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76集
由 正祺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单元。从今天起五个单元我们要来说明“六念法”,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这六个法,这六念法是佛弟子们修学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在有所实证之前,应该先修学的次法。这六念法在三转法轮的经典当中都有记载,如来开示佛弟子们随时要修学六念法,因此在许多的经典当中都有提到六念法。
在《杂阿含经》卷33中圣教记载:【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槃。】经中 如来说:比丘们在有学位的时候,也就是尚有烦恼还没断尽,还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位,在解脱道上还有待修学的阶位,那个时候努力向上精进求道,希望证得安隐的涅槃,正当这个时候应当要修六念法,一直到证得涅槃。就像是饥饿的人,身体非常的羸劣瘦弱,得到美味的食物,可以让身体肥壮润泽。就是这样,比丘们安住在有学位的时候,对于所要实证的涅槃还没有证得,努力向上精进求道,希望证得安隐的涅槃,应当修学六随念,就这样可以迅速证得安隐的涅槃。
解脱道中安隐的涅槃,就是无余涅槃跟有余涅槃,也就是二乘解脱道要实证的佛法。经中 如来说六随念,也就是六念法是应该随时忆念的,这六念法是证得涅槃前应该先修学的助道法,修学这六念法可以帮助佛法中的修行人迅速地证得涅槃。其实解脱道中如此,佛菩提道中也是如此。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中 如来说:【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经中 如来告诉须菩提说:菩萨摩诃萨从最初发心开始,在修行以及修学佛菩提道的次第上,是以相应于如来藏中一切种子的智慧的心,确实相信而且理解诸法本身没有自性,是以如来藏作为体性,而这如来藏的究竟理地中没有三界诸法的所有法性,所以是无所有性,以这种理解作为基础,然后修学六念,也就是修学六念法前必须深信而且接受无所有性的如来藏是菩萨道修学的基础。
所以,佛门中解脱道的修行人以及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在修学佛法有所实证前,必须有次第的修行、有次第的修学、有次第的修道,菩萨从发菩提心开始,必须要先建立菩萨道的修行,是必须相应于如来藏中一切功能的智慧,并且相信理解诸法都是以无有三界万法法性的如来藏作为自性,就像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5所说:【诸法皆以无性为性,如是无性本性自尔,非佛所作,非独觉作,非声闻作,亦非余作。】大乘菩萨修学佛法的基本认识,就是确定三界万法都是以如来藏的无性作为体性,因为如来藏的真实境界中没有三界二十五有的任何法性,这就是三法印当中所说的涅槃寂静印;这个无性本来就是如此,也就是如来藏本来无生,将来也永远不会灭,祂的体性本来就是如此,不是诸佛、独觉、声闻,也不是其他任何的人所创造,所以这个如来藏不是缘生法,是本来就在的法。这个无所有性的法就是修学佛法必须实证的标的,因为世出世间一切的法都是从这个无所有性的法出生的,这个无所有性的法,不是上帝,也不是大梵天,也不是缘起性空,也不是六识论主张的细意识或是极细意识,而是平凡实在的如来藏。
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66当中,如来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初发心位,或从佛闻,或复从于多供养佛、菩萨、独觉及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贤圣所闻,谓证诸法无性为性,究竟圆满方名为佛;渐证诸法无性为性,名为菩萨;乃至预流,深信诸法无性为性,名贤善士。故一切法及诸有情无不皆以无性为性,法及有情乃至无有如毛端量自性可得。】经中 如来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时候,或者是从 如来听闻的,或是从曾供养的佛、菩萨、独觉以及阿罗汉、三果、二果、初果等等贤圣的处所听闻,听闻知道当实证无所有性的如来藏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是佛地;渐次实证无所有性的称为菩萨,乃至一直到初果人深信有一个无所有性的如来藏,称为贤善士。因此一切的法以及有情众生,没有不以无所有性的如来藏作为体性,一切的诸法以及有情众生是无有像毛发端末般极微细量的自性存在,一切的诸法以及有情众生是以无所有性的如来藏作为自性,因此三乘菩提的修证是不能一丝毫离开无所有性的如来藏。我们现在在有学位的阶段,必须深信无所有性的如来藏是一切法的体性,必须以这个深信作为基础,开始修学六念法,然后渐次实证无所有性的如来藏,一直到究竟成佛。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般若部的经典中,甚至到《妙法莲华经》中,都提到“无所有性”,这个无所有性,在初转法轮的时候是以三法印的“涅槃寂静”印来表示。因为无余涅槃中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的法,无余涅槃的境界就是如来藏没有七转识而单独存在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才能够称为真正的寂静。具足了以上的基本知见以后,菩萨要开始修学六念法,随时心中忆念着这六个法。这也告诉我们,学佛的过程,不是要打坐求一念不生,而是要时时刻刻忆念六个法。许多的学佛人,经常以为学佛就是要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起妄想分别的离念灵知,所以打坐求离念。
就像是马祖道一禅师证悟之前,以为修学佛法就是打坐修定,南岳怀让禅师知道他是道器,想要度他。就故意问他:“你坐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马祖道一回答说:“想要成佛啊!”南岳怀让就在他打坐的庵前拿了块砖头磨了起来,马祖道一问南岳怀让说:“你磨砖做什么?”南岳怀让回答说:“我要将砖头磨成镜子!”马祖道一问说:“磨砖怎么可能成为镜子?”南岳怀让逮到机会回答说:“磨砖不能成为镜子,那么坐禅怎么可能成佛呢?”马祖道一请问说:“那如何才是呢?”南岳怀让回答说:“就像驾牛车,车子不动的时候,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牛?”
这个禅门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要先确立实证的标的,也就是“法”要先确立起来,坐禅修定是意识心的事,修禅定只是工具,禅宗证悟的标的是如来藏。确认实证的标的以后,然后依着次法来逐步修证,这才是三乘菩提的法与次法的正确修证过程。佛法中的“法”,就是实证如来藏以及修学如来藏中的一切功能。次法就是为了实证这个主要的“法”,应该要具足的一切助道法,修习禅定也只是助道法。修学六念法就是助道法,经中 如来告诉我们要随时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因为修学这六念法可以让我们实证涅槃。
这六念法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大般涅槃经》中有详细的说明这六念法的内容。在《大般涅槃经》卷18〈梵行品〉中 佛开示说:【云何复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如来开示说:世间人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所见、所觉的,就是六念法。也就是世间人是不懂得六念法的,而是菩萨们才能真的懂得这六念法。佛接着开始说明六念法的内涵,因为经文比较长,这边就省略不节录,我们就直接说明经文的重点。
如来说念佛就是思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名大沙门、大婆罗门、大净,毕竟到于彼岸,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有怖畏,不惊不动,独一无侣,无师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脱智不共智,广普智,毕竟智,智宝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花,调御人师,是大施主,是大法之师;因为彻底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缘故,因为彻底知道世出世间一切的道理的缘故,因为彻底知道一切的时节因缘的缘故,因为彻底知道一切的戒律的缘故,因为彻底了知五蕴身心的我的缘故,因为彻底了知大众的缘故,因为彻底了知众生的种种本质的缘故,因为彻底了知众生根性聪利、迟钝、中等的缘故,因为能够彻底离开断常、有无、生灭等等二边说中道法的缘故,所以佛是大法师。以上种种的名号与称谓,都是在形容佛的智慧与福德的圆满与不可思议,这些对佛的尊称,都是我们应该去了知然后忆念的;因为这些佛不可思议的智慧与福德,都是我们将来必须一一去实证的修学内涵。
《大般涅槃经》中接着说佛为什么称为如来?佛称为如来,是因为三世诸佛所说的法都是相同不变的,所以称为如来;是因为过去诸佛为了度化众生,所以从六度波罗蜜、三十七道品、十一空,一直到大涅槃,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所以称为如来;三世诸佛世尊为了众生的缘故,方便开示了三乘菩提,诸佛的寿命无量,如来也是如此,因此称佛为如来。从“如来”这个名号,可以知道佛佛道同,因为诸佛所证的标的都是无所有性的如来藏,并以此作为修证的内涵,最后成就一切种智。这也显示说,不能够说你修的佛法是缘起性空,他修的佛法是无上瑜伽,不必实证无所有性的如来藏,最后却都可以成佛,这就不是如来的涵义了。
那佛为什么称为应呢?佛是应该怎么样呢?是说诸佛在当菩萨的时候,应当远离无量的烦恼,因此称为应;或是说一切的人天,应该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来供养如来,因此称为应。
那佛为什么称为正遍知呢?正就是不颠倒,遍知就是对于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四种颠倒没有不通达的。声闻、缘觉二乘有遍知的地方,也有不遍知的地方:二乘声闻、缘觉所遍知的,是在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界世间上;可是如来说:假使二乘人在无量劫之中,观察一个色阴,对这个色阴无量的过去跟未来,二乘人是不能够尽知的,因为这个缘故,声闻、缘觉二乘没有遍知。如来则是世出世间可数、不可数,可量、不可量,可称、不可称一切的法,全部遍知,无有不清楚的。
那么佛为什么称为明行足呢?所谓的明,是称为得到无量的善果,行是称为脚足;所谓善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脚足又称为戒跟慧。佛能够乘着戒跟慧的脚足,然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称为明行足。明有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菩萨明就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就是佛眼,无明明就是毕竟空;所谓的行是说菩萨在无量劫为了众生的缘故修行各种的善业;足就是在这行的过程当中明见佛性,因为这个道理称为明行足。
佛为什么称为善逝呢?世间的道理有高不高、殊胜不殊胜,如来的心远离高不高、殊胜不殊胜的一切境界相。如来心中的境界中,如果有高不高、殊胜不殊胜等等的相,就不能够称为如来,因此如来称为善逝。如来说涅槃之性并非真实有,因为涅槃是无所有性的如来藏,在断除思惑以后所显示出来如来藏心体的境界相,因此说涅槃之性在三界中实在不能说有;但是诸佛世尊为了度世间众生的缘故,所以说有涅槃。就像是世间人没有孩子,因为别人有孩子,而说他有孩子;世间人实在是没有道,因为有其他出世圣人有道,所以就说世俗凡夫也有道。三界中本来就没有世间人以为的涅槃界可说,可是为了摄受教化的缘故,方便说有涅槃,因为如来藏无涅槃非涅槃可说。诸佛世尊就这样子成就大涅槃的缘故,称为善逝。
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都是佛的名号,是佛具足的功德,我们有所实证之前必须忆念佛的功德;在念佛之前更必须先确立无所有性的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诸法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菩萨必须这样子修学,才能够次第成就佛道。
今天就为各位菩萨说明念佛法门到这里,下一个单元我们继续说明“六念法的念佛法门”。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