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行位阶实证(四)七住——十回向

第029集
由 正伟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现在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也就是 平实导师的著作《法华经讲义》的导读课程。

在上一次的节目中,我们为各位介绍了从初信位到六住位,每一个菩萨位阶各有他们应该完成的“忍辱心决定”。从六住位进入到七住位是菩提道上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因为六住位要完成二乘的初果须陀洹,也就是身见我见的断除;进入七住位,则是要继续去追求大乘的见道位。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特别交代了这一件事情说到:【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意思是说:佛子啊!所谓退分或进分,是指说在十住位以前,在一切的凡夫法中发起了菩提心,这样子如恒河沙数的众生学习佛法行于佛道,此时主要是在信心与念心的层次上修行,这个阶段是有可能会退转的善根人。善男子啊!在一劫、两劫乃至十劫的十个信位修行中,终于能入十个住位了,这样子的菩萨在修行初住顺序到六住时,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正观现前,也就是大乘菩提的初见道,要进入真见道位,此时若得到了诸佛菩萨或善知识的护持摄受,就能够离开六住位而进入七住位常住不退,也就是位不退。此七住以前的菩萨,都有可能因为习气恶行而退失于佛法,所以叫作退分菩萨。

【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是说:佛子啊!如果能入于位不退,进入七住菩萨位阶:进入第六般若度,而正修行于空,无我、无人、无主宰的毕竟无生智慧,必能入于正定。佛子啊!如果不能值遇善知识的摄受,则有可能在一劫、两劫乃至十劫中退失菩提心。就好像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失。又像是净目天子、王子法才、舍利弗尊者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欲入第七住菩萨,但是值遇到恶因缘,所以不能信受、不能安忍,又退回到凡夫不善恶业之中,退出了住位,不是习种性的菩萨了;甚至退入到外道法之中,在一劫、十劫乃至千劫之中,起了大邪见造作恶业,甚至五逆十恶无所不造,这是退分菩萨的相貌。

七住位要完成的是“无垢忍”,对于无垢的真如法性能够安忍,对于万法根源的真实法如来藏能够安忍,所以七住位要完成的也可以叫作法忍、无生忍——安忍于第八识心的无生,进入了真见道位。也就是七住菩萨能现证现观自己身中的真如如来藏心,因此对于三乘菩提一切法的真实法性能够安忍,能现观自己的第八识本身即是寂灭的涅槃心;所谓涅槃,即是第八识本身独存的空性,而此心却同时能出生三界五蕴一切万法。能够完成七住位的实证,于是能被叫作不退菩萨,也就是成就了大乘道中的位不退,依此修证功德,许多大乘经典中也称此证悟如来藏的七住菩萨为菩萨摩诃萨,他可以对应到初地菩萨的行不退。

八住位到十住位要完成的是“一切智忍”,因为依于六住位的断身见、我见,以及七住位的大乘真见道的智慧功德,渐渐地于五蕴的内外法当中,完成了广大转依于真如的现观,智慧广大。这个时候呢,对于《俱舍论》里面所说的:“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切智。”乃至于一切智所摄的十种智的道理,也就是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虽然尚未全部完成,但这些道理一听就会懂,因为这正是自己七住位明心后一路上的整理过程与成就的心得,所以八住叫作童真菩萨——依止于阿赖耶真如法性,如童真的无垢、空、无相。

九住叫作法王子菩萨,能够安住真如如来藏之家,于三乘菩提不退,可以叫作法王子,但此处的法王子是指见地的层面,而不是事修圆满的层面。特别是十住位,如果得到善知识的帮助,则可以证得眼见佛性,也就是禅门的第二关。明心是现观阿赖耶识本自寂灭能生万法,而见性则是以父母所生眼现观第八识五遍行的清净功德相,这恰巧是真如心的两个面向。其中最殊胜微妙之处则是能够双依于如来藏的空有二边,在现前就已经具备了世界如幻观,而这样的十住位完成了,就是大乘真见道位的完成,此后就能够进入到相见道位。

十住菩萨叫作灌顶菩萨,因为眼见佛性双具真如心的空有两边,所以在见地上承接了如来家业,可以说在见地上是一切智忍,但实修上还作不到,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完成十住位的菩萨,此时若修得初禅或者更上的禅定,他是有能力去取证涅槃的,但菩萨不走这条路,而是要修行到十回向位,才取证菩萨阿罗汉永伏性障如阿罗汉。

完成十住后,下一个阶段是十个行位,也就是进入了性种性——圣性种性出生,开始建立圣菩萨性,也开始从原有的铜宝璎珞,更上一层升到了银宝璎珞。

初行到三行位要完成的是“闻慧”,其中包括了欢喜、饶益与无瞋恨菩萨三个阶段。四行位要完成的是“思慧”,这个时候的思慧广大,可以叫作无尽菩萨。五行位要完成的是“修慧”,凭借着三乘菩提见道位的实证,广闻与广思的智慧,五行菩萨可以远离各种的愚痴与狂乱。六行位的菩萨要完成“无相慧”,闻思修慧已经完成了,此时继续依着因缘法的观行,包括十因缘、十二因缘的顺逆修观,现观一切法本来就是无相,只有一个形相显示出来罢了,所以能够证得无相慧。七行菩萨要完成的是“照寂慧”,因为已经有了无相慧,能够如实的观照寂静的境界,这样子是可以依此证入二禅的,但仍是真如所生的境界,所以叫作照寂慧,当然背后仍是第七识在领纳。

八行到十行的菩萨要完成“寂照慧”,住于第八识境界来看一切所生诸法,叫作寂照慧,这就是禅门的末后句牢关,如果能够通透牢关、过三关,那就是十行位的完成。倘若本身是菩萨摩诃萨再来,那过了牢关他就能入地,一般的人呢,则是站在自心真如的角度,由寂灭心观待一切诸法,即是宗门牢关。十行菩萨当然也有能力求取四果阿罗汉,但他不取证涅槃,反而是转向于三界现前诸法的观行,以求取更上的智慧,所以他能够因此进入回向位。所以八行到十行位叫作尊重菩萨、善法菩萨以及真实菩萨。

十个回向位叫作道种性——住于圣道的种性,要建立圣性。初回向到三回向位要完成的是“习相定”,深修习诸法相而能安忍安住,于三界一切有相法一一深观,他都在三界的有相法中修学,于空相、空性现前于一法中完成深观而心得决定。也就是以真如和佛性去观任何一法的法性与法相的本质,一切有为法的存在,转变成是习惯性的存在,不存在排斥,因此初回向位叫作“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菩萨;二回向位坚忍坚住而不坏,所以叫作“不坏”菩萨;三回向位则完全成就此观,所以叫作“等一切佛”菩萨。当然,在此位阶有解脱上的智慧可以取证阿罗汉,但是此位的菩萨他是用真如和佛性去完成、去习惯一切的有相法本然如是的存在。

四回向位要完成的是“性定”,完成了三回向位,对于道种性要很习惯,并不是说“我现在住在道种性的修行境界”,而是说不用反观,没有此与彼的差别,本然即是住于道种性中;也就是让自己对于道种性有坚定不移无可改变的安忍,这样子才能够叫作“至一切处”菩萨。

五回向位要完成的是“道慧定”,由于有了“性定”能至一切法处,对于四圣谛八正道等法能作更微细的观行,所以智慧更上一层,广大难思议,未来入地的大乘修道位上面该有的福德、功德、智慧开始具有了,所以叫作道慧定,成就了五回向位的“无尽功德藏”菩萨。

六回向位要完成的是“道种慧定”,由四圣谛八正道的观行,更深入到十因缘、十二因缘的观行,对于一切法的法性法相更加的细腻,配合上深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性皆归于空,发现一切法皆由第八识如来藏中平等平等所生起,所以一切善根没有高下分别,都与第八识真如无二亦无二分,可以准备入地后圣种性修一切智,所以叫作“平等善根”菩萨,这个位阶完成了就叫作道种慧定。

七回向位要满足的是“大慧定”,继续深入五回向与六回向的观行,所以所观行法者一一皆遍行于四生六道而无碍,生起了大慧的安忍,能平等顺观一切众生皆平等平等,所以叫作“能顺观众生”菩萨;如此的大慧,是为了未来修学地上菩萨的道种智而打下基础。

八回向到十回向位要完成的是“正观定”,依着前面完成了道慧定、道种慧定、大慧定,继续修行让自己于大乘菩萨能完成入地前全部的大小深细的正观而无所遗漏,所以叫作正观定。

十个回向位当中,由于很快要进入地上菩萨的位阶,也就是即将要圆满大乘菩萨的见道位,而进入修道位,所以要建立自己的圣性,才能够入地成为真正行不退的圣位菩萨。所以在回向位中要不断地熏习与实践圣法,让自己习惯于回向此菩萨所行境界永不改变,所以叫作“习相”,乃至普通众生见到这位菩萨会觉得是等同于佛的菩萨,因此他有了金宝璎珞,也就是以黄金为庄严具,代表永远不会变坏的含义。

从十回向位入初地,是大乘菩提道上另一个大关卡,也就是要进入行不退,它所需要的福德智慧更甚于前面修行的总和,所以入地后的菩萨才能算是真正的不退菩萨、菩萨摩诃萨。

今天时间的关系,就为各位先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点击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