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壽命長遠(上)

第059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單元。我們接著來說明《妙法蓮華經》的經文:【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妙法蓮華經》卷5〈分別功德品 17〉)

經中 佛陀告訴 慈氏菩薩說:「此外,阿逸多!如果有人聽聞到佛陀壽命長遠,能夠勝解其中所說的意趣,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無有限量,能夠生起諸佛如來無上的智慧。何況是已經廣大聽聞這一部經,或是同樣也教別人一起來聽聞;或是自己受持,或是也教別人一起來受持;或者自己書寫,或是也教別人一起來書寫;或者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用來供養經卷,這個人的功德無量無邊,還能出生一切種智。」

這一段經文中,世尊又重新呼喚 慈氏菩薩說:「如果有人聽聞到說『佛陀的壽命那麼長遠』,而能夠理解其中所說的真實義理,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不可限量、無法衡量的,而他也能生起如來無上的智慧。」那為什麼聽聞到 世尊說明如來的壽命那麼長遠,而能夠瞭解這些開示中的真實義趣,功德就不可限量?顯然這裡面說的「解其言趣」,是有特殊的意涵。一般人聽聞到說「佛壽命長遠」,大概就是想到如來有三身,其中的莊嚴報身壽命無量。如果只想到這一點,就表示還沒有如實「解其言趣」,是對 世尊所說的真實義並沒有如實的理解,因為如實理解的人一定能夠生起「如來無上之慧」。如果只知道 釋迦如來的三身,對法身的真實義沒有實證,因此就無法生起如來的無上智慧,當然他所得到的功德就變成有限也有量,別人也可以測量他的智慧。

什麼人是 世尊言語中所表示「對如來壽命長遠」能夠如實理解其意涵?就是對於「此經」有如實理解的人。「此經」就是如來藏,「此經」就是一切有情的法身。假使對這個如來法身有所實證,就可以發覺每一個有情的自心如來都是不生不滅,性如金剛永不可壞;既然這樣子實證了,顯然諸佛依於入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以及長劫所修無量福德和無上的智慧,用以繼續利樂有情而無窮盡,當然佛陀的壽命一定是無量的、久遠的、不可思議的,而且是永無窮盡。因為在因地的自心如來——也就是如來藏,就已經是壽命長遠不可限量,無法思議;更何況是經由悟後繼續修道成佛,繼續度眾永無窮盡?所以這個智慧是至高無上的,福德也是究竟圓滿的。

實證「此經」而能夠如實觀察,自然就對 世尊所說「佛壽命長遠」無量無邊的事情,有了真實的理解,才能如實聽懂 世尊這些開示的言語之中,是在指陳什麼樣的壽命,當然就會知道說:如來是說此經第八識的「壽命長遠無量」,所以諸佛如來的壽命當然也是長遠無量。這樣才是真的「解其言趣」,否則就只是對如來的壽量依文解義而作表面上的理解而已;如果只能作表面上的理解,這個功德就有限,這個功德是可以被人測量,因此無法繼續往佛地的智慧發展,因為在這個時候還沒有辦法發起如來無上的智慧。所以這段經文,其實是在告訴大家:應該要趕快修集福德資糧,用以求證「此經」如來藏,才能夠如實「解其言趣」。

世尊接著說:「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這是告訴我們說,對於〈如來壽量品〉如實理解的人,他能生起如來無上的智慧;如果不單是如實理解,而且還能夠悟後廣求多聞,換句話說,悟後聽聞《法華經》的時候,不該只是聽聞一佛演述就滿足,還要親歷諸佛一一聽聞,這個功德才能圓滿;不但如此,在因地假使有菩薩摩訶薩演述這部《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也要「廣聞是經」。因為菩薩摩訶薩演說《法華經》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些增減,是因為聞法者的根器與時節的因緣有所差別。

例如在人間演講《法華經》,這是為人類而說的,以人為主。如果像 文殊師利菩薩在龍王宮中演述《法華經》,那就會講得非常的詳細,不像在人間說得這麼簡略。文殊師利菩薩就以一部《法華經》函蓋了三乘菩提,將全部的佛法都歸納在《法華經》之中;如果是在天界講《法華經》,跟人間又不一樣,也是會比人間講得勝妙。所以有不同的聽眾以及不同的時節因緣,就會有不同的菩薩來演述《法華經》的內涵。在義理是相同的,但是會有深淺或者廣狹的差別;既然如此,悟後就應該尋求廣聞,只要有菩薩摩訶薩如實演述《法華經》,就應該去聽聞。因為聽到某一個部分是以前所不曾聽聞的,就會再增加一分的智慧,所以應該要廣聞。

尋求「廣聞是經」,目的是對《法華經》中如來所說的種種法教,可以有更深廣、更全面的理解,所以應該要求廣聞。能夠廣聞的人,表示他對於如來所說《法華經》的根本義理,以及比較廣的函蓋面都能夠理解,所以廣聞的人又比「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的人功德更大。

如果廣聞之餘,還可以再勸請大眾一同聽聞,這又是多一項攝受佛土的功德,多了一項鞏固正法的功德,所以不但要廣聞,還要「教人聞」。如果這樣子作了以後,接著或是自己受持,或者教別人受持,那功德更大了。因為對於《法華經》真實義的如實理解,是從如實理解此經如來藏開始的,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受持此經;如果能夠受持,就能夠「解其言趣」,也比較能夠如實理解整部《法華經》的真實義;然後轉而來教導別人同樣受持,這個功德當然又更大了,這時已經是第三個無有限量了。

因為自持只是一個人受用,佛菩提智只是一個人擁有;但是如果能夠教導別人也一樣能夠受持,教導了幾個人受持,就有幾個人擁有這樣的智慧與功德。這個智慧與功德有多大?我們可以想想:度一萬個人成初果,不如度一個人成阿羅漢;度一萬個人成阿羅漢,不如度一個人於大乘法當中發起菩提心;度一萬個人發菩提心,不如度一個人實證真如,成為實義菩薩。那如果現在「教人持」,什麼是教導別人受持呢?就是同樣可以受持此經如來藏,讓他同樣可以對「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這才是了義教當中所說「教人持」。若是教導另一個人也可以受持,這個功德有多大?這等於我們的座下有一萬個阿羅漢弟子的功德,而且是超過一萬個阿羅漢,所以這個功德是很大。所以如果有好的時節因緣,可以教導更多人受持,這個功德又更大了。

接著說,假使教人受持以後,恐怕這一部經典的經文將來會在人間消失,那以後就沒有依據可以為人解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了,所以這時應該要自己把它書寫起來保存。在古印度沒有印刷術,那就用寫的;所以有的人用布匹或絹,或者甚至把貝葉——厚厚的樹葉拿下來壓平一片一片的,在上面把經文刻下來,好好保存起來,這叫作「自書」。一個人能夠寫下來並保存的經文有限,當我們希望留下更多部廣為流傳,希望將來不會全部滅失,保存下來的機會比較大,所以還得要「教人書」。

也許有人想:「經典那麼重要嗎?」事實上很重要!譬如正覺同修會弘法以來,能夠在群雄環踞、諸方窺伺之下,依舊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都是因為有這些經卷留下來。以前 平實導師剛剛出來弘法的時候,有好多人指責說:「正覺所證的如來藏是外道神我。」因此要證明如來藏才是佛法實證的內涵。所以就要依經教為準,那麼如果經教都已經不存在的時候,佛法就會成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說也有理。最後到底是誰說的才正確?可就沒有一個依據,那就各說各話了!那麼你悟你的,我悟我的,各人悟的不必一樣。

常常有些學佛人會批評正覺同修會說:「各人悟各人的,大家不必互相批評對與錯。」也有法師這樣講:「為什麼我一定要修你的如來藏?為什麼我不可以悟別的?」可是如來藏就是法界的實相。【法界的實相難道有兩種、三種嗎?如果真的有兩種、三種,那麼成佛以後應該也有兩種佛、三種佛,那就不叫諸佛平等了。既然佛有很多種的不同,就應該說:不同的佛所修的內涵、成佛之道,也就各不相同,那就應該有很多種成佛之道囉?】(《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22。)平實導師這麼提出來以後,佛教界似乎還是不願意面對法界實相只有一種,也就是此經如來藏!

當 平實導師舉出經教來證明說:「經教中所說的此經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大乘經典的基本法義就是如來藏,可是怎麼說,還是有許多人不信,他們還是主張說:「宗門悟的跟教下悟的不一樣。」這個時候就必須憑藉著《大藏經》裡面,古時候禪宗祖師所證悟的內涵,以宗門開悟的記錄來說明,因此 平實導師才著作《公案拈提》七輯。

平實導師又寫了《鈍鳥與靈龜》,證明禪宗有名的看話禪、默照禪兩種,證悟的標的都是如來藏。書中 平實導師替大慧宗杲平反,順便把默照禪證悟的內涵也舉例出來,證明天童宏智正覺的默照禪,也是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他開悟的時候,也是禪宗祖師給他機鋒,才能夠悟入的,並不是憑著默照的功夫而開悟的。平實導師就這樣把宗門與教門統一,不能再分割。

其實 平實導師在《宗通與說通》第八章第一節「宗門證悟不得違教」中,已經說過:【宗門之修證,不可稍離教門;若違教下聖言量,而言能通已通宗門者,皆是狂禪狂密之輩也。欲通宗門,必須先從真善知識聞熏正知正見,此所聞熏者即是教門。若依方廣經或真善知識註解方廣經,而聞熏正知見者,亦是教門。先有教門之正見聞熏,而後能知宗門證悟之內涵與證悟自心之方向。除往世之已悟菩薩乘願再來者,能自參自悟;餘諸學人悉皆不能外於教門而得證悟,故說宗門修證,不得稍離教門。】

世尊出世弘法是因為悟得宗門下事,是因為悟得宗門所悟的如來藏,所以開講了祂所悟的內容,當祂把開悟的內容講出來的時候就變成教門!所以教門講的就是宗門的東西,因為先有宗門的開悟,所以才講出教門來,宗門與教門的所證怎麼會不一樣?所以宗門與教下顯然是同一種。

由於目前的佛教學術界,受到日本佛教學者的影響,將佛法認為是從「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次第開展,然後才有「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這種主張,基本上是「大乘非佛說」的主張,釋印順甚至在《華雨集》第四輯當中說:【由於「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發展為「大乘佛法」。】在釋印順這些佛教學者的心中,佛法只是思想的演化,「此經」如來藏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梵我思想,所以釋印順在《如來藏之研究》書中說:【梵我——識入於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嗎?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在後期大乘時代,唯心論而要泯絕梵我論的影響,也真還不容易呢!】

這種「大乘非佛說」的主張,以及認為如來藏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梵我思想,佛法是沒有一點實證的標的,是無法對「聞佛壽命長遠」能夠「解其言趣」的。這種主張的人在修學佛法上無法產生功德,其宗門與教門也是互不相干的,更是不可能發起如來無上的智慧。

今天這一集就為各位說明到這裡,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