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68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上一集我們談到「受持『此經』」。那麼讀誦呢?好多人拿起摺頁的《法華經》,弄了個精緻的竹片,每天課誦;因為時間不夠,也許一天課誦兩品、三品,或者時間多的話就課誦五品、七品,然後把竹篾夾在那個地方,明天又從那裡開始。
問題是他這樣讀誦太慢了,因為讀誦經典時有個妙法,叫作總持;用總持的讀誦方式是很快的,沒有人能比得上。這個總持的讀誦法是怎麼讀的?他來到佛前禮三拜完了,把《法華經》的經本一捧起來,高舉過頂,然後又放回佛案上去,再禮三拜就走了,這樣子就整部經都讀誦完了,這才是真正懂得讀誦《法華經》的人啦!可是同樣的,這樣讀誦《法華經》也有兩種人,一種是證悟者,一種是野狐大師,因為他會學表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那麼關於書寫呢?有的人好幾年寫不到一部,因為常常寫錯字,只要一個字錯了就要換掉,那他如果是有分頁的話,倒也還好,若是有一個字寫錯了就把那一頁換掉,其餘的都還可以保留;如果用整卷裁成的整軸宣紙來寫,一面捲一面寫,寫完的那邊就一面放開,那麼這個捲軸只要錯寫一個字,那一幅捲軸就全部完了,所以好幾年都寫不了一部啊!可是人家證悟者每天都能寫一部,而且寫得飛快。他早上禮佛三拜之後,向 佛稟告:「世尊!弟子我今天還要再寫一部《法華經》。」於是把佛案上的筆提了起來,往虛空打個勾,就稟告 世尊說:「世尊!《法華經》一部已經寫畢。」他再禮三拜就走了。這樣就寫完一部了,而且是完整的一部。
那麼你說,像這樣受持、讀誦、書寫,有誰會?一樣是兩種人啊,一種是證悟者,另一種是野狐大師。那麼真實證悟的人,不但自己這樣書寫了,還要教導人家如何書寫。如果他是野狐,他也這樣教人家書寫,有一天不免會被徒弟拆穿;當那個西洋鏡被拆穿的時候,可就一文不值了,因為他悟的並不是如來寶鏡,只是西洋鏡。所以說菩薩真的知其然,再以這樣的內涵來教導人家也同樣懂得如何真正書寫。不但如此,再加上每天還供養經卷;而他的供養經卷就是把《法華經》供在佛桌上,每天上來像我剛剛說的這樣子讀誦、書寫一下,簡單幾秒鐘就讀誦書寫完了。
可是他無妨像世俗人一樣,或者一小碟水果,或者一小碟香花就供上去了,這樣也是供養經卷啊!可是他這個供養經卷,跟世俗凡夫供養經卷的本質卻不一樣啊!因為他的功德很大。世俗凡夫供養經卷的時候,也許四果、三花加上兩個香油燈,也許他再弄上一盤醍醐或是熟酥上供。可是那些凡夫俗子每天這樣子供養經卷,不如這個證悟者就這樣子一小碟香花,或者一小碟水果的供養;因為他是從實際的層面來作供養的,所以他供養的時候無妨具足種種的供養,也無妨只有一種供養。因此說,同樣是散花香、末花香來作供養,他的功德跟人家的功德不一樣啊!他所得的福德也遠大於別人豐盛供養的福德,因為他有那個智慧,也有那個福德,所以他來作供養的時候,真的供養了《法華經》這部真經,功德就無量無邊廣大,福德亦復如是廣大,這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功德田。
佛有開示過:「舍利弗啊!你供養我同樣的食物,我也供養你同樣的食物,而我所得的福德比你所得的福德多。」因為佛是最上福田,舍利弗雖然是個功德田、大福田,仍然不是最上福田;因此 佛陀以最上福田,是最勝的施主,而且迥無尊下之分別而布施給舍利弗時,能得最大福德,都因為佛地之心最為殊勝故。同樣的道理,凡夫用心來供養經卷,供養得非常豐盛;而證悟的菩薩縱使供養不豐盛,可是他的供養是至心供養,因為他是從實際理地來作供養,不是從五蘊的境界以及食物、香花的境界來作供養的,所以他這個簡簡單單的供養是以理而作供養,遠勝過那個準備豐盛食物、香花等等莊嚴具來供養的人,功德、福德都更大。
但是在凡夫地還是應該用花香、末香來散花供養的。散花供養,最早期我們佛像安座的時候,平實導師是曾經用過散花的方式供養的。當年 平實導師家裡佛像安座時是自己供養安座的,也是這樣供養的!那時有用到紅色玫瑰花和黃色的菊花,平實導師把它們撕成一瓣一瓣的,然後再買一些含笑、玉蘭花,有香味的;在安座完成以後,往佛像前面灑下來,這樣叫作散花供養。所以佛龕裡面在那時也真的很美。
當年 平實導師想:「能夠請誰來幫我家佛像安座呢?」大法師嗎?大法師一定請不來。而且依照經典的說明,時間定在午夜十一點,也就是子時開始安座,有哪個大法師會接受?而且說實話,當時的 平實導師不論是對誰都請不動。後來(導師)回心一想:「那些大法師又沒開悟,請他們來安座幹嘛?不如自己來。」所以 平實導師就跟他同修兩個人,半夜裡自行供佛、請佛安座,安座完了,那舍利花結得多漂亮,那油燈長了舍利花。所以情況若許可是應該要散花的,凡夫如是,證悟者又何妨如是。假使你有因緣經過花市、花店,剛好看見說:「欸!這花適合。」那就買回家向佛菩薩聖像散花供養,同時也可以一束鮮花供養,至於末香當然也行啊!有的香是不必點燃就有優雅的香味,那你也可以用末香供養;等到香味消失了,再把它掃除掉就好了!
另外是「須曼瞻蔔花」,是在印度才有,須曼又叫作善攝意花,這個名稱非常好;意思是說這一種花,善於攝受你的心意不會散亂,讓你可以專注。這種花是白色的,有點偏於黃色,應該是比乳白要黃一點;這個善攝意花,是很高雅的一種花。瞻蔔則是黃花。
「阿提目多伽」叫作薰香草,應該類似西洋料理的薰香草一類,例如迷迭香,或如放在衣櫃中的薰衣草一類。這個「阿提目多伽」是屬於點了以後會很香的,應該類似香茅草那一類;現在印度還有很多線香是用香茅草去做的,這叫作「阿提目多伽」。
另外要用「薰油」,就像現在密宗他們用酥油,可是那個酥油並不香,不如用奶油還來得好一點,奶油是將牛奶製成脫脂奶粉時的副產品,點起燈來供養佛時還很香,遠勝過密宗他們用的酥油。他們在西藏的酥油是用什麼做的?是殺了牛、宰了羊,肥肉拿來熬了以後,放冷了就變成酥油。如果你當佛、當菩薩,信徒把那種油點了供養你,你會怎麼想?你會覺得說:「這腥味好濃,受不了。」也會覺得不慈悲,對不對?甚至於真正的佛菩薩早就不安其座,早就離開了,那時誰會來受供領受?只有鬼神啦!所以不要用他們那一種酥油供佛。
你若是想要用酥油點了來供佛,現在有人賣一罐一罐的奶油,用那個來點燈上供時還很香咧!不但供了燈,也等於供了香。至於真正的薰油是用芝麻的花做的,如果是在中國製作的,可以再加上一些桂花,這樣做出來的酥油點起來味道就很清香,正可以用來供佛。凡是辛香類的就不可以用來供佛,所以供佛時不要用炒蘿蔔一類的菜餚,例如白蘿蔔、紅蘿蔔,或者炒青蔥、炒芹菜,那些都不能用來供佛。
還有一種東西叫作茴香,也不該炒來供佛。有很多人不敢吃茴香,那是翠綠色的植物,因為那個味道就是會熏鼻,一般人都不敢吃,那種東西就不能用來供佛,連供菩薩都不行。但是你可以用某一類的香料,譬如有時你把磨得很細的沈香粉加一點進去也行,或者乳香粉加一點進去也行,加到這芝麻花、桂花裡面,用油去熬出來以後再用來點燈,這樣供佛就很適合。
解釋過供養「此經」的花、香以後,接著說,當一個人對「此經」有信受、有勝解,還能受持,然後還能夠讀誦,也能書寫,還能教人書寫,再加上自己供養「經卷」,這六種都具足了以後,功德就很大囉!因為他供養「經卷」的時候,用花香、末香來散供,還用善攝意花、薰香草,也用薰油點燃了而有香味來供養。像這樣供養「此經」的人可以得到無量功德,他的功德猶如虛空一樣無邊無際啊!
功德無邊無際,福德也一樣是無邊無際啊!因為他是依實際理地——就是依《法華經》的真實義如來藏心而作供養,讓眾生生起很大的信心,心裡面想:「這一位真正懂得《法華經》的人,真正受持《法華經》的人,對《法華經》的『經卷』竟然是這樣地恭敬。」就可以使眾生對《法華經》生起極大的信心,因此他所得的功德非常之大,因為功德來自於自受用啊!他實證了「此經」而對演說「此經」的「經卷」作這樣的法供養,並且在事相上他也真的作了這麼多的供養;而他供養是從實際理地來作的法供養,所以他的福德跟功德一樣大,真的無邊!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像這樣興建偉大僧堂又大作供養的人,他的福德、功德已經這麼偉大;如果再推進好幾步,在受持「此經」以後又加上布施、持戒、忍辱,並且愛樂於禪定,還勤修忍辱行,以四攝法跟眾生同住,所以不瞋、不惡口;而且凡是有供養佛菩薩的塔廟,他都願意恭敬地示現;此外,對一切塔廟中安住的比丘以及所有的比丘尼們,他也不生起慢心,遠離自高的心態;又常常思惟智慧,有人問難的時候,他也不生起瞋心,都能夠隨順為人解說,他的功德當然更是遠遠超過前面那兩個人的功德。
遠離自高之心並不容易,自高的心在證悟者心中,多多少少都會有啊!可是大家要儘量設法把它消除掉,否則永遠到不了通達位,見道的功德便無法圓滿。這是因為悟後應該要好好修持非安立諦三品心,沒想到才剛在善知識幫助下悟入,就起了慢心,這是連第一品心都修不好,還能完成三品心而到達第十迴向位?當然更無法進入通達位而成為初地菩薩。而禪師常常說的「一味平懷」,也就是證悟以後,不覺得自己是超於其他的凡夫僧眾,仍然和以往一樣的平常胸懷來看待其他的凡夫僧眾;自始至終都是如此,才叫作一味平懷啊!
假使你在增上班上課上過一段時間了,去到外面時看見路上有比丘你就搖頭,看見了比丘尼你也搖頭,那就不是一味平懷了。所以悟後剛開始在初見時搖頭,是因為覺得說:「哎呀!這些人好可憐啊!出家了還不知道出家所為何事,一天到晚渾渾噩噩過日子,都是為了食衣住行在奔忙,為了名聞利養在奔忙,好可憐、好可憐!」所以就搖頭。可是你這一搖頭,旁邊的世俗人看見了就想:「這個人看見了出家人就搖頭,是不是出家人很不值得尊敬?」這就產生不好的結果出來了,這對於自己未來攝受佛土也有妨礙啊,所以要趕快改。
可是這真的不容易改,因為他雖然不搖頭了,可是下意識還是動了一下,因為他覺得說:「哎呀!這些人好可憐啊!」這就表示他的習氣種子還在,這雖然是悲心,其實同時也就是一種很微細的自高心;表面上當然是沒有,因為是憐愍對方啦!可是這背後難道不就是有一點點的自高之心嗎?那我們大家都要設法把那一點點的自高心也要給滅掉。所以如果遠遠的、不相遇就沒關係,如果是剛好正面交會,無妨就合個掌:「師父!阿彌陀佛!」這樣就好了,不必多說什麼,因為崇隆表相僧寶,至少對佛教、對眾生都有好處,我們何妨就隨順,這樣才是有智慧。
當然啦!如果像是 維摩詰菩薩,他是專門要來教訓那一些聲聞僧的;所以你看大阿羅漢們(其實他們大多數本來就是菩薩,但因為那時候初轉法輪時被度而成為聲聞阿羅漢),才剛剛要迴小向大的時候,佛陀也剛剛要開始演講《般若》,維摩詰菩薩就立刻來幫忙,要教這一些人趕快都迴小向大——要趕快回歸佛菩提道,所以他專門來作這一件事。他專門來糾舉這一些僧眾:「你們都不懂佛法。」讓大家對大乘佛法有所敬畏,而且要生起真正的崇仰之心。
但是在證量還未和 維摩詰菩薩一樣,還在三賢位之中,最重要的是怎樣可以在永伏性障如阿羅漢、以及無生法忍和福德的修集上面;在這三個層面同樣與時俱進,這樣才是重要的事。所以不要去跟人家搖頭,這才是對自己的道業比較有利的。
那麼已經能夠受持,而且自己書寫、教人書寫,種種的供養經卷,再加上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也對眾生不瞋、不惡口;然後對諸比丘們也要有謙下心,讓眾生對佛教僧寶起信。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這樣也同時使自己的自高之心降伏了,乃至同時能夠斷除。接著不是可以自滿,而是要常常思惟般若智慧;在沒有通達之前就是要常常思惟,把一切法都帶進來思惟,行住坐臥之中都在思惟,除了睡著眠熟之外,那麼這樣你要通達入地就會很快。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
身心康泰、福慧增長、學法無礙、早日成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