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十号六妙德(四)

第082集
由 正洁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延续上一个单元,我们引用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单地说明一个佛宝具足三身,还有六种微妙功德之后,我们要回到《优婆塞戒经》〈息恶品〉的经文关于如来十号的部分,我们要来重新讲说一下如来十号背后所蕴含的比较偏向于相应大乘圆满实证的一个定义。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优婆塞戒经》卷3)我们之前偏向于表面的字义,我们说庄严地就是菩萨璎珞庄严,就是戒、定、慧,就是菩萨万行——四摄、六度种种的三大阿僧祇劫所应该要实证的,让自己从这个凡夫心性变成菩萨心性,乃至具足圆满断除两种生死、两种障、两种无明,实证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永断现行与习气的烦恼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可是严格来讲,如果从大乘来说,所谓的庄严地,那就只有一法可以称为庄严地;这一法我们如果引用《瑜伽师地论》卷45所谓的:【法有二种:谓有、非有。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为非有。】这里的有为、无为,我们刚刚说过了,就是对应于三自性当中的依他起性法,这是有为法,还有这个无为法圆成实性心。当然还要再提醒一次,这里的无为法,可绝对不是“四所显示故”,那个依于蕴处界,乃至依于语言文字施设、时间空间施设的四所显示故的那样的真如无为、想受灭无为、虚空无为。好,依于这样的三自性,诸佛如来都不可能离于实证三自性,乃至八地的圆满这一个三无性(应该讲初分的圆满),乃至最后佛地的圆满实证一切三自性、三无性,还有一切的三三摩地,而来成就佛道。

所以,就如同我们之前对于这个如来旧的翻译,我们会说祂是“乘如实道而来”。虽然有人会故意引说:“唉呀!梵文的这个如来的背后的真实意涵应该是如去。”可是如来、如去,乃至或说如来有时候是取事实说,如来都是如实而语。现在问题来了,何谓如实而语?不证得一切种智,没有四智圆明,你不是世间解,不能够善逝的话,这里的善逝可不是只有能够善于远离二十五有,还要能够善于远离五阴区宇,因为我说过了这是偏于大乘而说;没有具足上面所说的功德,那如何能够如实语咧?因为如来过此十万亿恒河沙劫的地方,那个有佛叫什么名称?祂转几乘法轮?祂住世多久?祂如何、如何、如何,佛绝对都能够如实讲。所以这个“如实”两个字来解说如来,看起来容易,可是千万不要如同字面那样子的模糊,还是把它简单化,因为对你我来讲,这时候的“如实”,只有我不知道;可是我不知道,不等于那一个佛土的真实相貌,你我只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愚痴无明,你我不可能如实语。所以一切如实语者、一切不妄语者(不管是存心或不存心的),一定是只有诸佛如来。那这里就不说了。这像律典里面记载的目犍连啦,或是说舍利弗啦,他还有一些违戒的部分,因为他不可能具足如来的十八不共法,他们身口意一定都还有失——有过失,虽然都是无意的,不是依于三毒烦恼而所犯的过失。

好,那总结上面来说,“先佛从庄严地出”,那请问一下,一切诸佛如来的庄严地是什么?那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或者妄想颠倒而不能证得;这里的庄严地,指的当然就是密严国土。我们不引用契经来演说,单独就只是告诉你深密、解深密,言庄严无比的就只有这个不生不灭法,这个无生法,所以才说佛与诸菩萨已受记、当受记,都是依于阿赖耶而能够成于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里的庄严地,虽然表面的意思好像是资粮位这些资粮地,这些法宝当中的“教、理、行、果”四法宝当中“行法宝”的修戒定慧行,依戒定慧行而证得果法宝有为果、无为果,好像是以这样的法宝为璎珞,来庄严、来妆饰自己的尚未成就佛地的圆满的五分法身,菩萨以此为璎珞。可是如果要就究竟义来讲,这里的庄严地,先佛从庄严地,世尊从庄严地,您我这些未来佛也必定从这个庄严地——也就是密严国土阿赖耶——才能够出生而证得等正觉,而才有三身,才有具足六种微妙功德,才能够叫作如来——乘如实道而来,才能够一切如实语、一切不妄语者。

好,第二个:【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优婆塞戒经》卷3)好,“具足获得微妙正法”,那您从这里具足来讲,您就知道了,阿罗汉因为习气(烦恼障习气)未断,他虽然断了分段生死烦恼障的现行,可是我们都知道,舍利弗有一个故事,就是说:佛有一天问罗睺罗说:“哎呀!罗睺罗啊!你们僧团们这些弟子们吃的如何啊?”佛明明有看到罗睺罗面黄肌瘦营养不够,祂当然是明知故问。罗睺罗这时候回答说:“哎呀!吃得好的,面容身相就好;吃得比较不好的、不营养的,身相面容就不好。”当然就指像他一样。那 佛当然就问原因了,原来众僧去受供的时候,这一个居士(供养僧的这个居士)他没有如实地平等而供,他对于上座比丘乃至中座比丘,他所供养的是有所差别;而至于下座比丘,刚刚新出家的类似罗睺罗这样子的比丘,他们所吃的那些油啊、那些饮食啊,就比较不营养,所以这就面有菜色了。那 佛就说:“你这个上座比丘和尚是谁(引领众僧去受供养是谁)?”罗睺罗回答:“是舍利弗。”佛就因此而责斥了说:“舍利弗食不净食(是不清净地受供食)。”舍利弗辗转地听闻了 佛这样说之后,他就站立在大中午的太阳底下来自己受罚;而且把所吃的饮食,把它抠了吐了出来;而且发誓愿,从今生以后就不再去受供养受食——今生不受〔请〕供食。

结果后面的话,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他们就跟 佛抱怨:“佛啊!很难去请您来供养您,可是供养不到您,现在连舍利弗都不〔受请〕供养了,那我们该如何怎么办呢?我们这些弟子如何植福呢?”佛就说了:“舍利弗只要言出他就必行。”所以 佛就讲了过去世的因缘:“舍利弗曾经为毒蛇,它咬了一个国王,这国王请了有咒术的一些咒师,把这个毒蛇摄来,然后燃烧了一个大火,跟这毒蛇讲:‘你要不就把毒吸回去,要不就自己跳到火堆里去烧死。’那一世的毒蛇(舍利弗),它说:‘我这是有去无返,我说了就会做到,我吐出的毒哪有再吸回来的道理。’说:‘我宁可死也不干这种事情!’那一世的毒蛇(舍利弗)就投火而亡了。”佛说:“舍利弗从那一世这样瞋的习气乃至那样子的个性,一直延续到现世已经三明六通成为阿罗汉了,都还没有灭除。”这里来讲的话,也可以引用到后面的,我们为什么说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他没有资格叫作明行足,这个我们后面再来说。

好,第三个:【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优婆塞戒经》卷3)这一个新的翻译,玄奘大师翻译,我们刚刚说过了,叫作“正等觉”;稍微旧一点点的,可能是鸠摩罗什大师,他翻译的叫作“等正觉”。这里的世谛、真谛,前面的单元已经说过了世俗谛还有胜义谛,依于这样的无作四圣谛,乃至有作四圣谛,所谓的这样子的有作、无作四圣谛;依于对三自性当中这个圆成实性心有没有实证,对于这个无为自在心的一切界(一切种子)如何出生这一个有为法、依他起性这一个海浪——海浪是大海的一部分——藏识海常住,祂是真如性、祂是水性、祂是湿性;海浪就生灭法来讲,纯粹的无漏有为功德性、功德法、生灭法来讲,祂一样是水性、是湿性、是真如。

我们说烦恼就是解脱、生死就是涅槃,或是说淫欲是解脱、瞋恚是解脱,其实是依于这一切法就生灭法的角度而言,都是如来藏无漏有为的显现。可是这个无漏有为,众生不可能住于这样子的无漏有为法,他必定依于六、七二识相应的我执、法执的种子,他必定不可能能够实证、实践已经灭除遍计执性——我执、法执——而完全只见到生灭法,这一个如来藏的有为法性依无为心、自在心而生。必定是在现行十八界、现行的这个总五蕴相似相续而称为命根这样的现行的第八识当中,他必定就依于六识、七识现行,他相应的烦恼心所法也现行,而这一个无间的现行必定让众生马上就落于这一个生灭浪相,著于我执相、法执相。

我们以前在破斥琅琊阁“相似佛法”的部分,我们曾经举用了:门一打开,您不用十分之一秒,你就知道这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你也知道这是陌生的白种人、陌生的黄种人,你也知道这是一个熟识的白种人或是熟识的这样子的一个黑人。换句话说,门一打开,十分之一秒不到的时间,你早就落入了心不相应行的文身、名身、句身、空间、数目、次第,是一个、是两个,是高、是矮,是认识、是不认识,是男、是女,是漂亮、是不漂亮,早就落入于这样庄严、不庄严的律仪色、威仪色,甚至所谓的种种的美丑,这样子的猥琐、这样子的所谓的端正无表色,是十分之一秒就落入了。

以十分之一秒你就了别了这个例子来说,我们眼睛一睁开、耳朵一张开,早就取像为真、执梦为实。这里要请菩萨们记得,不要把生灭相、生灭法当中关于六、七二识的部分,把它作了一个混淆。当然我们刚才也说过了,在《成唯识论》乃至 玄奘的弟子一类的讨论当中的话,它的现行藏识并不是完全如同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部分,它不会去讲总五蕴的生灭相似相续而称为命根;他们另外会依于我们要来断六、七二识相应的我执、法执,他会把六、七二识的偏于生灭相,偏于我执、法执现行而说;所以这个部分,菩萨们必须要小心有一点简择。

好,再来:【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优婆塞戒经》卷3)我们刚刚在第一回合引用《优婆塞戒经》经文的时候,有解说了比较偏向于小乘的分段生死的部分,偏向于入门初机,所谓的七方便、五停心观的部分而去演说这样的境界,乃至这样子的三明。可是如果依于大乘要一一深入而说,那菩萨们请记得,这里的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天人师乃至于佛,这几个都是依于刚刚所说的“觉了二谛”,换句话说,“世俗谛、胜义谛”二谛都已经完全如实真实现观、现证,无有遗漏,才能够叫作三藐三佛陀;换句话说,就是成就一切种智,叫作四智圆明。比对于刚刚的《心地观经》,您大概就知道了,就是初次成佛的时候,特别在指这个真报身,因为这里讲到一切种智、四智圆明,一切世俗谛也好、胜义谛也好,一切世出世间一切微妙功德皆是能够作为所依,所以才叫作等正觉或是正等觉,或是这里的三藐三佛陀。

换句话说,这里的正等觉、等正觉,其实就是已经具足证得五分法身,就是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这里的法身是依于教、理、行、果,闻、思、修、证圆满,依于法宝,依于这样子的实证而说。这里的法身,不可以把祂跟之前《心地观经》所说的自性身,或是我们说如来藏就是法身,乃至成佛是法身佛,不可以把这两个概念把它合在一起。好,这里的等正觉,既然就是指具足五分法身,因为这里就是真报身——自受用身,一切种智、四智圆明。那从这里的等正觉以下,我们再来看一下《优婆塞戒经》〈息恶品〉这里的如来十号当中的“明行足”,再把这个五分法身戒定慧,我们把它带进去,那就可以很容易简单地依于这样的方便来互通,来说明如来十号当中某一少分的您我依于大乘菩萨修学而可以相应的一个法义,这跟我们修行当然也是有息息相关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我们说“等正觉”就是具足了。

好,再来看一下以下的明行足:“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我们说这里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楞严经》里面的经文,《楞严经》卷6有讲到“自觉已圆,能觉他者”,这叫作如来应世。“自觉已圆”,自觉就是自己已经觉悟圆满证得五分法身,成就如来自受用身、真报身。这个真报身,有出生,无消灭,永远都以四智圆明,乃至变现他受用身、变现变化身,来摄受地前乃至地上的一切有情、一切众生。“修持净戒,具足三明”,这里您就可以知道了,明对面就是无明,佛是二种无明都已经是完全灭除了,不管是烦恼障相应的这个分段生死——一念无明,或是所知障相应的无始无明——变易生死,所以佛才是真正的明。十八不共法里面有说,佛一切身口意行——祂这三种行——都是随智慧行,这个智慧当然已经是无上正等正觉,断除二种无明的智慧;而依智慧而行,祂都已经圆满满足了。阿罗汉的话,如果他回小向大,他不是依意生身而住世、而修学佛法,他必定还会有隔阴之迷;他连四魔也没有资格说已经是完全断除。所以这里的话,我们要把这一个阿罗汉,虽然有时候我们说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也就是三明六通的辟支佛乃至大阿罗汉,他于这个三明——就是过去世相应的所谓宿命明,现在世相应的所谓漏尽明,和未来世相应的所谓天眼明——他虽然也证得少分,可是他毕竟有所界限,因为他根本完全未过五阴区宇,他连色阴区宇都还尚且未过。

好,那这里“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我们就可以把五分法身来对应它,换句话说,从具足净戒(就是“戒”、定、慧),从戒第一分法身的少分多分,乃至到成佛的圆满具足,最后当然也要包括定跟慧,而只是以这个修持净戒来作一个说明。之所以佛会具足三明,而二乘无学没有具足,就是因为戒、定、慧这三种法身;因为菩萨们都知道,三明六通这些神通、禅定的部分,都不离于佛所施设的戒乃至之后的定、慧而来修学。所以总戒定慧而来说,能够圆满具足诸地菩萨乃至最后佛地的三明六通,那才是真正究竟的明,因为已经是究竟远离无明了。

好,再来下一个:【更不复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优婆塞戒经》卷3)这里的“善逝”,我们之前说过了就是善于远离。我们在前面的话,比较偏向小乘的分段生死的部分,我们也说过了。“不复生诸有之中”,这里诸有,表面的意思就是二十五有,所谓的“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然而,如果佛只是远离,永远远离二十五有,那从一方面来讲,祂跟那些定性声闻人永远不在三有当中出生,岂不是没有两样?岂不是没有殊胜可言了?所以这里请记得,从大乘来讲,这里的诸有,只要有变易生死,只要所知障还未断,都还会再还生诸有当中,因为你还没证得真报身、自受用身。所以这里的诸有,除了分段生死相应的二十五有之外,我们还要加进去一个五阴区宇。

关于五阴区宇的部分,这已经是完全地上菩萨种智的范围了,根本不是我们初学的凡夫所能够去详细解释。可是为了要能够有另外一个因缘,让 平实导师在演说五阴区宇的部分,或许依于这样影音流传下来,底下我就要引用《电子报》当中 平实导师所解说五阴区宇的部分;不是为了要让菩萨们现在能够去闻思,更别说是修,就是要来让菩萨们体会地上菩萨的证量,他是如何远远地超越过我们,他的智慧虽然以佛来讲犹如海水的一滴,可是于我们来讲,相比于我们,他却是远远胜过不知多少了。

好,我们来念一下,《正觉电子报》第124期在连载〈涅槃〉的部分:【入地以后应修十度波罗蜜多,但入地后应先侧重于扩大六度波罗蜜多的修行,是依无生法忍而重新广修六度波罗蜜多;于三地满心位成就三昧乐意生身,证得色阴尽的境界(至迟应在五地满心位前生起三昧乐意生身及证得色阴尽境界),此后每天若处在暗夜之时,永远都是视物犹如白昼。于六地满心位应证得受阴尽的境界,觉知心可以在自己的色身内外去住自由,不需入定以后才能进出,没有任何障碍。然后转入第七地中,修习方便波罗蜜多;到第七地满心位已经是想阴尽的大菩萨了。】中间我们省略了一些,因为时间有限:【于八地满心位应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于相于土变化自在,行阴习气种子已灭除一部分。然后转入第九地中应修习力波罗蜜多,满心位应证得“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同时具足圆满了四无碍辩,行阴习气种子又灭除一部分。接着转入第十地中应修习智波罗蜜多,于满心位证得行阴尽的境界;这时行阴习气种子已经断尽了,凡有所思、凡有作言、凡有所作,都因自意欲作而作,非无意义之事;一切无记性的身口意行,再也不会无意之间现行了,这才算是圆满十地心。这时十方世界诸佛共同为他遥作灌顶而成为法王子,菩萨道满足,准备转入等觉位中。等觉位菩萨犹如诸佛故名等觉,从此以后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身处,世世布施外财与内财而无犹豫,借此断尽识阴习气种子;凡有起念,都属故意所作之念,永远不再有不经意而生的无记业等念。如是百劫满已,成就大福德后,方能转入妙觉位中,再观察因缘而下生人间示现成佛、八相成道、三转法轮而示现灭度。】

总结来说,在三地满心就应该要证得色阴尽,或是说最晚、最晚也要在五地满心要证得色阴尽。而证得色阴尽的三地满心菩萨,他因为四禅八定、五神通于欲界、色界相应的烦恼都已经灭除;他依于这样子的殊胜的无生法忍相应的禅定,而证得了四禅八定、五神通,当然就能够让他远离隔阴之迷。就不会像舍利弗尊者这个样子,虽然舍利弗尊者他早就已经是回小向大,也证得地上菩萨的一个证量了。

好,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演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击数: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