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71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講座」,本單元是依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的內容,來解說《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有關法師功德及七真如。
接下來是七真如的「了別真如」,一切有情不論在三界六道的哪一道之中,貴為諸天天主,或者為人,或者在畜生、餓鬼惡道中,或者更不如而下墮到無間地獄去,這一切的有情莫不都有了別;而能有了別的功能是因為有心識的作用,有情外在最顯著的特性就是能夠了別,因為一切有情都具有情識的緣故。
所以 彌勒菩薩開示說:「何等為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瑜伽師地論》卷72)不只人間的人、天界的人、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乃至無色界的生命,因為有心及心所法,所以有了別的功能。那麼,了別的行相有什麼樣的差別呢?有情了別的功能,因為根據在三界中不同類的有情,心與心所的作用能力大小、廣狹差別,便有粗細、廣狹等不同。此外,因所了別的境界相的不同,了別的行相也有不同,這就是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問:分別有何行相?答:由相、名勢力故,亦有種種無量行相。」例如人間,人類可以了別很多法,但都在欲界六塵境界的範圍之中,如果超過欲界人間的境界,如欲界天、色界天的境界,即便是鬼道眾生的境界,人類也都無法了知的,除非有神通及禪定,或者在殊勝因緣,如佛菩薩加持,才能了知。佛法所說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其中「分別」又可稱作「覺想」,就是指對境界的了知,或者說是「想」。
《阿含經》中說:「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了別的範圍包括了有語言文字的「有念靈知」,以及沒有語言文字的「離念靈知」。有語言文字的「有念靈知」是在分別境界時伴隨著語言文字,而「離念靈知」是指當分別時心中沒有出現語言文字,即能了知諸法的相貌以及所指涉的意涵。當有情正在了別的時候,為什麼稱祂為「了別真如」?也就是說,一切有情不論他具不具足八識心王,只要是有情就能了別,差別的只是了別的內容與或多或少而已,而了別的過程,就是覺知心七轉識的運作過程,也就是識陰所攝諸行的過程,也就是「行陰」。而覺知心分別的過程,因為真正能產生了別不可能只有一剎那了別的功能可以完成,一定要前後兩個剎那作基礎,然後第三剎那把前兩個剎那作一個對比而了別出來,才知道情況是什麼。這是說明,在分別的過程來說有三心可得,以出現的次第分別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如眼識俱意識的了別色塵境界,伴隨色塵上法塵境界的過程,最初的「率爾心」眼識出現,然後意識「尋求心」,最後「決定心」出生後才有判斷善惡的「染淨心」,最後眼識「等流心」才會接續,不斷流注、現行運轉。然而了別性不能離開第八識真如心單獨存在,以某些沒有複雜器官分化的低等生物而言,了別性不能夠離開牠的意根,以及牠的極粗糙、極簡陋的意識。人類具足八識心王,因此可以了別六塵中的一切法,乃至這部《妙法蓮華經》還能夠聽得懂,表示你的八識心王運作得很好,熏習的佛法基礎也夠,所以你能夠了別其中的法義,當然不離意識覺知心的了別性。這種意識了別法義的分別作用須要有過程,而了別的過程就是「行陰」,當然必須要有真如心配合運作才能完成。
「了別真如」的意思就顯示說,在了別的過程中剎那剎那都在顯示第八識真如性,就稱為「了別真如」。所以只要是能夠了別的有情,他就有真如;當他在了別的過程當中就時時刻刻顯示出他的真如性。當你證得自心真如的時候,能夠現觀你的八識心王配合運作時,確實能夠顯示第八識的真如法性;同樣的,能從其他的有情身上看見他們也有了別性,但你也從他們那裡看到他們都有了別真如。所以對這個「了別真如」可以給祂一個定義:一切的行,全部都是識別的法性。這是因為了別一定要有一個運作的過程,這就是識的行陰,因此身行也跟著行不輟,所以一切的行全部都是識的法性;識就是了別,識的了別法性正在運作時,同時就顯示出如來藏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這就是「了別真如」。在《解深密經》中,如來這麼開示的:「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成唯識論》則是說:「唯識真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
接著是七真如的「相真如」,為什麼叫作「相真如」?所謂的「相」是相狀的意思,指的就是所謂的「法相」,意思是說諸法的法相,或者說是諸法的相分。具體來說,就是指六塵境界以色、聲、香、味、觸、法的差別之相,而這六種法皆有差別的六塵境界相,是因為藉由能了別這六塵的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識所得而有。所以《大乘入楞伽經》,如來開示說:「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另一處經文則開示說:「此中相者,謂眼識所見,名之為色;耳鼻舌身意識得者,名之為聲香味觸法;如是等,我說為相。」
因此六識了別的六塵境界,包括一切透過眼識所能見的色塵相,如山河大地等器世間的種種景象,或者所見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的形象,而透過耳聽聞的種種有情聲、無情音聲;乃至意識心、心所有法相應的法塵境界,包括喜怒哀樂的情緒境界、善惡心行、記憶等所呈現的心中影像莫不是相,或者說是「相分」所含攝的範疇。進一步來說,種種的一切法相都是被六識所了別,包括定所相應的定境法塵境界,或者一切總持法門的相應境界等,因為也都是包含意識等六識相應的六塵境界,因此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佛便開示說:【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
對於修持「心一境性」的三摩地法門,根本論對於覺知心所緣的境界的種種差別,說明了修定牽涉了對於四種不同面向差別的相的修行,包括了所緣相、因緣相、應遠離相以及應所修相。所謂的所緣相,這是說「所知事分別體相」。「分別體」指的是能分別的心心所;而「所知事」則是指分別相,是被能分別的心、心所所分別的所緣相分。因為修定是以「見分」與「相分」為所緣的緣故,眾生之覺知心總離不開「相」。什麼「相」呢?我相、定相、法相。眾生之覺知心也離不開「名」——一切法相之名稱。而「覺想」無論是無語言文字之了知,或者有語言之分別,都以「相」為了別的所取境界。
但是五法除了以上三法之外,尚有二法:正智與真如。《解深密經》中,如來這麼開示的:「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成唯識論》則是說:「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相真如」,顧名思義就是你從人的法相,以及有情八識心王展轉所生諸法的法相,和八識心王自己的法相之中,都可以看得出真如法性,而一切有情都是生滅性,都無真實我;所以又稱作是「實相真如」。
有情,我們把他分為人與法兩種,人就函蓋了動物、天人,一切畜生、餓鬼道、地獄道、修羅道也都函蓋了,這叫作「人」。「人」在這裡是指有情眾生;一切的有情都有「人相」與「法相」兩種。人相是說他的五蘊自身,五蘊自身就稱之為人。人,可以分為五蘊,或者區分為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來看;或者甚至區分為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來看,其實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法相之中,都可以看見一定有「真如」。雖然人是虛妄的,人是無我的,人是生滅無常的,可是人這個相存在的時候啊,他的無我法相之中是同時顯示了真如相,但二乘聖人不懂這個真義。由於每個人各有這種真如性的緣故,所以顯現出是無我的,就是「人無我」;由「人無我」的行相來顯示真如法相,稱為「相真如」。
同樣的道理,將有情區分為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這其中有色法、有心法,再把心法區分成八識心王及心王相應的心所法,再加上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等,一一加以細分就有好多「法」,就是所謂的「唯識百法」的內容。在這些「法」當中,可以現觀,當這些「法」存在以及和合運行的時候,同時也有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存在。例如說,以八識心王來講,第六意識有五個遍行心所有法——觸、作意、受、想、思,也有五個別境心所有法——欲、勝解、念、定、慧,也還有其他的善、不善心所法,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根本煩惱,二十一種隨煩惱,及有慚、有愧等,這些總共五十一種的法是心所有法,這些就是「法」,是心王意識的助伴,意識一定會有這些法可以相應,當你證悟以後,從意識與這些「法」相應的時候,就可以看見有第八識的真如法相同時存在。
由於意識不能單獨存在,當以這一些心所有法運作的時候,顯示出這些心所有法是從真如心出生出來,而且你可以看見有第八識真如心配合意識來運作。雖然這些「法」的運作過程中顯示沒有真實不壞的自我,可是(在)這些法沒有真實我的時候,卻同時顯示了有「法無我」的第八識真如法相時時刻刻地顯示在那裡。這就是從「法我、法無我」的法相之中來顯示出真如法相,這也叫作「相真如」。所以「相真如」有兩種,從種種有為行相中的人相、人無我相,以及從法我相、法無我相,來顯示出真如法相的真實存在,這就是「相真如」。在《解深密經》,如來開示說:「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成唯識論》則是說:「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
接下來說七真如的「安立真如」。《解深密經》中,如來這麼開示的:「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成唯識論》則是說:「安立真如,謂苦實性。」意思是說,一切有情的存在莫非是苦。彌勒菩薩開示說:「有情世間是包含了在欲界到世界頂的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三界一切境界、一切有情都是屬於世間的範疇,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並且說明,我們所居處的欲界有情世間有苦、有樂、苦樂參半;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苦、有樂有情世間。
如果有情過去世所培植的福報不差,在此世顯示出來生活所需一切充足沒有匱乏,並且身體康健沒有病痛,又正處在未到衰老的年紀,這便是欲界中有樂的有情世間;但如果不是這樣,便是有苦的有情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瑜伽師地論》卷17)但要知道的是,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眾生在世間之中苦多樂少,並且即便是諸有有樂有情世間,也都是常懷恐怖的,也都是有苦的。擁有財寶的人深怕被他人侵奪,甚至說因此有遭受任何人身自由或性命的苦難;身體健康的人不也都無法避免有時也有病痛,或者也有人會遭受其他人或者鬼神的侵犯干擾。這樣恐懼耽憂失去原來的財富、或者健康安隱的身心,心中時常懷著恐怖畏懼的心情,若是指有苦有情世間,那更是現前便面臨種種的苦難而令身心煎熬,讓人有許多的苦惱憂愁,身心時常處在不安之中,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恒不安住。
所以說,有哪一個有情的存在是純樂而無苦的?也許有人想:「持五戒修十善,死後生到欲界天去,不就是快樂無苦嗎?」在忉利天享受最多快樂的是天帝釋提桓因,有一天因為五衰相現,知道生命快要結束,將墮落人間,覺得很苦惱,所以去求 佛為他解決;佛就為他說法,說法之後使他獲得新生。這表示這位在民間認知天上最高地位,並且崇拜信仰,祈求保佑自己的天帝、大帝,他也是有苦啊!也許有人想:「那生到無色界天不就無苦了嗎?」例如證得非想非非想定,死後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去,八萬大劫之中都是一念不生,可是八萬大劫的定中過程不就是行陰嗎?就是意識、意根住在行陰裡面,是這樣過完八萬大劫。然而「行」不可能是常!三法印中也說「諸行無常」,最後還是得要死啊!而且把福報在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的一念不生之中享盡了,死後下墮,沒有福德作為依靠,可能想要當人都還有困難。
「諸行無常」當然也是有苦,怎麼可能是沒有苦呢?可是不管哪一種苦,一切有苦眾生,即使是流浪瘌痢狗,常不得一頓飽餐,還要被其他的狗咬;即使墮落成為餓鬼,長年得不到一口膿痰吃;即使墮到無間地獄去,殷重受苦不曾中斷,依舊在他們的行陰上顯示出他們各自第八識的真如法性,就稱之為「安立真如」。所以真如可以安立很多種,遍及三界六道有情身中都能安立這個真如:非想非非想天的真如,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天有情的真如,乃至欲界天中的真如,下至人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有情之中莫不有苦;但是在一切行苦之中,你都可以為他們安立真如的名稱,就說:「這叫作地獄真如,那叫作天人真如;這叫作人類真如,那叫作畜生真如。」
不論什麼真如你都可以安立,凡是有苦的眾生你都可以為他們安立種種真如,就稱為「安立真如」。
用安立真如的正理可以遍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等有情,全都安立真如。為什麼會這樣安立呢?因為同樣都有苦。也就是依於苦聖諦,來安立三界有情一切不同狀況的真如,這就是「安立真如」。所以安立真如在顯示什麼呢?在顯示一切三界有情都有苦,都不離生死輪迴,這樣來安立一切真如,因此也可以名為「苦諦真如」,這就是「安立真如」,是依苦聖諦而安立的種種真如。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