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8集
由 正超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一季所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這一個系列當中法義要旨,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法華經講義》作為藍本,再加以進一步論述當中義理。歡迎各位菩薩能繼續熏習這一乘圓教清淨了義、究竟圓滿而無上微妙的《妙法蓮華經》。
上一集說到菩薩具有意根第二個清淨特性,則對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八識心王的「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都能「皆悉知之」。這是因為菩薩證悟了第八識如來藏而受持「此經——妙法蓮華」後,從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八識心王所作的動作來觀察,就會發覺只有或多或少的差別,沒有不同的地方,都一樣有所了別,只是了別的層面不同而已。
這一集我們繼續來說明經文,世尊接著又說:「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這就是說,假使有第一分的意根清淨,也就是說你悟後轉依於「妙法蓮華經」,所以意根已經可以安於自己目前所需要的六塵,不貪著額外的五欲六塵,這是第一分的清淨。那其中「雖未得無漏智慧」,也就是還沒有證得慧解脫、俱解脫,「而其意根清淨如此」,就是當意根可以有第一分清淨的時候,就能夠觀察「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不但能夠觀察,而且「皆悉知之」。這就是意根清淨所導致的結果,如果意根不清淨,他一定會堅持地認為:「我離念靈知才是真如佛性,我不承認有什麼第七識意根,我也不承認有第八識如來藏。那你跟我講什麼『妙法蓮華』,我信都不信,那是神話啦!」那就表示他的意根還不清淨,因為他堅決地認為五陰自己是真實法,所以他把自己抓得緊緊的;這時候就會自我美化;怎麼美化呢?他就會說:「我們學佛人啊!就是要好好的當自己,要把握自己。」各位菩薩有沒有常常聽到這個說法呢?這就是「我見、我執」的美化。當大家要把握自己,說要當自己,那就是意根不清淨。所以意根不清淨的人,末法時代佛教界比比皆是。
那麼意根的第一分清淨,就是菩薩證得「此經」如來藏的時候,發覺五陰十八界全部自我都是假的。因為所謂的自我,就是意根被意識錯誤教導了以後,意根不懂得反觀自己,卻抓住意識說「意識就是我」,同時又以為識陰六個識就是自己,都是被意識給誤導了;這就是意根不清淨,既是無明,又是我見與我執。那麼如果意根有了第一分的清淨,就是說菩薩意識運用了前五識與色陰而修學佛菩提道,先修定力而有了功夫,然後有了正知正見,之後正式參禪了,親自體究開悟明心以後,轉依於如來藏「妙法蓮華經」,都不退轉;所以菩薩的意根已經信受了,也接受了五陰自我都是虛假的,唯有「妙法蓮華」如來藏才是真實法,才是諸法的本源。當意根在意識的正確實證而接受不疑時,確定唯有「妙法蓮華」才是宇宙萬有的實相,這時意根就不再認定自己是真實的,這就是意根的第一分清淨。當意根這樣子清淨的時候,就可以局部瞭解三界六道有情的「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知道了局部以後就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莫非如此,所以也叫作「皆悉知之」啊!
像這樣的菩薩,他自然是諸佛所稱讚的,因此 釋迦世尊讚歎說:「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所以這樣的菩薩,當他有所思惟、有所籌量、有所言說時,其實都是佛法。不管他在思惟什麼樣的事情,也都是依於八識心王作為前提作思惟,不會只是落在意識的層面來作思惟。那麼他籌量著怎麼樣利益眾生,怎麼樣令正法久住時,也是依於八識心王作前提去籌量,去作正法久住的事業。所以他所有的籌量都是依於八識心王來作前提,那他這樣籌量出來的一切計畫,也當然都是佛法。
那他接著如果有所思惟、有所籌量,而為大眾言說、闡揚,當然也是佛法。所以你想要叫這樣的一位菩薩有所思惟、有所籌量、有所言說,而跟佛法相違背,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意根清淨的菩薩,不會為了一己的利益去思惟、籌量、言說。一定是為一切有情、為正法正教,能否在未來繼續利樂一切有情而去作思惟、籌量,而去加以言說;所以他所思惟、所籌量、所言說,全部都是佛法。
那麼這樣的佛法,都是依於他所親證的現量而照見實相法界,來作各種「思惟籌量言說」,當然「皆是佛法,無不真實」,所說全部都是真實的佛法。既然全部都是真實的佛法,當然也都是過去諸佛經中之所說啊!因為前佛後佛,佛佛道同;此佛彼佛,佛佛道同。不可能前後佛所說各異,也不可能此佛、彼佛所說有異啊;因為既然同樣是真實法,而真實法只有一個,同樣都是「妙法蓮華」,那不可能有第二種。也就是說無始劫以來直到現在,從現在再盡到未來際,實相依然永遠只有一種,不可能有兩種,也不可能有三、四種。那麼實相既然只有一種,佛佛道同,不可能先佛講一種,後佛又講另外一種;也不可能此佛講一種實相,彼佛又講了另外一種;那當然就不可能正覺同修會的 平實導師講了一種開悟的內涵,而別人所說與 平實導師不同的開悟內涵也叫作正確。因為同樣都是真實法,而真實法只有一個,就是「此經」——「妙法蓮華經」,就是如來藏。
那麼以前有人指責正覺同修會的 平實導師說:「各人弘各人的法,佛法有八萬四千種啊!那為什麼你不允許人家弘揚離念靈知呢?」或者說:「各人弘各人的法,不要互相批評嘛!」但不幸的是,了義的、究竟的正法,就只有正覺同修會這裡有。所以,佛法的正確與淆訛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需要辨正清楚,正法才得以弘傳,如此才能夠荷擔如來家業。這就是表示他們這些見解認為實相可以有兩種、有三種,乃至於七種、八種,所以才會主張說:「各人悟各人的,你不必要求大家所悟的都必須一樣。」可是最究竟、最了義的真實法就只有一種,既然只有一種,那一定是先佛所說不異於後佛,此佛所說又同於彼佛;絕對是佛佛道同,不可能諸佛之間法道不同啊!那麼別人如果是真的悟了,那所悟必定要與我們正覺同修會的所悟的內容要相同才對啊,不可能與我們有所不同,當然就只能是悟得這個「妙法蓮華經」如來藏真如心,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才是真正的開悟內容。
所以法門容許有八萬四千,但是從不同面向的八萬四千門進來,不論是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不同的任何一個門,不論是從哪一個門進來,只要進得這個佛法中來,就只有同一個大殿,永遠沒有兩個大殿;而這個大殿叫作「妙法蓮華經」,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如。所以,假使有兩個大善知識說法時不同,他們的法義正訛的可能性就有兩種。第一:一個對,一個錯,因為他們說的實證之法互相不同。第二個可能性,是兩個全都錯!不幸的是這兩個現象放諸現在、未來、過去,一切皆準。
所以,凡所思惟、籌量、言說,前提是他的「意根清淨如此」,那麼他的思惟、籌量、言說,才可能「皆是佛法」。假使善知識濫慈悲,使他悟得太容易,退轉了回到離念靈知去,那麼雖然他嘴裡面說自己是清淨的,宣稱自己是證悟者,自稱住於實相中,可是他的思惟、籌量、言說一定皆非佛法;因為若不是超過了,就是不及,過與不及皆非佛法。因為佛法不能夠沒有到達,而說他實證;也不能夠說他實證了,而可以超過諸佛。所以有個外道寫書說:「釋迦牟尼佛只在諸佛中的第三級,我是第一級佛啦,阿彌陀佛是第二級的佛。」這就證明那個人真是外道,有沒有這樣的外道呢?有的!因為佛真實,唯一無二;既然是唯一無二,就沒有等級。佛佛道同,怎麼可能分等級呢?所以說,實證的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當然是先佛諸經所說亦復如是,不會有差別。
接下來經文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意清淨,明利無穢濁,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花」之報,一時皆悉知。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持「法花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花經」故。】(《妙法蓮華經》卷6〈法師功德品 19〉)
經文中是說:【前面的開示說完之後,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一些真實義,便以重頌重新再說明了一遍:
這個人意根已經是清淨的,智慧光明銳利而沒有汙濁垢穢,以這樣的智慧而能夠了知上品法、中品法與下品法;乃至於聽聞其中的一首偈,就能夠通達無量妙義;而且還能夠次第為大眾如法演述,為人演說一個月、四個月乃至於一年。
不論這個世界之內或之外,一切的所有眾生,或者天人、天主、龍以及人類,或者四王天的夜叉、須彌山腳下的夜叉或者鬼神等等,凡是在六趣的眾生之中,不論他們心中之所想念有若干種;這位意根清淨的菩薩由於受持「法華經」的果報,他在一時之間全部都能夠了知。
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無數諸佛,各自都有百福勝妙的莊嚴法相,諸佛為眾說法的時候,這位意根清淨的菩薩,全都在聽聞之後而能受持。
還能夠思惟無量無邊的真實義,他為大眾所說的勝妙法,也都無量無邊;講到最後結束時的法義,追溯到最開始時他所說也都不會有所忘失或者錯誤,因為他是受持「法華經」的緣故。
那這位意根清淨的菩薩也全部可以知道各種法的相貌,並且能夠隨著諸法的真實義而認知它們的次第性;自身也能夠通達種種名字和語言,依於他的所知而為大眾演說。
這個意根清淨的人凡有所說,都是先佛所曾經說過的法;由於演述這部勝妙的「法華經」的緣故,處於大眾之中也都無所畏懼。
受持這部「法花經」的人,他的意根清淨到這種地步;雖然還沒有得到究竟的無漏,但他已經先有這樣的相貌顯示出來。
這個人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安住於這種希有的境界之中;所以被包括天主、天人、龍神等一切眾生,所歡喜愛敬而感佩於他。
他也能夠以千萬種的方便善巧言語,藉著言語來為大眾分別「妙法蓮華經」的真實義,而為大眾演說妙法,都是因為他受持「法花經」的緣故。】
此段經文的內涵是說明,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一些道理,所以用重頌再一次強調說,這位演講《妙法蓮華經》的菩薩,是因為意根清淨的緣故,所以智慧是光明的,不幽暗的;而且他的智慧所作出來的觀察也是銳利的,不是汙濁而有垢穢的。依於這樣的意根,因此他能夠知道上品法、中品法以及下品法。
這到底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這就是說,意根清淨很重要;假使前五根還沒有辦法清淨,至少意根要能夠先清淨。前面的長行中已經告訴我們說,意根有一千兩百功德,其實前五根的清淨也是要和意根聯結的;因為不管哪一根的清淨,都是要依於意根的清淨而來。那麼所說的前五根的清淨,其實也只是依於入手的差別而說五根中的某一根修行清淨;但背後其實還是由於意根相應於五根中的那個部分清淨了,因此所謂的眼根或者耳、鼻、舌、身根的清淨,依舊是由於意根清淨才能清淨,因此意根是統攝諸法的。
那麼如果意根清淨的話,前五根就會隨著有多分少分的清淨差別;只是意根的清淨是偏在心相的清淨上面來修,而不是偏在五根的事相上面來修,所以這裡面有所差別。那麼意根的清淨,主要或者概略地來說,是說菩薩不在弘法的過程上面想要去求得世間上的回報,他沒有想要取得任何世間利益的回報,就只是認為:為眾生演述勝妙法是自己回報三寶恩、回報眾生恩應該要作的事,因此他沒有期待於弘法的過程中獲得眾生給他世間法上的回報。也就是從最基本的條件上面來說,他已經意根清淨;而這不牽涉到習氣種子的清淨,而只是在現行上面斷除意根相應的煩惱而已,以這樣清淨的層次來說他的意根清淨。
由於這樣的清淨,所以他的意根不在世間法上有所貪著;由於沒有這樣的貪著,使得意根所統攝的意識心的作用,顯示出來時就有智慧的光明,是言思與辨正的智慧都很銳利,顯示出來他的意根在世間法上運作時,都沒有汙濁、沒有垢穢的。那麼因為這個緣故,用這個妙意根可以知道佛菩提道中的上品法、中品法、下品法等等萬法。那為什麼這樣的意根清淨可以成為勝妙的意根,然後他就可以知道上品、中品、下品諸法呢?其實意根的慧心所是很差的,這裡所謂的「知」講的是意識心,由於意根清淨,所以意根所攝受的這一聚法,也就是意根、法塵以及意識心,對於上品、中品、下品諸法,他就可以了知了!那為什麼他能夠了知呢?就是因為意根清淨。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
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