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7集
由 正超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一季所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這一個系列當中法義要旨,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法華經講義》作為藍本,再加以進一步論述當中義理。歡迎各位菩薩能繼續熏習這一乘圓教清淨了義、究竟圓滿而無上微妙的《妙法蓮華經》。
上一集說到意根清淨的菩薩之第二個清淨特性,就是要離開欲界法的貪著;而意根清淨的菩薩,他之所以能夠清淨,是因為受持「此經——妙法蓮華」,也就是證悟了第八識如來藏後,觀察一切諸法的功能差別。也就是一切種子皆為如來藏所含藏,就如荷花的特性具有花果同時。就好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一樣,由淨土經典中說往生到淨土(極樂淨土)的人都要住在蓮花苞裡面;那個蓮苞很大,方廣五百由旬,所以住在裡面也不會覺得悶,因為你玩都玩不遍。
但是什麼時候蓮花才會開敷呢?要等到善根圓滿成熟可以見佛的時候,蓮花才會開敷。所以你在這娑婆世界真的開悟了,往生極樂世界時,就不必在那邊等候蓮花開敷,因為你是坐金剛臺去的,你不是被包在蓮苞裡面帶過去的,因為你本來就已經看見果實了。可是你如果還沒有證悟成為上品中生的人,往生時是西方三聖帶來一朵紫金色的蓮花臺來,因為你是一個念佛的行者,生前已經修學了大乘般若,只是未悟;假使你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你就是那一位行者,經文中說「行者自見坐紫金臺」。《觀經》是這麼告訴我們的,說那個念佛往生極樂的行者,這時自己的中陰身,「看見自己坐在紫金色的蓮花臺上」,然後蓮花合起來,佛菩薩就把你帶到極樂世界去,種在那個七寶池裡面,要在那裡邊待一個晚上。
那裡一個晚上等於這裡娑婆世界的半個大劫,半個大劫之中你要幹什麼呢?要聽那八功德水順著你所住的這朵大寶蓮花「尋樹上下」,發出聲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六度波羅蜜、十二因緣等等。要在那裡(那一朵大蓮苞裡面)聽多久呢?等於這裡的半個大劫時光。你住在裡面聽完半個大劫以後,這些法差不多都懂了,於是那一朵大寶蓮花就打開了,佛菩薩就來為你說法,再經一小劫你就可以證無生法忍而入地了。
那一朵蓮花既然可以讓你坐,那蓮花裡面是有蓮臺的,表示裡面的果實是跟你一起存在的,是花果同時;正當開花的時候,果實就已經成長了。至於是否具足成熟,那就要經過開花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夠具足成熟;但是花開的時候,果實就已經具足存在了。所以你看見自己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如此,在娑婆這裡呢?也是一樣!當你佛菩提道修到開花的時候,你自己來檢查一下說:「原來這個果實本來就存在的,就是花果同時。」這樣的花才能夠叫作「妙法蓮華」,如果不是這樣的花,就不是「妙法蓮華」,因為沒有勝妙可說,也沒有成佛之法可說,那就不是蓮華。
這就是說,當你所證的這一朵「能生妙法的蓮華」,這樣的「此經」實證了以後,依於這部經如來藏而繼續進修,第一個步驟雖然還不離人間的五欲,但絕對不貪額外的五欲,這就是第一個層次的意根清淨;就可以少分瞭解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已經可以少分知之了。
如果再進一步到第二個層次的意根清淨位,所知的就多了一些;如果能夠把四禪八定都完成,不是只有智慧超越了三界,而是超越了慧解脫,成為俱解脫的菩薩,這時超越三界境界了,同時也加修了五神通、四無量心,已經可以成為三明六通的菩薩了,所以圓成了三地心,進入了四地的入地心了;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的意根清淨,對於「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的所知就更多。就這樣子有不同層次的意根清淨,一直修到佛地才算是圓滿知之。那麼這裡說的「皆悉知之」是說,於三千大千世界的六道眾生這三個部分,也就是「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全都知道,但不是圓滿知道,而是全部知道確實是六趣都有。我們就來稍微瞭解一下這一段經文。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雖然講的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其實等同於函蓋十方三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當你瞭解了這個道理,對於十方法界就不必要再有別的猜測與妄想,十方世界的三界世間全都是這樣的有情。那麼這時可以瞭解,不管是哪一類的有情,他們的心都一樣,也就是說每一個高等生物類的有情,都一樣具足含藏著八識心王的功能差別;但是隨著各個有情異熟果報的差別,所以八識心王的功能差別的現行,或多或少,最多不超過八個識,最少可以剩下三個識,不會更少了。
既然有這樣的狀況,眾生「心之所行」自然也有所差別,所以眾生「心所動作」也會產生差別。接著就是眾生「心所戲論」,當然更會有差別。譬如以「心之所行」而言,在人間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有八識心王;假使你這一朵妙法蓮華開敷了,可以細觀八識心王的差別,那麼你會看見人們的眼識只在色塵上運作,耳識只在聲塵上面運作;而鼻舌身識也都各住於一塵境界中運行;但意識卻不一樣,意識同時函蓋了六塵,可以藉由前五識而在六塵之中一一運行。
那麼既然證悟了,弄清楚了意根,了知最粗淺的意根之所行,就會發覺只要有一個不留神,眾生就會顯示出意根在處處作主,可是眾生竟然完全不知。而且意根只在法塵中運行,但祂對法塵的了知的智慧是很差的,卻對法塵普遍執著,然後藉由法塵而執著於一切的五塵境界,無所不包。然後你又可以看見眾生的真實心「妙法蓮華」運行時,原來都不在六塵中了別,你也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樣清楚照見了眾生「心之所行」,這就同時了知眾生「心所動作、心所戲論」,那你就全部瞭解,這不就是「皆悉知之」了嗎?
人類如此,哪天遇到了一條狗,看見牠的八識心王亦復如是。於是畜生道的「心之所行」,你也就知道了。意根如果再細微一些來說,意根是時時刻刻在作主。大部分的學佛人與大法師們都不瞭解這一點,可是你如果悟久了,你會發覺意根時時刻刻在作主。譬如以前好喜歡吃香腸喔!路上走著走著,看見賣香腸的小販子放著一個大碗公,三顆骰子放在裡頭;當你看見了,意識說:「我不能吃!不能吃!現在學佛了要清淨了,不能再吃眾生肉,我是菩薩啦!」意識一面想著、想著,意根竟然直接下決定就走過去;對不對呢?這就是意根在作主,這是很明顯、很粗糙的意根作主;可是意根的作主其實是剎那剎那都在作主的,還有很細微的作主情況,在悟前是很難以瞭解的。
如果悟了以後,你會看見說:「原來大家在講話、在笑,原來如來藏也在運行。」當然祂都不在六塵裡面運行,你也都知道,因此說你悟了以後,「心之所行,皆悉知之」!可是假使一天到晚都在貪著,一天到晚都在想著世間法,當意根不清淨的時候,就不會在這上面用心,對這八識心王的運作就觀察不出來,因為一天到晚都想著:「我是老大,我最重要,怎麼可以把我否定呢?」他就會認定能思想、能攀緣的意根,才是真正的自己;卻不曉得意根自己是遍緣諸法,卻不會刻意產生遍緣,也不會反觀自己有沒有在攀緣,只是自然任運地攀緣;他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的意根不清淨,那他就不可能照見眾生八識心王之運作。
可是意根初分清淨的時候,就是說你這一朵「妙法蓮華」開敷了——也就是開悟了,般若智慧生起了;然後可以去觀察八識心王而不退轉,轉依於真如心「妙法蓮華」。這就是意根的初步清淨,就開始可以觀察眾生「心之所行」。這就是先對自己觀察以後,有了自相智;然後去觀察別人,發覺別人跟我一樣,因此有了共相智;這樣觀察完了,生起了好奇心,從畜生道裡面,例如對狗、貓等等,我們去看,隨著牠們的層次高低來觀察,就知道牠們原來各有不同。假使一條狗、一隻貓,你大聲吆喝,牠們就趕快逃走。可是低等生物呢?例如遇見了蝸牛、蚯蚓,你大聲吆喝,牠們幾乎沒有耳識,聽不見,牠們不會溜走,那你就說:「喔!原來牠們『心之所行』是不一樣的。」
為何不一樣呢?這是因為牠們八識心王或多或少而有差別,不會超過八個識,但有的眾生少於八識啊!那你也就知道畜生道裡面也有不同的「心之所行」啊!
從這樣子來觀察說畜生道如此,差異這麼大,然後你可以再來觀察鬼神道。假使你到陰神的宮廟去,如果他們有鬼神附身降乩,那麼在乩童身上就會表現出來。那時候用你的慧眼去觀察:他們是有一點點的他心通的,當信眾在心中懷疑乩童所說的話時,他馬上就會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不信我的話?」然後就把你臭罵一頓。正神是不會臭罵人,可是鬼神可會臭罵人喔!那時候你就會發覺:喔!他的八識心王是怎麼運作的。你會發覺八識心王運作的規則是不變的。
鬼神界如此,餓鬼道的眾生呢?你也可以用比量來觀察,也還是如此!那麼地獄道的眾生呢?我們就用比量去推斷,而這個比量一定不會成為非量,一定與事實一樣,成為類似的現量。因為你以這個智慧來觀察,比量推斷出來的結果是不會有錯誤的。因為地獄道眾生一定是八識心王具足。為什麼一定要八識心王具足呢?因為要處罰他們,而八識心王具足才能夠具足處罰他們。那麼誰來處罰他們呢?由因果律來處罰,不是什麼人要去處罰他們,是因果律自然就會這樣地實行。而他們要受極苦、遍苦,當然要八識心王具足。
假使地獄有情沒有「妙法蓮華」——沒有第八識如來藏,他就不可能出生在地獄。如果他沒有末那識——沒有意根,那他在地獄道中受苦的時候,又誰決定說要哇哇大哭?又要嚎啕大叫?又誰決定要奔跑來逃離痛苦,然後又被另外一個苦所拘束呢?這個全部都是意根在作決定。那他為什麼會領受到地獄中的痛苦?是因為意識知道;意識能領受五塵的種種細相,也能領受苦受的總相。那麼意識為什麼能夠領受、能夠知道當時是苦呢?是因為有前五識。因為眼之所見都是惡劣的環境,極不可愛;耳之所聞都是天雷巨響、巨石相擊種種不可愛的音聲等等,乃至於鼻舌身面對香味觸等等覺受,一樣是八識心王具足。如果在地獄中沒有前六識,那他能受什麼苦呢?地獄的存在,在因果律中就沒有意義了,因此地獄有情當然要八識心王具足。這樣子,你就知道地獄眾生「心之所行」,因此三惡道眾生「心之所行」,一樣「皆悉知之」。
低等層次觀察過了,我們再來看欲界天好了。欲界六天的有情,因為有八識心王的運行,因此可以受用欲界六天的福報,以甘露為食,身著無垢無縫的天衣。再往上看色界天,到了初禪天已經沒有五欲了,所以只有離五欲的人,才能夠發起初禪,死後才能夠受生到初禪天去;那麼初禪天人不食團食,連欲界天的甘露都不吃,是以禪悅為食,就用禪定的力量使他們的色界天身維持著、增長著。既然不吃團食,就不必要有舌識來嚐味道,也不需要有鼻識來嗅食物的香味,所以他們就少了這兩個識;那麼八識心王中其餘的六個識,依舊不離那六個識原來運行的範圍;所以這樣子一看,你也能夠知道:「色界天人,他們『心之所行』即是如此啊!」
接著再往上推,推到無色界去,無色界既然無身,就不需要呼吸,當然更不必要飲食;他們也不需要有身識,因為連身體都沒有了;沒有身體的時候,就沒有眼睛;當然更不會有眼識,因為他根本不需要看色、不需要聞聲;在無色的狀況下,當然就沒有耳朵的扶塵根、勝義根,全都沒有啊!所以他也不需要聞聲,那時只剩下四空定中的法塵,完全沒有五塵,所以也就沒有五識,只剩下定境中的法塵,那時是由哪個識來分別呢?是意識,所以他只剩下意識。意識存在時一定有意根,因為意根是意識的俱有依根。
可是他既然成為無色界的天人,依舊是從他自己的「妙法蓮華經」中出生來的,所以他一樣有「妙法蓮華經」如來藏。這時他只剩下三個心:妙法蓮華第八識心、末那識、意識。那他既然住在四空定中一念不生,他的「妙法蓮華經」如來藏怎麼運行、意根怎麼運行、意識怎麼運行,你也就可以從比量上知道了!這也是瞭解無色界天「心之所行」,自然也是「皆悉知之」。
這時你從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八識心王所作的動作來觀察,你會發覺只有或多或少的差別,沒有不同的地方,都一樣有所了別,只是了別的層面不同;因為這八識心王各自所作的動作,都各有祂們不同的範圍或層次。例如眼識不會來作耳識所作的動作,耳識也不會來作鼻識所作的動作,乃至於意根不會來作如來藏「妙法蓮華經」所作的動作。當你受持「妙法蓮華經」「此經」不退轉,讓意根有初分的清淨,對於「心所戲論」就可以有所初分的「皆悉知之」。意根有第二分的清淨時就可以有第二分的「皆悉知之」。「皆悉知之」就是說八識心王的「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你都知道。不但如此,從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來看,所有的有情莫非如此。既然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莫非如此,放諸十方三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亦復如是,不外於「此」——「妙法蓮華經」,又名如來藏、真如,因為這個緣故,你當然可以說自己如今「皆悉知之」。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
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