名」,這就是念佛法門中的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在《大寶積經》卷116中 世尊說:【云何名一行三昧?……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這是說,法界只有一相。諸佛法界,乃至十方的十法界,全部都一樣,只有一相。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十法界的這一相,繫緣於這一相,這叫作一行三昧。法界只有一相,就是真如。但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進入一行三昧、親證真如一相的話,應當要先閱讀或聽聞而瞭解般若波羅蜜,然後要如說修學。
《大寶積經》中 世尊接著說:【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大寶積經》卷116〈文殊說般若會46〉)世尊說若是想要進入一行三昧,應當要在空閑處,不受打擾的地方,把一切的妄想雜亂的心捨掉,此時不觀想佛的相貌,而是把心放在稱念佛的名號上。若是稱念 彌陀世尊,就面向西方,若稱念 藥師如來,則面向東方,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能躺著或翹起二郎腿坐著;若站著要站好合掌,坐著則坐好合掌;對於所念的佛要心念心憶,念念相續不斷絕,而能於這一念中見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為何能於一念中見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因為念一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與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的功德沒有差別。這不思議的佛法裡面,完全相等沒有分別,只是一個「如」——完全一樣,是最正覺,而在這當中具備無量功德和辯才。為什麼?因為證悟之後,說有說無都對;無量功德是因為得到了解脫的自受用,和因為親證解脫而得的解脫知見所生的廣度眾生的他受用功德。
然而,許多唸佛人,他們持名唸佛,努力修行一行三昧,經過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依舊無法「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因為一行三昧裡面,世尊有允諾,只要有人能行一行三昧,就在念佛的每一念當中,都可以看見三世一切如來!如果他們如實持唸佛名而都不能看見,那麼 世尊說的可就成為妄語了。可是明明 世尊不是妄語人,那問題一定出在唸佛人自己身上。但他們的問題在哪裡?問題就出在他們修一行三昧時只修一半,不是如實修行,當然不能稱為真正的一行三昧。
修證念佛的一行三昧法門,也是要全部接受。這個一行三昧持名唸佛法門有個前提,就是「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可是大家都把這個前提砍掉,當把「當先聞般若波羅蜜」砍掉,只要「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持唸佛名」,那怎麼可能悟入?所以說,許多人持名唸佛努力修學一行三昧而不能悟入,原因就在這裡。
同樣的道理,「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世尊說:「是人功德無量無邊。」因為他遲早都能生起一切種智。
為什麼能生起一切種智?因為他遲早會證悟的——他遲早會證得此經如來藏。當他證得此經如來藏以後,繼續進修成佛了,就有一切種智。一切種子的智慧,是指對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了知。對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了知,如果還沒有具足,就成為諸地菩薩的道種智。所以有了這部分具足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還沒有圓滿以前,就叫作道種智,就是從初地到十地、等覺、妙覺的如來藏種子智慧,圓滿了就改名一切種智。可是一切種智的根源,是從證得如來藏開始;證得真如阿賴耶識的時候,可以去觀察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祂有些什麼功能差別,當一位菩薩對祂的功能差別具足了知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了。
這個一切種智的根源是如來藏,對這個如來藏此經的實證一定要先廣聞;廣聞之後有了般若波羅蜜的正知見,然後自己書寫、教人書寫都行,接著以花、香乃至酥燈來供養《法華經》的經卷;每天供養持之不輟,以正知見來禮拜供養《法華經》,未來一定會證悟,這是遲早的事情。
今天這一集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