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33集
由 正莉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跟大家介紹〈從地踊出品〉概說;今天要從平實導師的《法華經講義》第十五輯第1頁講起,概略介紹禪定。
禪定是講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加上四空定,也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禪定的修行先要修證未到地定,每個禪定前面都有一個中間禪,叫作「未到地定」。地就是「境界」的意思,「未到地定」就是還未到達那個境界的定。例如初禪前的未到地定,二禪前的未到地定,乃至四禪前的未到地定,都是未到地定。可是無色界相應的四空定的定境之前,就沒有未到地定。
禪定的實證,得要先修得深厚的未到地定;修得未到地定之後才能修得初禪。未到地定要怎麼修呢?當然得要用方法。這個方法有的人因為貪欲特重,必須從九想的「不淨觀」來除掉煩惱;有的人則是因為瞋心很重,必須修「慈心觀」,煩惱就不會再生起,心就容易得定;有的人因為心中很掉散,攀緣非常重,妄想一大堆,心定不下來,就要修「數息觀」;有的人則是愚癡,放不下煩惱,就要修「因緣觀」來對治煩惱。用對治的方法,把煩惱先對治下來,雖然沒有斷三縛結,但至少先對治下來,心可以定下來。心定下來之後,接著就是繼續保持不攀緣的狀態,讓意識覺知心住於不搖動的境界之中,也就是住於離念靈知的境界裡面,就是修定。所以如果有人認為證得離念靈知就是開悟,那其實是「以定為禪」,錯將禪定當作是禪宗的般若禪!正覺同修會則是運用「念佛觀」,以《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憶佛念佛行門,教導學人鍛鍊動中定力,由淨入禪,建立一心不亂的參禪功夫與正知見,以及培植次法的福德資糧、修除煩惱,於因緣成熟時一念慧相應,得以明心證真如。
話說回來,每天靜坐,讓心保持不動、不起語言文字妄想;用不同的對治方法,看自己需要哪一種方法,就選用可以對治的方法來對治,讓自己制心一境而不移動,不再生起語言文字妄想。時間漸漸久了以後,就會進入未到地定中,也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斷地繼續安住。
有的人因為往世的善根,所以在修未到地定的過程中—未到地定還未發起之前,會先產生「欲界定」。當行者有了欲界定的時候,就會開始喜歡打坐,每次一坐下來都不必用力,身體就很安定地坐住。以前要用腰力保持住,當欲界定發起的時候就不必用力;即使坐的時候彎腰駝背也沒關係,反正就是自然的安住了。欲界定的發起不能空口白話,得要有那個實質。有關禪定的證境內涵,有興趣的菩薩可以請閱平實導師著作《法華經講義》第十五輯〈從地踊出品〉,裡面有詳實的說明。
欲界定發起的時候,就好像有一層薄膜,把行者很穩定地鞏固著不會搖動,這時候行者不會生起粗的語言妄念,這就是欲界定的發起;這表示說,行者捨報後有資格往生欲界天。因為善根足夠、福德足夠,才會發起欲界定,將來可以往生到欲界天。接著繼續修,過個幾天,也許一兩個月,那個狀況就會消失,不去執著它,只是一念不生地安住下去,安住到最後也忘了自己一念不生,也忘了自己存在,然後漸漸的外面聲音沒聽到;等行者聽到聲音的時候,可能是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出定以後的事。像這樣的未到地定就算是很深厚了。淺的未到地定,至少也要一念不生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不生起語言文字,那才叫作未到地定。無相念佛功夫好的人,就是動中的未到地定,算是一般性的動中未到地定,有一般的功夫了。如果無相念佛功夫很深,坐久了就會離開五塵,就是深未到地定;但是這只是未到地定,還不能稱為初禪,因為還沒有初禪善根發。
憑著未到地定的功夫,一心想要努力精進提升道業,在人間或欲界天的五欲已經不想要,不是只有意識覺知心不想要,而是意根真的不想要。不管是欲界天的五欲或是人間五欲都不想要,然後已經心得決定,決定力產生了,再過一段時間初禪就會自動發起。如果沒有把欲界愛—財色名食睡—捨棄,或者身與口捨棄了,可是心中不得決定,意根層面還有愛樂,每天在那邊坐等初禪也是等不到。所以修初禪不是在練腿功,而是先要把欲界定修成之後,接著要在境界上離開欲界愛,進入深的未到地定中;這樣深心離開欲界愛之後,以深未到地定為依憑,初禪就會自動發起。也就是說,初禪不是打坐來的,而是證得未到地定以後,下定決心遠離欲界愛而證得的。
初禪發起的時節有種種的不同:也許正在打坐中,也許正在慢慢走路中,也許正在讀書,或閒著沒事坐在椅子上繼續保持定心,然後就突然發起初禪。初禪善根發有三種不同狀況,隨著各人的心性以及定力的差別,各不相同。第一種善根發是由上而發,由上而發的善根發大部分會退失,很難能夠遍身具足,原因是對於欲界的男女欲貪還沒有完全斷除。第二種善根發是由下而發,由下而發的善根發,大部分只要有繼續在離欲上面用心,有繼續在未到地定上面用心,這一種善根發漸漸會圓滿具足;可能要兩三個月,也可能要半年或一兩年不等,最後會全身都具足。所以說「由上而發者多退,由下而發者多進」。第三種善根發是剎那間遍身發,也就是一剎那就遍身發起初禪;這種情況最勝妙,因為這時候色界天身發起,也會附帶著出現天眼,可以用天眼照見自己的身體裡面沒有五臟六腑,因為裡面「如雲如霧」,皮膚好像保鮮膜一樣,每一個毛細孔都有樂觸,這就是初禪遍身發的概略情況。
所以已經證得初禪的人,不會再想什麼世間法,那些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事絕對不會想,因為已經離欲界愛。而四禪八定具足的人,只要聽聞真善知識說法,斷了我見,立刻可以證得俱解脫果,成為俱解脫阿羅漢。
此外,三地即將滿心的菩薩,不會想要證滅盡定,他能成就俱解脫果而不取證,留惑潤生,所以四禪八定修完之後,接著就開始修四無量心,也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這時候四無量心就容易修了,因為初禪具足圓滿,就容易修慈無量心;二禪具足圓滿,就容易修悲無量心;三禪具足圓滿,就容易修喜無量心,也是因為這時候是身心俱樂;到第四禪時一切境界俱捨,一切念清淨,因此可以迅速修得捨無量心。
四禪八定的境界都是跟意識相應,而第八識如來藏不跟禪定境界相應。所以如果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縱然四禪八定不論修得怎麼好,全部都是意識境界,不能妄言開悟。再說禪定的實證有次第性,沒有未到地定不能證得初禪,沒有初禪不能證得二禪,沒有三禪不能證得四禪。
那為什麼菩薩也要修證世間禪定呢?因為世間禪定雖然是共於外道,是世間定,可是菩薩將來是要成佛的,因地菩薩位中也是要攝受眾生;如果菩薩自己在世間禪定的證量比眾生差,就無法攝受一切眾生。況且世間禪定的具足,也是無生法忍中應該具備的修證,也可以藉四禪八定的具足來生起五神通,再藉無生法忍來深觀三界的法界相,所以菩薩也得要修證四禪八定,那就看應該在什麼時候來修證。在佛菩提道的修學次第中,這是放在三地即將滿心前的階段才須要具足修證四禪八定。
另外一個原因是菩薩將來成佛時,也是要憑藉第四禪的定力來成佛;將來示現入涅槃的時候,也是要在第四禪中來示現入涅槃,所以得要修證第四禪。
第三個原因是三地後的實證,雖然都是無生法忍,卻要依第四禪的定力作基礎才能完成。所以菩薩在三地滿心前,也得要證得第四禪,還得要修四空定、五神通,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否則無法圓滿三地心、進不了第四地。所以證得四禪是佛菩提道中遲早必修的,可是因為在三地滿心前不光是這樣,還有許多道業要先實證才行。因為禪定修學的目的,只是為了佛菩提道的進一步修證,是進一步修證佛菩提道的工具。就像〈從地踊出品〉所說,於娑婆世界下方虛空中安住的菩薩摩訶薩們,他們要安住在那個地方,就得要具足四禪八定以及五神通的實證,否則也無法安住在那裡。
時間的關係,這一集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