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28集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现在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是 平实导师的著作《法华经讲义》的导读课程。
现在的进度还是在经文中“忍辱心决定”这一句,本段经文所说的是能正修学《法华经》的久学菩萨的状况相貌。虽然只是一句,但是文字背后却蕴含着无数的法义。上一集的课程中,我们说到了经论里面讲到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圣者,仍然有可能退失到凡夫的心性,可能有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证得菩提位阶又会再退失?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杂阿含经》中说到证果之法,不是因为能思、能知,懂得思惟法义,就能够成就证果这件事的:【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经法,诸比丘崇向,而于经法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意思是说,这个无生无灭的涅槃法,不能被信感知,不能被爱好感知,或者不能被口传感知,不能被理论的深思感知,甚至不能被见解的沉思,乃至不能因为审思了四圣谛就可以接受到。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而不觉色贪,我先眼识于色有贪,而今眼识于色无贪如实知。若比丘眼见于色已,觉知色而不起色贪,觉我先眼识有贪,而言今眼识于色无贪如实知者。诸比丘!于意云何?彼于此为有信、有欲、有闻、有行思惟、有审谛忍不?”答言:“如是,世尊!”“归于此法,如实正知所知所见不?”答言:“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如果是现象界世俗谛上的观行,例如眼见色,只觉知色而没有因色生贪,成就如此的境界,而且如实知见,这是可以被信解所感知的经验,可以被爱好感知,可以被口传感知,可以被理论的深思感知,可以被见解的沉思,乃至审思了四圣谛就可以接受、感知到的。
【诸比丘!是名有经法,比丘于此经法崇向,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这就是说,世尊所说的非现象界、非世俗谛,也就是这个无生无灭的涅槃法,它不能被信所感知、经验,它不能被爱好感知,不能被口传感知,或者不能被理论的深思惟感知,甚至不能被见解的沉思,乃至不可能因为审思了四圣谛就可以接受到感知。也就是说,涅槃这件事情,它是必须要被实证的。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也是这样子说:【当知涅槃是内证法:谓离信故,乃至离见审察忍故。】意思是说,涅槃法是自己自内所证,涅槃有其实质可证得,其实就是离五蕴十八界。所以呢,信的本身不是涅槃,见不是涅槃,审察、安忍都不是涅槃,因为它们都还在五蕴十八界中;这些只是通往涅槃路途上会经过的风景。也就是说佛菩提道上,依解脱道来说证得四果说为有余依涅槃,才能够叫作无学位;而菩萨道上呢,则是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早已有能力入涅槃而不入,断尽烦恼种子现行,在此之前仍然有应断而未断的烦恼。
所以就佛菩提道的五十二阶位来说,每一个位阶都有它所应证、应断、应完成的内容,才能够说于此位阶心得决定而不动摇,也就是每个位阶,各有各应完成的忍辱心决定。要作到心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将所证、所现观的智慧,广行在自己普遍的每一个刹那的现前观行上,最后才能完成这个位阶的满心位,它会随着个人的福德、智慧、定力及烦恼的断除程度,而呈现有不同的进度与结果。所以每一个阶位都有它的入地心、住地心与满地心,每个人在同一个位阶上,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截然不同。
以下我们就极简略地依照经典,为各位简略的介绍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所应该完成的忍辱心决定。五十二位阶是指十个信位,简称十信位,然后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加在一起总共有五十二个位阶。凡夫第一次发起对于大乘佛法的钦慕,以及愿意修学佛法的心,就可以说他已经是初信位了。但是,从初信位到十信,得要完成的项目说为六坚——六种坚固,不但要实证彼位的智慧,还要能够安忍、安住而不会改变,所以一般人要满足这样的十个信位,是非常困难的。
从初信位到三信位要完成“坚信”,也就是坚定地信受世间真有佛法僧三宝可以依止,而自己未来呢,也一定会成为三宝中的一分子,于此坚信而不会改易,以这样的程度作基础,才能够向上进入四信位。四信位要完成的是“坚法”,于真实佛法的存在有坚固的所知与所信受;也就是对于什么是三宝的内容,虽然还没有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但是对于三宝的真实义,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它是离断常两边,而能归于第一义谛如来藏这样的法义能够坚住安忍。五信位要完成的是“坚修”,基于四信位完成的内容,对于三乘菩提虽然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愿意坚定地付之实修而不会畏惧。
六信位要完成的是“坚德”,因为对于三宝的信愿满足,对于如何修行到十信位的道路,愿意以实际的行为而付之实修。七信位要满足的是“坚顶”,对于修行到十信位的实修已经至顶了。八信位到十信位要完成的则是“坚觉”,也就是一路以来,跟随真善知识修学正确的佛法,而不是那一些错误的、相似的假佛法。所以呢,这一位菩萨他对法的觉知是正确的,因此在八信到十信位中,他对真正的佛法有了一个正确的认知,而且付之实修,所以对于正确的大乘佛法完成了无误的认知,也走上了实修的道路了,这个认知与实修本身都是正确的,因此他的十个信位是坚固的、坚定的,不容易被转移的,也就是他能够安住在安忍当中;这些安忍完成了,才能够说完成了十信位的实证。
也就是说,如果对于有真实佛法,它可以让我们解脱于三界,可以成就佛果大涅槃,佛法是非断非常,但是有真实义可证可得,成佛久远需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等等,如果说对于这些佛法的大义尚且不知,或者心有所疑惑而不能够自我确认,这都是不坚固,尚未完成十信位的修证。所以,自从 释迦文佛出世以来,佛法看似昌盛,佛教徒看似人数众多,但那都只是表相,实质上能入住位的菩萨并不多。更悲哀的是,现在流传在佛教界的知见,多有错乱谬讹之处,而且积非成是,变成劣币驱逐良币,这种情况在末法时期又更为的严重,造成了现在全球佛教界的佛弟子们,想要圆满十信位,成为一件甚难甚难的事情了。
但即使是完成了十信位的菩萨,在大乘道上仍然只是凡夫菩萨,他并没有庄严福德所成的璎珞可言,所以必须要更努力地修学更上的十种住位,也就是让自己成为习种性的菩萨。进入习种性的菩萨,开始有了佛菩提道上第一种璎珞庄严,叫作铜宝璎珞,虽然在此之前并没有这种璎珞宝,那么表相光明如同黄金,但只是铜质所成,还不能算是真金所成。
习种性由十信位向上而得,所以呢他仍然带有许多的凡夫习性的存在,仍然住在习气种性当中,所以如果有现出如诸般凡夫的习气现行,那也就无可稀奇了。也因为习气尚存,十个住位的修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法要修学,在习气炽然的情况下,如果一旦依止于习气,起慢心甚至是恶心,那么就有可能会立即退转,不但可能会退转到凡夫位,甚至会放弃佛法的修行,离开佛道又回到外道法中去,这也不算是稀少的事情。
初住到十住要完成的项目说为六忍——六种安忍与安住而且不会转易。有一些菩萨听到忍辱心、安忍这些名词的时候,一开始会以为是指忍不住的苦痛,我要强压下去忍气吞声,那种强压下去的不叫安忍,而是叫作不能安忍,因为内心当中是不接受的;那么是不是说,自己能接受了这件事情,不惊不疑、心平气和,因为在道理上是正确的啊,所以呢我不得不接受,这样子算不算安忍?这仍然不是安忍。
我们打个比方,屏幕前已经为人父的男众菩萨们,还记得自己当年小孩出生的状况吗?小孩刚出生时,我们第一眼见到小小的婴儿,心中无比地激动,知道这是自己的孩子,但在我们内心深处是否会有一种觉得怪怪的,特别是第一次作父亲的时候,心中虽然明白这是自己的骨肉,但还是有一点奇异的感觉,也就是总是觉得有一点点的不踏实感,怎么忽然小孩就出现在眼前了?但随着时间过去,身为新手爸爸忙前忙后,忙到晚上也没办法睡,有一天,不知是哪一天,忽然就发现了自己对孩子的那一种一丝丝的陌生感、惊异的感觉消失了。那是因为在每天的忙和当中,我们的意根已经完全的接受了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骨肉;透过与这个孩子的朝夕相处、推干就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全的接受了,心得决定了,再也不会怀疑,这就叫作安忍,心决定了。这需要一段实行、实践的过程,而不只是第六识意识心片刻的认知同意就可以成就的。
初住到三住位要完成的是“信忍”,实修布施、持戒、忍辱,依于十信位的基础而修行,对于三宝及三乘菩提具足信心、信力,依止实修而渐渐地具足诸般功德,不是只有闻熏即可,而是能具足对三宝、对法的信心。所以呢,这三个住位的名称,初住是“发心住”菩萨,能发起深心;二住是“治地住”菩萨,善于修对治以及冶炼;三住是“修行住”菩萨,已经住于修行的菩萨。
四住位要完成的是“法忍”,也就是在精进度上面的实修,加上了精进力,对三乘菩提法可以如实地安忍,更胜于前三个住位,所以可以叫作“生贵住”,出生尊贵而安住。五住要完成的是“修忍”,更加上修习静虑禅定,于三乘菩提的智慧、于心住一境的定力上,有了静虑的力量加入而安住,因此又更胜之前。六住要完成的是“正忍”,也就是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都已经成就了以后,有能力去实修最后的智慧度,如实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依三乘菩提修学四谛观与十二因缘观等等;在解脱道上他就能完成身见、我见的断除,完成二乘的见道位;于大乘道能发起见道前的四加行,他能够接受并且安忍于能取与所取皆是空,也就是能现前观行能取的七转识是空,所取的根身、器世间、六尘等等也是空,一切五蕴十八界法皆由空性而来。
所以六住位断我见、证二乘须陀洹果,这个位阶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六住位不能够真实满足,后面的位阶就会变得空中楼阁,所以六住位所实证的叫作“正忍”——正安忍位,意味着如果正安忍位无法完成,则未来的阶位就会成为梦幻泡影了。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是菩提道上,特别是大乘佛菩提道上面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与阶段,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特别交代了这件事情。
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