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行位階實證(四)七住—十迴向

第029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現在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也就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法華經講義》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我們為各位介紹了從初信位到六住位,每一個菩薩位階各有他們應該完成的「忍辱心決定」。從六住位進入到七住位是菩提道上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因為六住位要完成二乘的初果須陀洹,也就是身見我見的斷除;進入七住位,則是要繼續去追求大乘的見道位。

世尊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特別交代了這一件事情說到:【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恒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意思是說:佛子啊!所謂退分或進分,是指說在十住位以前,在一切的凡夫法中發起了菩提心,這樣子如恆河沙數的眾生學習佛法行於佛道,此時主要是在信心與念心的層次上修行,這個階段是有可能會退轉的善根人。善男子啊!在一劫、兩劫乃至十劫的十個信位修行中,終於能入十個住位了,這樣子的菩薩在修行初住順序到六住時,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的正觀現前,也就是大乘菩提的初見道,要進入真見道位,此時若得到了諸佛菩薩或善知識的護持攝受,就能夠離開六住位而進入七住位常住不退,也就是位不退。此七住以前的菩薩,都有可能因為習氣惡行而退失於佛法,所以叫作退分菩薩。

【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是說:佛子啊!如果能入於位不退,進入七住菩薩位階:進入第六般若度,而正修行於空,無我、無人、無主宰的畢竟無生智慧,必能入於正定。佛子啊!如果不能值遇善知識的攝受,則有可能在一劫、兩劫乃至十劫中退失菩提心。就好像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失。又像是淨目天子、王子法才、舍利弗尊者在過去修行的時候,欲入第七住菩薩,但是值遇到惡因緣,所以不能信受、不能安忍,又退回到凡夫不善惡業之中,退出了住位,不是習種性的菩薩了;甚至退入到外道法之中,在一劫、十劫乃至千劫之中,起了大邪見造作惡業,甚至五逆十惡無所不造,這是退分菩薩的相貌。

七住位要完成的是「無垢忍」,對於無垢的真如法性能夠安忍,對於萬法根源的真實法如來藏能夠安忍,所以七住位要完成的也可以叫作法忍、無生忍——安忍於第八識心的無生,進入了真見道位。也就是七住菩薩能現證現觀自己身中的真如如來藏心,因此對於三乘菩提一切法的真實法性能夠安忍,能現觀自己的第八識本身即是寂滅的涅槃心;所謂涅槃,即是第八識本身獨存的空性,而此心卻同時能出生三界五蘊一切萬法。能夠完成七住位的實證,於是能被叫作不退菩薩,也就是成就了大乘道中的位不退,依此修證功德,許多大乘經典中也稱此證悟如來藏的七住菩薩為菩薩摩訶薩,他可以對應到初地菩薩的行不退。

八住位到十住位要完成的是「一切智忍」,因為依於六住位的斷身見、我見,以及七住位的大乘真見道的智慧功德,漸漸地於五蘊的內外法當中,完成了廣大轉依於真如的現觀,智慧廣大。這個時候呢,對於《俱舍論》裡面所說的:「於所欲知境無倒智起,故名一切智。」乃至於一切智所攝的十種智的道理,也就是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雖然尚未全部完成,但這些道理一聽就會懂,因為這正是自己七住位明心後一路上的整理過程與成就的心得,所以八住叫作童真菩薩——依止於阿賴耶真如法性,如童真的無垢、空、無相。

九住叫作法王子菩薩,能夠安住真如如來藏之家,於三乘菩提不退,可以叫作法王子,但此處的法王子是指見地的層面,而不是事修圓滿的層面。特別是十住位,如果得到善知識的幫助,則可以證得眼見佛性,也就是禪門的第二關。明心是現觀阿賴耶識本自寂滅能生萬法,而見性則是以父母所生眼現觀第八識五遍行的清淨功德相,這恰巧是真如心的兩個面向。其中最殊勝微妙之處則是能夠雙依於如來藏的空有二邊,在現前就已經具備了世界如幻觀,而這樣的十住位完成了,就是大乘真見道位的完成,此後就能夠進入到相見道位。

十住菩薩叫作灌頂菩薩,因為眼見佛性雙具真如心的空有兩邊,所以在見地上承接了如來家業,可以說在見地上是一切智忍,但實修上還作不到,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完成十住位的菩薩,此時若修得初禪或者更上的禪定,他是有能力去取證涅槃的,但菩薩不走這條路,而是要修行到十迴向位,才取證菩薩阿羅漢永伏性障如阿羅漢。

完成十住後,下一個階段是十個行位,也就是進入了性種性——聖性種性出生,開始建立聖菩薩性,也開始從原有的銅寶瓔珞,更上一層昇到了銀寶瓔珞。

初行到三行位要完成的是「聞慧」,其中包括了歡喜、饒益與無瞋恨菩薩三個階段。四行位要完成的是「思慧」,這個時候的思慧廣大,可以叫作無盡菩薩。五行位要完成的是「修慧」,憑藉著三乘菩提見道位的實證,廣聞與廣思的智慧,五行菩薩可以遠離各種的愚癡與狂亂。六行位的菩薩要完成「無相慧」,聞思修慧已經完成了,此時繼續依著因緣法的觀行,包括十因緣、十二因緣的順逆修觀,現觀一切法本來就是無相,只有一個形相顯示出來罷了,所以能夠證得無相慧。七行菩薩要完成的是「照寂慧」,因為已經有了無相慧,能夠如實的觀照寂靜的境界,這樣子是可以依此證入二禪的,但仍是真如所生的境界,所以叫作照寂慧,當然背後仍是第七識在領納。

八行到十行的菩薩要完成「寂照慧」,住於第八識境界來看一切所生諸法,叫作寂照慧,這就是禪門的末後句牢關,如果能夠通透牢關、過三關,那就是十行位的完成。倘若本身是菩薩摩訶薩再來,那過了牢關他就能入地,一般的人呢,則是站在自心真如的角度,由寂滅心觀待一切諸法,即是宗門牢關。十行菩薩當然也有能力求取四果阿羅漢,但他不取證涅槃,反而是轉向於三界現前諸法的觀行,以求取更上的智慧,所以他能夠因此進入迴向位。所以八行到十行位叫作尊重菩薩、善法菩薩以及真實菩薩。

十個迴向位叫作道種性——住於聖道的種性,要建立聖性。初迴向到三迴向位要完成的是「習相定」,深修習諸法相而能安忍安住,於三界一切有相法一一深觀,他都在三界的有相法中修學,於空相、空性現前於一法中完成深觀而心得決定。也就是以真如和佛性去觀任何一法的法性與法相的本質,一切有為法的存在,轉變成是習慣性的存在,不存在排斥,因此初迴向位叫作「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菩薩;二迴向位堅忍堅住而不壞,所以叫作「不壞」菩薩;三迴向位則完全成就此觀,所以叫作「等一切佛」菩薩。當然,在此位階有解脫上的智慧可以取證阿羅漢,但是此位的菩薩他是用真如和佛性去完成、去習慣一切的有相法本然如是的存在。

四迴向位要完成的是「性定」,完成了三迴向位,對於道種性要很習慣,並不是說「我現在住在道種性的修行境界」,而是說不用反觀,沒有此與彼的差別,本然即是住於道種性中;也就是讓自己對於道種性有堅定不移無可改變的安忍,這樣子才能夠叫作「至一切處」菩薩。

五迴向位要完成的是「道慧定」,由於有了「性定」能至一切法處,對於四聖諦八正道等法能作更微細的觀行,所以智慧更上一層,廣大難思議,未來入地的大乘修道位上面該有的福德、功德、智慧開始具有了,所以叫作道慧定,成就了五迴向位的「無盡功德藏」菩薩。

六迴向位要完成的是「道種慧定」,由四聖諦八正道的觀行,更深入到十因緣、十二因緣的觀行,對於一切法的法性法相更加的細膩,配合上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皆歸於空,發現一切法皆由第八識如來藏中平等平等所生起,所以一切善根沒有高下分別,都與第八識真如無二亦無二分,可以準備入地後聖種性修一切智,所以叫作「平等善根」菩薩,這個位階完成了就叫作道種慧定。

七迴向位要滿足的是「大慧定」,繼續深入五迴向與六迴向的觀行,所以所觀行法者一一皆遍行於四生六道而無礙,生起了大慧的安忍,能平等順觀一切眾生皆平等平等,所以叫作「能順觀眾生」菩薩;如此的大慧,是為了未來修學地上菩薩的道種智而打下基礎。

八迴向到十迴向位要完成的是「正觀定」,依著前面完成了道慧定、道種慧定、大慧定,繼續修行讓自己於大乘菩薩能完成入地前全部的大小深細的正觀而無所遺漏,所以叫作正觀定。

十個迴向位當中,由於很快要進入地上菩薩的位階,也就是即將要圓滿大乘菩薩的見道位,而進入修道位,所以要建立自己的聖性,才能夠入地成為真正行不退的聖位菩薩。所以在迴向位中要不斷地熏習與實踐聖法,讓自己習慣於迴向此菩薩所行境界永不改變,所以叫作「習相」,乃至普通眾生見到這位菩薩會覺得是等同於佛的菩薩,因此他有了金寶瓔珞,也就是以黃金為莊嚴具,代表永遠不會變壞的含義。

從十迴向位入初地,是大乘菩提道上另一個大關卡,也就是要進入行不退,它所需要的福德智慧更甚於前面修行的總和,所以入地後的菩薩才能算是真正的不退菩薩、菩薩摩訶薩。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為各位先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