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寿命长远(上)

第059集
由 正祺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单元。我们接着来说明《妙法莲华经》的经文:【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妙法莲华经》卷5〈分别功德品 17〉)

经中 佛陀告诉 慈氏菩萨说:“此外,阿逸多!如果有人听闻到佛陀寿命长远,能够胜解其中所说的意趣,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无有限量,能够生起诸佛如来无上的智慧。何况是已经广大听闻这一部经,或是同样也教别人一起来听闻;或是自己受持,或是也教别人一起来受持;或者自己书写,或是也教别人一起来书写;或者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用来供养经卷,这个人的功德无量无边,还能出生一切种智。”

这一段经文中,世尊又重新呼唤 慈氏菩萨说:“如果有人听闻到说‘佛陀的寿命那么长远’,而能够理解其中所说的真实义理,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不可限量、无法衡量的,而他也能生起如来无上的智慧。”那为什么听闻到 世尊说明如来的寿命那么长远,而能够了解这些开示中的真实义趣,功德就不可限量?显然这里面说的“解其言趣”,是有特殊的意涵。一般人听闻到说“佛寿命长远”,大概就是想到如来有三身,其中的庄严报身寿命无量。如果只想到这一点,就表示还没有如实“解其言趣”,是对 世尊所说的真实义并没有如实的理解,因为如实理解的人一定能够生起“如来无上之慧”。如果只知道 释迦如来的三身,对法身的真实义没有实证,因此就无法生起如来的无上智慧,当然他所得到的功德就变成有限也有量,别人也可以测量他的智慧。

什么人是 世尊言语中所表示“对如来寿命长远”能够如实理解其意涵?就是对于“此经”有如实理解的人。“此经”就是如来藏,“此经”就是一切有情的法身。假使对这个如来法身有所实证,就可以发觉每一个有情的自心如来都是不生不灭,性如金刚永不可坏;既然这样子实证了,显然诸佛依于入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以及长劫所修无量福德和无上的智慧,用以继续利乐有情而无穷尽,当然佛陀的寿命一定是无量的、久远的、不可思议的,而且是永无穷尽。因为在因地的自心如来——也就是如来藏,就已经是寿命长远不可限量,无法思议;更何况是经由悟后继续修道成佛,继续度众永无穷尽?所以这个智慧是至高无上的,福德也是究竟圆满的。

实证“此经”而能够如实观察,自然就对 世尊所说“佛寿命长远”无量无边的事情,有了真实的理解,才能如实听懂 世尊这些开示的言语之中,是在指陈什么样的寿命,当然就会知道说:如来是说此经第八识的“寿命长远无量”,所以诸佛如来的寿命当然也是长远无量。这样才是真的“解其言趣”,否则就只是对如来的寿量依文解义而作表面上的理解而已;如果只能作表面上的理解,这个功德就有限,这个功德是可以被人测量,因此无法继续往佛地的智慧发展,因为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办法发起如来无上的智慧。所以这段经文,其实是在告诉大家:应该要赶快修集福德资粮,用以求证“此经”如来藏,才能够如实“解其言趣”。

世尊接着说:“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这是告诉我们说,对于〈如来寿量品〉如实理解的人,他能生起如来无上的智慧;如果不单是如实理解,而且还能够悟后广求多闻,换句话说,悟后听闻《法华经》的时候,不该只是听闻一佛演述就满足,还要亲历诸佛一一听闻,这个功德才能圆满;不但如此,在因地假使有菩萨摩诃萨演述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也要“广闻是经”。因为菩萨摩诃萨演说《法华经》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增减,是因为闻法者的根器与时节的因缘有所差别。

例如在人间演讲《法华经》,这是为人类而说的,以人为主。如果像 文殊师利菩萨在龙王宫中演述《法华经》,那就会讲得非常的详细,不像在人间说得这么简略。文殊师利菩萨就以一部《法华经》函盖了三乘菩提,将全部的佛法都归纳在《法华经》之中;如果是在天界讲《法华经》,跟人间又不一样,也是会比人间讲得胜妙。所以有不同的听众以及不同的时节因缘,就会有不同的菩萨来演述《法华经》的内涵。在义理是相同的,但是会有深浅或者广狭的差别;既然如此,悟后就应该寻求广闻,只要有菩萨摩诃萨如实演述《法华经》,就应该去听闻。因为听到某一个部分是以前所不曾听闻的,就会再增加一分的智慧,所以应该要广闻。

寻求“广闻是经”,目的是对《法华经》中如来所说的种种法教,可以有更深广、更全面的理解,所以应该要求广闻。能够广闻的人,表示他对于如来所说《法华经》的根本义理,以及比较广的函盖面都能够理解,所以广闻的人又比“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的人功德更大。

如果广闻之余,还可以再劝请大众一同听闻,这又是多一项摄受佛土的功德,多了一项巩固正法的功德,所以不但要广闻,还要“教人闻”。如果这样子作了以后,接着或是自己受持,或者教别人受持,那功德更大了。因为对于《法华经》真实义的如实理解,是从如实理解此经如来藏开始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受持此经;如果能够受持,就能够“解其言趣”,也比较能够如实理解整部《法华经》的真实义;然后转而来教导别人同样受持,这个功德当然又更大了,这时已经是第三个无有限量了。

因为自持只是一个人受用,佛菩提智只是一个人拥有;但是如果能够教导别人也一样能够受持,教导了几个人受持,就有几个人拥有这样的智慧与功德。这个智慧与功德有多大?我们可以想想:度一万个人成初果,不如度一个人成阿罗汉;度一万个人成阿罗汉,不如度一个人于大乘法当中发起菩提心;度一万个人发菩提心,不如度一个人实证真如,成为实义菩萨。那如果现在“教人持”,什么是教导别人受持呢?就是同样可以受持此经如来藏,让他同样可以对“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这才是了义教当中所说“教人持”。若是教导另一个人也可以受持,这个功德有多大?这等于我们的座下有一万个阿罗汉弟子的功德,而且是超过一万个阿罗汉,所以这个功德是很大。所以如果有好的时节因缘,可以教导更多人受持,这个功德又更大了。

接着说,假使教人受持以后,恐怕这一部经典的经文将来会在人间消失,那以后就没有依据可以为人解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了,所以这时应该要自己把它书写起来保存。在古印度没有印刷术,那就用写的;所以有的人用布匹或绢,或者甚至把贝叶——厚厚的树叶拿下来压平一片一片的,在上面把经文刻下来,好好保存起来,这叫作“自书”。一个人能够写下来并保存的经文有限,当我们希望留下更多部广为流传,希望将来不会全部灭失,保存下来的机会比较大,所以还得要“教人书”。

也许有人想:“经典那么重要吗?”事实上很重要!譬如正觉同修会弘法以来,能够在群雄环踞、诸方窥伺之下,依旧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都是因为有这些经卷留下来。以前 平实导师刚刚出来弘法的时候,有好多人指责说:“正觉所证的如来藏是外道神我。”因此要证明如来藏才是佛法实证的内涵。所以就要依经教为准,那么如果经教都已经不存在的时候,佛法就会成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说也有理。最后到底是谁说的才正确?可就没有一个依据,那就各说各话了!那么你悟你的,我悟我的,各人悟的不必一样。

常常有些学佛人会批评正觉同修会说:“各人悟各人的,大家不必互相批评对与错。”也有法师这样讲:“为什么我一定要修你的如来藏?为什么我不可以悟别的?”可是如来藏就是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难道有两种、三种吗?如果真的有两种、三种,那么成佛以后应该也有两种佛、三种佛,那就不叫诸佛平等了。既然佛有很多种的不同,就应该说:不同的佛所修的内涵、成佛之道,也就各不相同,那就应该有很多种成佛之道啰?】(《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正智出版社,页122。)平实导师这么提出来以后,佛教界似乎还是不愿意面对法界实相只有一种,也就是此经如来藏!

当 平实导师举出经教来证明说:“经教中所说的此经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大乘经典的基本法义就是如来藏,可是怎么说,还是有许多人不信,他们还是主张说:“宗门悟的跟教下悟的不一样。”这个时候就必须凭借着《大藏经》里面,古时候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内涵,以宗门开悟的记录来说明,因此 平实导师才著作《公案拈提》七辑。

平实导师又写了《钝鸟与灵龟》,证明禅宗有名的看话禅、默照禅两种,证悟的标的[目标]都是如来藏。书中 平实导师替大慧宗杲平反,顺便把默照禅证悟的内涵也举例出来,证明天童宏智正觉的默照禅,也是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他开悟的时候,也是禅宗祖师给他机锋,才能够悟入的,并不是凭着默照的功夫而开悟的。平实导师就这样把宗门与教门统一,不能再分割。

其实 平实导师在《宗通与说通》第八章第一节“宗门证悟不得违教”中,已经说过:【宗门之修证,不可稍离教门;若违教下圣言量,而言能通已通宗门者,皆是狂禅狂密之辈也。欲通宗门,必须先从真善知识闻熏正知正见,此所闻熏者即是教门。若依方广经或真善知识注解[批注]方广经,而闻熏正知见者,亦是教门。先有教门之正见闻熏,而后能知宗门证悟之内涵与证悟自心之方向。除往世之已悟菩萨乘愿再来者,能自参自悟;余诸学人悉皆不能外于教门而得证悟,故说宗门修证,不得稍离教门。】

世尊出世弘法是因为悟得宗门下事,是因为悟得宗门所悟的如来藏,所以开讲了祂所悟的内容,当祂把开悟的内容讲出来的时候就变成教门!所以教门讲的就是宗门的东西,因为先有宗门的开悟,所以才讲出教门来,宗门与教门的所证怎么会不一样?所以宗门与教下显然是同一种。

由于目前的佛教学术界,受到日本佛教学者的影响,将佛法认为是从“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次第开展,然后才有“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这种主张,基本上是“大乘非佛说”的主张,释印顺甚至在《华雨集》第四辑当中说:【由于“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发展为“大乘佛法”。】在释印顺这些佛教学者的心中,佛法只是思想的演化,“此经”如来藏是深受印度神学影响的梵我思想,所以释印顺在《如来藏之研究》书中说:【梵我——识入于名色中,不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吗?如来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学影响的。……在后期大乘时代,唯心论而要泯绝梵我论的影响,也真还不容易呢!】

这种“大乘非佛说”的主张,以及认为如来藏是深受印度神学影响的梵我思想,佛法是没有一点实证的标的[目标],是无法对“闻佛寿命长远”能够“解其言趣”的。这种主张的人在修学佛法上无法产生功德,其宗门与教门也是互不相干的,更是不可能发起如来无上的智慧。

今天这一集就为各位说明到这里,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