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75集
由 正国老师开示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菩萨之作意”的相关法义,因为“作意”这个法有引导心行的作用,对于佛弟子在修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身为菩萨应当存在的作意。
一开始我们先来看在《成唯识论》卷3中,对于作意的定义:【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也就是说,作意是一个心所法,属于五遍行心所法之一,作意就是心中存在着想要缘或趣向某种境界或法的意念,而能引导自心趣向该预先设定的某种境界,以便成就某些想要达成的法。因为这样的缘故,加上作意属于遍行心所法,所以作意可以说时时刻刻在引导着我们的心行,因此圣教中也开示说:【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意对于修学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修行中如何维持着正确的如理作意而远离错误的不如理作意,便成为很重要的事情了。因此修学者如果心中一直有不如理作意存在,便容易与杂染法相应;相对的,如果一直存有如理作意,便很容易可以与善净法相应,因此作意有引生杂染或善净法的作用。
而在这里面,身为一个菩萨,他心中最基本的作意便是要自利利他。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79中的开示:【问:菩萨当言以何为苦?答:众生损恼为苦。问:菩萨当言以何为乐?答:众生饶益为乐。问:菩萨当言以何作意?答:悟入所知境界边际,及作一切利众生事以为作意。】大意就是说菩萨因为心量广大要摄受众生的缘故,所以他是以众生的苦恼为最主要的苦,而相对的是以众生能得到利益为乐;也就是菩萨心心念念都是在利益众生上面,所以说菩萨种姓最尊贵。论中接着就问说:菩萨应当要以什么为作意?论中回答说:菩萨以修学及亲证种种法为作意,而且是一切对于众生有利的法都要修学,也要以利益众生为作意,而且对象是一切对众生有利之事。所以论中的精辟开示,正显现出菩萨特性与菩萨种姓的精要。而且这里面不只说到利他的部分,也提到自利的部分,因此菩萨要提升自己的定力与智慧等,才会有比较大的力量来帮助众生,而且可以利益的对象也就可以更广,同时菩萨可以做的利益众生之事的层次也会跟着提升。而实际上,自利就能够增上利他的能力,同时从利他的过程中也可以令自己的智慧、福德增上。譬如医生的医术越好,他就能治愈更多的病人;而医生看越多的病人,则可以使其医术更加精湛。从上述圣 弥勒菩萨的开示中,我们也可以联想到菩萨戒三聚净戒中的摄善法戒与摄众生戒,而摄律仪戒是菩萨本来就应当要去做的。
大略了解了菩萨应有的作意之后,我们接着来看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四辑中的开示:【接着,舍利弗尊者叙述说:……每次或坐或经行时,常常都在思惟这一些事情;有时候思惟到悲切,不免失声痛哭起来,总是自己深深地责备说:“我为什么还认定自己是阿罗汉而不是菩萨?竟然是以阿罗汉的身分在修学佛菩提,这不是自欺吗?”】(《法华经讲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30。)这就是说,舍利弗尊者有很强的菩萨作意,虽然在僧团中是以阿罗汉的身分出现,而且还没有被 佛世尊定义为真实义的菩萨,但实际上他本来就是菩萨,所以这个与菩萨相应的菩萨作意就会自然存在着,而令他感觉示现的阿罗汉身分与菩萨作意不同。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身为菩萨,就应当有菩萨的作意与身口意行,这才是名符其实;而众生也可以依此而判断他是否是一位菩萨,所以有时候说六度就是菩萨的印记。因此正确的菩萨作意,可以令菩萨的道业快速前进。相对的,一般不回心阿罗汉,他的心中主要是灰色作意,一心想要入无余涅槃,对于三界有为诸法除非是必要的,否则他都不想要去接触攀缘。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79中的开示:【又阿罗汉于有余依生死界中,一向发起厌背之想,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向发起寂静之想。如来于彼有依涅槃无差别想,安住第一平等舍故。】也就是说,不回心阿罗汉在尚未舍报之前的有余依涅槃境界中,他是一心背离厌弃这生死的三界与种种世间法,所以去托钵的时候,通常眼睛只看着前方地面;而对于灭尽五阴十八界无余涅槃的寂灭境界,他是向往的。然而如来之无住处涅槃,却是不住于涅槃中,也不住于生死中,因为如来已经远离一切执著,断尽二障、离二种生死,究竟证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所以安住于第一平等舍之中。因此从上述的说明,诸位观众就可以大略知道,佛菩萨之作意与阿罗汉是有很大的差别。
实际上修行者心中之作意,会随着修证位阶之不同而有转变,而其心中也可以存在着几个不同的作意。我们先来看在修学解脱道过程中的七种作意,在《瑜伽师地论》卷34中开示:【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大意是说,修学解脱道一定要依四圣谛来修,而在这修学的过程中,需要配合七种作意,也就是了相作意、胜解作意,一直到第七个称为加行究竟果作意;透过这样的过程,可以令修学者证得初果乃至四果。一开始是了相作意,也就是要闻熏四圣谛的正确道理,这是最基本的;并且要配合四圣谛十六行观,来对于四圣谛作十六个重要面向的观察——实际上是针对四谛,每一谛有四行,因此四谛共有十六行。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他的心中一直会存在着一个作意,就是要彻底地了解及观行四圣谛,而当观行纯熟就能够进入胜解作意,而对于四圣谛之观行获得心得决定而令智慧出生,因为已经能够确认、胜解印持而不动转了。
接下来,如果能一直有远离作意,代表他已经有薄贪瞋痴二果的功德受用了,这个时候他顶多只会有“暂起微劣诸烦恼缠”的现象,因为与远离作意相应的关系;而“观察作意”与“摄乐作意”则是心中有这样的作意,能够不断地数数观察已断、未断的烦恼,对于未断之烦恼能如实对治之,并且心中对于可厌法深心厌离,对于可欣法深心欣慕,这样就能够产生一种很强的力量朝着解脱道前进,这是属于解脱道在修道位中所要实修的内容。而最后要依加行究竟作意来断除最后一分思惑,这个在解脱道中称为“喻如金刚三摩地”;三界爱完全断除之后,就可以住于四果的解脱境界,此时相应的作意称为加行究竟果作意。
上述所说明是属于修学解脱道的七种作意,而菩萨在修学过程中也要配合种种的作意。譬如在《大乘庄严经论》卷5中的开示:【菩萨次作是念:“我今应住不颠倒心,于佛所知应以诸波罗蜜恒时随摄。”是名随摄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退屈诸波罗蜜者,不应生悦。”是名不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增进诸波罗蜜者,应生庆悦。”是名欢喜作意。】这里是针对菩萨所作的开示,大意是说,菩萨心中应当一直存在着行六度之作意,也就是随摄作意。而如果对于六度之行有退屈,譬如有时候会觉得行菩萨道很苦,或者畏惧于法义之广大艰深,或者有时候会遇到比较大的障碍而产生暂时的退屈,因为与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同,因此便会生起不喜之惭愧心,这就代表有不喜作意;相对的,欢喜作意是说,如果是在六度之行方面有增长,则内心庆悦,因为离目标越来越近了。所以菩萨会随时对于自己的六度之行,有观察的作意存在,因此可以令道业快速增上。上面我们只说明菩萨的三种作意,但实际上在圣教中,为菩萨开示与细分了更多的作意来帮助修学者的六度之行,譬如有四十四种作意等。可见得如理作意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从圣教或善知识的教导中,学习到菩萨应当具有哪些作意。而这些重要的作意虽然很多,但我们可以先挑出一些与目前自己修学状况比较有关的,来配合而精进修学。
从上面修学四圣谛与菩萨道各有相应的作意之说明,大家就可以了解不同的修学位阶与内容需要配合不同的作意,由此可见得作意之重要性。接下来有关不如理作意的部分,我们来看在《瑜伽师地论》卷70中的开示:【云何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一、是烦恼生因,二、与杂染生相应,三、毁坏羞耻,四、起错乱犯。】大意是说,我们需要注意心中所起的不如理作意,这主要可以从四个面向来作判断:第一个是不如理作意会引生烦恼。例如在圣教中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也就是说,内心中存在着不如理作意,则会引生无明或愚痴,也就是使得对于正理的理解会产生遮障,所以这真的是很严重的后果。譬如心中存在着想要寻觅别人过失的染污作意,那就会使他自己一直在用心于别人的过失,如质疑自己师父的证量与是否持戒清净,或者容易误信谣传,或别人的渲染等。又譬如存有想要攻击对方说法的作意,就容易引生对于经教的断章取义,或易落入见取见之中等等;变成他跟这些烦恼法很容易相应,而忘失应该将行六度的作意摄持在心里面。
第二个是上述之烦恼——恶不善法生起之后,又会引生相应的杂染法而造作轮转三有之行;如果心中有远离染污法之如理作意,就知道应该不要让染污法继续衍生下去。第三个是会毁坏羞耻心,也就是因为心中存在着不如理作意,而遮止与如理作意相应之羞耻惭愧心的生起,让善净法无法发挥力量;因此难以止息恶行,这当然是很不好的现象。第四个是第三个的衍生,因为毁坏了羞耻心,便容易犯戒、造作恶业,或者弃舍先前所学的正确道理而退转于正道上。由上述的说明,大家就可以知道,不如理作意虽然本身不是造业,但是却会衍生出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一定要留意自己是否与不如理作意相应。另一方面,如果发现自己非常精进在修行,可是却没有进步或反而退步,那也可以检验自己的某些作意是否有问题,或者也可以请教善知识给予指导。
对于菩萨来说,有一种作意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真如作意”。在《金刚经宗通》第八辑中,平实导师开示:【然后你能够不怀疑,心得决定,永远住于这个见地之中;除非你入了等至位而进入定境去了,否则你时时刻刻都有一个真如作意存在;虽然你不会去感觉到你有这个作意存在,但那个作意却是一直存在着;所以你一反观的时候,就会发觉你是这样安住的。】(《金刚经宗通》第八辑,正智出版社,页47。)这主要是说菩萨悟后的作意,这个时候能够现观第八识真实而如如,知道一切法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真如心所出生,因此能够转依这个不生灭的真如心,安住于真如三昧之中;而这样的菩萨也能够观察万法唯识,也就是万法是由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而出生,因此可以令智慧快速增上。当然这也显示出依据八识论才能正确观察诸法,如果依据的是六识论而去除其中的第七识与第八识来观察诸法,则会落入不如理作意的范畴而引生许多的邪见。
有关真如作意,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在《显扬圣教论》卷3中,有开示七种真如作意相,这主要就是在开示有关七真如的法义;因为第八识真如心是成佛之道的核心,因此必须要对祂作深入的探究。而七真如的法义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七个面向或境界来了解有关七种真如体性,包括从流转真如作意一直到正行真如作意。这代表菩萨应当配合各种智慧与正知见,产生观察真如体性的七种正确作意,才能成就七真如的观行,这是菩萨悟后起修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入地前必须要完成七真如的观行,才能称为见道通达。这里需要留意的是,七真如并不是说有七个真如心的意思,而是从七个面向或重点来观察真如体性,这是佛菩萨的慈悲施设,代表由这七个最重要的面向来观察,对于地前菩萨来说是有最大的利益,不会过于复杂或简略;而对于地上菩萨来说,则需要修学更深广的十真如。
另外,同样在《显扬圣教论》卷16中亦开示:【声闻相应作意修,……为尽自爱作意修习,……菩萨作意修,谓如有一是菩萨住菩萨法性,……观自他俱利,依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门入真如理,自内缘无分量法,大悲增上故,起利益他摄受方便行,……为尽自他爱作意修习,……。】这里就把声闻与菩萨的作意之主要差异明白地显示出来,前者主要是“为尽自爱作意修习”,而后者是“为尽自他爱作意修习”,这与前面我们所说的是一样的,也就是前者声闻偏自利,而后者菩萨是自利利他;而这里又特别提到“观自他俱利,依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门入真如理”,也就是菩萨的观行对象同时需要兼具安立谛与非安立谛,而即使是安立谛也是要摄归真如的。因为安立谛苦集灭道也是要依万法根源第八识真如心才能建立,所以在七真如中也有相对应的“有漏法苦谛实性”、“业烦恼集谛实性”、“善无为灭谛实性”与“诸有为无漏善法道谛实性”,所以最后还是要摄归于三界唯心之心真如。
另外再特别提出,圣教中有开示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作意,称为“殷重作意”。也就是修学佛法必须要非常的诚恳与殷重,也要非常恭敬慎重,要有这样的“殷重作意”,因为正法是那么尊贵,圣教中说为“如来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修学这极为珍贵之法,一定要以极为殷重之心而有殷重作意,能够这样才能在佛菩提道上快速成就。相对的,对于弘法者来说应当要注意,“求经过者,慎勿示之”,“不恭敬渴请,亦勿为说”,一方面是保护闻法者避免毁谤正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正法太尊贵了,不可以随便不分对象说法,以免正法遭到破坏。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第一点,在修学的不同阶段与位阶,都要保持着相应的正确作意,才能令修学快速成就。第二点,菩萨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为目标,因此就会产生相应的菩萨作意,这也反映出菩萨种姓最尊贵。第三点,作意有引导心行的作用,因此需要摄持如理作意而远离不如理作意。第四点,第八识真如心是万法根源,因此“真如作意”在菩萨道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