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70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講座」,本單元是依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的內容,來解說《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有關法師功德及七真如。
《法華經》:「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在這六句經文之中,應當如是供養的原因,是因為演說《法華經》的人,由於證得「七真如」才能夠使他為人演說《法華經》時可以獲得這麼大的功德。若有法師成就了前面所說的三種人的功德,應該以天華來散花向他供養,以天衣來為他遮覆其身,對他行「頭面接足禮」,心中生起如同親值 世尊的想法,並且心想:「這位法師不久將會前往菩提樹下,證得究竟的無漏無為法,將來會擴大利益諸天及一切人。」接著,在他所居住、曾經停留、用齋後經行,乃至於他所坐下來休息過、晚上眠臥,甚至他只是為人演說短短的一首《法華經》偈頌的地方,都應該為他起造七寶塔來紀念;造得很莊嚴使它非常的美好,並且用種種寶物加以莊嚴,完成之後再以各種供養之物來供養。
唯有這樣的說法之師值得這樣偉大周至的供養,是因為他已經證得了七真如,所以當他為人解說《法華經》時才值得大眾對他這樣子的供養。如果沒有證得七真如,他再怎麼努力演講《法華經》,由於沒有具足實質,還是不夠格被如此供養的。而菩薩在大乘法中先斷三縛結,然後證真如第八識如來藏,然後現觀「此經」第八識的真如法性,證明實有真如可證;這樣仍然不具備這位法師的大功德。
二乘法的法師只能如實講解:四聖諦、八正道,五陰無常、苦、空、無我。如果再加上因緣觀的實證智慧,來為大家解釋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所以有十因緣;基於十因緣現觀的智慧,為大眾解說十二因緣法,令大眾得以實證緣覺法。能這樣具足演說才能稱作二乘菩提的法師,因為阿含經中,佛開示什麼才是如來所說的法師,那是為人演說色、受、想、行、識陰無常苦空無我,應該要遠離,應該要滅盡。
大乘法的法師,除以上的內涵外,還得要教導:如何是諸法的本母?諸法之所從生就是如來藏。還得要教導大眾說:諸法之中有真如,而真如是「妙法蓮華經」如來藏運作時顯示出來的法相;能夠如此現觀的人,就是證真如的賢聖,才會有實相般若智慧。世尊說「法師」之義,不論你的表相,只管你實質的內涵;只要你有實證本質的內涵,也能夠為人如實演說三乘菩提,那你就是 如來所說的「法師」。
如來在大乘法、二乘法中都是如是說,所以「法師」之中有出家相的人,也有在家相的人。在家相的法師有男、有女,出家相的法師也是有男、有女,「法師」的定義叫作「說法之師」,如果不能如理作意、如實說法,不依 如來所說為人說法,就不是 如來所定義的「法師」。
可是大乘法中的「法師」,都還不足以成為 佛陀在這首重頌中所說的「若見此法師」的這位法師。因為這位法師有七真如的實證功德是非比尋常,以致 如來說要為他起塔供養紀念。
七真如是指邪行真如、流轉真如、了別真如、相真如、安立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所謂「邪行真如」顧名思義就知道說,這是眾生在種種邪行之中顯現出來的真如法性,但倘若是還沒有實證,乃至對於大乘了義法不能信解的人,對於真如的真實義無法勝解,只是依著自己偏狹錯誤的知見來想像真如,一定會覺得奇怪:「凡夫眾生心中充滿了煩惱,一天到晚都行於不善,身口意行無時無刻都在邪行之中,怎麼可能會有真如?」有人則這麼想:「生滅的世間有為法怎麼會有真實不壞、恆常如如不變的真如呢?」但要知道,真如遍一切有情,遍欲界、遍色界、無色界三界,遍於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遍於一切時,遍於八識心王,怎麼造作邪行的眾生就沒有真如呢?
菩薩所憐愍救度的對象,總共可以分成五種苦難差別的有情類:有苦有情、惡行有情、放逸有情、煩惱隨眠有情以及邪行有情。若從有無造作罪惡行為來看,有無犯下會令所造業成為未來世的不可愛異熟果的有罪行,都是屬於邪行。例如心術不正、殺人放火,或者巧取豪奪、詐欺,造作許多邪惡之行,這些的造作惡行的有情,經常現行種種身口意業的惡行,在造作這些惡行當中並且還感到歡喜而安住這種境界,但因有這個過失就會得到未來世惡報,所以當然是邪行一類。這類的眾生便是屬於以上五類菩薩哀憫的對象中的「惡行有情」。
但若是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以菩薩而言,一切的罪行包括了不應當做的事反倒去做,乃至更加行的去做,這樣便有違犯清淨的戒律,甚至因此傷害了眾生,當然是有罪、有過失的。不但如此,菩薩雖然沒有違犯戒律,但對於菩薩應當要做的事,而卻沒有做的這種情形還必須有深刻的認知,因為這樣欠缺對一切應當修行的善法有所精進,或沒有對一切有情有所饒益,也都是犯了菩薩的有罪行,所以也都是屬於邪行。
狹義的邪行則是指外道的修行者,因為依止不正確的妄見來修行種種企圖能解脫於苦,但實際上是錯誤的邪解脫行;這是指雖然捨離種種五欲,但卻在惡說法、惡說戒之中出家的外道修行人,這也是所謂的於正法外出家的人,不但不能夠斷煩惱,反而因所造作邪行而引發種種的隨煩惱。這些邪行根據所引發的隨煩惱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隨逐遠離所起隨煩惱,這就是指外道離開世間享受卻仍五蓋遮蔽其心,或者修苦行卻因此有苦惱,或者因為欠缺信等善根而遠離對治煩惱的智慧,由於住於如此種種苦惱之中而不能有所對治得以除滅苦惱而引發種種隨煩惱。第二類是隨逐憒鬧所起隨煩惱,這是指那些外道各別執著種種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欲望,而各自建立與佛法智慧違背的言論者,因而廣大的生起忿、恨,乃至誑、諂等隨煩惱。而第三類是隨逐學處所起隨煩惱,這就是指外道依止其自身錯誤見解所相應的依戒、定、慧這三種增上學處所引發起的隨煩惱。包括了觀察到自己和他人的罪行卻沒有羞恥心,自己反而破壞了、違犯了戒律;依止世間禪定修行而以下劣的境界感到滿足,認為是最殊勝,心生高舉,以及少聞寡慧、不能夠觀察所有的善法。以上這些外道的行為,因為都是沒有符合真實善法義理的非法之行,或所造作的業不能相應可愛異熟果道理的不平等行,所以都是邪行。
進入了佛法當中修習的佛弟子,因為修行的階段尚未證到聖位,仍然有煩惱會現行,身口意的行為還是會有邪行出現。因此 彌勒菩薩開示說:【由四種相, 能令彼人雖入聖教而行邪行:一、由微劣不淨意樂故;二、由伺求聖教瑕隙,為正法賊故;三、由專為飲食、衣服活命因緣故;四、由怖畏王、賊、債主所加迫切故。】(《瑜伽師地論》卷86)所以由於不清淨意樂、毀謗正法、詆毀善知識,或者心求名聞利養,恐懼世間勢力對自己的脅迫,因而造作的不如理行,這些也算是佛門中的邪行者。
對於佛弟子在戒、定、慧增上三學沒有正確的認知、或者不精進者,也是所謂的三學中的邪行者。如受持戒律卻是以此自滿,且為了想要依此福德往生善趣,稱為增上戒第一邪行。雖不僅止於對持戒有喜足,能更進一步的修證禪定,但卻對定境有深深的愛染,不求證佛法真實智慧的現觀實證,是增上心第二邪行。或者在佛法解脫修證上已經是有學,已經能有見地,但由於住於放逸之中,於現法中不般涅槃,這便是增上慧第三邪行。這就是因為不尊重戒、定、慧的學習修證,隨意於佛門出家,沒有依止淨戒、定、慧為增上的問題,像這樣的人在種種沙門果的親證是無法達到的。
有情因為做了以上列舉的這些邪行的事情,不得解脫,便都是收集流轉生死的種子,於是有情便有在三界中後有的五蘊身心,這就是與集諦相關;因為造作邪行的業所引生的未來世不可愛異熟苦果,依此邪行來說有苦的集。而這個「苦集」是在說明將來有情在世間再度擁有五陰的因,也就是諸蘊集起的因;未來不可愛的五陰既然是苦的所依,邪行的苦集就是生苦的來源。
可是當他在造作這些惡事邪行時,表面看起來造作惡行的是有情五陰身心,但同時他也是有「此經」如來藏存在;或者更精確的來說,無論在什麼情形下,如來藏一直都是在的,而他的第八識「妙法蓮華」配合著他造作惡事的七轉識,他的第八識在運作時仍然會顯示出真實而如如的法性,並且配合著這有情的五陰身心運作;若沒有第八識如來藏無間地流注一切法的種子,有情甚至一丁點兒的事都辦不了,這就是「邪行真如」。因此,邪行真如就是苦集諦的真如,當眾生造作種種「苦業」在廣集後有種子的時候,他的如來藏依舊時時顯示出真實而如如的法性;所以正在苦集諦的種種邪行之中,而仍然顯示出祂的真實而如如的法性,這叫作「邪行真如」。因此在《解深密經》中,如來這麼開示的:「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成唯識論》則是說:「邪行真如,謂集實性。」
在造作雜染業的邪行,到招集後世的五陰身心的一切雜染法,這個雜染法的苦集過程是如何運作呢?《佛說決定義經》說:【集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故,發業潤生,招集為因,是名集諦。】因為有煩惱雜染的貪愛等法,所以有業雜染的邪行,因而引發三界六道的種種有情出生,所以有生雜染法。但無論是煩惱還是身口意業,還是所出生五陰身心,都不是無始以來恆常自在的法,也都是變異不定的法,本身也都是會壞滅的法,都不能當作不斷的苦集、以及苦的所依。所以《成唯識論》便對「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作了一個很重要的宣示:「彼二皆依此識而有,依轉識等,理不成故。」這是說,無論是屬於雜染法的苦諦、苦集諦,或者屬於清淨法的苦滅諦、道諦,都依第八識真如心而有,不能依意識等七轉識而有,這便是說明邪行真如的道理。
流轉真如,在《解深密經》中,如來這麼開示:「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成唯識論》則是說:「流轉真如,謂有為法流轉實性。」是說祂有一個流轉的過程,因為所有的流轉都有過程。什麼是流轉呢?彌勒菩薩開示說:「謂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是謂流轉。」(《瑜伽師地論》卷52)又說道:「問:依何分位建立流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續分位建立流轉。」這意思是說,流轉就是有相續不斷出現的行,而相續不斷的行是因為有因果的作用所顯現,因此說有情的所有的緣起現象都是流轉。
佛法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行」是有情身口意所發起的種種作業之行為與過程,包括時間與空間之轉變。色身乃至意識等三業行為,不論其為善業、惡業、淨業之行為,從不可計數的過去到不可計數的未來的時間過程之中,由任一空間到無數的任一空間的行為與過程,都是屬於行蘊的範圍。固然說由身口意所造作的身行、口行、意行是行的範圍,在接觸內外境界而意識了別境界的內涵,這也是行;因此對於違逆、順心等不同境界而產生苦、樂、不苦不樂的覺受,這種心理作用也是行。
佛法說有情的生命是雜染的、是不清淨的,因為生命有三界、五趣、四生等種種勝劣不同的差別;並且生命是艱辛的,因為不論哪一類的有情都會遭受到生離死別等許多的苦難;而且生命也是不定的,因為無量的生死便有不同的身分;最後說生命是流轉性的,這是由有情自身的所有緣起現象來說。從這四種原因來說生命是雜染、不清淨的。而生命流轉現象的所依緣起,是以一切生命都有前際、中際、後際,依這三種相來建立緣起的體性。「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並且若有生死無明煩惱、身口意業,則「中際生已,若趣流轉」,會繼續不斷的流轉;如果已斷生死煩惱便能「若趣清淨究竟」。所謂的「生展轉流轉」,這是說凡夫有情在三界流轉生死的過程是不會中止的;若中止了,就不叫作三界生死流轉了,而這個無量劫流轉生死的過程中,都是由無量的身口意行所造成的、所顯示的。
一切未得證解脫的眾生,流轉的過程是延續不斷的才可以叫作流轉。從有情一世又一世不斷的分段生死過程來說流轉的現象,眾生從過去世的無量劫前流轉到今生,又會從今生流轉到未來的無量劫以後,在這前後三世無量劫的流轉過程之中,有時也會在不同世界——有時在人天的善道,有時墮落三惡道——是不斷流轉的因果異熟現象。有情不僅在三界不斷生死往返現象的生展轉流轉,其實五陰身心的一切法也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異,這就是所謂的「剎那展轉流轉」。
另外,不管是以長時間來看生命的變化,每一世的有情身心也都是染汙清淨展轉流轉,而未斷盡煩惱前的有情,在一切時也時常都是染汙清淨展轉流轉。一切有情在未斷盡煩惱之前,這個流轉過程是不會停歇的,窮盡過去不曾停歇,乃至窮盡未來際也不會停歇。《瑜伽師地論》說道:「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
這就是凡夫眾生的「流轉真如」。可是這些凡夫眾生在三世無量際的流轉過程之中,不論他們後來修聲聞聖道、修凡夫道、修三惡道的法,他們在一切行之中,時時刻刻都已顯示他們各自的真如法性;雖然他們自己不知道,可是這個真如法性在他們一切行的過程之中不斷地顯示出來。造惡業時,有情五蘊身心不斷地剎那生滅流轉時如是顯示;造善業時,有情五蘊身心不斷地剎那生滅流轉時如是顯示;修淨業時,有情五蘊身心不斷剎那生滅流轉時也如是顯示;悶絕了如是顯示,入定了如是顯示,死亡乃至入了無想定、滅盡定中亦復如是顯示。於一切行的流轉過程之中不曾一剎那停止過,永遠都在流轉過程當中顯示第八識的真如法性,這就叫作「流轉真如」。
有情流轉現象是依前後際差別的五陰身心來說的,因有情色身、心王、心所的差別來說有流轉;有差別的是五陰,但與流轉現象的五陰身心同時存在的真如,在眾生流轉時的過程中沒有先後差別,跟眾生造作一切業行時,真如也沒有先後差別,是永遠隨時隨地的在顯示真如法性,這就是「流轉真如」。流轉真如遍三界九地、遍一切時。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