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

第055集
由 正国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的相关法义。在佛法的修学过程中,了解诸佛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同时对于佛的无量功德与慈悲能够深信,以及自己也能真正深刻的发起成佛之愿,这些都是修学佛菩提道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在《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释迦如来在娑婆世界这里,不断地赞叹 阿弥陀佛、无量寿如来,说大家应当求愿往生;可是十方世界中的诸佛如来却在向大家介绍说,娑婆世界 释迦如来那里是多么的好,虽然修道时很辛苦,可是道业进展很快速,鼓励大家要往生到这个娑婆世界来……。】也就是说,诸佛都是福德智慧圆满,平等平等而没有差异,但是因为在因地时所发的愿有种种不同,所以示现时就会有种种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别愿及成就之佛土世界,借以契合及摄受不同的众生,所以诸佛都是互相介绍及赞叹的。这是因为诸佛都是要利益众生,都是大慈大悲,不可能会有任何私心,所以 释迦如来不断地赞叹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而相对的,阿弥陀佛也不断地赞叹 释迦如来及娑婆世界,因为诸佛及其净土都各有相应之众生。

大家都知道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无量寿经》卷1)此愿可以说是慈悲至极,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非常多的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除了上述 阿弥陀佛所发的种种大悲愿之外,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 释迦世尊演说《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介绍 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另一方面是因为此土五浊恶世,确实是相当辛苦。因此上述几个原因使得许多此土之众生,欣乐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相对的,我们这个世界,虽然有许多邪见骄慢烦恼众生,然而因为有大善知识住世及有法可证,而且是短劫,譬如极乐世界的一天,等于是这里的一大劫,所以在修行上,娑婆世界相对上是非常快速。而在这里虽然护持正法、救护众生很辛苦,但却也是诸菩萨能够快速成就道业之处,因此也有许多他方世界的菩萨希望往生到这里来修学及行菩萨道;因为众生根性与因缘各不相同,所以能够与不同的诸佛悲愿及其佛土世界相应,因此诸佛之间的互相赞叹与介绍,便能利益更多的众生,所以说“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

事实上我们的 释迦世尊,祂所发的愿也是极为慈悲的,在《悲华经》卷6中开示 世尊在因地时所发的大悲愿:【我今最后发大誓愿,成就菩萨所有大悲,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若有众生闻我大悲名者,悉令生于希有之心。】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曾经称为 大悲菩萨,当时祂发了极为慈悲的愿,希望成就“菩萨所有大悲”,并且愿听闻其大悲之名的众生,皆能生起希有之心而想要效法之。释迦世尊亦劝化无量菩萨,同样能发起大悲愿,因此可以灯灯相续;而这些菩萨修学成就时,也会教导其弟子,及赞叹 大悲菩萨之大愿,因此可以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所以使得 大悲菩萨之大愿,能够成为“大悲不断善愿”,因此可以当成一切菩萨之楷模。所以 释迦世尊的大悲愿又称为“愿眼”,也就是各种菩萨愿中的精要与核心,这样的大悲愿真的是极为殊胜。

实际上在娑婆世界的佛弟子,皆应该感念 释迦世尊的大慈大悲,因为有 释迦世尊之发愿于五浊恶世成佛,我们现在才有三乘菩提正法可以修学;并且一直到现今末法时代,都有 释迦世尊之地上菩萨弟子住世弘扬 世尊正法,所以这一切都需要感恩 释迦世尊。在《大乘悲分陀利经》卷5中,亦有如是开示 世尊在因地时所发的大悲愿:【乃至我般涅槃后,过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佛刹中,诸佛世尊皆于菩萨众前称誉赞叹我,为诸菩萨说我愿眼,令彼菩萨受大悲力,闻我愿者得未曾有,亦于众生发起大悲。】也就是说,因为 大悲菩萨之悲愿极为殊胜,无边佛刹中之佛世尊也会赞叹并介绍 大悲菩萨之愿眼,因此令 释迦世尊及 大悲菩萨能“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同时也能一直流传下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而我们 释迦牟尼世尊的名号,翻译成中文就称作能仁与寂静,也就是说对众生能够慈悲仁爱,而自心却始终是寂静、远离一切执著的,这就代表着 释迦世尊希望众生能够经由修学佛菩提道而成佛,成就究竟的能仁与寂静。在《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中,平实导师开示:【世尊曾经讲过《不退转法轮经》,经中有这么说:只要有众生听闻过 释迦牟尼佛的圣号,将来就可以不退转于如来法轮。……真正寂静的时候是会入涅槃的,可是 世尊却不入无余涅槃,而又能够对一切有情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唯一的佛菩提道才能达到。】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听闻到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时候,心中就会生起想要成就“能仁与寂静”的作意,因此就可以不退转于如来大乘法轮,能够在佛菩提道上一直往前精进,所以说“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这也是 释迦世尊的大慈大悲,配合其圣号所发的大悲愿。如果因缘条件尚无法精进修行,至少在心中可以种下未来修学大乘正法的因缘。除了佛的名号本身可以传达一些重要的要旨之外,听闻到某尊佛的名号,也能令众生连结与忆想到佛的种种功德,而生起欣慕与效法之心,能提醒自己要心不放逸,因此确实能够达到“广饶益众生”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也要了解诸佛的本质,除了对佛世尊能够产生更深的信受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末法时代,往往会有人误认为自己已经成佛,或自称为是几地的菩萨等,除了他自己犯下大妄语业之外,也可能令随学者断送法身慧命,所以学佛者不可不知诸佛之本质。在许多经典中都会完整介绍佛有十号,这也代表佛有这十号中相应的功德或本质,譬如其中有一个名号称为“正遍知”,也就是对于一切法,包括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与世出世间法,全部都了知无余,所以必须有这样的智慧才能称为真正的佛。实际上,从“正遍知”的名号也可以了知,要成佛需要经由自利利他的菩萨十度修行过程,才能了知一切法,同时也要具备“五明”,也就是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和医方明,这些都是菩萨在利乐众生时,所必须修学与成就的。

在《大智度论》卷25中开示:【正遍知者,知一切法不颠倒、正、不邪,如余过去诸佛,是名三藐三佛陀。如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天及人所不能知,佛能遍知故,名三藐三佛陀。”】在论文中开示之“三藐三佛陀”,翻译成中文实际上就是“正遍知”。这段论文主要就是说,成就正遍知,就是必须能够正确的了知一切法,而非以邪见去了解或解读一切法,也就是“正、不邪、不颠倒”的证知一切法。那这里大家也要知道一个道理,也就是诸法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世界也是无量无边,那如何能够尽知呢?这是因为一切诸法都是从诸法本母出生,也就是众生的如来藏心;因为万法都是来自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万法之间就会有关系,因此就会有法住法位、也可以分类,这样修学起来就会有系统性,这也是佛法里面之“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的道理。譬如透过大家所熟知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可以把第八识所出生的法全部函盖进来,并且把它们分成五大类,或十二、或十八大类,那修学者在修学时,便能够很快掌握整体性与大纲,而不至于见树不见林;并且在六度万行中配合四种道理(也就是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与法尔道理)来正确思惟与观察诸法,即可逐渐通达诸法。所以我们必须要相信,真的是有正遍知者存在,这样对于佛世尊才能真实信受,包括佛世尊也知道您心中所想所求,所以佛弟子忆念或祈求如来的时候,就会得到如来的感应与摄受。

上述论文中也开示“如余过去诸佛”,这代表诸佛所证皆同,也就是“佛佛道同”;既然诸佛平等平等而没有差异,那也代表诸佛因地的本心都同样是如来藏心,将如来藏心究竟清净之后,最后就成为无垢识;诸佛的一切种智也都是因为证知第八识所含藏的一切种子,所以诸佛所成就的“正遍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说“如余过去诸佛”,也就是“佛佛道同”,这也再次验证了万法根源就是第八识如来藏。

而要正确了解诸法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依据八识论来理解,这样才能正确了知诸法,所以在《中阿含经》卷7中开示:【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正确观察与推论诸法缘起生灭的现象,就会知道一定有一个出生这些蕴处界诸法的源头,而这个源头、这个“法”,就是众生的生命根源,也就是不生灭之本住法如来藏;有不生灭的本住法第八识,被出生的生灭诸法才能一直生住异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所以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而当修行人证悟此本住法之后,便能入内门修学,并且可以更深入的观察诸法之缘起生灭道理,所以说“若见法便见缘起”。

因此修学者若想要在一切法上面正确而深入的了解,就要先信受八识论。譬如我们要知道五阴只能存在一世,下一世的五阴,包括其中的意识心,都是重新由第八识出生,所以一般人就不记得前世了,需要重新学习,可是第八识中仍有多世以来所熏习的诸法种子,因此在因缘具足时就可以流注出来,所以说每个人下一世的心性与学习状况,都会有所不同,乃至有天才儿童之现象出生。所以依据八识论便可以很正确地解释众生于三界轮转的种种现象;相对的,如果是六识论者,往往就会认为是由前世之意识心轮转到下一世,误认为只是换个色身而已,同时也会错误的接受是喝了孟婆汤才忘了前世的种种,因此六识论者便通常会对于一切法的种种道理产生错误的认知或推论。所以从上面之说明,大家便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说:信受八识论是未来成就正遍知、成就一切种智的基础。

当然有时候从道理上来说,诸佛的本质就是真如佛性,都是由真如与佛性所成就的。也就是说,成佛一定要有明心见性的过程,主要还是要亲证本心、眼见佛性,最终还要证知本心第八识所含藏的一切种子而成就一切种智,这应当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有人会误会明心见性只是修学禅宗法门者所需要成就的,认为如果我不修禅宗、不明心见性,透过其他的法门照样也能成佛,然而这却是错误的说法。所以说“诸佛的本质就是真如佛性”,这样的正知见,也是预防被笼罩的重要法义,也提醒我们要证的是真如心,而不是离念灵知之意识心,所以在此要附带一提。

在《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中,平实导师也开示:【因为每一尊佛都是无量寿,只是有的佛不称为无量寿而已,……无量诸佛也都是无量光,所以没有差别。因此,如来寿命无量,不是只有 释迦如来寿命无量,而是一切如来全部寿命无量;而这个是稀有法,以前不曾听闻。】这里的开示主要就是显示成佛需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也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累积的福德一定是无量无边,那当然相对应感得的寿量也是无法计算的。譬如单纯行十善业利益众生,出生到忉利天,其寿量便有三千六百万岁,如果是他化自在天,寿量更高达九十二亿岁,而这些都只是在世间法上利乐众生;如果是以出世间法以及世出世间法来利益众生,而且时间更长达三大阿僧祇劫,并且是在智慧禅定等非常殊胜之“施主胜”的情况之下,其相对应报得之福德与寿量真是难以想象,也无法计算了。所以学佛者对于佛寿无量应当要信受,然而应化身佛寿量,随着相应之有缘众生而有寿量之差异,但是诸佛之庄严报身则都是无量寿,这是大家所需要信受的。

所以从今天所谈的内容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诸佛要绝对的信受与恭敬,这样在学佛之道上就会有大利益;相对的,不能听到谁自称成佛或自称法王,就直接相信了,而是必须要简择其是否有佛世尊或法王的本质或实质,譬如今天所说的“正遍知”等十号功德。而实际上此世界的下一尊佛,是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他是贤劫千佛之一,在他成佛之前,此世界是不会有人成佛的,所以如果您碰到谁自称已经成佛,那您就知道他一定是弄错了,绝对是误会一场。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1)诸佛之间都会互相介绍与赞叹,因为众生有各种根器与因缘,会与不同之佛世尊及佛土相应,所以佛世尊便会为此土有缘众生介绍他方佛世界的如来与法门。(2)释迦牟尼佛之名号代表能仁与寂静,也是我们修学的目标,大家应当时时心存能仁与寂静之作意,希望自己也能够快速成就。(3)成佛必须有佛的本质,要圆满成就佛的本质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才能福德智慧圆满。(4)对于佛的本质有正确的理解,及对于佛要绝对恭敬,是修学佛法的重要基础。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点击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