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種性尊貴(三)

第100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視頻弘法節目,目前導讀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法華經講義》為藍本。我們接續上一集所說,一切有情的色像,不論長成什麼模樣,都是在自己的「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中顯現出來的。這個真理實相,是依於諸佛示現人間的無上智慧而知,經由真善知識的諄諄教示,引導我們如何閱讀、理解,乃至貫通經文的前後法義,最終還能獲得實證解脫的智慧與受用。准此可見,能有三寶住持世間,對後世有心修學佛法的人是多麼的珍貴啊!

我們引用《楞嚴經》卷九,佛陀開示的經文:【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楞嚴經》經文中說:「佛弟子們都應當要知曉:有漏世界的十二類有情眾生,各自的本覺微妙光明的心體,這是恆常圓滿、具足功德的如來藏心體,與十方諸佛都是同樣而沒有差別的。這是在說,大家都各自具有的第八識心體,由於眾生無明的虛妄想而迷惑於正理,所以產生了過咎,愚癡與貪愛便發生了。由於愚癡貪愛的生起發動而普遍迷惑於三世與方界,所以有虛空的法性出現;法界中無數如來藏就這樣化現出各種迷惑於三世與方界的眾生而不停息,於是便有世界出生。」

我們若沒有善知識的指導,解讀經典就會誤會經文所說的意旨,說我們的實相心與佛無二無別,那就以為是大家都與諸佛共有一個如來藏心體,如此變成共有一個大我,這誤會可大了!這正是外道與哲學界的說法。如果是一切有情共同擁有同一個實相心如來藏,那麼諸佛就不應該是佛,因為他們將永遠不能成佛,而是必須先將所有眾生的染汙性都幫忙修除了,才有可能成佛。此經文中所說之「無二」,是說諸佛的第八識心所具有的一切功德與一切凡夫眾生各自的第八識心的一切功德,以及本來自性性、本來清淨性,本來涅槃性、本來恆住性都完全相同沒有差異。「無別」是說此如來藏心體的體性都沒有差別,都同樣具有真如性、不生不滅性、不來不去性、不增不減性,都同樣具有無量的中道性,也都同樣具足了能夠成就一切有漏世間法與無漏出世間法的圓滿自性。凡夫眾生和究竟佛地的第八識,都同樣本自具有這種體性,都沒有差別,所以才說是「無別」。

佛陀教示:有漏世界的十二類有情眾生,各自的本覺微妙光明如來藏心體恆常圓滿、功德具足,與十方諸佛都是同樣而沒有差別。由於如來藏心體中,有情各自內涵的種子有所差異,於是產生種種不同的世間,以及同一個世間裡的有情五陰與果報異熟互有差異。眾生都是迷理無明,不知道宇宙萬法的真實相而有種種虛妄想,對真如理體——阿賴耶識的真如性與種子差異性——迷惑而產生的過咎,導致愚癡與貪愛的發動而出生。「癡」就是無明,對真如正理迷惑不明;「愛」是由於不明真實理而導致對五陰自己以及種種我所產生了貪愛,於是有我執與我所的執著。因為有癡、有貪愛,接著我瞋與我慢就會出現。因此,「癡愛發生」以後就會付諸三業的實行,產生瞋慢的情緒。由於如來藏中集藏的愚癡、貪愛種子生起發動,不理解世界形成的原因,都是因於自心種子的染淨變異,所以錯誤的計著三世與方界,便有虛空的法性被認知而出現於覺知心中了。當虛空被認知為真實有,各種世界的境界真實有的虛妄想也會跟著持續建立及生起,於是眾生的如來藏便開始化現各種世間的眾生;當各各有情的如來藏不斷化現眾生的五陰而且都不停息時,就有世界不斷地形成而出現了,這就是三界各種世間的由來,世界就如此形成。

早在2500年前,佛陀經典中已經詳細敘說世界形成的因由,反觀眼前二十一世紀的科學家還堅持要從外在的物質色法,經由人類研發的儀器來探測世界以及生命的本源,並且偏執地拒絕佛經教導,認為太老舊的內容不符合科學。其實虛空只是眾生心中的一個想法與認知,虛空的念頭出生於人們自己的心中。由於這個緣故,世界就不斷地出生在空無之中,也就是眾生所誤會的「世界出生在虛空中」。換言之,當眾生心被如來藏感應而發生了應該出生五陰的動力時,眾生當然必須要在三界六道中流轉,那時就得要有流轉以及接受因緣果報所需要的器世間,於是眾生所需要的那一分器世間跟著就在空無之中出生了。這個器世間、世界以外的處所,就被眾生指稱為虛空。總結而言,追究器世間與虛空出生的緣由,都是源於眾生迷理無明、不知不證如來藏的緣故。其實虛空就是空無,就是無;虛空沒有法,全是依於物質的邊際來施設,稱為虛空。所以虛空是依附於色法的邊際而假名施設。所以在佛法中,虛空又名「色邊色」——色法邊際的色法。所以虛空其實是從眾生的心想而產生,若沒有眾生的心想來施設物質的邊際為虛空,就不會有虛空這個法。

前段所引《楞嚴經》經文述說世界出生,一切有情全都依於有情眾生的自心如來藏,無一不從如來藏清淨身中而出生;沒有一個有情能夠外於如來藏清淨身而出生,都是在自己的「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中顯現出來的。此說也如實契符《法華經》的意旨——「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出生顯現世間萬法。

我們再說《法華經》接下來的經文重頌:【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是說: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到達色界頂的宮殿),再往下看到人間的須彌山、大須彌山,鐵圍山、大鐵圍山,七大海水等,全都是在有情的如來藏「清淨身」中顯現。這怎麼解釋呢?我們如果把它縮小到一個自性「小世界」來說,每個人也有一個須彌山!住在須彌山頂宮殿的是我們的意識、意根;還有自己的四大部洲,手腳具足。諸大海水呢?也就是諸識種子連續不斷,如大海波,這就是七個識的種子,而與無明共俱,這不就是大海水嗎?這一切都在我們各自的如來藏「清淨身」中顯現!雖然如來藏顯現了這個五陰身,而如來藏祂依舊是「如淨琉璃」,所以當我們證得祂以後就是「得清淨身」。所以說從諸天乃至有頂,或者人間下至阿鼻地獄,莫不如是,都是諸大海水波濤洶湧,七識種子無量無邊而與無明共俱,然後本來還好,業風一吹,無明助陣,於是大海水波濤洶湧,那就繼續輪轉生死永無了期,這就是眾生的身心世界同樣「皆於身中現」。

這些句子聽起來是否很熟悉呢?正是。於《楞伽經》中有如此的句子:【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直接將第八識稱作「此如來藏、識藏」。經文中是譬喻說藏識阿賴耶本體猶如大海水一般常住不滅,由於六塵境界如同猛風吹動海面的緣故,便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以及末那識等不同種類的識浪生起;猶如大海水生起波浪,此波浪翻騰躍進後,又轉生下一個波浪,七轉識也是一樣,前識浪生起壞滅後,又轉生後一識浪生起。依於海水所以有波浪生起,與海水共同運轉;七轉識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有自心阿賴耶識為所依,所以能與阿賴耶識和合在一起而生起。所以八識和合似一而生起運作,其實都是由於阿賴耶識之所生所顯,並且全都是在自身中顯現——「皆於身中現」。

各位菩薩,前述的《楞嚴經》、《楞伽經》,以及目前主說之《法華經》等經典引文,佛陀在在處處都在宣說,每位有情眾生都各自具有能夠圓滿成就佛道的如來藏識,真是人人平等,世間萬法同時也都是唯識所顯,誠然是萬法唯識。

於此同時,我們又可與另一部經典的教示聯結,內容也完全相契符,《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佛告首迦:「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佛為首迦長者說不同善惡業報差別,是說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全都依於眾生各自心性安住的境界所造作的身口意業而有四聖六凡十法界的有情類果報差異,絕對公平。由於熏修佛法的智慧,讓我們得以「知其所以然」,能懂得從源頭改變命運,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命品類。顯然我們會期許自身能具備 佛陀所稱揚的「菩薩種性補特伽羅」的心性,也就是珍貴的「菩薩種性」,以能利益、影響全體有情生命的品質。

而此《法華經》宣演舌根清淨、身根清淨的菩薩修行心量內涵及智慧功德,也都是我們菩薩行者需要漸次經歷的體驗,於過程中持續廣利社稷群生,以落實 佛陀宣演《法華經》的意旨,期待眾生都能進入如來大乘法門唯一佛乘,以之成就佛道,廣利有情!

各位菩薩,我們說明到此。敬祝各位菩薩:

身心安康,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