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功德与七真如(五)

第073集
由 正墩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讲座”,本单元是依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的内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有关法师功德及七真如。

七真如的“正行真如”,是相对于凡夫的“邪行真如”而说的。《解深密经》中 如来这么开示:“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成唯识论》则是说:“正行真如,谓道实性。”在本经《法华经》当中,有说到对“法华经”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等,这是对于第一义谛的种种正行,因这些于般若的正行而有不同功德。

二乘圣者没有正行真如,虽然行八正道,但因为没有证真如,所以没有“正行真如”——有正行而无证真如。也因如此,所以也说二乘圣人有证解脱却没有到彼岸;因为二乘的到彼岸是灭掉了五阴自己,五阴灭失而没有五阴我的存在,还有谁到了无生无死的彼岸?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二乘圣者有“正行真如”,因为从菩萨的所见,阿罗汉行于解脱道的正行之中,他们的真如依旧分明显现、无遮无隐,当然也有“正行真如”。再从另一个层次来说,二乘圣者也可以说是没有“正行真如”,因为他们所行的道谛,不是依真如、不是依无生法忍而修,而是依蕴处界入等现象法而修人无我,不是修证法无我,所以说没有“正行真如”。这也就是胜鬘夫人说的:“二乘圣者没有灭谛、没有道谛。”因为这个“正行真如”最基础的实修,就是证得“此经”真如心如来藏!《法华经》就是如来藏,《金刚经》就是如来藏。《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经》《心经》全部都是指如来藏,只有第八识如来藏才有真如法性。《小品般若》里面说有非心心、无住心、无心相心、不念心。《金刚经》说有一个法,性如金刚而不可坏灭;但不可说“一切法空、断灭空”就能称作金刚。《心经》讲“心”。“心”是指“此经”,便是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在这部经中则叫作“妙法莲华经”;未来成佛了就改名为无垢识。

想要修行大乘法而在“正行真如”中去修行,第一个前提就是要先证“此经”;证得了“此经”之后才懂得“本来无生”,不再落入二乘人所修的“将灭止生”当中。二乘菩提所证的“将灭止生”的无生,禅宗六祖慧能早已诃骂过了;将五蕴、十八界灭尽,说“我生已尽,不受后有”;不受后有所以不再有未来世的生,那是灭掉了蕴处界而说无生。这与禅宗祖师所悟的大乘法的无生不同。真正的无生是蕴处界都还具足存在时本来就无生,这个无生就是“此经”如来藏无生,这如来藏心本来就是自己已在、法尔如是,是本来无生的,不是将五蕴消灭来“止生”。这就是大乘“正行真如”实证的起点。

佛菩提道所修的大乘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其中道谛大乘的修道就是“正行真如”。虽大乘四圣谛的道谛内涵依旧是八正道,与二乘法所说名词都一样,但前提不同,所依的根本不同,所证的目标不同;是依于“此经”如来藏的实证,依此来说三贤位“正行真如”的人无我八正道。再进修十地心,从初地到十地心的“法无我”,乃至终于到了妙觉心时一样是“正行真如”,这样才是真正的修“正行真如”。

所以当菩萨如实修习大乘道谛的时候,他的正见不同于二乘法的正见;二乘法的正见只局限在现象界中,所看得到的部分就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观察无常、苦、空、无我,这是现象界中可以观察得到的。可是菩萨修“正行真如”,在这个道谛实修的时候,是依于“此经”的本来无生,来看待蕴处界的生住异灭和无常苦空无我,然后把它收归于“此经”如来藏来说:“蕴处界一切法亦复本来不生。”因为蕴处界入等法全部归于如来藏所有,所以二乘法说一切法生住异灭,大乘法菩萨依无生法忍所见时却是本来无生——说一切法本来不生,还没有实证如来藏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赵州禅师说:“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当你上一世是胡人身分来到世间的时候,你的如来藏表面显现出来的就是胡人的模样。上一世的你走了,就是胡人去了;胡人走了以后换来一个汉人上来了——这一世的你来了,你的如来藏就显现出这一世的汉人模样。上一世那个胡人,也就是明珠表面那个胡人,你可不能说那个胡人的影像不是明珠的一部分。那胡人走了,换了汉人——换了这一世,这一世的这个汉人的影像,当然也是明珠的一部分。由于明珠本来不生,而胡人与汉人都是明珠里的一部分,那你怎么可以说前世那个胡人有生有灭?怎么可以说现在这世的汉人有生有灭?所以明珠表面上的胡人来了、去了,汉人来了、去了,就只是不生灭的明珠里的一部分,其实胡人、汉人并没有生灭。

那么一切法亦复如是,一切法都属于如来藏所有,所以当如来藏不生——当如来藏本来无生的时候,而一切法属于如来藏,那就无妨一切法不断地生住异灭,摄归如来藏时其实都是没有生住异灭。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无生的如来藏中的一部分,怎么可以说一切法有生灭呢?又譬如明镜,一面明镜在你面前,你不能把明镜里面的影像排除掉,说那些影像不属于明镜的一部分,因为那影像一定是明镜的一部分!那么明镜既然是本来无生,镜中的影像又怎么可以说是有生呢?影像只是变来变去而已,本来就是明镜的一部分,所以镜中影像就没有生灭可言。

菩萨依于大乘道谛的第一个部分——正见,这个大乘正见跟二乘法道谛的正见所见不同。二乘法道谛的正见所见,是一切法生住异灭,无常、苦、空、无我;而大乘菩萨所见,虽然一切法生住异灭,是无常、苦、空、无我,可是又同时看见一切法本来无生;因为是依常住的“此经”如来藏,把一切归摄无生的如来藏而说一切法本来无生,这才是大乘道谛的正见。正见如是,菩萨的正念亦复如是,所以菩萨的正念跟二乘人的正念是不一样的,也是依于“此经”而有菩萨的正念,跟二乘人的正念刚好颠倒,却全部函盖而不矛盾;可是二乘人的正念,菩萨却能具足了知。

同样的,正思惟、正业、正精进、正命、正语、正定也是如此,证悟菩萨都是依于“此经”而修八正道;所以说,大乘是依于“此经”而有的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乃至一切种智——也就是无生法忍,来修大乘的道谛八正道。在这样一一亲历实修而完成了“清净真如”的时候,他的“正行真如”才算圆满。也就是到了妙觉位——就是到了一生补处了,然后看见该度的弟子得度因缘成熟了,于是下生人间来示现成佛,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正行真如”。

所以这七真如真的不容易了解,因为你从《解深密经》里面虽然可以读到七真如的略说,也只是极略说;但这一位菩萨能够为人如实宣演《法华经》的内涵,代表他已经了解这个七真如;正因为他了解了七真如,所见一切法平等,所以他就依于这样的大乘四圣谛而修,才能够有这样的大功德。所以这样为人如实演说《法华经》的法师——也就是如实演说大乘法之师,你别管他是男生、女生,也不要管他是出家、在家,更不管他是国王或者是妓女;假如有示现畜生身相的有情也能够这样子讲解七真如,当它把《法华经》具足圆满告诉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对它“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因为那一定是大菩萨乘愿而来示现的。这个观念大家要建立,在大乘法及二乘法中都一样如此看待:不分身分,只看有无实证。

在二乘法中,佛陀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佛陀只看你有没有证果;如果你证得阿罗汉果了,就算出意外死了,佛陀一样叫出家的阿罗汉去为你办后事。如佛世时阿支罗迦叶是个养牛的在家人,听 佛说法后当场证得阿罗汉果,归依三宝、求受五戒后就继续去牧牛;当天因为要保护一只小牛,被公牛撞死。佛陀告诉弟子:“他已经得到了解脱道的第一记。”也就是印证他是阿罗汉,就吩咐舍利弗要一起去帮他荼毘。这一些大阿罗汉们就一起供养他的尸身,供养完了帮他火化。证明在二乘法中是依证果来定义沙门的身分,而不是依身相是否出家来定义沙门的身分。所以声闻道中的果位,就因此而说是“四沙门果”。

不单是在二乘法,在大乘法中也是如此。不管你现什么身相,不管是天人相也好、畜生相也好,就看你有没有证果。大乘法证果是什么呢?是以菩萨道修证的五十二个阶位来函盖二乘果,第五十三个阶位叫作佛,一样是只看你有无证果。诵戒的时候,谁先受戒,谁坐前面;谁后受戒,谁就坐后面,不管你老少、男女、出家在家。佛陀的规定就是这样。戒律上如此,菩萨道也是如此,所以大乘法跟二乘法其实都一样,就看你有没有实证,不管你的身相。假使,譬如它是一条狗,但它通人语,而它已经受了菩萨戒,哪一天来诵戒的时候,比它晚受戒的所有人,不管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只要比它晚受戒,就得坐到它后面去,世尊是这样子规定的。

所以,所谓的法师:“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像这样懂得七真如而能为人如实演说《法华经》的法师,并不是二乘法中的法师,也不是大乘法中三贤位里的法师;如果遇到了像这样的法师,“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佛陀交代说:“是中应起塔。”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啊!所以应当要起塔纪念。这个起塔不是起世间塔,是要在每一个人心中起了这么一个七宝塔——你那个念头成就了,宝塔就成就了。因为《法华经》所讲的是在理上说的,这不是在事相上说起塔,而是在修行上来说。

因为前面经文中说的第一个人的功德,第二、第三个人的功德,这样的法师他全部有这样的功德。因为他有无生法忍,他能够通达七真如,只是还无法具足实证,所以当他为大众这样宣讲《法华经》的时候,大众就应当这样为他起塔。起了这个塔以后,心中不生疑;因为你心中起了这个塔以后,应当就要如同 世尊所开示的:“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该怎么供养?你们心里想着:“我一定护持正法,我来作无上的法供养。”这正是无上供养,没有什么比这个法供养更好,法供养在所有供养中的功德与福德最大。

这样所作的供养,获得的福德以及受用的功德,将来追随着你一世又一世,一直到成佛。所以这样的法师并不是容易遇见的,因为一般所谓的宣演《法华经》是依文解义。当你生心说:“这里要起塔。”你只要起了塔,这个塔既在你心中,自然也会在这个法座上,然后一定要“庄严令妙好”;如果你心中怀疑,塔便不见了,也就坏掉了,只剩下五阴,可就不能成就庄严。

心中无疑而令庄严,接着“种种以供养”:从你正在闻法的时候信心具足,就是作了第一种供养;然后就是付诸实行,一步一步去修行,诚恳回向:“将来也要像世尊这样子来宣演《法华经》。”要这样子回向,这才是最上供养。当你回向久了,这个愿望就很坚固,继续努力进修,将来就可以实现!世尊在因地也是这样的发愿、这样的回向!

如此便能了解,为何持“此经”的人功德如此大,而这么大的功德,原因只是受持“此经”。这还无法为人读诵、书写、解说,这只是受持“此经”,他的功德就等于造作一个很大的僧堂;这个僧堂高达八多罗树,里面总共建造了三十二座这样的堂阁,供养比丘众数百、数千人,又作种种四事供养。可是这都还无法跟受持“此经”相比啊!在受持“此经”之前,要先了解什么叫作“受持‘此经’”,一定要先证得“此经”,证得了“此经”如来藏以后,心得决定而不退转,才叫作“受持‘此经’”。受持“此经”的功德比盖高广的僧坊、作种种的供养众僧的功德还要大,但这个都还无法跟这位“法师”相比。

还有另一个人“受持‘此经’”以后,还可以教人“读诵、书写、供养经卷、散华”等等,又以熏油常常供养,得到无量功德,可是竟也还无法跟这位“法师”相比。除了以上两种功德之外,还要再加修六度,又远离自高心,有人前来问难时不起瞋心,还能随顺为人解说,像这样第三种人的功德,依旧不能跟这位“法师”相比!因为这位“法师”除了这三种功德之外,还能够为人如实宣演《法华经》,次第铺陈;还能教导你次第迈向佛道,使你能够有所成就,所以你应当对他“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然后他所曾经立足之处、经行坐卧之处,你都应当在心里面赶快为他建造一座座像那样高广的七宝塔,再以种种的七宝庄严好好地每天作法供养。

为什么要这样作呢?佛陀最后点出原因,就是这《法华经》〈分别功德品〉这段经文中最后的四句:“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佛子一定是指入地,因为这时叫作“生如来家”。可是能够如实宣演《法华经》并且能够为人次第铺陈的时候,则已经叫作“长于如来家”。“佛子”住于此一境界时,已经是生于如来家中,是住于如来家的佛子。也就是入地之后,“住在这个境界之中,其实他受用的就是诸佛的受用”。因为诸佛之所受用也是“此经”,而这位菩萨所受用的也是“此经”。

这样看来,受持“此经”就是修学大乘法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所以就得发愿努力证得“此经”,然后受持“此经”永不退转。世尊说:“佛子住于这个境界,其实就是诸佛受用的境界。”又说:“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常”就是永远都不改变,也就是说:“永远都住在诸佛的受用境界里面,都在这里面经行及坐卧。”一切有情也都得到诸佛的受用,也都是“常在于其中”,而也都在其中“经行及坐卧”。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集的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点击数: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