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義解佛語

第058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隨義解佛語」的相關法義,也就是能夠隨著諸佛如來所說的義理而信受,並且能夠勝解諸佛所開示的言語。然而要能夠作到這樣,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佛法廣大無邊,三藏十二部又浩瀚猶如煙海,要確實掌握重點實在不是容易的事,但是這裡面佛菩薩仍然有一些方便善巧來幫助大家,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我們先來看在《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二乘法的總持就是斷我見跟斷我執,……所以二乘法的總持,你只要把握到了,就能夠「隨義解佛語」。……大乘佛法也是一樣,大乘佛法的總持是什麼?是真如、佛性。】上面這段開示非常精要,也把佛道修學的重點直接點出來。所謂「總持」,就是總綱憶持的意思,就是以精簡的綱要來含攝有關的許多法義;譬如以〈正覺總持咒〉之十四句偈頌,來含攝三乘菩提以及三轉法輪的法義內涵。例如其中之兩句偈頌:「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表示〈正覺總持咒〉可以稱為三乘菩提之總持,所以這就是剛才所說的總持或總綱憶持的意思;因此修學者可以從〈正覺總持咒〉這十四句偈頌,來概略瞭解整個佛法的主旨與重點。

一樣是在《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中,平實導師開示:【總持就是說:把一切法融會貫通,貫通以後就抓到那個要領,就能貫通一切法。一切法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要領。……領是重要的,就稱為要領,也就是綱要的意思,說他對於諸法融會貫通而知道綱要在哪裡。】也就是說,總持就是能夠抓到綱要或要領的意思,好像從衣領一提,整件衣服就整齊地拉起來一樣;所以佛菩薩為了利樂眾生,因而把佛法的綱要用總持來顯現。譬如上面所提到的〈正覺總持咒〉,修學者就可以依據這個總持,先瞭解與掌握佛法的綱要或要領,並依此綱要或總綱大要而漸漸貫通與通達各種法義,這就是總持的重要作用。

在上述 平實導師的開示中,提到二乘法的總持就是斷我見與我執,也就是二乘人修行,最主要需要作的事情就是先把自我弄清楚,了知以及確認以前所誤認為真實不壞的五陰我是剎那生滅而虛妄不實,所以要把這個錯誤的見解或我見斷除掉,這樣配合定力就能夠斷我見;但是,前提是要信受有本際、本住法存在,否則無法心得決定而斷我見,因為怕墮入斷滅空的緣故。斷我見之後,就有能力逐漸把我執分分斷除,這主要是因為初果人他是有學過四聖諦苦集滅道,因此在解脫道的法義架構上,他是知道及確認過的,所以他知道要用道諦的方法來斷除我執,而且知道不斷除我執,就會因為貪愛執著造業而引生後有之苦,所以他就會產生往斷我執方向前進的動力,因此聲聞解脫道,從初果至四果成就,最遲會在七次人天之內完成。

平實導師在上述《法華經講義》中也開示「大乘佛法的總持是真如與佛性」,也就是大乘法的總持就是如來藏心,因為佛性是如來藏的另一面,所以也可以說如來藏是大總持,祂可以總攝一切法。所以菩薩在七住位時親證如來藏,這個時候已經可以確認如來藏才是具有真實不壞體性之真我,接著在十住位眼見佛性,證得世界如幻觀,能現觀世界身心完全虛幻,唯有佛性與第八識心體真實不虛。在《楞嚴經講記》第三輯中,平實導師開示:【這個真如與佛性,是一切佛法的源頭;以後不管要進修什麼樣的佛法,都要從明心破初參開始;想要與如來藏心中的種子相應,還得要與佛性相應,全都要以破初參的明心與破重關的眼見佛性作基礎,然後才有辦法證得其他一切後修後得的一切佛法。】也就是說,在佛道修學的過程中,需要把真實與虛妄法弄清楚,接下來的修行便能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在佛菩提道中,具足明心與見性才是真見道具足。接下來的就是要把如來藏出生的一切法,包括其他眾生的一切法逐漸弄清楚,這樣具足三賢位三品心的觀行之後,證得七真如;相同的,在初地至十地中,也需要依次證得初地真如至十地真如,乃至當把真如心裡面的一切種子證知之後,就能圓滿成就一切種智,而稱為成佛。

因此整個佛菩提道的過程,都是在大總持「真如心」上面用功,所以說大乘佛法的總持是真如與佛性。而這個道理與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所開示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萬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本心,所以要了知這出生一切法的「所知依」第八識,才能正確地了知一切法。所以從上面的說明,大家就可以知道,如果修學大乘法偏離了真如與佛性,那修學就不得要領,而且通常會造成法義之理解錯誤,因此知見便會有許多偏斜,所以說「學法無益」;如果不慎又誹謗了正法,那真的是得不償失。

在篤補巴尊者所造的《山法:西藏關於他空與佛藏之根本論》中開示:【勝義法身─基與果─於法界自身中乃一性,而滅除客染者乃清淨慧聚及其隨法,如風吹散空中之雲聚。】(《山法:西藏關於他空與佛藏之根本論》,正智出版社,頁633。)在《山法》中採用基道果的方式來解說佛法的架構,這裡開示說「基與果,於法界自身中乃一性」,也就是說,因地與果地同樣都是法身第八識,皆具有真實不壞之真如性,而修學者依靠清淨的智慧與相應之修行,就能夠逐漸清淨第八識之種子與隨眠;第八識究竟清淨後成為果地之無垢識,然而還是同一個心體,這就有如把天空的烏雲遮覆吹散,而顯現出潔亮的天空一般;而從因地至成佛的過程中,需要依據種種修道之方法,稱為「道」。所以從上面《山法》的開示中,諸位也可以很清楚瞭解,成佛之道就是把眾生本有的第八識究竟清淨,成佛時便稱為無垢識,所以《山法》便用很精簡的一句話把成佛之道的要旨點出,這與前面 平實導師所闡述大乘佛法的總持是真如與佛性之開示,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大家從這個總持的道理,無論是二乘法的總持或大乘法的總持,就可以很快瞭解二乘法或大乘法之綱要與要領,修學就有了一個基本的基礎與方向。譬如修學二乘法的人,他就要依據二乘法總持之斷我見與斷我執,首先去瞭解什麼是「我見」的內涵與問題,以及應如何斷除「我見」,當然他也要瞭解斷我見最終要達到的目標,這就是修學二乘法的要領或重點,而這裡也需要配合一些「次法」去修學,譬如五停心觀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也能有利於排除種種的障礙。這樣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諸位可以去瞭解,學佛者之中,有多少比例的人知道什麼是「我見」?諸位可以試著去問問看,相信比例是很低的,因為大半的學佛者通常是求平安、求事業順利,或者還屬於在十善業的範圍之內,真正在探索自我以及何謂我見者僅有少數,而能正確瞭解何謂我見者又是更少,更何況是要知道如何斷我見了。

而從大乘法總持之真如與佛性來看,諸位就知道大乘法的綱要、核心,就是要明心與見性,再從明心見性為出發點,依次證得三品心與初地至十地真如,乃至成就一切種智。一樣的,學佛者之中,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夠正確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一樣比例是很低的,因為修學者通常被誤導而落入六識論,或落入否定本住法之一切法空之中,那這樣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明心見性」。從這裡就可以顯示「總持」的重要性所在,也就是說,您在修學大乘法的過程中,一定要在某個階段,記得依據大乘法的總持要去探究何謂明心見性,這樣就能夠逐漸進入大乘法之正軌中。而即使是修淨土法門之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花開見佛,也是要證悟這「無生法」第八識,並且進一步證得無生法忍。從上述的說明,我們就知道要非常感恩 平實導師把二乘法與大乘法的總持明確地開示出來,同時諸位也可以受持 平實導師所造的〈正覺總持咒〉,此咒對於總綱憶持佛法也是極有幫助;那如果要一覽成佛之道的大綱與次第,以及相應的諸種現觀,諸位就可以參考「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這些都是對於諸位之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透過總持,就能大略把握佛法的大綱與重點,那就比較能夠聽懂種種的法義。而且因為知道總持,所以在熏聞佛法的過程中,就比較能夠容易建立諸法之法住法位,因此雖然聽了很多知見,也很容易把這些法定位與連結,而不會產生混亂及見樹不見林的現象;如此修學就能夠很有系統性,也很有效率,能夠總綱憶持與瞭解諸法,也知道目前自己在整個佛菩提道中的位置,因此說「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接下來我們稍微說明一下與總持之概念有關聯的「教理行果」,它是從不同角度來提醒修學者在理解法寶時,應當要注意的四個內涵。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開示:【善男子!於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無漏能破無明煩惱業障,聲、名、句、文名為教法;有無諸法名為理法;戒、定、慧行名為行法;為無為果名為果法。如是四種名為法寶,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於彼岸。】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幫我們把浩如煙海的法寶,用四種類別作一個區分,稱為教理行果,也就是提醒我們在學佛的路上要注意這四種面向。第一個稱為「教法」,也就是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業障之聲名句文,或者也可以說就是三藏十二部。「理法」就是教法所詮釋之義理,包括二諦、四諦等理,在經中開示說是「有無諸法」;也就是提醒我們要分清楚,哪些才是真實的道理,哪些是不存在的虛妄想或遍計所執諸法。「行法」就是依理而行之戒定慧或六度萬行。「果法」就是行滿所得之有為無為果證,譬如菩薩所證之法是無為性的如來藏心,但是悟後也可以逐漸引生無量的有為智慧與神通。

所以從上述教理行果四種法寶的說明,諸位觀眾就可以掌握在理解法寶時應當留意的地方,也就是要依於聖教量「教法」,才不會偏離佛說、偏離修行的正軌。那如果大家比對現今尚有不少人堅持「大乘非佛說」,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修學要強調「教法」的重要性。而佛法甚深極甚深,如果是因為自己智慧有限,無法融會貫通佛法,就否定部分的經教,那真的是非常危險的事。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要尋求善知識解惑,而非直接否定經教,必須信受:「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而強調「理法」的原因,是因為直接閱讀三藏十二部,是很難理解教法所詮釋之真實義理;這從現今有許多修學者錯解教法而落入六識論、無根本因之一切法空等邪見,或者欲即身成佛等可知,因此尤其是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的末法時代,「理法」更形重要,而這得依靠真善知識的指導,才能正確理解教法中闡述的理路與真實道理。

「行法」是佛教的特色,因為佛教不是作學術研究,種種的親證都要自己一步一腳印去實際履行。譬如六度萬行須要一度一度如實去履踐,不是研究法義後便能夠福德智慧圓滿;又譬如諸種禪定,也不是研究後不必實修就可以證得禪定。「果法」就是各種果證與現觀,例如菩薩之五十二位階與十種現觀等等,令修學者可以檢驗自他是否有實際的證量、或者是落入大妄語中;而真實理解「果法」也是令想要修學之人,自己先確認這些「果法」是否是自己想要求證的目標,而有助於下定決心精進修學。所以說,「教理行果」確實是修學者所要留意的四個重點,可以提供修學者在修學法寶時的一種重要參考。

今天我們所探討的,無論是二乘或大乘佛法的總持、或是〈正覺總持咒〉,或者是基道果、教理行果等,都是可以讓我們在聽聞法義時,當成一個對比的架構或綱要,或者是提醒我們要注意之重要的角度或面向,如此在聞熏法義的時候,便會比較容易入手以及深入理解,也可以保護自己的修學之路避免走偏掉。而隨著聞熏法義與修學的時間越來越長,自己能夠瞭解的法義就越來越深入、完整,也越來越堅固,所以也就越來越能夠達成「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的目標。

所以在菩薩道的修學中,我們必須知道有種種方便善巧,例如是否有好好去瞭解各種佛菩薩建立的總持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個人之方便善巧或因緣不同,因此便有修學者能夠快速超劫精進,但是有些人卻進步緩慢或原地踏步,這裡面是否有方便善巧就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另外要再說明的是「總持」也稱為「陀羅尼」,雖然其中有一種稱為「咒陀羅尼」,但是我們要留意,並不是所有的咒都可以持誦,不是持越多咒越好。譬如有些是與鬼神相應的外道咒,這類的咒就不要去持;但我們可以持誦譬如〈大悲咒〉、〈正覺總持咒〉等,這些就沒有問題,也可以得到佛菩薩與護法善神的庇佑,所以持咒前最好能先瞭解清楚及作正確的抉擇。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1)瞭解二乘與大乘的總持,令修學者可以很快找到正確的修學方向與重點。(2)大乘法一定要依於真如佛性為核心來修學,而從因地至佛地的本心都是這個不生滅的第八識。(3)總持可以讓修學者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容易掌握法義架構及釐清諸法間之關聯,因而有利於建立正確與堅固的法住法位。(4)教理行果是理解法寶的四個重要的部分與面向,可以讓修學者掌握如何正確地理解法寶。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