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58集
由 正国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随义解佛语”的相关法义,也就是能够随着诸佛如来所说的义理而信受,并且能够胜解诸佛所开示的言语。然而要能够作到这样,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佛法广大无边,三藏十二部又浩瀚犹如烟海,要确实掌握重点实在不是容易的事,但是这里面佛菩萨仍然有一些方便善巧来帮助大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我们先来看在《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二乘法的总持就是断我见跟断我执,……所以二乘法的总持,你只要把握到了,就能够“随义解佛语”。……大乘佛法也是一样,大乘佛法的总持是什么?是真如、佛性。】上面这段开示非常精要,也把佛道修学的重点直接点出来。所谓“总持”,就是总纲忆持的意思,就是以精简的纲要来含摄有关的许多法义;譬如以《正觉总持咒》之十四句偈颂,来含摄三乘菩提以及三转法轮的法义内涵。例如其中之两句偈颂:“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表示《正觉总持咒》可以称为三乘菩提之总持,所以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总持或总纲忆持的意思;因此修学者可以从《正觉总持咒》这十四句偈颂,来概略了解整个佛法的主旨与重点。
一样是在《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中,平实导师开示:【总持就是说:把一切法融会贯通,贯通以后就抓到那个要领,就能贯通一切法。一切法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领。……领是重要的,就称为要领,也就是纲要的意思,说他对于诸法融会贯通而知道纲要在哪里。】也就是说,总持就是能够抓到纲要或要领的意思,好像从衣领一提,整件衣服就整齐地拉起来一样;所以佛菩萨为了利乐众生,因而把佛法的纲要用总持来显现。譬如上面所提到的《正觉总持咒》,修学者就可以依据这个总持,先了解与掌握佛法的纲要或要领,并依此纲要或总纲大要而渐渐贯通与通达各种法义,这就是总持的重要作用。
在上述 平实导师的开示中,提到二乘法的总持就是断我见与我执,也就是二乘人修行,最主要需要作的事情就是先把自我弄清楚,了知以及确认以前所误认为真实不坏的五阴我是刹那生灭而虚妄不实,所以要把这个错误的见解或我见断除掉,这样配合定力就能够断我见;但是,前提是要信受有本际、本住法存在,否则无法心得决定而断我见,因为怕堕入断灭空的缘故。断我见之后,就有能力逐渐把我执分分断除,这主要是因为初果人他是有学过四圣谛苦集灭道,因此在解脱道的法义架构上,他是知道及确认过的,所以他知道要用道谛的方法来断除我执,而且知道不断除我执,就会因为贪爱执著造业而引生后有之苦,所以他就会产生往断我执方向前进的动力,因此声闻解脱道,从初果至四果成就,最迟会在七次人天之内完成。
平实导师在上述《法华经讲义》中也开示“大乘佛法的总持是真如与佛性”,也就是大乘法的总持就是如来藏心,因为佛性是如来藏的另一面,所以也可以说如来藏是大总持,祂可以总摄一切法。所以菩萨在七住位时亲证如来藏,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确认如来藏才是具有真实不坏体性之真我,接着在十住位眼见佛性,证得世界如幻观,能现观世界身心完全虚幻,唯有佛性与第八识心体真实不虚。在《楞严经讲记》第三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真如与佛性,是一切佛法的源头;以后不管要进修什么样的佛法,都要从明心破初参开始;想要与如来藏心中的种子相应,还得要与佛性相应,全都要以破初参的明心与破重关的眼见佛性作基础,然后才有办法证得其他一切后修后得的一切佛法。】也就是说,在佛道修学的过程中,需要把真实与虚妄法弄清楚,接下来的修行便能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在佛菩提道中,具足明心与见性才是真见道具足。接下来的就是要把如来藏出生的一切法,包括其他众生的一切法逐渐弄清楚,这样具足三贤位三品心的观行之后,证得七真如;相同的,在初地至十地中,也需要依次证得初地真如至十地真如,乃至当把真如心里面的一切种子证知之后,就能圆满成就一切种智,而称为成佛。
因此整个佛菩提道的过程,都是在大总持“真如心”上面用功,所以说大乘佛法的总持是真如与佛性。而这个道理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所开示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本心,所以要了知这出生一切法的“所知依”第八识,才能正确地了知一切法。所以从上面的说明,大家就可以知道,如果修学大乘法偏离了真如与佛性,那修学就不得要领,而且通常会造成法义之理解错误,因此知见便会有许多偏斜,所以说“学法无益”;如果不慎又诽谤了正法,那真的是得不偿失。
在笃补巴尊者所造的《山法:西藏关于他空与佛藏之根本论》中开示:【胜义法身—基与果—于法界自身中乃一性,而灭除客染者乃清净慧聚及其随法,如风吹散空中之云聚。】(《山法:西藏关于他空与佛藏之根本论》,正智出版社,页633。)在《山法》中采用基道果的方式来解说佛法的架构,这里开示说“基与果,于法界自身中乃一性”,也就是说,因地与果地同样都是法身第八识,皆具有真实不坏之真如性,而修学者依靠清净的智慧与相应之修行,就能够逐渐清净第八识之种子与随眠;第八识究竟清净后成为果地之无垢识,然而还是同一个心体,这就有如把天空的乌云遮覆吹散,而显现出洁亮的天空一般;而从因地至成佛的过程中,需要依据种种修道之方法,称为“道”。所以从上面《山法》的开示中,诸位也可以很清楚了解,成佛之道就是把众生本有的第八识究竟清净,成佛时便称为无垢识,所以《山法》便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成佛之道的要旨点出,这与前面 平实导师所阐述大乘佛法的总持是真如与佛性之开示,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大家从这个总持的道理,无论是二乘法的总持或大乘法的总持,就可以很快了解二乘法或大乘法之纲要与要领,修学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基础与方向。譬如修学二乘法的人,他就要依据二乘法总持之断我见与断我执,首先去了解什么是“我见”的内涵与问题,以及应如何断除“我见”,当然他也要了解断我见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修学二乘法的要领或重点,而这里也需要配合一些“次法”去修学,譬如五停心观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也能有利于排除种种的障碍。这样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诸位可以去了解,学佛者之中,有多少比例的人知道什么是“我见”?诸位可以试着去问问看,相信比例是很低的,因为大半的学佛者通常是求平安、求事业顺利,或者还属于在十善业的范围之内,真正在探索自我以及何谓我见者仅有少数,而能正确了解何谓我见者又是更少,更何况是要知道如何断我见了。
而从大乘法总持之真如与佛性来看,诸位就知道大乘法的纲要、核心,就是要明心与见性,再从明心见性为出发点,依次证得三品心与初地至十地真如,乃至成就一切种智。一样的,学佛者之中,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正确知道什么是“明心见性”?一样比例是很低的,因为修学者通常被误导而落入六识论,或落入否定本住法之一切法空之中,那这样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明心见性”。从这里就可以显示“总持”的重要性所在,也就是说,您在修学大乘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某个阶段,记得依据大乘法的总持要去探究何谓明心见性,这样就能够逐渐进入大乘法之正轨中。而即使是修净土法门之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花开见佛,也是要证悟这“无生法”第八识,并且进一步证得无生法忍。从上述的说明,我们就知道要非常感恩 平实导师把二乘法与大乘法的总持明确地开示出来,同时诸位也可以受持 平实导师所造的《正觉总持咒》,此咒对于总纲忆持佛法也是极有帮助;那如果要一览成佛之道的大纲与次第,以及相应的诸种现观,诸位就可以参考“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这些都是对于诸位之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透过总持,就能大略把握佛法的大纲与重点,那就比较能够听懂种种的法义。而且因为知道总持,所以在熏闻佛法的过程中,就比较能够容易建立诸法之法住法位,因此虽然听了很多知见,也很容易把这些法定位与连结,而不会产生混乱及见树不见林的现象;如此修学就能够很有系统性,也很有效率,能够总纲忆持与了解诸法,也知道目前自己在整个佛菩提道中的位置,因此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
接下来我们稍微说明一下与总持之概念有关联的“教理行果”,它是从不同角度来提醒修学者在理解法宝时,应当要注意的四个内涵。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开示:【善男子!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声、名、句、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戒、定、慧行名为行法;为无为果名为果法。如是四种名为法宝,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帮我们把浩如烟海的法宝,用四种类别作一个区分,称为教理行果,也就是提醒我们在学佛的路上要注意这四种面向。第一个称为“教法”,也就是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业障之声名句文,或者也可以说就是三藏十二部。“理法”就是教法所诠释之义理,包括二谛、四谛等理,在经中开示说是“有无诸法”;也就是提醒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才是真实的道理,哪些是不存在的虚妄想或遍计所执诸法。“行法”就是依理而行之戒定慧或六度万行。“果法”就是行满所得之有为无为果证,譬如菩萨所证之法是无为性的如来藏心,但是悟后也可以逐渐引生无量的有为智慧与神通。
所以从上述教理行果四种法宝的说明,诸位观众就可以掌握在理解法宝时应当留意的地方,也就是要依于圣教量“教法”,才不会偏离佛说、偏离修行的正轨。那如果大家比对现今尚有不少人坚持“大乘非佛说”,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修学要强调“教法”的重要性。而佛法甚深极甚深,如果是因为自己智慧有限,无法融会贯通佛法,就否定部分的经教,那真的是非常危险的事。有智慧的人应当知道要寻求善知识解惑,而非直接否定经教,必须信受:“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而强调“理法”的原因,是因为直接阅读三藏十二部,是很难理解教法所诠释之真实义理;这从现今有许多修学者错解教法而落入六识论、无根本因之一切法空等邪见,或者欲即身成佛等可知,因此尤其是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时代,“理法”更形重要,而这得依靠真善知识的指导,才能正确理解教法中阐述的理路与真实道理。
“行法”是佛教的特色,因为佛教不是作学术研究,种种的亲证都要自己一步一脚印去实际履行。譬如六度万行须要一度一度如实去履践,不是研究法义后便能够福德智慧圆满;又譬如诸种禅定,也不是研究后不必实修就可以证得禅定。“果法”就是各种果证与现观,例如菩萨之五十二位阶与十种现观等等,令修学者可以检验自他是否有实际的证量、或者是落入大妄语中;而真实理解“果法”也是令想要修学之人,自己先确认这些“果法”是否是自己想要求证的目标,而有助于下定决心精进修学。所以说,“教理行果”确实是修学者所要留意的四个重点,可以提供修学者在修学法宝时的一种重要参考。
今天我们所探讨的,无论是二乘或大乘佛法的总持、或是《正觉总持咒》,或者是基道果、教理行果等,都是可以让我们在听闻法义时,当成一个对比的架构或纲要,或者是提醒我们要注意之重要的角度或面向,如此在闻熏法义的时候,便会比较容易入手以及深入理解,也可以保护自己的修学之路避免走偏掉。而随着闻熏法义与修学的时间越来越长,自己能够了解的法义就越来越深入、完整,也越来越坚固,所以也就越来越能够达成“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的目标。
所以在菩萨道的修学中,我们必须知道有种种方便善巧,例如是否有好好去了解各种佛菩萨建立的总持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个人之方便善巧或因缘不同,因此便有修学者能够快速超劫精进,但是有些人却进步缓慢或原地踏步,这里面是否有方便善巧就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另外要再说明的是“总持”也称为“陀罗尼”,虽然其中有一种称为“咒陀罗尼”,但是我们要留意,并不是所有的咒都可以持诵,不是持越多咒越好。譬如有些是与鬼神相应的外道咒,这类的咒就不要去持;但我们可以持诵譬如《大悲咒》《正觉总持咒》等,这些就没有问题,也可以得到佛菩萨与护法善神的庇佑,所以持咒前最好能先了解清楚及作正确的抉择。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1)了解二乘与大乘的总持,令修学者可以很快找到正确的修学方向与重点。(2)大乘法一定要依于真如佛性为核心来修学,而从因地至佛地的本心都是这个不生灭的第八识。(3)总持可以让修学者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容易掌握法义架构及厘清诸法间之关联,因而有利于建立正确与坚固的法住法位。(4)教理行果是理解法宝的四个重要的部分与面向,可以让修学者掌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法宝。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