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功德

第82集
由 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子題是:六根功德。

在這一品中呢,世尊特別為我們說到,說能夠信受、能夠來持守受持這個《法華經》的人,他讀誦、演說,乃至於書寫這個經典,這樣的話呢,這樣的法師他清淨了六根,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功德。那我們要說,到底為什麼要說到「六根」這樣的事情呢?這牽涉到《楞嚴經》告訴我們的,因為《楞嚴經》在解結(就是解開這個結),一個一個結解開的時候呢,世尊現出這樣的法告訴我們「六根有種種的功德」。

以眼根來說,眼根的功德比較有侷限,因此眼根有八百功德。沒有侷限的,就像是耳根,就有一千二百功德。為什麼呢?因為,譬如說我們走在路上,突然呢聽到消防車或是警車,然後它的警笛響了以後,你四面八方都可以聽得到的,但是眼根不一樣,眼根只能夠見前面的或側邊的,後面它就看不到,所以這樣的侷限的結果,就會使它的功德比較少。那像耳根的話,因為可以聽見這麼樣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所以有時候你還不清楚說,到底這消防車是從我後面來、前面來,還是左邊、右邊?這就是因為耳根它能夠接收所有這樣的聲音的訊息。那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依次以八百功德、一千二功德,這樣大家就可以比較容易記下來,所以意根呢也是屬於一千二百功德這樣。

那有這樣的功德,到底是什麼,講這個《法華經》就有這樣的功德?平實導師跟我們說︰因為三地滿心的菩薩,他的心清淨了,所以他的五陰中的「色陰盡」的現象就會出現了。所以,他在五陰盡的這第一個——色陰就色、受、想、行、識的第一個——色陰盡的情況下,他心清淨了;這時候,就可以如《妙華蓮華經》所說的「用肉眼就可以去觀察眾生、觀察世界」。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他明白眾生的因緣、果報、業報這樣的種種:為什麼這一個人會出生在這裡?然後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清淨的世界?為什麼這個是一隻小貓?為什麼這個是小狗?他就因為心清淨了,所以他看這個人、這隻貓、這狗的時候,他就能夠意會到是怎樣的因緣、業報、果報這樣而來的。

所以,這就是「眼根」得到了第一分真實的清淨,然後包括六根也都是如此,所以這就是三地滿心位的修學。所以即使他不現起天眼,也可以這樣的來理解。所以,透過講解《妙法蓮華經》,就可以很快的讓自己的六根可以得以清淨莊嚴,然後可以發起種種的功德,這就是這裡經典要告訴我們的;所以應該來盡量傳播這個如實的大乘經典,讓眾生們得到這種好的法義。然後讀大乘經典的時候要說呢,你如果如實理解,這本身就叫作「讀」。這部經又說「誦」——就是把它發揮出來;怎樣發揮出來?就是自己能夠把它演講、然後唸誦,然後去為別人解說等等。

好,那我們來看到《楞嚴經》它本身除了這個以外呢,它既然講到五陰,那就應該有講五陰的種種啊!那因此《楞嚴經》被一些人誤會,誤會這部經典是偽經,是後人偽造的經典,那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因為佛法裡面,最後你要滅盡五陰區宇,就是五陰的這一些呢,它的全部你要把它滅盡。在五陰盡的這樣的過程中呢,是有著佛法要來說明,譬如說︰你要怎樣才叫作色陰盡?色陰盡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境界?那這個就是在《楞嚴經》來說明了。那因此色、受、想、行、識,根據這樣的次第,一直到佛地識陰盡,然後最後圓滿佛道。然後佛道的成就,實際上是要經過兩次的開悟,就是一個是明心、一個是眼見佛性,這樣才能夠究竟成佛;那一般法師們或是學佛人對此不太明白,那 平實導師有告訴我們,因為明心的時候,可以圓滿六、七、八(識)的智慧,然後等到眼見佛性,可以把前五識的智慧圓滿,所以它經過兩個階段。眼見佛性是看到天空魚肚白,第一道星體的光明照射過來,那時候那個光明叫金星的光明;因為 如來明心、眼見佛性,那時候星空最亮的星體是金星,所以就眼見佛性以後,就四智圓明,一切無明就全部滅盡了,這時候成就如來地。所以這五陰區宇、五陰盡的內容,對於大眾來說也應該來明白,所以不應該說這部經不存在。然後透過如來密因這樣的解釋,這個法可以六根互通。禪宗雖然說到六根是通流,但是實際上是在說這如來藏祂有種種的妙真如功德性;所以在六根裡面通流,並不是說六根互通的道理。所以六根互通——說這一根可以作其他的根來使用,譬如眼根來作耳根,然後呢耳根來作鼻根等等,依這樣來說一時作一根來使用。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經典所說的義理非常非常的深奧,而且都可以互通的;並不是這部經和那部經……,如有些學術的人他以為︰喔!這一世創造的、思想的結果。不是!實際上這都是 如來親證的道理,因此要透過這樣才能夠理解六根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也可以由此知道《楞嚴經》它的重要。也由此可以知道說︰六根互通在《楞嚴經》所說的這樣的道理是怎麼樣,然後不斷地熏習佛法。

因為六根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所出生的,從來沒有離開過這真如心體。如果有一個法,今天有人說︰「這個法是我自己可以獨自如何如何如何的。」那他必然是誤會了,而將生滅法來當作是實際。所以不論有的人他打坐打到怎麼好,他對於這正理都不清楚——他也不知道有六識和第八識之間的差別,他也不知道生死輪迴的眾生我實際上就是第七識,他只一直想說︰六識心只要處理好雜念、只要處理好妄念,我就成就開悟啦!他不方便說自己成佛,但實際上這道理是不對的!

六識心不會說你如果開悟以後,到了祂斷滅的時候,你就變成不開悟;那不是醒過來,你要重新再開悟?那到底開悟什麼?而且只是雜念停止,並不代表你的無明有去處理。尤其,到底你這個心可以出生萬法嗎?也不行啊!意識心沒有這個能力,意識心只能想像,所以只能透過思惟、理解種種;所以可以出生哪一個法,真實出生那個法的一定是能夠觸於色的,然後祂一定有大種性自性,也就是說四大種的體性祂是充分掌握的,因為這四大種的體性就是祂裡面體性的一部分,這就是如來藏的七種性自性之一。所以,這樣就可以明白說《法華經》要告訴我們:眾生就是有這個「此經」。所以應當來相信。

佛道就是呢,您即是「理即佛」,也就是說道理上你就是佛啦!但是並不是真正你現在就成佛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到了後來後來,您修證成佛的時候,這如來藏心體還是同一個,祂沒有變出第二個;也不是說祂突然自己生出了另外一個,然後把自己滅掉——祂覺得祂自己原來不好,然後新的才是佛。不是!第八識永遠是第八識,就是這如來藏心體,只是說成佛以後,你就不要再稱祂、也不需要再稱祂叫如來藏了!然後祂所有的種子都已經清淨了,清淨到難以思議,而且都不會再熏習受熏了,因為一切的無明都斷了!一切無明都斷了、智慧都圓滿了,所以完全是極善性,也就是說沒有辦法再增益了!中國人說止於至善,這時候就止於至善了,所以要繼續再熏習什麼善法?那現在已經是最善了!所以種子不會再受任何的熏習,所以也不會有一些人以為的說︰這時候成佛是不是還會因為無明以後變為眾生?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熏習要第七和第八祂們同一(起)啊,然後這時候第八識實際上已經就是純善性;這樣情況下,完全的純善性,然後又是極善,所以任何的惡法、染汙法、不清淨法、無明法都沒有辦法熏習進來了。

不光是第八識如此,前七轉識這時候也不稱為「轉」了,都叫作前七識。因為都有智慧,所以也是純善性、極善性,這樣情況下呢,也不會造作任何不清淨的業,所以一切都是利益眾生,所以佛地如是不可思議!所以一切的這些染汙法,都沒有辦法再熏習進來,那自然就不會有任何一尊佛會像眾生所愚癡想像說︰喔!佛又變成眾生。或是說:我本來是佛,然後因為無明汙染以後呢,所以就墮落或是下墮。不是!不是這個道理!

「理即佛」是告訴大家:你理上是佛。但是,這是說理上是有自性如來,是關於到未來的佛地這個心體您是有的,可是還不是佛。要等到他開始明白︰喔!這個佛法在講真如、佛性,那他就想要清淨,這時候可能還沒有真正地觀行,所以這時候就叫作「名字即佛」。他也可能有受戒啦、或是做許許多多的事情,那等到他最後開始——我應該要去找這個如來藏、或是思惟這個真如佛性,這時候就叫「觀行即佛」。那等到他最後找到了,這時候就是「相似即佛」。

「相似即佛」的意思是什麼?因為他會知道說︰這個佛呢,佛世尊的心體,實際上就是我現在這個心體,我將來也可以成佛,但是我的心體有一點不一樣的是因為我的心體含藏許多七轉識的種子,這些有很多很多的染汙啊!所以呢和佛地一切清淨是不同的,但我的心體所有的、擁有的和佛地的功德是如出一轍的,是完全無二無別的,佛擁有的功德、我也都有。後來等他眼見佛性就更為相似了,他知道︰喔!原來佛所見到的那個眼見佛性,我現在也有一分了,雖然不是佛地的這樣的眼見佛性圓滿的功德啊;所以這時候稱為「相似即佛」。

等到他過完第一大阿僧祇劫以後,入地了成為聖位菩薩,然後這時候生如來家,稱為佛子,種姓尊貴,無可譏嫌;眾生已經沒有辦法再嫌棄他什麼,因為他的種姓就是這樣,他自然為了眾生而願意不斷地出生入死,所以他已經在這樣的生命旅程中呢進入了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這時候是要滅這個習氣種子了。煩惱障習氣種子就是在第二大阿僧祇劫滅了,所以這時候就叫「分證即佛」。那最後等到他十地修完,繼續受職為法王子,然後再進入等覺、妙覺地,然後最後成為究竟佛,這時候就叫「究竟即佛」。

透過六即佛,我們就知道說︰不管哪一位眾生,總是要開啟自己找尋真如佛性的歷程,因為流浪生死永遠沒有一個究竟的,而且沒有真實的意義。所以透過佛法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見道——你是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的,就是找到了這個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然後呢你會親證祂的真如性,所以轉依真如繼續地修學;最後如《解深密經》所講的,在種種諸法中呢,你把這個七真如,知道真如這個後得無分別智的所行境界,這樣你就發起了後得無分別智;應該說呢,真如的所行境界於世間上種種,這就是後得無分別智,然後能夠得證這個三品心(編案:非安立諦三品心,謂內遣有情假、內遣諸法假、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

對於許多他是來這個世間協助護持正法的入地菩薩,他雖然有胎昧,但是他就可以很快地透過善知識的教導來實證這三品心(這三品心就是非安立諦的相見道的這三品心)。所以能夠以無所得智繼續地在佛道上、繼續地修學,不用擔心自己是不是會退轉,因為以前的種子修學過後,它會不斷留存在第八識心田裡面,會不斷地在這個適當的因緣它會生起;而且即使來這個世間護持正法看起來很艱辛,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的福德可以讓自己再往下一個階位,成為下一個階位的道糧。所以,如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然後師父 平實菩薩摩訶薩,又跟我們提到一件事情,就是說您在任何情況下作法師的時候,也就是說在領眾的時候啊,您不要太過於絕情。像以前有一位禪師啊,他因為弟子犯了過失,所以就在冬天(那時候是隆冬的時候),他就把他趕出去了,那這樣就不好。就是說,即使說這位弟子他犯了很嚴重的過失,這樣的一個方式,就是讓他失去在寺院的常住的身分,但是他還可以繼續去別的寺院啊!可是這時候先不要趕他走,因為這時候天候不好,天氣既然那麼寒冷,那實際上應該把他留下來,就對大眾宣布︰因為我們是要慈悲為懷,所以他有過失,那我們就等到天氣好以後,再請他離開寺院。這樣來處置就可以了。

那因此,師父告訴我們不要走須菩提的老路。不過後來這位被趕走的弟子啊,他很特別,因為他求法心切,所以最後他一直堅持,然後等到有一些因緣的時候成就了,然後這個禪師在寺院外又看到他,欸!就非常的詫異,於是就給他機會,給他鍛鍊的機會,就錘鍊他,但也不特別說,喔!這是他回到寺院的條件。對!就是藉此錘鍊的結果,這位弟子能夠繼續為這個法,繼續留下來。那因此這個禪師再將這個弟子呢,再請他回到、叫人叫他回到寺院,再擔任常住,最後讓他開悟,所以這樣也是一個美好的結局。

所以我們不管是怎樣當法師來領眾的時候,都要心懷慈愍,對待弟子要有這個善因緣,讓法能夠一代一代昌盛下去,直到九千年滅盡。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