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舌根的功德(上)

第094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來探討的是〈法師功德品〉清淨舌根的功德。

《法華經》的〈法師功德品〉中,佛陀說能受持《法華經》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解讀或者陳述、或者解說、或者書寫,表達《法華經》的真實義,這樣的人就是菩薩法師。而這位菩薩法師能夠獲得八百眼根功德、一千二百耳根功德、八百鼻根功德、一千二百舌根功德、八百身根功德、一千二百意根功德,以這樣的功德莊嚴六根,使得六根都能夠清淨。

那麼,我們這個單元要探討的是,演述《法華經》的菩薩法師的舌根功德。佛陀說這樣的菩薩法師,舌根於諸味中皆能得上味。但是得上味相是佛陀三十二大人相中的一相,意味著佛陀於因地當菩薩時已經在與舌根有關的口業上,修集了諸多善法功德,才能成就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中究竟圓滿的舌根上味相。

十善業與舌根有關的口業有四種,也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語就是如實語,在佛法的修證上所必須遵循的八正道,其中正見、正語就是針對四種惡語口業的對治法道。如果你不能依止正見、正語而行,就不能消除邪見、邪語,將會導致未真實伏除欲界五欲煩惱與五蓋,而僅在初禪前的未到地定,乃至僅僅是欲界定;為了得到他人的尊敬與供養而聲稱已得禪定,不能捨棄離念靈知或者一念不生的意識境界,沒有斷我見,沒有親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乃至轉依不退,為了貪求名聲與供養,聲稱說已經證悟,雖然沒有違犯殺盜淫等三種重罪,但都屬於十惡業所攝大妄語。

大妄語所造的口業,必定不能如實地以舌根言說佛法,因為初禪的境界是解脫於欲界的,未得禪定而聲稱已經得禪定,沒有現前的色界現量境界為依憑,他所說與所造作的身行必定不離欲界;而實相的境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中道性,沒有親證非見聞覺知心、非處處作主的心、非色受想行識又不離色受想行識的非心心如來藏,沒有現前的實相現量可現觀的緣故,他所說的開悟或者真如、或者空性,都不會離開見聞覺知心的心性或者虛妄想像,他必定曲解佛意、誤解大乘法,所說的盡是相似佛法,不僅誤導他人墮入邪見中,也將使得佛法趣向不可實證而漸漸滅盡。

因此,大妄語導致不能如實語,所說皆會墮於不能實證的戲論,也屬於綺語的不善口業;如是不善口業導致舌根就不能清淨,就不能修集如實語、誠諦語、如說能行語、善文善義妙莊嚴語等這些讓舌根清淨的口業。舌根不清淨,為人說法都是不清淨的,因為凡有所說都有過失的緣故。而舌根清淨得上味的重要因素,就是不妄語、不綺語的法布施,經中佛說:「真諦之妙說,是則味之上。」(《雜阿含經》卷36)真實義理的勝妙演說,即是超越一切眾味的甘露法味。佛法中的真諦,指的必定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真實指的就是不虛假;虛的意思就是只有表相沒有實質,而假的意思就是假借某法而施設的。

三界中只有表相沒有實質的法就是五蘊法。色蘊是由四大聚集而有,猶如海水中的聚沫生滅不已,沒有實質可得。那受蘊是由六根觸六塵所產生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聚集所成,猶如海水上面的浮泡生滅無常。想蘊是由六根觸六塵所產生攝取內相分了知聚集所成,猶如陽燄沒有實質。行蘊則是由六根觸六塵所產生的身口意行,由色蘊、受蘊、想蘊、識蘊在時空變化中運行所聚集,猶如芭蕉樹空而無實。識蘊則是由六根觸六塵所產生的對內相分六塵的了別,猶如魔術師他藉由工具所幻化,沒有實質可得。因此五蘊皆只有表相而沒有實質,所以是虛妄法。如同《大寶積經》中佛所說:【色如水沫,即是生滅不得久住。受如水泡,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想如野馬,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行如芭蕉,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識如幻化,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是名知五陰。】虛妄法都是生滅無常不能久住的法,能夠這樣的了知五蘊,才能入於八正道中首要的正見中,依止正見、正思惟進而正精進;精進的修持正語、正業、正命,然後到達正念與正定。

為何說五蘊是假施設法呢?因為虛妄法不能自在,都是藉因藉緣而有。例如四大不能自己聚合,猶如海中的泡沫不能自己聚合,必須以海水為載體,在海水中產生漩渦時才有聚沫在海面上出現,依據海水中所含藏四大的物質形成各種形狀,而施設水中的聚沫為物質;同樣道理,具有大種性自性能夠攝持四大的如來藏心,藉由父精母血與業種變化出有情的五根身,此五根身即是由如來藏心藉由四大變化所成,依據形狀與功能來施設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沒有實質而生滅無常不得久住,故說五根等色蘊是假施設法。

那受蘊也是一樣,猶如水滴衝擊海面所產生變化無常的浮泡,如來藏心海藉五根觸五塵所產生的變化,施設為苦受、或者樂受、或者不苦不樂受;諸受皆是生滅無常不得久住,然而皆不離如來藏心海。想蘊也是,七識心猶如野馬追逐著由如來藏心藉五根觸五塵所產生的內相分陽燄相,假施設為取相了知境界,實則生滅無常不得久住,皆不離如來藏心。行蘊更沒有實質可言啊!皆是色蘊、受蘊、想蘊、識蘊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中,從表相施設有身行、口行、意行,生滅無常不得久住,皆不離如來藏心。識蘊中的六識,眼識依眼根觸色塵而現起,依眼了別色塵,所以假施設稱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這樣;意識依止意根觸法塵而現起,依意了別五塵上的法塵,所以假施設稱為意識。六識皆是由如來藏心海藉根塵相觸所現起的,生滅無常不得久住。因此,五蘊是虛妄不實的,是由如來藏心藉因藉緣所變化而有;換句話說,如來藏心就是五蘊的實相。

那我們先來看以下《般若經》的經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色等五蘊無變壞相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所以者何?色等五蘊無自性故,說名為空、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滅,即真法界、非空等法可有變壞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7)佛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顯示世間色受想行識五蘊沒有變壞相的緣故,因此說般若波羅蜜多能顯示世間諸法實相。原因是為什麼而這樣說呢?因為色受想行識五蘊僅是假名施設,表示幻化諸法所顯的義理,沒有自性的緣故,一切名皆非實有,所以說為空、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滅;也就是說,並不是真實法界可以有變壞的時候,以及僅是空而無實無自性的法可以有變壞的時候,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能顯示世間諸法實相。《般若經》所說的諸法實相,指的就是五蘊諸法的本來面目,因為色如聚沫乃至識如幻化的虛妄相是世俗的表相,而五蘊諸法如果僅是如同世俗表相所看到的生滅無常不能久住,那麼諸法皆會落入斷壞中,因果律則就不能成立了,一切生死輪迴與解脫、乃至成佛都成為無因無果,但這些都不是真實的佛法,也不是真實的道理。

因此,佛陀出現於世間時,由佛陀親口所說的諸法實相,也就是有情的五蘊諸法得以一世一世的生死、死生相續不斷,都是因為一切有情皆有不可能變壞的真實法界;這個真實法界不生不滅,具有真實不壞的空性法性,本來具有五蘊十八界諸法的功能差別的緣故,因此得以藉因藉緣變現幻化有情種種的果報與所受用的器世間。這些被真法界所變現幻化的有情諸法,它都沒有自體與真實自性,假名施設色受想行識,而顯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義理,沒有真實的色受想行識,故說空、無相、無造、無作、無生、無滅,這樣由真法界所攝持所幻化的法不可能會有變壞的時候。如果五蘊十八界的功能是可以變壞的,那麼三界一切有情將各自只有一世,也就沒有生死輪迴可得了,也沒有解脫可證,更沒有佛道可修;現見三界一切有情都是生死輪迴無法止息,佛陀出現於人間時,有諸多證得解脫果的阿羅漢或者緣覺,而無量劫以來,在十方世界有諸多已經成佛的如來世尊啊,這些可以證明真法界所具有的五蘊十八界功能是不可變壞的。

所以佛陀說真法界不可變壞,空相諸法也不可變壞,指的都是諸法實相的真實性,而不是五蘊諸法表相的生滅無常。具有真實性、含攝諸法差別功能而自體不生不滅的真法界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具有空性法性;空性指的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自性的法性,例如色的自性就是眼根、耳根等五根,受的自性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眼識的自性就是見,耳識的自性就是聞,乃至意識的自性就是知。換句話說,如來藏無形無色,離見聞覺知,空而有性,那如同以下《般若經》所說的:【諸法實性不可知覺、不可施設,云何得有知覺說示一切法者?若言實有知覺說示一切法者,無有是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54)諸法實性即是真法界、真如實際,不可知覺六塵,不可施設為有或無,如何可以說有知覺者以及說一切法者呢?如果說實有知覺者以及說示一切法者,是沒有這個道理的。

能知覺六塵諸法的是識蘊中的六識心,因為知覺一切法的緣故,而領受了知虛妄分別為我與我所,所以有能知覺者與所知覺的法;同時六識心也無法僅僅從知覺六塵就可以覺察到哪個是諸法實相、真如實際,如果以六識心這個能知覺的心從所知覺的六塵諸法來說諸法實相,那是沒有一絲一毫真實道理可得的。所以真如實相是不在六塵見聞覺知的,也不覺知自體能生諸法含攝諸法。而諸法實性如來藏是心,但不是六識心,也不是意根末那識,更不是意識心的變相,或者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細意識乃至極細意識,如同《般若經》中所說:【舍利子言:「何等名為心非心性?」善現答言:「於一切法無變異、無分別,是名心非心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6)舍利子問:「什麼樣的本性清淨心稱為心而沒有見聞覺知心的自性呢?」善現須菩提就回答說:「於一切法沒有變異、沒有分別的,這就稱為非有見聞覺知心性的心。」在《般若經》中,將這個非心心定義得非常清楚:如來藏是心,但不是有情的見聞覺知心;見聞覺知心是眼等六識心,處處作主的心是末那識(唯識經典稱為第七識),所以如來藏心就依據世俗的名數稱為第八識。在因地,由於能藏、所藏、我愛執藏體性而稱祂為阿賴耶識;有變異成熟業種酬償果報的體性,所以又稱為異熟識;到了佛地,第八識所含藏煩惱障與所知障滅盡無餘,究竟清淨無染,所以稱為無垢識。

前六識見聞覺知心於一切法有變異相,會因為貪愛而取、因厭惡而棄捨故;與六塵諸法相應而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分別眼耳鼻舌身意,分別有情種類與相貌;六識的識性即是分別,故說為有知覺性的覺知心。那第八識呢?於色受想行識、十八界等一切法不棄不捨故無變異,不分別何者為受想行識,何者為眼耳鼻舌身意,何者為色聲香味觸法,不分別什麼樣的五蘊是人是天,或者畜生、餓鬼、地獄有情,一向隨順因緣運行諸法而無分別,因此稱這個第八識為非心心,也就是沒有覺知心自性的心。

而如來藏第八識心體是真實不壞的法,不是細意識假名而說,也不是以空性所假施設的名稱;空性卻是如來藏心的屬性,也就是要有這個諸法實相的如來藏心體,你才得以有空性的法性;六識心與第七識都是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如果否定了這個真如實際實相心體,將五蘊表相的生滅無常緣起性空而論定為空性,或者將第六意識心離開語言文字一念不生時當作真如,以這個誤解的空性或者真如去思惟、以及論述大乘法的見道修學行門與果證,全部都會落在相似佛法中,也必定會未證言證而犯下大妄語業,導致佛陀正法無法實證而趣向滅盡之路。

大妄語所造作的口業過失非常重,除了誤導他人熏習邪見以外,由於相似像法是與意識心以及我見相應的法,很容易就會被善根不具足、有煩惱迷執的眾生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信受相似像法者對於佛陀就不會尊敬了,不看重佛所制的禁戒,但是卻依止而住、以表相的三寶而推廣相似像法,將會使得正法沉沒趣向滅盡,這樣的不善口業將使得舌根非常不清淨;因為在佛法的實修實證上必然全都不能觸及,未證言證、以及未得禪定而說得禪定的大妄語業無法斷除,就好像把人糞,你要把它雕刻成栴檀的形狀,而你想要得到栴檀的香氣是不可能的。因此,否定如來藏心體真實有,執迷於緣起性空相似像法的六識論者,不可能得到佛戒的香氣,也無法修得清淨的舌根,當然不會有上味的功德,這個道理是非常明顯的。

那我們今天這個單元就先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