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61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單元」。我們接著來說明《妙法蓮華經》的經文:【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妙法蓮華經》卷5〈分別功德品 17〉)
經中 佛陀告訴 慈氏菩薩說:「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我說明如來的壽命極為長遠,他從深心之中生起了信受與理解,那麼他就是親自看見佛恆常住持在靈鷲山中,不斷地與大菩薩、諸聲聞眾們圍繞在一起,為他們說法。他也會看見這個堪忍世界,地面是琉璃所成就的,是平坦的樣子而且是方正的,都是以紫磨色的黃金用來區隔八條大道,七寶所成的大樹成行成列,各種寶臺樓閣與寶觀全部都是以各種寶物來建成,這個世界中的菩薩眾全部都住在這裡面。如果有人能夠這樣子觀察,應當知道這就是深心生起信受和理解的法相。此外,我釋迦如來入滅以後,若是有人聽聞這一部經而不會誹謗辱罵,並且生起隨喜之心的人,應當知道這種人已經是深心信受理解的法相,何況是能夠進而深入讀誦、受持的人,這樣的人就是頂戴如來的人。」
世尊開示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我釋迦如來說『如來的壽命長遠』,他從深心中生起了信心和勝解,那他就是看見了釋迦如來都一直住在靈鷲山,共諸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這就是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到 釋迦如來演述《法華經》時,說明如來的壽命非常長遠,而不是只從語言文字的表相去理解,而是聽聞以後有很深刻的現觀而產生的理解,所以他是從深心中生起信仰和信解的,這樣子的人會瞭解到為什麼 世尊會說祂一直都在靈鷲山,被大菩薩和聲聞眾一起圍繞著而為大家說法。
因為如來的壽命長遠,不是聽了就能信的。像是佛教界的導師釋印順二十五歲出家,受完具足戒,到一百零三歲才過世,他一生都不相信 釋迦如來壽命久遠,所以他在《華雨集》第五輯書中,他才會說:【「大乘佛法」的興起,決不是單純問題,也不是少數人的事,是佛教發展中的共同傾向。「主要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所以大乘法充滿了信仰與理想的特性;怎樣的念佛,見佛,是大乘經的特有內容。】他認為 釋迦如來已經不在了,所以後世的佛弟子對 如來產生了永恆的懷念,所以編造了大乘經來歌功頌德,想要永遠記得 釋迦如來,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大乘佛教。釋印順認為大乘法充滿了信仰與理想,顯然他並不認為大乘法是可以實證的。
那麼問題就產生了,釋印順在他的著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說:【從事原始佛教聖典(我國一向稱之為小乘經律)史的研究,在傳統的佛教界,是不免震驚的。因為這些經律,傳說為佛滅第一年夏,在王舍城召開的「第一結集」中,已經結集完成。雖然事實並不如此,佛教的原始傳說也並不如此,但二千多年來的傳說,傳說久了,也就無異議的看作史實。而現在要論證為次第成立的,有些還遲到西元前後,自不免感到震動了!現存各部派所傳的經律,部類與組織,彼此間並不相同,內容也大有出入。而各部派都以自宗所傳的經律,為「第一結集」所結集的;這當然有問題,至少各部派有過改編的事實。】釋印順認為四大部阿含不是同時結集的,而且是經過部派佛教改編的。然而在四阿含之中講到三乘部眾,如《增壹阿含經》卷41:【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恒說三乘之行。過去、將來三世諸佛,盡當說三乘之法。」】四阿含之中也多處提到佛、菩薩、聲聞,也講到大乘佛法的名相而沒有釋義,其實是大乘經被聲聞人結集為二乘經。這些原本的大乘經是從哪裡來的?依釋印順的判教,佛法的演變是從「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次第展開,然後才有「大乘佛法」的出現。為什麼在他認為是聲聞部派佛教所改編的四阿含之中,會出現大乘佛法的法義以及三乘部眾的事實?這顯然是 佛陀一開始就演說三乘菩提的!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中,把許多的事實證據給列舉出來證明,目的在證明「大乘真是佛說」。
可是一般學人,大多會像釋印順一樣誤解,認為「釋迦如來二千多年前已經過去了」。因為世間凡夫只看到五蘊,沒有看到自心如來,他們無法理解的!得要有善知識出來為大家說明:「每一個有情個個都有本來具足的自心如來,這個自心如來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由於自心如來常住不壞,所以一切有情一世又一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終究不會斷滅。」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有少分信受;將來依著修學以後實證了,可以現觀「果然我的自心如來永不可壞,無始無終。果然一切有情的自心如來同樣不可壞,無始無終」,就有了多分的信受。
繼續修學以後,獲得更深入的實相般若,學人的信解就更加地增長,次第進修到達佛地,就具足圓滿。所以這一句「深心信解」,還得要實證了才算數。而且實證之後還得要不退轉,如果是證了以後,心中產生懷疑,這是新學菩薩,慧根慧力不具足,然後就很容易退轉,那就不能夠稱為「深心信解」,這是叫作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人,如果性障輕,願意接受善知識的攝受,就不會退轉;否則就會像無量劫以前,淨目天子法才跟王子舍利弗悟了以後退失,退失以後十劫之中無惡不造,導致下墮三塗。
所以說,要能夠真正「深心信解」的前提是什麼?就是要實證!實證以後要不退轉,退轉了就不叫作「深心信解」。這樣子「深心信解」的人,一定可以斷定說:「釋迦如來祂一定常住於靈鷲山。」靈鷲山是什麼?從表相上來看,靈鷲山是當年 佛陀說法的地方,但是《法華經》當中所說的「常住於靈鷲山」的靈鷲山就是如來藏!
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世尊再從實際的現象上來說,世尊也有祂自己的娑婆淨土,不是只有這個凡聖同居土而已,同樣也有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但是因為凡夫們肉眼看不見,心中不足以生起信解;不但不能夠理解,連信都不可能信。如果已經有所實證,可以從深心之中產生了具足的信心,是因為有如實理解這個靈鷲山如來藏,祂是永遠不會毀壞的。既然不會毀壞,世尊當然是常住的啊!世尊既然常住,難道不會有祂所成就的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來讓大菩薩們、諸聲聞眾圍繞著祂而繼續修學聞法?一定會有。所以 世尊同時也為大眾在說法。
在靈鷲山 佛陀的淨土中,是不是應當也有三果人追隨 釋迦如來?這也是正常的事。他們也可以追隨 世尊聞法,由 世尊攝受。那麼他們那一世在淨土中的壽命很長,當然就繼續聽聞佛法,釋迦如來也絕對不會因為他們是聲聞人就拒絕他們聞法的!只要他們肯繼續聞法,生在淨土裡面的壽命很長,越聽越久,種子不斷地轉換,最後就會變成菩薩,如此 世尊何必要拒絕?所以說諸佛有四種淨土缺一不可。
諸佛各有四種淨土。常寂光淨土是諸佛如來自住境界,我們沒有機會參與,也沒辦法參與。可是諸佛如來還有三種淨土,其中的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這個汙濁的人間,但是還有方便有餘土以及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讓入地後的菩薩往生到那邊去,方便有餘土是在這個娑婆淨土裡面,讓三果聲聞聖者可以往生到那裡去,接受 釋迦如來的攝受。就像極樂世界,一樣有四種淨土。
在《觀無量壽佛經》,經裡面說有三品人往生:下品人往生的果位,最高果位是初地;初地已經是聖人。其餘的人呢?都在三賢位裡面;甚至有些人看來似乎要永遠當凡夫,因為不曉得要多久才會開悟,所以下品往生的人所住的境界就是凡聖同居土。若是中品生的上生、中生、下生等三品人,都是證得聲聞果,那就是方便有餘土。至於上品往生的三種人,見佛後都是證得大乘法;例如上品下生,未來最少是初地。那是不是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那是 阿彌陀佛自住的境界,沒有別人可以參與。因此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具足四種淨土。
彌陀如來的淨土有四種,佛佛道同,釋迦如來一樣有四種淨土!這就好像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眾生,不知道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在哪裡,是一樣的道理。實報莊嚴土裡面的大菩薩們又何嘗知道 彌陀世尊的常寂光淨土呢?但是不能因為肉眼看不見就說那不存在。
所以說,彌陀世尊有四種淨土,藥師如來也有四種淨土;一切諸佛都有四種淨土,釋迦如來一樣有四種淨土。我們現在這個五濁惡世也可以證明是凡聖同居土,因為有入地的菩薩,有賢位的菩薩,也有凡夫位的菩薩,這也就是凡聖同居土。所以 釋迦如來的娑婆世界同樣有四種淨土的存在。既然有四種淨土的存在,釋迦如來在方便有餘土為聲聞人說法,大菩薩們一樣可以來較低層次的淨土聞法啊!所以在靈鷲山的這個淨土當中,佛陀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真懂佛法的人不會說這是偽經,不懂佛法、少聞寡慧的人就會說:「這一部看起來就是偽經。」或者認為《法華經》這些大乘經典荒誕不經、怪力亂神。能夠這樣子如實理解的人,就說已經看見了 釋迦如來永遠都在靈鷲山為大菩薩、諸聲聞眾說法。
接著 世尊說:「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釋迦如來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那樣莊嚴,為什麼不許是事實的存在?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是那麼的莊嚴,為什麼就不許 釋迦如來也有四種淨土、也有這樣的莊嚴呢?所以應當要由這樣的「深心信解」來理解到這娑婆世界的淨土之中,同樣是以琉璃為地「坦然平正」,並且有紫磨金來劃分八條大道,路旁同樣有「寶樹行列」,並且還有許多的亭臺、樓閣,全部都是用寶物來造成,所以菩薩眾們就在其中聞佛說法或者自己修行。
在淨土經中 世尊也講過:「諸佛如來也一樣讚歎我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為大眾說法。」這句話跟彌陀淨土的經典看來是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可是為什麼要講?就是互相印證的意思。如來沒有廢話,這句話就是說:釋迦如來在這裡讚歎 藥師佛的境界,讚歎 無量壽佛的境界,也讚歎諸佛的世界;同樣的道理,諸佛也同樣讚歎 藥師佛的境界、無量壽佛的境界、釋迦如來的境界,同樣都會這樣子作。只要當時、當地的眾生是與某一尊佛的法門,或者是與某一尊佛是有緣的,祂就會演說出來,並且會特別加以解說。
釋迦如來既然說諸佛如來也讚歎 釋迦如來在娑婆世界利樂有情、說法度眾,這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表示「釋迦如來同樣有四種淨土」。否則如何能夠攝受諸地菩薩、三賢菩薩、凡夫菩薩以及聲聞眾?這都是要互相印證的。既然 釋迦如來同樣有這樣四種淨土,我們從比量上面就會知道:釋迦如來不但常在靈鷲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同樣可以說:這娑婆世界一定也有方便有餘土以及實報莊嚴土。
這些賢聖往生在釋迦如來的淨土當中,這個淨土難道就會比其他佛世界的淨土差嗎?如果是比其他諸佛世界的淨土差,為什麼諸佛要讚歎釋迦如來的淨土?所以真正學佛而不是學羅漢的人,知見應該要很廣闊,心量也應該要很廣闊;如果現在的知見不夠廣闊,要設法多聞、多識,讓自己的知見越來越廣闊。如果現在心量還不夠廣闊,就應該要努力修行,讓自己的心量越來越廣闊;當我們的知見、心量都廣闊的時候,那我們離入地的時候就不會很遠了。
今天這一集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