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3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很高興又再次共敘法緣。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主題是:〈法師功德品〉之六根功德差別。
我們繼續前一回談到的「清淨意根」。經文中 世尊開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妙法蓮華經》卷6〈法師功德品 19〉)這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真實內涵,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那麼何謂能受持「此經」呢?「受持」就是對如來藏能領受任持——能領受如來藏的功德,並心心無間,保任執持。這表示要真實證悟後,對無生之法「此經」心得決定,永不改易,才能叫作受持「此經」。有了受持「此經」如來藏的真見道智慧,接下來才有能力讀「此經」。這個「讀」就是不斷地深入理解的意思,當你不斷地深入去觀察如來藏時就叫作讀「此經」。
如果證得「此經」,不斷地去觀察以後,你對「此經妙法蓮華」的瞭解就更多。那我們證得「此經」以後能夠讀文字上的經典,瞭解它背後的意義,是因為我們閱讀經本的時候,能同時閱讀自己身中本有的「妙法蓮華經」,所以我們能如實知道文字上的此經中的意思。這叫作眼力夠,讀透經背。能夠讀透經中語言文字背後的意思,才說你眼力夠,真的深入理解「此經」,真的讀懂了。而且要讀自己身中專有的「妙法蓮華經」如來藏,而不是讀經本那一部《妙法蓮華經》!經本那一部《妙法蓮華經》,只是提示你不同的方向和層次,然後你可以一面讀它而隨文入觀,對照自己的「法華經」並印證確實沒錯,智慧就跟著提昇,這樣才叫作真正的讀經。
讀「此經」以後,你總要去作思惟整理;整理的時候常常會用到語文(語言文字)去思惟,這就叫作「誦」。可是你誦「此經」並不是用語言文字在那邊唱誦,而是要依著證悟明心的功德去作體驗觀察;現觀「此經」而去作思惟,就能不斷增長相見道智慧。至此在真見道與相見道智慧多分圓滿了,才能進入誦「此經」,即是為人解說,純粹是利他之行,是把自己所讀的,自己已誦過的拿來為大家解說,讓大家有一個可以遵循的路,在成佛之道上前進!
再來是「書寫」此經,因為能利益大眾,成就大功德。這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把它整理成文字,造冊成書,將真諦之法流布於世間;另外一種「書寫」方式,就是去主持禪三,用嘴巴寫、用身體寫,不論何時都是在不斷地寫著;走來走去用腳寫,指桑罵槐用嘴寫,就這樣把祂寫出來,幫助有福德、有定力、有正見的有緣人實證,那才是真正的「書寫」。能夠這樣子作,願意辛苦這樣作,是因為意根清淨,是因為轉依成功了!從「此經」的讀、誦、演說、書寫來著眼,這樣才能使意根得到部分清淨乃至未來全部清淨,才能「得到圓滿的一千二百功德」。
六根所得功德各有不同,眼根、鼻根、身根只得八百功德,耳根、舌根、意根卻得一千二百功德;這就值得探究分別了。佛在《楞嚴經》中,為我們開示此中的差別:六根本各有千二百功德,但在人身的限制下卻有差別性。佛陀教導我們,要在六根中詳細觀察,從哪一根來下手修行會得到較好、較殊勝的修證功德。比如眼根,當眼根在觀看色塵時,眼根的背面是黑暗而看不見的,眼根的前方則是光明而可以看清楚、看得見;所以說,眼根「前方全明,後方全暗」,但為了看見後方的影像,所以轉動頭和眼根可以左觀和右觀;可是左觀右觀之時,還是無法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若是依轉頭及眼珠跟著左右觀所見的全部色塵境界而言,一般人只能看見四面八方影像的三分之二,故經中言「三分言功,一分無德」。所以應該要知道,眼根只有八百功德。
接著再來討論耳根,耳根可以周遍聽聞十方傳過來的聲音,只要聲音能夠傳到,不論是從哪一方傳過來的,沒有一方會被遺漏,耳根都可以聽得很清楚。事實上,從來沒有人聽不見背後或上方、下方傳過來的聲音,因此說「如耳周聽十方無遺」,而且「動若邇遙」——只要有了動靜時,若近若遠的聲音,不論是從哪個方向傳過來的,只要聲音傳到這裡了,耳根就會聽得出來。耳根的功德運作時就好像無遠弗屆一樣,只要聲音能夠傳到耳根處,就都可以聽得見,所以是沒有距離與方向限制的。而且聲音傳到耳根的時候,並沒有限制是哪一類的聲音、從哪個方向傳過來的才無法分辨;所以有所諍的時候,只要聲音夠大,就可以分辨清楚是什麼意思。因此,經中說「諍無邊際」。由此可以知道,耳根的功德是圓滿一千二百的。
如果是鼻根,鼻根是要透過出入息來作用的;如果不是通出入息,鼻根就無法分別香塵了。能聞到香塵,是因為有呼吸就有空氣在鼻根出入,如果把呼吸停了,空氣不再於鼻根中出入時就聞不到香味了;因此一定要透過出入息,才能產生分別香塵的作用。可是當我們呼吸時就一定是一進一出的,正當空氣進出轉換時,這時所嗅的香味暫時不在了。當你嗅聞一個物品香味時,如果嗅不清楚,就要(在)吐氣之後重新再吸氣。當你吐氣時,剛才吸入的空氣中香塵已經淡了,已經沒什麼可供分別的香味了;而且正當吐氣完畢時,還沒有新的氣味進入鼻根中,當然無法瞭解是什麼氣味,這時正是「而闕中交」的時候,一定要重新再吸氣時才能延續分辨所嗅的香塵。吐氣後重新再吸氣時是如此,吸氣後重新吐氣時也是如此,都會有暫時停頓而沒有氣息出入的狀態,都有暫時闕了中交的時候。這樣觀察檢驗時,把鼻根與耳根來作一個比對,顯然鼻根的功德三分之中已經闕了一分,所以鼻根的功德只有八百。
再來講舌根,譬如舌根宣揚正理時,可以談盡世間一切法,也可以道盡出世間一切法;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所有智慧,也可以藉舌根來傳達。正因為舌根可以宣揚,能把一切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全部加以宣揚,因此縱使「言有方分」,所說的語言雖然都是一個方向與分際的限制,然而所說的法義卻可以無窮盡而圓滿地表達出來,讓修學者可以依照諸佛所說的究竟正理,次第修學而究竟佛地的智慧。所以「理無窮盡」,沒有不能藉舌根解說來讓弟子瞭解的。所以舌根是圓滿的一千兩百功德。
今天的視頻到此先告一個段落。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