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

第055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的相關法義。在佛法的修學過程中,瞭解諸佛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同時對於佛的無量功德與慈悲能夠深信,以及自己也能真正深刻的發起成佛之願,這些都是修學佛菩提道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們先來看在《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釋迦如來在娑婆世界這裡,不斷地讚歎 阿彌陀佛、無量壽如來,說大家應當求願往生;可是十方世界中的諸佛如來卻在向大家介紹說,娑婆世界 釋迦如來那裡是多麼的好,雖然修道時很辛苦,可是道業進展很快速,鼓勵大家要往生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也就是說,諸佛都是福德智慧圓滿,平等平等而沒有差異,但是因為在因地時所發的願有種種不同,所以示現時就會有種種的差異;會有不同的別願及成就之佛土世界,藉以契合及攝受不同的眾生,所以諸佛都是互相介紹及讚歎的。這是因為諸佛都是要利益眾生,都是大慈大悲,不可能會有任何私心,所以 釋迦如來不斷地讚歎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而相對的,阿彌陀佛也不斷地讚歎 釋迦如來及娑婆世界,因為諸佛及其淨土都各有相應之眾生。

大家都知道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也就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說無量壽經》卷1)此願可以說是慈悲至極,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非常多的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除了上述 阿彌陀佛所發的種種大悲願之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 釋迦世尊演說《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介紹 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另一方面是因為此土五濁惡世,確實是相當辛苦。因此上述幾個原因使得許多此土之眾生,欣樂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相對的,我們這個世界,雖然有許多邪見驕慢煩惱眾生,然而因為有大善知識住世及有法可證,而且是短劫,譬如極樂世界的一天,等於是這裡的一大劫,所以在修行上,娑婆世界相對上是非常快速。而在這裡雖然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很辛苦,但卻也是諸菩薩能夠快速成就道業之處,因此也有許多他方世界的菩薩希望往生到這裡來修學及行菩薩道;因為眾生根性與因緣各不相同,所以能夠與不同的諸佛悲願及其佛土世界相應,因此諸佛之間的互相讚歎與介紹,便能利益更多的眾生,所以說「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

事實上我們的 釋迦世尊,祂所發的願也是極為慈悲的,在《悲華經》卷6中開示 世尊在因地時所發的大悲願:【我今最後發大誓願,成就菩薩所有大悲,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若有眾生聞我大悲名者,悉令生於希有之心。】釋迦世尊在因地時曾經稱為 大悲菩薩,當時祂發了極為慈悲的願,希望成就「菩薩所有大悲」,並且願聽聞其大悲之名的眾生,皆能生起希有之心而想要效法之。釋迦世尊亦勸化無量菩薩,同樣能發起大悲願,因此可以燈燈相續;而這些菩薩修學成就時,也會教導其弟子,及讚歎 大悲菩薩之大願,因此可以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所以使得 大悲菩薩之大願,能夠成為「大悲不斷善願」,因此可以當成一切菩薩之楷模。所以 釋迦世尊的大悲願又稱為「願眼」,也就是各種菩薩願中的精要與核心,這樣的大悲願真的是極為殊勝。

實際上在娑婆世界的佛弟子,皆應該感念 釋迦世尊的大慈大悲,因為有 釋迦世尊之發願於五濁惡世成佛,我們現在才有三乘菩提正法可以修學;並且一直到現今末法時代,都有 釋迦世尊之地上菩薩弟子住世弘揚 世尊正法,所以這一切都需要感恩 釋迦世尊。在《大乘悲分陀利經》卷5中,亦有如是開示 世尊在因地時所發的大悲願:【乃至我般涅槃後,過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佛剎中,諸佛世尊皆於菩薩眾前稱譽讚歎我,為諸菩薩說我願眼,令彼菩薩受大悲力,聞我願者得未曾有,亦於眾生發起大悲。】也就是說,因為 大悲菩薩之悲願極為殊勝,無邊佛剎中之佛世尊也會讚歎並介紹 大悲菩薩之願眼,因此令 釋迦世尊及 大悲菩薩能「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同時也能一直流傳下去,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而我們 釋迦牟尼世尊的名號,翻譯成中文就稱作能仁與寂靜,也就是說對眾生能夠慈悲仁愛,而自心卻始終是寂靜、遠離一切執著的,這就代表著 釋迦世尊希望眾生能夠經由修學佛菩提道而成佛,成就究竟的能仁與寂靜。在《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中,平實導師開示:【世尊曾經講過《不退轉法輪經》,經中有這麼說:只要有眾生聽聞過 釋迦牟尼佛的聖號,將來就可以不退轉於如來法輪。……真正寂靜的時候是會入涅槃的,可是 世尊卻不入無餘涅槃,而又能夠對一切有情都有仁愛之心,這就是唯一的佛菩提道才能達到。】瞭解這個道理之後,聽聞到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時候,心中就會生起想要成就「能仁與寂靜」的作意,因此就可以不退轉於如來大乘法輪,能夠在佛菩提道上一直往前精進,所以說「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這也是 釋迦世尊的大慈大悲,配合其聖號所發的大悲願。如果因緣條件尚無法精進修行,至少在心中可以種下未來修學大乘正法的因緣。除了佛的名號本身可以傳達一些重要的要旨之外,聽聞到某尊佛的名號,也能令眾生連結與憶想到佛的種種功德,而生起欣慕與效法之心,能提醒自己要心不放逸,因此確實能夠達到「廣饒益眾生」的作用。

接下來,我們也要瞭解諸佛的本質,除了對佛世尊能夠產生更深的信受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末法時代,往往會有人誤認為自己已經成佛,或自稱為是幾地的菩薩等,除了他自己犯下大妄語業之外,也可能令隨學者斷送法身慧命,所以學佛者不可不知諸佛之本質。在許多經典中都會完整介紹佛有十號,這也代表佛有這十號中相應的功德或本質,譬如其中有一個名號稱為「正遍知」,也就是對於一切法,包括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與世出世間法,全部都了知無餘,所以必須有這樣的智慧才能稱為真正的佛。實際上,從「正遍知」的名號也可以了知,要成佛需要經由自利利他的菩薩十度修行過程,才能了知一切法,同時也要具備「五明」,也就是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和醫方明,這些都是菩薩在利樂眾生時,所必須修學與成就的。

在《大智度論》卷25中開示:【正遍知者,知一切法不顛倒、正、不邪,如餘過去諸佛,是名三藐三佛陀。如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天及人所不能知,佛能遍知故,名三藐三佛陀。」】在論文中開示之「三藐三佛陀」,翻譯成中文實際上就是「正遍知」。這段論文主要就是說,成就正遍知,就是必須能夠正確的了知一切法,而非以邪見去瞭解或解讀一切法,也就是「正、不邪、不顛倒」的證知一切法。那這裡大家也要知道一個道理,也就是諸法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世界也是無量無邊,那如何能夠盡知呢?這是因為一切諸法都是從諸法本母出生,也就是眾生的如來藏心;因為萬法都是來自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萬法之間就會有關係,因此就會有法住法位、也可以分類,這樣修學起來就會有系統性,這也是佛法裡面之「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的道理。譬如透過大家所熟知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可以把第八識所出生的法全部函蓋進來,並且把它們分成五大類,或十二、或十八大類,那修學者在修學時,便能夠很快掌握整體性與大綱,而不至於見樹不見林;並且在六度萬行中配合四種道理(也就是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與法爾道理)來正確思惟與觀察諸法,即可逐漸通達諸法。所以我們必須要相信,真的是有正遍知者存在,這樣對於佛世尊才能真實信受,包括佛世尊也知道您心中所想所求,所以佛弟子憶念或祈求如來的時候,就會得到如來的感應與攝受。

上述論文中也開示「如餘過去諸佛」,這代表諸佛所證皆同,也就是「佛佛道同」;既然諸佛平等平等而沒有差異,那也代表諸佛因地的本心都同樣是如來藏心,將如來藏心究竟清淨之後,最後就成為無垢識;諸佛的一切種智也都是因為證知第八識所含藏的一切種子,所以諸佛所成就的「正遍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說「如餘過去諸佛」,也就是「佛佛道同」,這也再次驗證了萬法根源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而要正確瞭解諸法的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依據八識論來理解,這樣才能正確了知諸法,所以在《中阿含經》卷7中開示:【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正確觀察與推論諸法緣起生滅的現象,就會知道一定有一個出生這些蘊處界諸法的源頭,而這個源頭、這個「法」,就是眾生的生命根源,也就是不生滅之本住法如來藏;有不生滅的本住法第八識,被出生的生滅諸法才能一直生住異滅,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所以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而當修行人證悟此本住法之後,便能入內門修學,並且可以更深入的觀察諸法之緣起生滅道理,所以說「若見法便見緣起」。

因此修學者若想要在一切法上面正確而深入的瞭解,就要先信受八識論。譬如我們要知道五陰只能存在一世,下一世的五陰,包括其中的意識心,都是重新由第八識出生,所以一般人就不記得前世了,需要重新學習,可是第八識中仍有多世以來所熏習的諸法種子,因此在因緣具足時就可以流注出來,所以說每個人下一世的心性與學習狀況,都會有所不同,乃至有天才兒童之現象出生。所以依據八識論便可以很正確地解釋眾生於三界輪轉的種種現象;相對的,如果是六識論者,往往就會認為是由前世之意識心輪轉到下一世,誤認為只是換個色身而已,同時也會錯誤的接受是喝了孟婆湯才忘了前世的種種,因此六識論者便通常會對於一切法的種種道理產生錯誤的認知或推論。所以從上面之說明,大家便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說:信受八識論是未來成就正遍知、成就一切種智的基礎。

當然有時候從道理上來說,諸佛的本質就是真如佛性,都是由真如與佛性所成就的。也就是說,成佛一定要有明心見性的過程,主要還是要親證本心、眼見佛性,最終還要證知本心第八識所含藏的一切種子而成就一切種智,這應當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有人會誤會明心見性只是修學禪宗法門者所需要成就的,認為如果我不修禪宗、不明心見性,透過其他的法門照樣也能成佛,然而這卻是錯誤的說法。所以說「諸佛的本質就是真如佛性」,這樣的正知見,也是預防被籠罩的重要法義,也提醒我們要證的是真如心,而不是離念靈知之意識心,所以在此要附帶一提。

在《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中,平實導師也開示:【因為每一尊佛都是無量壽,只是有的佛不稱為無量壽而已,……無量諸佛也都是無量光,所以沒有差別。因此,如來壽命無量,不是只有 釋迦如來壽命無量,而是一切如來全部壽命無量;而這個是稀有法,以前不曾聽聞。】這裡的開示主要就是顯示成佛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也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累積的福德一定是無量無邊,那當然相對應感得的壽量也是無法計算的。譬如單純行十善業利益眾生,出生到忉利天,其壽量便有三千六百萬歲,如果是他化自在天,壽量更高達九十二億歲,而這些都只是在世間法上利樂眾生;如果是以出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來利益眾生,而且時間更長達三大阿僧祇劫,並且是在智慧禪定等非常殊勝之「施主勝」的情況之下,其相對應報得之福德與壽量真是難以想像,也無法計算了。所以學佛者對於佛壽無量應當要信受,然而應化身佛壽量,隨著相應之有緣眾生而有壽量之差異,但是諸佛之莊嚴報身則都是無量壽,這是大家所需要信受的。

所以從今天所談的內容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對於諸佛要絕對的信受與恭敬,這樣在學佛之道上就會有大利益;相對的,不能聽到誰自稱成佛或自稱法王,就直接相信了,而是必須要簡擇其是否有佛世尊或法王的本質或實質,譬如今天所說的「正遍知」等十號功德。而實際上此世界的下一尊佛,是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他是賢劫千佛之一,在他成佛之前,此世界是不會有人成佛的,所以如果您碰到誰自稱已經成佛,那您就知道他一定是弄錯了,絕對是誤會一場。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1)諸佛之間都會互相介紹與讚歎,因為眾生有各種根器與因緣,會與不同之佛世尊及佛土相應,所以佛世尊便會為此土有緣眾生介紹他方佛世界的如來與法門。(2)釋迦牟尼佛之名號代表能仁與寂靜,也是我們修學的目標,大家應當時時心存能仁與寂靜之作意,希望自己也能夠快速成就。(3)成佛必須有佛的本質,要圓滿成就佛的本質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才能福德智慧圓滿。(4)對於佛的本質有正確的理解,及對於佛要絕對恭敬,是修學佛法的重要基礎。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點擊數: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