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99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視頻弘法節目,目前導讀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法華經講義》為藍本,我們接續第十八輯之〈法師功德品 第十九〉。上一集說到三界世間的有情,都是在每個人自己的「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中出生的,當然也是要在自己的「法華經」「清淨身」中顯現出來。眾生的「法華經」「清淨身」就依著眾生往世各自造作種種不同的業而出生了不同種類果報的有情身,然後也會依於那些有情類而變現出相應於果報的世間,讓他們可以酬償願力與業力。假使沒有這一些共業有緣的人類,就不需要有人間這個器世間了!同樣的,如果沒有這類人間有情繼續存在的需求,這個器世間隨後也會漸漸毀壞歸於空無,他們的「法華經」「清淨身」如來藏,就不再以「不可知執受」來執持這個人間器世間了。那麼當有人持五戒、修十善,他的如來藏就開始為他形成下一世所需要安住的欲界天世間,因為他即將生到欲界天去。
同樣的道理,假使有人修學禪定,證得初禪、二禪乃至四禪,捨報後當然應該往生到初禪天乃至四禪天去,那麼就由那些人共同成就四禪天的器世間。若沒有地獄有情將要出生,也就不會有地獄世間出現。所以這一切的有情,下從阿鼻地獄,乃至色界頂為止,這其中的有情跟所有的器世間,都是在「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中顯現出來。
這樣看來「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到底是有色還是無色?答案是:非有色非無色。因為如果如來藏是有色之法,一切色法有生必壞,那麼「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就應當會壞滅。如果如來藏是「非有色」之法,那如來藏就不應該有能力變現我們這個五陰身,特別是這個色蘊——色陰十一個法。所以「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顯然是具有能生色法的功能,否則「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又如何能出生我們這個色身,以及我們的內相分六塵等色法。
所以「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本身無色,但是祂有一種特性,是其餘七識心之所無,就是祂有「大種性自性」。宇宙中的地水火風四大,是由「法華經」「清淨身」所變現的,這個如來藏「清淨身」能夠變現宇宙中的地水火風,祂也就能夠變現我們這個色身。既然能夠變現這個主人翁的色身,那我們也得有受報的空間來成滿願力以及業力,所以祂就同時變現出人間這個器世間。因此,「法華經」如來藏第八識心,迴小向大的阿羅漢們寫論的時候,就把祂稱為「色識」,說祂是有色法功能的識,不像前面七個識都是無色法功能的識。在大乘法經論中當然更如此說,特別是《楞伽經》中更明說祂有「大種性自性」。因此說如來藏非色非非色,而能生一切有情的色、心;有情的七識心與色身莫非是各自的如來藏「清淨身」所生,出生了以後,色陰十一個法,以及名——受、想、行、識,就同時都在如來藏清淨身中生存,一切的生老病死也都在如來藏清淨身中顯現。
接著 世尊在經文中的兩句偈頌說:「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菩薩對於這個「清淨身」,可以從裡面看見一切世間的所有世界與眾生;但是卻只有他自己可以明瞭,別人是看不見的。
佛陀為什麼要特地演說這兩句呢?這是在崇顯能夠修學佛菩提道的勝妙。初轉法輪時期的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並不勝妙,是被佛菩提道所函蓋的。然而只有菩薩們才懂得其中的真實意涵,卻不是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都能實證,更不是外道與佛門凡夫們所能實證,因為連二乘聖人都看不見這個「清淨身」如來藏;所以菩薩在人間或讀、或誦,或解說、或書寫「此經」「清淨身」的時候,他會發覺唯有自己一個人單獨看見了,別人都不瞭解。
這個佛菩提道的修學,還真得是以菩薩種性的心性與心量方能圓滿成就,因為這內涵與我們大眾都有關聯,讓我們再恭讀另一部經典作深入的瞭解:《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教示:「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佛法中的名相界定都很清楚,佛法中所謂的「種性」,是指能夠具足修證佛法的心性。而能修學佛法的種性有三種: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聲聞種性佛弟子只適合修學聲聞四聖諦: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法的觀行;緣覺種性佛弟子只適合修學緣起緣滅、因緣性空、十二因緣等比較容易觀察的到的世間現象法;而菩薩種性佛弟子,若聽聞前所未聞之第一義諦甚深微妙法界實相諸法,心中不會畏懼,卻能勇猛直前,有意願更加深入瞭解接受挑戰。
而經中所稱之「非種」者,是指那些不信因果、不信有佛、不信有解脫,他們說一切法空、法界實相空;由於他們福德不足,遇到假名善知識的邪教導而錯解大乘般若空的意涵,等同一般大眾之貪著世間利益等人,因為全都還沒有具足修證三乘菩提心性的緣故啊!所以在經中稱之為「非種」。
而經文中所稱之「心量」,是說一切法都是由有情的八識心王而現行,八識心王攝歸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藏識又名一切法。三界唯心莫非由此如來藏心所顯,萬法唯識皆由如來藏心而來,是故心之量就是法之量;以心能生萬有諸法,與萬法相應,所以法量就是心量。這是否也說明了,如來藏中所含藏一切萬法的種子,經由修行若能夠畢竟體驗,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福德、智慧具足,對於如來藏本體的自性功德亦能了然於心,就是圓滿佛菩提了。
若此,有了佛法中定義「種性」的概念之後,我們再細心閱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佛陀的開示:【菩薩種性補特伽羅,亦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漸修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30〈校量功德品30〉)經文中教導佛弟子們同樣都得依於此甚深般若到彼岸的智慧,精勤修學以到達無生死的彼岸。這裡所指「甚深般若」,自然就是指人人都本自具足的寶藏識——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因,一切身口意行所應修、應斷、應捨的各類種子,都如實儲藏於寶藏識之中。然而具有菩薩種性的有情類是超越所有聲聞以及獨覺的境界,他們若能證得菩薩之真見道功德,再能親證初禪,於是次第進修而最終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薩種性有情需要持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以能攝受一切善法及律儀,這期間並能無間斷地饒益一切有情而圓滿成就福德、智慧。
我們再恭讀另一段《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經文也同樣開示:【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諸聲聞、獨覺種性修梵行者,亦依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得聲聞果、獨覺菩提;菩薩種性補特伽羅亦依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漸次修行諸菩薩行,得住菩薩不退轉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30〈設利羅品35〉)此段經文說:三世諸佛也都是依於般若波羅蜜多為根本因精勤修學,最終而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有的聲聞、獨覺種性弟子們修清淨梵行,也得要依於第八如來藏寶藏識為根本因精勤修學,才能證得聲聞果、辟支佛果,達到不生不死彼岸的功德——那就是入涅槃,永遠不再有未來世的出生,不能夠再利益有情類。經文中 佛陀再說菩薩種性有情也是依於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卻是「超越」所有聲聞及獨覺種性的修行境界,因為菩薩種性弟子們還必須能漸次修行種種菩薩所應修、所應行的內涵,最終能得住於菩薩究竟不退轉的境界;意思就是說,可以成就佛菩提道——成佛。佛陀言下之意就是在說明「菩薩種性珍貴」,因為菩薩們的心志宏廣,願意三大阿僧祇劫的曠劫修行,不辭勞苦饒益一切有情,同事利行,成就佛道之後還永無盡期地饒益有情眾生。
這樣看來,由於眾生的心性不同,還真不能提早宣講《法華經》,否則真的會有許多人反彈。還記得嗎?當 世尊開演《法華》之時,有五千聲聞人當場退席,這也是一種反彈的落實表現。世尊留到最後圓教時期才開演《法華》,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
我們再說這位得到八百身功德的菩薩,當然是指這位菩薩已經得到如來藏的清淨身了。接下來的經文重頌說:【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別人看不見,只有這位菩薩能看見;他所看見的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一切有情類,不論是天、人、阿修羅,或者鬼、畜生,或者地獄眾生,一切有情的色像,不論長成什麼模樣,都是在自己的「法華經」如來藏「清淨身」中顯現出來的。這個真理實相,只有菩薩種族才會知道,其他的有情不知這個道理,也無法現前觀察。世尊這六句重頌是在告訴我們,證得如來藏以後,可以觀察一切的有情,無一不從自身如來藏清淨身中而出生,沒有一個有情能夠外於如來藏清淨身而出生。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如是,去到別的三千大千世界中亦復如是。
佛法的經典法要,五時三教,從初轉法輪至唯識方廣時期是一整體有脈絡的連貫性,以第八如來藏識為主軸開演,從粗淺隱說,逐漸轉入深廣顯說的內涵,我們處處都可看到佛法大意。本段文字也呼應了 佛陀在《楞嚴經》詳細開示三界世間的起源內容。
我們今天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分享。敬祝各位菩薩:
身心安康,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