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功德與七真如(五)

第073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講座」,本單元是依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的內容,來解說《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有關法師功德及七真如。

七真如的「正行真如」,是相對於凡夫的「邪行真如」而說的。《解深密經》中 如來這麼開示:「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成唯識論》則是說:「正行真如,謂道實性。」在本經《法華經》當中,有說到對「法華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等,這是對於第一義諦的種種正行,因這些於般若的正行而有不同功德。

二乘聖者沒有正行真如,雖然行八正道,但因為沒有證真如,所以沒有「正行真如」——有正行而無證真如。也因如此,所以也說二乘聖人有證解脫卻沒有到彼岸;因為二乘的到彼岸是滅掉了五陰自己,五陰滅失而沒有五陰我的存在,還有誰到了無生無死的彼岸?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二乘聖者有「正行真如」,因為從菩薩的所見,阿羅漢行於解脫道的正行之中,他們的真如依舊分明顯現、無遮無隱,當然也有「正行真如」。再從另一個層次來說,二乘聖者也可以說是沒有「正行真如」,因為他們所行的道諦,不是依真如、不是依無生法忍而修,而是依蘊處界入等現象法而修人無我,不是修證法無我,所以說沒有「正行真如」。這也就是勝鬘夫人說的:「二乘聖者沒有滅諦、沒有道諦。」因為這個「正行真如」最基礎的實修,就是證得「此經」真如心如來藏!《法華經》就是如來藏,《金剛經》就是如來藏。《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剛經》、《心經》全部都是指如來藏,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才有真如法性。《小品般若》裡面說有非心心、無住心、無心相心、不念心。《金剛經》說有一個法,性如金剛而不可壞滅;但不可說「一切法空、斷滅空」就能稱作金剛。《心經》講「心」。「心」是指「此經」,便是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在這部經中則叫作「妙法蓮華經」;未來成佛了就改名為無垢識。

想要修行大乘法而在「正行真如」中去修行,第一個前提就是要先證「此經」;證得了「此經」之後才懂得「本來無生」,不再落入二乘人所修的「將滅止生」當中。二乘菩提所證的「將滅止生」的無生,禪宗六祖慧能早已訶罵過了;將五蘊、十八界滅盡,說「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不受後有所以不再有未來世的生,那是滅掉了蘊處界而說無生。這與禪宗祖師所悟的大乘法的無生不同。真正的無生是蘊處界都還具足存在時本來就無生,這個無生就是「此經」如來藏無生,這如來藏心本來就是自己已在、法爾如是,是本來無生的,不是將五蘊消滅來「止生」。這就是大乘「正行真如」實證的起點。

佛菩提道所修的大乘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其中道諦大乘的修道就是「正行真如」。雖大乘四聖諦的道諦內涵依舊是八正道,與二乘法所說名詞都一樣,但前提不同,所依的根本不同,所證的標的不同;是依於「此經」如來藏的實證,依此來說三賢位「正行真如」的人無我八正道。再進修十地心,從初地到十地心的「法無我」,乃至終於到了妙覺心時一樣是「正行真如」,這樣才是真正的修「正行真如」。

所以當菩薩如實修習大乘道諦的時候,他的正見不同於二乘法的正見;二乘法的正見只侷限在現象界中,所看得到的部分就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觀察無常、苦、空、無我,這是現象界中可以觀察得到的。可是菩薩修「正行真如」,在這個道諦實修的時候,是依於「此經」的本來無生,來看待蘊處界的生住異滅和無常苦空無我,然後把它收歸於「此經」如來藏來說:「蘊處界一切法亦復本來不生。」因為蘊處界入等法全部歸於如來藏所有,所以二乘法說一切法生住異滅,大乘法菩薩依無生法忍所見時卻是本來無生——說一切法本來不生,還沒有實證如來藏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趙州禪師說:「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當你上一世是胡人身分來到世間的時候,你的如來藏表面顯現出來的就是胡人的模樣。上一世的你走了,就是胡人去了;胡人走了以後換來一個漢人上來了——這一世的你來了,你的如來藏就顯現出這一世的漢人模樣。上一世那個胡人,也就是明珠表面那個胡人,你可不能說那個胡人的影像不是明珠的一部分。那胡人走了,換了漢人——換了這一世,這一世的這個漢人的影像,當然也是明珠的一部分。由於明珠本來不生,而胡人與漢人都是明珠裡的一部分,那你怎麼可以說前世那個胡人有生有滅?怎麼可以說現在這世的漢人有生有滅?所以明珠表面上的胡人來了、去了,漢人來了、去了,就只是不生滅的明珠裡的一部分,其實胡人、漢人並沒有生滅。

那麼一切法亦復如是,一切法都屬於如來藏所有,所以當如來藏不生——當如來藏本來無生的時候,而一切法屬於如來藏,那就無妨一切法不斷地生住異滅,攝歸如來藏時其實都是沒有生住異滅。因為一切法本來就是無生的如來藏中的一部分,怎麼可以說一切法有生滅呢?又譬如明鏡,一面明鏡在你面前,你不能把明鏡裡面的影像排除掉,說那些影像不屬於明鏡的一部分,因為那影像一定是明鏡的一部分!那麼明鏡既然是本來無生,鏡中的影像又怎麼可以說是有生呢?影像只是變來變去而已,本來就是明鏡的一部分,所以鏡中影像就沒有生滅可言。

菩薩依於大乘道諦的第一個部分——正見,這個大乘正見跟二乘法道諦的正見所見不同。二乘法道諦的正見所見,是一切法生住異滅,無常、苦、空、無我;而大乘菩薩所見,雖然一切法生住異滅,是無常、苦、空、無我,可是又同時看見一切法本來無生;因為是依常住的「此經」如來藏,把一切歸攝無生的如來藏而說一切法本來無生,這才是大乘道諦的正見。正見如是,菩薩的正念亦復如是,所以菩薩的正念跟二乘人的正念是不一樣的,也是依於「此經」而有菩薩的正念,跟二乘人的正念剛好顛倒,卻全部函蓋而不矛盾;可是二乘人的正念,菩薩卻能具足了知。

同樣的,正思惟、正業、正精進、正命、正語、正定也是如此,證悟菩薩都是依於「此經」而修八正道;所以說,大乘是依於「此經」而有的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乃至一切種智——也就是無生法忍,來修大乘的道諦八正道。在這樣一一親歷實修而完成了「清淨真如」的時候,他的「正行真如」才算圓滿。也就是到了妙覺位——就是到了一生補處了,然後看見該度的弟子得度因緣成熟了,於是下生人間來示現成佛,這樣才算是完成了「正行真如」。

所以這七真如真的不容易瞭解,因為你從《解深密經》裡面雖然可以讀到七真如的略說,也只是極略說;但這一位菩薩能夠為人如實宣演《法華經》的內涵,代表他已經瞭解這個七真如;正因為他瞭解了七真如,所見一切法平等,所以他就依於這樣的大乘四聖諦而修,才能夠有這樣的大功德。所以這樣為人如實演說《法華經》的法師——也就是如實演說大乘法之師,你別管他是男生、女生,也不要管他是出家、在家,更不管他是國王或者是妓女;假如有示現畜生身相的有情也能夠這樣子講解七真如,當牠把《法華經》具足圓滿告訴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對牠「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因為那一定是大菩薩乘願而來示現的。這個觀念大家要建立,在大乘法及二乘法中都一樣如此看待:不分身分,只看有無實證。

在二乘法中,佛陀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佛陀只看你有沒有證果;如果你證得阿羅漢果了,就算出意外死了,佛陀一樣叫出家的阿羅漢去為你辦後事。如佛世時阿支羅迦葉是個養牛的在家人,聽 佛說法後當場證得阿羅漢果,歸依三寶、求受五戒後就繼續去牧牛;當天因為要保護一隻小牛,被公牛撞死。佛陀告訴弟子:「他已經得到了解脫道的第一記。」也就是印證他是阿羅漢,就吩咐舍利弗要一起去幫他荼毘。這一些大阿羅漢們就一起供養他的屍身,供養完了幫他火化。證明在二乘法中是依證果來定義沙門的身分,而不是依身相是否出家來定義沙門的身分。所以聲聞道中的果位,就因此而說是「四沙門果」。

不單是在二乘法,在大乘法中也是如此。不管你現什麼身相,不管是天人相也好、畜生相也好,就看你有沒有證果。大乘法證果是什麼呢?是以菩薩道修證的五十二個階位來函蓋二乘果,第五十三個階位叫作佛,一樣是只看你有無證果。誦戒的時候,誰先受戒,誰坐前面;誰後受戒,誰就坐後面,不管你老少、男女、出家在家。佛陀的規定就是這樣。戒律上如此,菩薩道也是如此,所以大乘法跟二乘法其實都一樣,就看你有沒有實證,不管你的身相。假使,譬如牠是一條狗,但牠通人語,而牠已經受了菩薩戒,哪一天來誦戒的時候,比牠晚受戒的所有人,不管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只要比牠晚受戒,就得坐到牠後面去,世尊是這樣子規定的。

所以,所謂的法師:「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像這樣懂得七真如而能為人如實演說《法華經》的法師,並不是二乘法中的法師,也不是大乘法中三賢位裡的法師;如果遇到了像這樣的法師,「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佛陀交代說:「是中應起塔。」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啊!所以應當要起塔紀念。這個起塔不是起世間塔,是要在每一個人心中起了這麼一個七寶塔——你那個念頭成就了,寶塔就成就了。因為《法華經》所講的是在理上說的,這不是在事相上說起塔,而是在修行上來說。

因為前面經文中說的第一個人的功德,第二、第三個人的功德,這樣的法師他全部有這樣的功德。因為他有無生法忍,他能夠通達七真如,只是還無法具足實證,所以當他為大眾這樣宣講《法華經》的時候,大眾就應當這樣為他起塔。起了這個塔以後,心中不生疑;因為你心中起了這個塔以後,應當就要如同 世尊所開示的:「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該怎麼供養?你們心裡想著:「我一定護持正法,我來作無上的法供養。」這正是無上供養,沒有什麼比這個法供養更好,法供養在所有供養中的功德與福德最大。

這樣所作的供養,獲得的福德以及受用的功德,將來追隨著你一世又一世,一直到成佛。所以這樣的法師並不是容易遇見的,因為一般所謂的宣演《法華經》是依文解義。當你生心說:「這裡要起塔。」你只要起了塔,這個塔既在你心中,自然也會在這個法座上,然後一定要「莊嚴令妙好」;如果你心中懷疑,塔便不見了,也就壞掉了,只剩下五陰,可就不能成就莊嚴。

心中無疑而令莊嚴,接著「種種以供養」:從你正在聞法的時候信心具足,就是作了第一種供養;然後就是付諸實行,一步一步去修行,誠懇迴向:「將來也要像世尊這樣子來宣演《法華經》。」要這樣子迴向,這才是最上供養。當你迴向久了,這個願望就很堅固,繼續努力進修,將來就可以實現!世尊在因地也是這樣的發願、這樣的迴向!

如此便能瞭解,為何持「此經」的人功德如此大,而這麼大的功德,原因只是受持「此經」。這還無法為人讀誦、書寫、解說,這只是受持「此經」,他的功德就等於造作一個很大的僧堂;這個僧堂高達八多羅樹,裡面總共建造了三十二座這樣的堂閣,供養比丘眾數百、數千人,又作種種四事供養。可是這都還無法跟受持「此經」相比啊!在受持「此經」之前,要先瞭解什麼叫作「受持『此經』」,一定要先證得「此經」,證得了「此經」如來藏以後,心得決定而不退轉,才叫作「受持『此經』」。受持「此經」的功德比蓋高廣的僧坊、作種種的供養眾僧的功德還要大,但這個都還無法跟這位「法師」相比。

還有另一個人「受持『此經』」以後,還可以教人「讀誦、書寫、供養經卷、散華」等等,又以薰油常常供養,得到無量功德,可是竟也還無法跟這位「法師」相比。除了以上兩種功德之外,還要再加修六度,又遠離自高心,有人前來問難時不起瞋心,還能隨順為人解說,像這樣第三種人的功德,依舊不能跟這位「法師」相比!因為這位「法師」除了這三種功德之外,還能夠為人如實宣演《法華經》,次第鋪陳;還能教導你次第邁向佛道,使你能夠有所成就,所以你應當對他「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然後他所曾經立足之處、經行坐臥之處,你都應當在心裡面趕快為他建造一座座像那樣高廣的七寶塔,再以種種的七寶莊嚴好好地每天作法供養。

為什麼要這樣作呢?佛陀最後點出原因,就是這《法華經》〈分別功德品〉這段經文中最後的四句:「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佛子一定是指入地,因為這時叫作「生如來家」。可是能夠如實宣演《法華經》並且能夠為人次第鋪陳的時候,則已經叫作「長於如來家」。「佛子」住於此一境界時,已經是生於如來家中,是住於如來家的佛子。也就是入地之後,「住在這個境界之中,其實他受用的就是諸佛的受用」。因為諸佛之所受用也是「此經」,而這位菩薩所受用的也是「此經」。

這樣看來,受持「此經」就是修學大乘法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所以就得發願努力證得「此經」,然後受持「此經」永不退轉。世尊說:「佛子住於這個境界,其實就是諸佛受用的境界。」又說:「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常」就是永遠都不改變,也就是說:「永遠都住在諸佛的受用境界裡面,都在這裡面經行及坐臥。」一切有情也都得到諸佛的受用,也都是「常在於其中」,而也都在其中「經行及坐臥」。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