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83集
由 正洁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延续上面的单元,我们先复习一下,我们第二次同样引用《优婆塞戒经》〈息恶品〉关于如来十号而来作一个解释的时候,已经把《心地观经》关于一佛宝有三身,还有这一个六种微妙功德讲说了。那我们也引用了这个《楞严经》,告诉菩萨们“如来”就是自觉已经圆满,然后还能够觉他,所谓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原文的话,在《楞严经》卷6是:【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那从这一个“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再综合这个《心地观经》,我们再简单地从如来十号的第一号“如来”来说。第一个你已经知道了,一切诸佛如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无不从这一个密严庄严地这个阿赖耶识,所谓的一切众生皆本自具足的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从这里具足一切成道的因缘,修学这一个法宝而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才能叫作“如来”,也才能一切如实语,无有遗漏;而这样的如来,一佛宝具足这样子六种微妙功德。
请记得,这里我们就引用来解说为什么如来才是真正的阿罗汉、应供?除了祂是具足圆满无生、具足圆满杀贼之法之外,六种微妙功德当中一佛宝:第一,祂具足这个无上大功德,祂是无上大功德田,然后祂是于一切众生有大恩德。为什么有大恩德?因为从祂的自受用身化现成他受用身,还有变化身来,让一切众生能够远离一切烦恼生死,能够究竟涅槃。当然我们说过了,为什么新的翻译叫“应”,旧的翻译叫“应供”;如来叫作“应供”的道理,也是因为我们供养的对象是田。田有三种:功德田、报恩田,还有贫穷田。佛当然绝对不是贫穷田,而功德田跟报恩田是我们必定需要供养的部分;贫穷田的话,不是我们的优先,虽然也是要顾念众生,要跟众生结缘、要来摄受佛土。而依功德田跟报恩田——无上大功德田、无上大福德田——报恩田当然就是只有佛才称得上,也才是真正的第一应供。
好,再来底下的话,我们说“觉了二谛”——世俗谛,还有胜义谛(真谛),都完全二谛圆明,因为二生死、二无明、二障都已断除,我们才说祂是“等正觉”,我们说这就是跟一切种智、跟四智圆明相应,我们说这样子就是证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那底下的话,我们讲到“明行足”,严格讲就是相对于五分法身当中的戒、定、慧。
上一个单元最后讲到了“更不复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我们讲说了除了二十五有之外,佛——无上正等正觉——更是远离了这个五阴区宇;远离了五阴区宇,而不是像二乘人勉强可以说远离二十五有,只有这样子的能够远离、能够灭尽这一个五阴区宇。依我们上一单元所说的《电子报》平实导师所阐述的法义,这样的佛才真正可以说是具足五分法身当中的解脱法身。因为祂的戒、定、慧行,因为祂从一开始亲近善友(佛宝跟僧宝)而听闻正法;而依于法宝当中的“教法宝、理法宝、行法宝”乃至“果法宝”(教、理、行、果)而闻、思、修、证。依这样的闻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戒、定、慧行——所谓的行法宝;而终于具足璎珞庄严,而十地满心上生色究竟天上之天宫,而能够成就真报身(所谓的自受用身)。这样的整个过程当中必定是戒、定、慧行已经圆满,而说祂能够圆满解脱身,所谓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第四个)五分法身中的第四分。就是因为祂完全解脱了,所以才有办法叫作“善逝”;远离一切束缚、远离一切烦恼,无有一法能够束缚祂,这才是大乘法所说的“善逝”。
好,再来:“知二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优婆塞戒经》卷3)我们之前在第一回合引用《优婆塞戒经》讲说十号的时候,讲到这个“世间解”,就是能够完全如实正解了知,能够依这样的智慧而解说《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那这里我们要特别来解说的是,众生世间还有国土世间的理解而称为“世间解”,绝对不只是那样子的一个狭隘的部分。举例来讲,以我们凡夫所见,乃至尚未成佛的所见,您所见的这一个器世间都是您的内相分。之前我们在破斥琅琊阁“相似佛法”的时候,我们有引用过了一个恒河水,四类不同的众生有四种不同的见。我们说一个恒河水,饿鬼所见这个是脓血之流;人所见是水,是清凉之水;天所见可能是琉璃庄严宝地。鱼所见、畜生所见、傍生所见,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就依于这个人眼、饿鬼眼、天眼所见,简单来解说这里的世间解。人有人的有情世间,就因为他的有情世间,他有这样子的正报,有这样子的人的果报身,所以他所见的,跟饿鬼依于他的饿鬼的五蕴这个有情世间,乃至天人依他天人的五蕴,他的五根的不同、这个业报的不同,这样子所谓的外六入、内六入的不同;所以人眼所见、饿鬼眼所见、天眼所见,依于这样的人、饿鬼、天有情世间五阴的不同,人、天、饿鬼五阴的不同,人、天、饿鬼所应该受用的这个依报自然也就不同。
而一水四见,或是我们刚刚只是简说的一水三见,这之所以会一水有三见,那请问一下,那到底这个恒河是清凉水咧?是琉璃庄严宝地咧?还是脓血?稍微思惟一下就知道这三类凡夫,因为他们的凡夫心性,所以他们有造作这样子的五阴,有这样的五取蕴,有这样的业报身,所以他们所见的,在一个恒河水这同一个时空下,他所见就不同,这就是遍计所执所导致。那遍计所执所致的话,您所见的顶多也只是二所现影故当中,五根、五尘、法处所摄色当中的这些“遍计所执色”。
那这边要再多引申解说一下的,在《瑜伽师地论》乃至这相对应的《显扬圣教论》,乃至是《杂集论》《集论》,乃至所谓的《摄大乘论》,都有提到一个名相叫作“遍计所起色”。我们简单的念一下《瑜伽师地论》的一个论文,《瑜伽师地论》卷72:【复有余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谓先分别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谓遍计所起,胜解所现,非住本性相。】这里所要简单说的,就是这个名相“遍计所起相”,这是影像相。我们简单问一句,我们说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那请问一下,如果以佛眼所见,佛眼知不知道人眼、天眼、饿鬼之眼所见是什么?大概没有一个学佛人会愚痴到说,佛眼不知道这三种众生他各自依于这样子的有情世间而所见的器世间各自的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色是什么。
问题来了,佛虽然知道,可是佛有没有遍计所执?没有!简单来说,因为时间有限,佛眼所见就是这里的“遍计所起色”。当然这里的遍计所起色,不是只有佛眼所见,一切众生所见也可以都是遍计所起色当中依于自身我、法二执未断而所见的遍计所执色;是遍计我执、遍计执相应的,我执、法执相应的,而与这个正报、依报相应的。可是还是回到这一个问题,那请问外面的世界,既然我所见,我是人,我所见的是水,那外面的世界,天所见、饿鬼所见是不同;那到底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到底外面的器世间是什么?对不起,真正如实了知的只有佛。我们从这一点来提醒菩萨们,真正有资格说是“世间解”的只有佛。
好,那我们再来继续下面一个如来十号:【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优婆塞戒经》卷3)这个跟前面的十号,这里是第七,“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菩萨们只要敏感一点就知道了,这里跟前面的比较不同了,就是已经特别去讲到“调伏众生”。那以我们刚刚引用的《楞严经》卷6所说,前面所说的都是“自觉已圆”而成就五分法身、一切种智,所以我们说“等正觉”是一切种智、四智圆明是真报身;而“明行足”是自觉的部分,相应五分法身的戒、定、慧;而“善逝”——善于远离、善于解脱,是五分法身当中(戒、定、慧、解脱)特别相应于“解脱”。当然您也不可能说跟戒、定、慧无关,跟后面的解脱知见无关,我们只是讲说比较相应、比较强调。
那再来,刚刚才解说过了:“知二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名世间解。”因为完全如实了知有情五阴世界,乃至完全如实了知器世间,不是只有内相分的部分,还关于外相分的部分。那我们方便多嘴说一句,就因为佛如实地了知,而诸地菩萨乃至于相于土自在的八地菩萨,如实地、多分地了知这样的国土世界,所以才能够于相于土自在,而才能够一刹那顷就能够往来无量无边的国土。好,那这里的世间解,我们就把它对应成五分法身的最后一分,也就是解脱知见。
好,具足前面从“等正觉”叫作具足五分法身,而来说祂是依于从庄严地,从阿赖耶识这样子的一切种子识,而开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而开始来修学,而终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如来,而说祂是真正的大功德田,是有大恩德,而说祂是最上值得供养的田。再来第三个说是等正觉,就是真报身,就是第一次成就佛果,有生无灭的一切种智、四智圆明具足而成就五分法身,而说明行足,而说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这个部分,就已经是慢慢地趋向于所谓的“自觉已圆,能觉他者”,相应于“能觉他者”的部分而来解说。而这个分野就是在于这个世间解能够解说,有具足这样子的知见,就如同小乘的十智里面有尽智,也有无生智。如果硬要去把小乘的扯到这十号当中,不是说他真是如来,小乘的话,“如果是定性声闻人他有尽智,他能够不受诸有、不受后有,方便讲他是善逝;可是他有尽智,他未必能够解说——有无生智。我们无妨把这个尽智跟无生智,把它跟善逝、世间解稍微对应,这样子作一个理解,而说它是解脱、解脱知见的差别;当然记得这只是一个方便,以大乘无生智、大乘尽智,都一定是只有诸佛如来才能够断尽二种生死、二种无明、二障,才有资格说。
好,那依于这样子的《本生心地观经》的三身,还有六种微妙功德;还有《楞严经》的这样子的“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还有我们刚刚说的成就五分法身、一切种智,四智圆明,我们再来讲到这一个“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我们说这个就是自觉之后的觉他。那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简单的先只解说到这里。
我们先看下一个:【能令众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师。】(《优婆塞戒经》卷3)在自觉觉他来讲,这里当然是一定是属于觉他。而且这里的众生,主要的还是更相应于五乘教法当中人乘、天乘,或是三乘佛菩提的弟子,可是连人、天乘可能尚未满足,或者说小乘尚未断我见,大乘尚未明心的部分,这是一个简略来说。那对这些众生来讲,他能见的主要都是三界六道,那我们方便来说就是天人师,就是满足二乘具足天、人的福德。可是重点还是真正的离苦受乐,还是必须要断除三乘菩提所要相应的分段生死的苦、无余涅槃的乐;乃至这一个变易生死的苦,而证得真常我净,如来的真正的乐。好,这也是觉他的部分。
好,我们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要依这样子再来说:【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为佛。】(《优婆塞戒经》卷3)依于前面的只有佛才具足一切种智、四智圆明,依三大阿僧祇劫来不断地死死生生,乃至这样子断了分段生死、断了烦恼障的现行之后(像舍利弗之后) ,还继续的回小向大,续修地上菩萨所应修学的无生法忍;乃至到了八地能够于相于土自在,真正的是无相,也无功用行,已经远离了、断除了这个五阴区宇当中的色阴、受阴、想阴。可是请记得,在《华严经》当中也有讲到,八地菩萨他已经能够了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微尘所成、是几个极微所成,那这样子的八地菩萨比诸于佛却还是远远有所不及。因为即使您成为八地入地心菩萨,您也不过成就了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的前两大阿僧祇劫而已。
而八地菩萨离佛的智慧还有差了多远呢?我们就依《华严经》相关的经文,我们来解说一下。经文里面有说到:八地菩萨入地之后,他每一念心、每一刹那所修、所证,他都远胜于前一刹那;不是只有一倍、两倍、三倍,是算数无法譬喻之倍。换句话说,八地菩萨入地之后一刹那所证就远胜过、超过前面两大阿僧祇劫所证所修了,不管是五明当中的哪一明。那您想一想,这样的八地菩萨还要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佛,请问八地所证跟佛地所证差了多远?
好,那最后一个,我们说:【能破四魔,名婆伽婆。】(《优婆塞戒经》卷3)这个部分,为了要相应大乘法义的部分,那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只简单地引用窥基菩萨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当中所谓的〈破魔罗义林〉,我们来作一个简单的演释就好了。《大乘法苑义林章》卷6〈破魔罗义林〉:【魔有二种:一、分段品魔,二、变易品魔。《法花经》中〈安乐行品〉说:“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乃至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其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前面这里引用了这一段论文,告诉我们《法华经》〈安乐行品〉,在前面的经文当中,还是在方便示现中城——途中的这一个二乘的涅槃城而已。所以底下窥基菩萨又说了:【此说二乘先所破灭,】前面说的都是在二乘,在还没有回小向大之前,他所能够证得的,所能够破的、灭的四魔的部分,或是说二障的部分。【故知但是分段之魔。烦恼障品既障二乘,说之为魔;所知障品障于菩萨,明知亦魔。】这里就是把这样子的四魔,分成大乘的跟小乘的,依于烦恼障跟所知障而说。
【《胜鬘经》说:“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如来应正等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㲉藏众生方便演说。既分二死、二蕴、二烦恼,明知天魔亦有二类。”】(《大乘法苑义林章》卷6)这里的二死、二蕴、二烦恼,指的是两种死魔相应所知障、烦恼障,所以有两种死魔;二蕴当然指的就是两种蕴魔;二烦恼就是两种烦恼魔。所以明知天魔应该也要像这样子,有所知障、烦恼障相应的两类的天魔。那在其他的部分,我们时间所限,我们就不说。我们最后就只是来说一下,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浅见而已,当不得真实,菩萨的方便就来思惟一下,思惟看看是不是如理而已。
好,死魔来讲、蕴魔来讲、烦恼魔来讲,依所知障、烦恼障来讲,其实都是满容易的,譬如说,我们说小乘的死魔,这个不用说是分段生死相应的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相应的死;大乘的死必定是要成佛之后,才断的那一个变易生死。那死魔是如是,五蕴魔呢?五蕴魔当然是以小乘偏向于烦恼障来讲,这一个魔来讲(五阴魔来讲),他的五阴魔当然指的是五取阴而产生的二十五有。然后大乘的所知障相应的成佛之后才能够杀掉的五蕴魔呢,当然就是相应刚刚所说的五阴区宇,详情请参阅 平实导师殊胜的法宝《楞严经讲记》相关五阴区宇解释的部分。
再来烦恼魔部分,您无妨就依于这样子的一个相应的分段生死、相应的烦恼,还有这一个所知障——无始无明——相应的烦恼。烦恼其实严格讲,广义的烦恼不是只有烦恼障相应,窥基菩萨曾经说过,烦恼的意思就是扰乱。凡是让你扰乱,不管是扰乱小乘(二乘)者或是扰乱大乘者,让你不得断尽二乘乃至大乘相应的死魔,乃至二乘、乃至大乘相应的五阴魔,这都叫作烦恼。而这一种烦恼以大乘来讲,它必定主要也是指这个烦恼障习气随眠,以大乘来讲一定是所知障的,这也是烦恼。因为刚刚说过了,烦恼的广义是包括所知障跟烦恼障,虽然小乘的烦恼障其实只有烦恼障现行,可是这里的大乘要断的烦恼魔,它必定包括烦恼障(初地以上才能够断的习气随眠的部分);就如同舍利弗尚瞋、孙陀罗难陀还有贪淫的习气,不是真实的阿罗汉,还有真实的那样子的现行。
好,那最后一个天魔,小乘偏向二十五有讲的天魔,当然指的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那大乘的天魔呢?无妨就是我刚刚跟菩萨们说过了,这是我自己的揣测而已,菩萨们就方便以之为您简择的基础就可以。因为诸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上至十地,您如果读《华严经》或是读相关的经典,譬如说《璎珞本业经》或是说《十地经》的部分,都有讲到初地菩萨他可能会变现来担任这一个四天王天,那二地可能就是忉利天,这样子一直而上的欲界六天。那天魔来讲,您无妨就说,如果硬要把这个天魔,因为这边窥基菩萨没有解释,这纯粹只是我个人的揣测;这天魔来讲的话,您无妨来讲,菩萨也要能够越过六地,有时候讲是七地,所担任的他化自在天魔这一个部分。这个天魔部分不管是大小二乘,在四种魔当中,他都是指一个有情,而不像前面的死魔也好、蕴魔也好、烦恼魔也好,都不是有情类的部分。
好,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祝愿菩萨们:一切吉祥如意、修学正法无碍!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